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城鎮(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

固城鎮(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

固城鎮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是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的下轄鎮,古時稱南水北為陽,城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陽(范水:即今定興縣固城雞爪河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

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10500~9700年左右)人類就在此生衍繁息,西南兩公里處有南莊頭遺址(中國北方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唐時為冀州、虞時為幽州,屬冀州,商為幽州,并州燕國地,春秋戰國燕國地。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今定興固城雞爪河),轄區大約在今河北定興縣境內,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

西漢為范陽縣,新莽更名順陰,東漢范陽侯國三國魏黃初五年(224)置范陽國。西晉泰始元年(265)復置范陽縣。

北齊武平七年(576),范陽治所由固城遷至伏圖城(今百樓村北“官城”)。

固城鎮位於定興縣南部,南與容城(雄安新區)、徐水兩縣接壤,是定興縣經濟文化重鎮之一。總面積67.24平方公里,轄18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6408人(2017年)。耕地6.5萬畝。鎮黨委轄32個基層支部,其中農村支部18個,黨員1753人。位於三市腹心地帶,具有較強的區位優勢,107國道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容固、固德公路橫亘東西,具有便利的交通優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固城鎮
  • 外文名稱:GuChengZheng
  • 別名:范陽、范陽縣、范陽城、范正陽、古范陽、范陽古城、龍泉鎮、故城
  • 行政區類別:鎮(省級經濟發達試點鎮)
  • 所屬地區: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
  • 下轄地區:三里舖、馬家莊、二街等
  • 政府駐地: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固城鎮
  • 電話區號:0312
  • 郵政區碼:072650
  • 地理位置:定興縣南部
  • 面積:67.24平方公里
  • 人口:46408人(2017年)
  • 方言:冀魯官話保唐片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雞爪泉、狼兒淀、鐵瓦寺、龍泉井碑、南莊頭遺址
  • 機場:定興飛機場
  • 火車站:固城火車站
  • 車牌代碼:冀F
  • 行政區號:130626
  • 成語典故固若金湯
  • 歷史人物蒯通(本名蒯徹)
  • 歷史點評: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
  • 地方戲曲河北梆子發源地
建制沿革,區域位置,風景名勝,范陽名人錄,燕昭王,郭隗,燕太子丹,樂毅,劇辛,鄒衍,高漸離,荊軻,盧敖,蒯通,盧植,酈炎,酈道元,祖逖,祖沖之,盧照鄰,賈島,趙匡胤,張世傑,張柔,張弘范,王實甫,重點機構,經濟狀況,行政區劃,各村情況,

建制沿革

古時稱南水北為陽,城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陽(范水:即今定興縣固城鎮雞爪河)
“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范陽第一州”
早在新石器時代(距今10500~9700年左右)人類就在此生衍繁息,西南兩公里處有南莊頭遺址(中國北方地區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唐時為冀州、虞時為幽州,屬冀州,商為幽州,并州燕國地,春秋戰國燕國地。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因在范水之北而得名(范水:今定興固城雞爪河),轄區大約在今河北定興縣境內,治所在固城(今河北省定興縣固城鎮)。
西漢為范陽縣,新莽更名順陰,東漢范陽侯國三國魏黃初五年(224)置范陽國。西晉泰始元年(265)復置范陽縣。
北齊武平七年(576),范陽治所由固城遷至伏圖城(今百樓村北“官城”)。
金初,鎮上王姓官員,上書朝拜以工代賑,重新築城置縣,興建城池,築城未竣而廢。
1953年建固城鄉,1958年劃歸徐水縣管轄。1961年劃歸定興縣固城公社,1984年改鄉,同年6月改鎮。1996年初閆台鄉(即閻台鄉)併入。1997年,人口5.4萬。

區域位置

固城鎮位於定興縣南部,京、津、保三市腹心地帶,南與容城(雄安新區)、徐水兩縣接壤,是定興縣經濟文化重鎮之一。因交通處位置處於咽喉要道,兵家必爭之地。具有豐富的交通幹線:京廣鐵路107國道(原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全境,容固、固德高速公路引線橫亘東西將京港澳高速與107國道京昆高速打通。結合“村村通”工程以及各村的路面硬化工作,全鎮各村主要街道,全部實現了路面硬化,構築了方便快捷的運輸交通網,其它如:電力通訊郵政金融等基礎設施也較為完備。

