亳州城始建於春秋時期,為楚平王築譙城。最後一次是在元朝蒙哥八年(1258年),汝南王張柔率山前八軍戍之,始為城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亳州北門口
- 亳州城:始建於春秋時期
- 北門口:位於亳州城北門外
- 北門口:是領略老街文化的一扇視窗
基本信息,亳州老城,亳州老街,歷史,現狀,守護,文化意義,留住北門口,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北門口位於亳州城北門外,城裡和北關之間,為二者的連線地帶,因呈漏斗狀,亳州人俗稱“北門口”。北門口面積雖不大,地理位置卻十分重要,南與人民中路相連,北與白布大街銜接,東西橫跨和平路,地勢較高,一覽無遺,歷來是亳州城繁華街市地段。
北門口不是街,也不成巷,卻統領著亳州城諸條老街。在亳州人心中,北門口是進入老街的入口,是領略老街文化的一扇視窗。
亳州老城
說到北門口,自然要提及亳州老城。
亳州城始建於春秋時期,為楚平王築譙城。最後一次是在元朝蒙哥八年(1258年),汝南王張柔率山前八軍戍之,始為城基。明朝洪武初築土城,宣德十年(1435年)指揮周廣,以磚石包砌,始有磚城牆。因城形如臥牛,故名“臥牛城”。
北宋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趙恆為謁太清宮幸亳,賜亳州城西門為“朝真門”,城樓為“奉元樓”,北門為“均禧門”,城樓為“均慶樓”。
清代歷遭洪水衝擊,多次復修,最後一次是知州王鳴重修城樓。城牆內有城壕,又稱城海子,城牆外挖有護城河,牆下設有暗涵洞,城內積水可通護城河,流向渦河。
此後,亳州老城牆經過不斷修葺,城樓屢有加高,城垛多次加固,但基本格局一直維持到民國。
抗戰時期,北門口見證了日軍在亳州犯下的暴行。
1938年春,日寇的飛機就不斷侵入亳州上空。4月24日上午,日機前來轟炸,一顆重磅炸彈落在北門口,躲藏在北門城樓下的八個人被炸死在城門洞內,血肉模糊,慘不忍睹。其中有個賣香油的,炸得身首異處,血油混流。5月,日軍占領亳州城,並在北門設定了哨卡,盤問來往百姓,稍有不順,即拳打腳踢。
解放戰爭期間,人民解放軍六次攻克亳州城,第一次就是從北門進入城內的。
1947年2月1日,劉鄧大軍六縱攻打亳州城。在解決了外圍敵人後,向龜縮在城內的敵人發起進攻。2日下午18時,我軍發起總攻。由於通往北門的白布大街被敵人火力封鎖,進攻受阻。攻城部隊就在白布大街東西兩側,打通民房,開闢新的進攻線路。敵軍見狀,在加強火力射擊的同時,將城牆北門附近的民房放火點燃,妄圖阻止進攻。我攻城部隊在炮火掩護下,摧毀了城防工事,炸開了北門,攻入城內,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次戰鬥,270多位戰士為解放亳州獻出生命,葬於城北五里廟烈士陵園,安息在亳州的大地。
由於頻繁的戰爭,到上世紀50年代初,北門城樓成為一片廢墟,城牆被當地居民拆去,一度成為菜市場。1956年,縣政府發動民眾填平了北門兩側的城海子,建成了現在的和平路,北門口一帶成為廣場。並在周圍建設了工交大樓、和平飯店、亳州大旅社、和平劇場等建築,是全城最熱鬧的地方。
亳州城牆,是人們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1986年亳州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後,為展現悠久的歷史,在原址重建了城北門和城樓,就是現在看到的樣子。亳州市詩詞學會名譽會長李景琦老先生為城門樓撰聯:
湯王澤被千秋,數天下名都,此城更古;
子建才高八斗,量人間文采,吾地獨多。
亳州老街
歷史
亳州老街鼎盛於明清,興於渦河。明朝實施海禁,內河運輸獲得快速發展,沿渦河碼頭日漸增多,逐漸形成“四碼頭”、“八市”、“四大街”。渦河上連惠濟河至開封,下注淮河入長江,經常駐船上百艘以上。到清代中期,生產發展,人口增加,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得到發展。亳州地處蘇、魯、豫、皖交界,成為重要的物流和人流集散地,水運迎來黃金時期。