風景名勝

觀音鎮龍泉寺碑
固城鎮(又名龍泉鎮),前時井水泛濫,為民造成危害,龍泉寺建觀音殿廟宇坐鎮,此泉不致。金章宗在位時下詔重修。元時統管萬戶韋政挖井重修。
鐵瓦寺
鐵瓦寺,又稱永安寺,始建於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位於固城西北角,占地約12000平方米。地勢很高,前有山門,居高臨下,頗具氣勢。門內左右各有一個比丘僧守門,俗稱站帥。院內有東西配殿,殿內各有兩尊高大的泥塑,稱四大天王,正殿坐北朝南,巍峨雄偉,殿內有如來佛十八羅漢。高達5米的如來佛坐在正面面南背北,十八羅漢分列兩邊,身高約兩米,都是生鐵鑄成。這些羅漢神志各異,伏虎羅漢怒目揚拳,抓著虎,成打虎姿勢;降龍羅漢臂纏蛟龍,手扳龍角;其他羅漢有的橫眉立目,有的閉目垂眉,有的張口大笑,有的俯首問心,表情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實乃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鐵瓦寺的內直徑和外直徑一樣長,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現鐵瓦寺圖紙在日本。
永安寺建築奇特,山門和正殿屋頂全部為鐵瓦覆蓋,故稱鐵瓦寺。正殿瓦壟二百七十二條,鐵瓦數字不詳。所有鐵瓦都各鑄獻鐵人姓名、籍貫(州、縣、村),每塊各異,無一相同,瓦分陰陽,所有陰瓦鑄有女人姓名,陽瓦鑄有男人姓名,建築上暗合陰陽之意,工程之浩繁可想而知。
關於鐵瓦寺的建築神話傳說甚多:傳說之一是其建築奇特,正殿建築面積和其使用面積相同,即四面磚牆不占地方。也就是說,兩堵牆的外牆皮距離和兩堵牆的內牆皮距離相等。傳說之二,鐵瓦寺是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道士化緣所建,道士醫術高超,雲遊四方給人治病,只化生鐵,不取醫酬,所得生鐵就近投入井內,建廟時每日令人到固城南門處大井中撈取鐵瓦運至土地,所撈鐵瓦,陰陽各半,恰供一日之需,而且瓦上姓名,籍貫均已鑄就,寺院建成,井中鐵瓦亦盡。建寺用的木料,大的直徑一米,長達15米,人們也不知由何而來?據說,建寺伊始,突然一夜狂風,第二天寺內木料堆積如山,寺廟建成,木料一無所余。所需磚石,皆由無名驢馱來,每日馱運量不誤使用,但也無多少剩餘,寺廟建畢,驢馱也不復見。第三個神奇傳說:當時建寺工人每天現付工錢,傍晚,道士守在錢笸籮旁邊,每過一人,順手抓一把銅錢遞給工人,有時讓工人自己隨便拿,不管道士遞給,還是個人自取,回家一數,總是大工得到大工應得的數目,小工得到小工應得的數目,分文不差。

范陽名人錄

燕昭王

(築“黃金台” 招攬天下賢才)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職春秋戰國燕國第39任君主。燕王噲之子,曾經在趙國做人質,子之之亂平定後,由於原先的太子平被殺,遂由趙武靈王派送重兵回國即位,史稱燕昭王。
公元前312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即位後招賢納士,在位期間燕將秦開大破東胡、朝鮮、真番,上將軍樂毅聯合五國攻齊,占領齊國七十多城(齊國疆土只剰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國盛世。前279年,燕昭襄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

郭隗

(幫燕昭王招攬天下賢才)
郭隗,(約公元前351年~公元前297年),戰國中期燕(今河北省定興縣)人。燕國大臣、賢者。燕王噲七年(前314),齊宣王攻破燕國,噲被殺。趙武靈王聞燕國內亂,將燕王噲的庶子職從韓國送回燕國。燕昭王元年(前311),職被燕人擁立為王,稱燕昭王。昭王為報齊滅燕之仇,並復興燕國,拜訪郭隗,求計問策。郭隗以古人千金買骨為例,使昭王廣納社會賢才,建築“黃金台” ,昭王並尊郭隗為師。此舉天下震動,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因此強大起來。
秦始皇統一燕國,燕國召攬的人才紛紛外地避世,為懷念此地(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范陽縣),後世走到哪裡都稱自己為范陽人或范陽堂,范陽美名傳天下,范陽一帶是歷史上很多名門望族的發源地:影響了中華歷史2000多年。

燕太子丹

(戰國末期燕國太子)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戰國末期燕國太子。當時秦已攻滅韓、趙等國,次將及燕。秦滅韓前夕,被送至秦國當人質,受辱後於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國。他以暗殺秦王政來阻擋秦國的兼併之勢,曾策划過荊軻刺秦王事件,事情敗露後,燕王喜擔心秦國出兵攻打燕國,便殺太子丹,將其頭顱獻秦軍以求和。

樂毅

(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合縱攻齊)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劇辛

(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合縱攻齊)
劇辛(?―公元前243年),趙國人。戰國時期著名燕國將領。在戰國歷史上,劇辛不是一般人物,當年在趙國也出仕過趙武靈王。劇辛是法家的代表,著有著名的《劇子》,亦稱《處子》九篇。劇辛與龐煖友善。聞燕昭王下詔求賢,乃由趙赴燕。

鄒衍

(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國末期齊國人,陰陽家代表人物。聞燕昭王下詔求賢,乃由齊赴燕,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高漸離

(我國最早的音樂家)
高漸離,(生卒不詳)戰國末燕(今河北省定興縣)人,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高漸離與荊軻的關係很好。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秦滅六國後,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里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使勁朝秦王砸,想殺死他,但是很遺憾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

荊軻

(荊軻刺秦王)
荊軻(?—公元前227年),姜姓,慶氏(古時“荊”音似“慶”)。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人,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遊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秦王在鹹陽宮隆重召見了他,在交驗樊於期頭顱,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

盧敖

(范陽盧氏由來)
盧敖(約公元前275年-前195年),號雍熙,秦始皇召為五經博士,居范陽(今河北定興固城鎮),子孫遷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范陽為郡望,後世遂稱范陽人(即范陽盧氏由來)
盧敖後代有:盧綰(被劉邦封為燕王)、盧植劉備的老師)、盧照鄰(“初唐四傑”之一)、慧能祖師(俗姓盧,祖居范陽

蒯通

(向韓信獻三分天下之計)
蒯通(kuǎi tōng),本名蒯徹,(生卒不詳),范陽(今河北徐水北固鎮)人,因為避漢武帝之諱改為通。代表作品: 《雋永》論述戰國遊說之士的權變之術,也加上自己的評論,著書立說,號稱《雋永》。
蒯通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為韓信謀士,先後獻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韓信死後被劉邦捉拿後釋放,後成為相國曹參賓客。據傳,東漢末年劉表的謀臣蒯良蒯越是其後裔

盧植

(東漢末年名臣)
盧植(139年—192年),字子乾。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經學家將領
盧植性格剛毅,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為鄭玄管寧華歆的同門師兄。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黃巾起義時為北中郎將,率軍與張角交戰,後被誣陷下獄,皇甫嵩平定黃巾後力救盧植,於是復任為尚書。後因上諫激怒董卓被免官,隱居在上谷軍都山,被袁紹請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去世。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唐代時配享孔子,北宋時被追封為良鄉伯。
白馬將軍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門下弟子。范陽盧氏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家族。

酈炎

(涿州酈姓始祖)
酈炎(公元150年~公元177年)東漢詩人。字文勝。范陽(今河北定興固城鎮)人。秦漢之際策士酈食其之後嗣。精通音律,很有文采,應對敏捷,善辯,眾人服其能。靈帝建寧、熹平年間,州郡多次召用,都未應詔。平生擅長寫詩,詩文多寫個人抱負和懷才不遇之感憤,有《大道》、《靈芝》詩二首存《後漢書》文苑列傳、本傳。漢靈帝建寧三年庚戌(170年),從范陽遷居涿州(今河北涿州市),是為涿州酈姓始祖。後患瘋病。他奉母至孝,因母死而犯病,以致他的正在產兒的妻子被驚死,因妻家訴訟入獄,炎病,不能理對被囚。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死於獄中,年僅28歲。尚書盧植為其作辭哀悼,彰其美德。炎自幼聰穎過人,十四五歲時就已著書多部,可惜存世者不多。其中以《見志詩》著名。

酈道元

(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
酈炎後代有:酈道元,地理學家,著有《水經注
酈道元(約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1]),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東將軍酈范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
酈道元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法嚴峻,後被北魏朝廷任命為為關右大使。[1]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蕭寶夤部將郭子恢在陰盤驛所殺。[2]
酈道元年少時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且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

祖逖

(聞雞起舞成語人物之一)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遒縣(今保定市淶水縣)人,其故里是定興縣祖村(現分為:北祖村店村南祖村店村),東晉軍事家。
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後率親黨避亂於江淮,被授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他在建武元年(317年)率部北伐,得到各地人民的回響,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領土,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但因勢力強盛,受到東晉朝廷的忌憚。
太興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淵出鎮合肥,以牽制祖逖。祖逖見目睹朝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眾被弟弟祖約接掌。北伐大業也因此而功敗垂成。
祖逖與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時,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聽到雞叫,認為這是上天在激勵他上進,便叫醒劉琨道:“此非惡聲也。”然後與劉琨到屋外舞劍練武。 後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祖沖之