北關沿渦河商業區,有大街小巷上百條,俗稱“七十二條街,三十六條巷”,沿渦河兩岸皆有十里長街,北為董家街,南為順河街。亳州商業最大特點是一街一巷經營,一街一品,市場土產堆積,洋貨充斥,各地商賈會集,會館林立。《亳州志》載:“百貨輦來於雍梁,千檣轉輸於淮泗……豪商富賈,比屋而居,高舸大船,連檣而集。”亳州也被冠以“小南京”之稱,其鼎盛和繁榮確是有口皆碑。
現狀
現在的亳州老街,猶如上了年歲的老人,病態重重,卻又塗脂抹粉,給人以年輕的假象,其結果是不倫不類,面貌盡失。
亳州老街因商業而繁榮,同樣也因繁榮而遭洗劫。孫殿英三次禍亳,商家十室九空,老街元氣大傷。因為姜老過拒絕鐵路進亳,亳州的商業地位被取代,老街日漸衰落。解放後,亳州老街保存依然完整,風貌猶在。然而世事滄桑,隨著全國性“破四舊”運動的開展和十年浩劫的降臨,亳州老街在打、砸、搶的喊聲中被破壞的體無完膚,大多數院落結構遭到破壞,磚雕木刻,蚩吻木屏,悉遭砸搗。
浩劫過後,老街帶著千瘡百孔走入了沉靜期。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一條一條老街被肢解或完全消失,一幢一幢的老屋轟然倒下,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仿古建築,肉體裡是冷冰凍的鋼筋水泥,無絲毫文化氣息。這時的老街,是死氣沉沉的,暗淡無光。
對老街進行致命一擊的是居住在老街的人們。隨著人口的繁衍,一批又一批的居民湧向老街,爭相在破落的古院落中搶地造屋,違章搭建。一個個小屋占據了絕大部分空間,它們像附屬在千年古樹上的腫瘤,讓人目不忍睹。
守護
老街保護與城市發展仿佛是一對無法平衡的矛盾。
有人發出疑問:既然城市要發展,為什麼一定要保護那些看起來已經相當破舊的老街和房子,不如拆了全都建成高樓,改善更多人的居住條件,讓城市更現代化?
真要那樣的話,就好比一個人沒有了靈魂,肉身一副;一個城市沒有了文化,孤城一座;一個國家沒有了精神,散沙一盤。
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說過:“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我們保護古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其實是保護其中的文化。”
歷史文化街區是最為反映人類社會歷史的活化石,作為儲存了大量文化基因密碼的有機體,為我們提供了尋根問祖之良好的精神文化平台,我們不應該忘了自己的來路;我們對老街之時時觸摸,就是對自身歷史文化的追尋與懷念。
文化意義
文化符號
北門口,一個亳州人皆知的城市符號,好比北京的大柵欄、合肥的四牌樓一樣,深刻在一代代人的心目中;北門口,一個訴說亳州興衰、見證亳州歷史的地理標誌,依然在記載著現代亳州的變遷。就是這樣一塊不大的地,糾結著多少代人、多少個人的感情,歷練為心中不可磨滅的印記,它已超越地域和空間的界限,成為尋找老亳州記憶的“開門鑰匙”。
中軸線上的連線地帶
亳州老城由城裡、北關和渦北三部分構成。其中,城裡是全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高大堅固的城牆,縱橫嚴整的街巷,官辦機構、文化教育設施齊全,豪門大宅、富戶與民居散落其間,處處顯現著莊重和威嚴。
北關位於北門城外,為商業貿易區。因地理位置便利,瀕臨渦河,各色貨物集聚,各地客商雲集,商業會館林立,錢莊匯兌,酒樓茶肆,日夜不絕。到明清時期,發展為“七十二條街,三十六條巷”,一貨一街,一街一品。亳州因繁華之至,被稱為“小南京”。
渦北則以碼頭裝卸為主,兼有一些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的手工作坊設於此。
城裡、北關和渦北由一條中軸線南北相連,布局合理,左右對稱。
解放後,政府在北門口建起廣場,類似現在的中心公園。招引四面八方的人們在此集聚,自然熱鬧繁榮。飯店酒樓,小吃攤點,雜貨商店,集中於此,過往行人絡繹不絕。一聞香飯店、和平飯店、亳州大旅社、和平劇場等分布周圍。要是有人請客,客人問到哪吃?主人就會得意地說,“北門口”,顯得特有面子。每逢節日、逢會或重大活動,北門口更是人山人海,看熱鬧的人前胸貼後背。
留住北門口
隨著時代車輪的前行,北門口正在經歷一場蛻變,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風光不再。
古色古香的城門樓上,懸掛著大幅的廣告牌,各種線路上下縱橫,城樓下改造成了飯店和網咖,每天好多人進出著,酒肉味在城樓瀰漫;北門口儼然成為免費停車場,各色車輛充斥其中,一度造成交通堵塞;小攤販沿街擺放,垃圾遍地。經常有遊客來到這裡想以城門為背景拍照留念,卻因牆上懸掛的廣告牌煞了風景作罷。
北門口輝煌的過去,已在人們心中淡忘,只剩下一個符號。
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說過:“提高認識,加大投入,規範管理,才是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出路所在。”
可喜的是,隨著亳州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陶醉於亳州眾多的文化遺蹟,北門口作為老城的標誌,再度受到關注。2009年,在北關歷史街區改造中,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從山西平遙請來能工巧匠,對北門口兩側的商鋪進行了沿街立面改造,北門口的面貌大為改觀。旅遊部門也正積極規劃,多方協調,將城門樓設成旅遊景點,開闢遊人參觀通道,讓遊客能登上門樓欣賞亳州美景,並在城門樓上及附近添置景觀燈,讓北門口得到有效保護。
歷史對亳州的賜予是豐富的,這就需要我們去挖掘、傳承和弘揚,思古撫今,讓更多像北門口一樣的文化遺產得到維護修繕,守護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期待北門口能早日重煥生機。
華佗塑像
神醫華佗是亳州人,當之受到家鄉父老的尊重和敬仰,把華佗像立於北門口的中央,讓世代瞻仰華佗,讓華佗護佑子子孫孫。華佗像作為北門口的標誌性建築,於1986年6月1日竣工,是全市少年兒童捐建的。塑像為華佗行醫全身造型,神態莊嚴、剛毅,方巾銀髯,長袖寬腋,腳踏船型鞋,腰系藥葫蘆。像高3米,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設計,阜陽地區民間美術研究室製作。如今,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有人在華佗像下焚香燃炮,祈求平安,還願報恩。
張柔建城
亳州老城西門內有條清風巷,內有一座王府,稱為“張柔故居”,規模之大,景致之幽,無出其右。亳州的城池就是張柔重新建造的。
張柔原籍河北定縣人,在宋朝為官,後投靠元朝,封為萬戶,自河南遷鎮於亳。張柔認為此地位置重要,就上奏朝廷,言據亳之利。後元主命張柔率山前八軍,建城並在此守護。張柔命軍士斬除荊棘,重建新城,又整修水路,立柵建堡,通達四周。由此可見,張柔對亳州城的重建是有很大功勞的。
值得一提的是張柔的兩個兒子,和他一樣,竭力為元朝賣命,加速了宋朝的滅亡。其中的一個兒子張弘范,南宋就亡在他的手裡,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等人,都被他直接或間接殺害。他把南宋幼主追到崖山,投海自盡。他命人刻碑崖山,題文“張弘范滅宋於此”。後有人在上面添個“宋”字,變為“宋張弘范滅宋於此”,對他進行嘲諷。
消防瞭望塔
北門口原有一座消防瞭望塔,建於1957年,五層,高約20米,當時是全城最高的建築,專供防火瞭望之用。塔上有專人值班,一旦發現火情,迅速通知消防人員進行滅火。後因道路建設拆除。
自清末,亳州民間自發成立了消防組織——水龍會,器材普遍簡陋,除幾架水龍外,就是水桶、扁擔等工具。所謂水龍,既簡陋又笨重,要四個人抬著走,用槓桿把水擠進水龍帶,一人持帶噴水滅火。會員多為附近百姓,一遇火警,鳴鑼為號,不論白天黑夜,全員參加。
一聞香包子
一聞香包子,是亳州回族傳統小吃。選料精細,製作考究,主料突出,做出的包子色白、皮薄、汁多,餡清香鮮嫩。每當包子蒸熟時,香味四溢,讓人不禁駐足,尋香品嘗,故稱“一聞香”。後來,“一聞香”從單一的小吃,發展為能烹製一系列名菜的回族飯店,有焦炸羊肉、紅扒羊蹄、牛肚三絲、魚咬羊等一百多種具有回族風味的菜餚。舊址就在北門口。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北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