(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祖逖後代有:祖沖之(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
祖沖之,(429-500),漢族人,字文遠,祖籍河北范陽遒縣 ( 今河北淶水縣)。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圓周率,天文曆法和機械四方面,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盧照鄰

(初唐四傑)
盧照鄰(公元636年-公元680年),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詩人。其生卒年史無明載,後人有多種說法,有三子,現其後人居住在河北省正定縣內。
盧照鄰出身望族,曾為王府典簽,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學上,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有7卷本的《盧升之集》、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存世。
盧照鄰尤工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不少佳句傳頌不絕,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更被後人譽為經典。

賈島

(推敲一詞由賈島而來)
賈島(公元779年~公元843年),字閬(讀láng)仙,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人。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今四川大英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趙匡胤

(宋朝開國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洛陽瀍河區東關)。五代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之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趙匡胤始入宦途,受柴榮(後周世宗)器重,於徵伐南唐時屢建戰功。
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大軍回京後,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張世傑

(民族英雄、張柔之侄)
張世傑(?~公元1279年),范陽(今河北定興縣河內村)人。少從張柔戍杞,有罪,遂奔宋。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與陸秀夫文天祥並稱“宋末三傑”。先後擁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終兵敗崖山海戰,因颶風毀船,溺死於平章山下。

張柔

(保定府建造者、張世傑的叔父)
張柔,(1190年~1268年),蒙古窩闊台汗、蒙哥汗時將領,字德剛,定興縣人,金末元初時期中國中原地方武裝首領之一。
金朝為了抵禦蒙古,竭力籠絡河北地方武裝。金中都經略使苗道潤先授張柔為定興令,後升他為清州防禦使,後又遙領永定軍節度使,又兼雄州管內觀察使,權元帥左都監,行元帥府事。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六月,苗道潤為賈瑀所殺,張柔檄召苗氏部曲於易州軍市川集會,決意復仇,得到擁戴。金廷聞知,即任張柔為中都留守,兼大興府尹、本路經略使,行元帥事。正當張柔集緒軍隊討伐賈瑀時,蒙古大軍已進入紫荊關。八月,張柔率軍迎戰於狼牙嶺,馬蹶被執,遂以眾降,仍受任舊職。
張柔又作為蒙古的部將,攻下易州(今河北易縣)、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保定)、雄州(今河北雄縣)。賈瑀盤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斷,終於投降,張柔遂剖賈瑀之心以祭苗道潤。
張柔歸順蒙古之後,保州因戰亂,已是一片廢墟,張柔對州城重新營建,規劃市井,營建民居,修建城垣,並引護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澇防旱,修蓮花池,建書院,遷廟學,利交通,利農商工,改善生產條件和居民的生活環境,使保州城得以復興,成為“燕南一大都會”,奠定了保定舊城的基礎,歷經保定的城市格局都無太大的改變。

張弘范

(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
張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將,張柔第九子,字仲疇,今保定市定興縣河內村人。曾參加襄陽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謚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謚獻武。

王實甫

(《西廂記》作者)
王實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雜劇《西廂記》的作者,生平事跡不詳。
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破窯記》寫劉月娥和呂蒙正悲歡離合的故事,有人懷疑不是王實甫的手筆。另有《販茶船》、《芙蓉亭》二種,各傳有曲文一折
王實甫與關漢卿齊名,其作品全面地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創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辭彙,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

重點機構

河北定興影視武術學校
中央氣象局農場
中央郵電幹部學院
石油物探五局
定興縣固城中學
定興二中分校(固城西校區)

經濟狀況

固城鎮2005年鎮內生產總值完成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3.2%;農業總產值1.9億,比上年增長2.8%;工業總產值9.3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共完成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80元。2005年固城鎮獲得實績突出鄉鎮稱號,鎮黨委獲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6年鎮黨委獲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
固城鎮是傳統的農業大鎮,主要糧食作物為玉米、小麥,按照“一牧二菜三林果”的思路,積極進行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五大特色種植基地,即北莊頭設施蔬菜種植基地,陳村營優質辣椒種植基地,北太平莊鮮桃種植基地,久安莊蒜苗種植基地,北店優質麥種植基地,結合良種補貼政策的落實,2005年大力實施八街村千畝優質麥示範田和以陳村營、南合莊、久安莊為主的12000多畝優質麥示範區,同時積極推廣蘆筍和鮮切菊花兩個種植項目。培植壯大農業龍頭,發展訂單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榮達畜禽有限公司,總投資超過3300多萬元,下設孵化、種雞、養殖、食品加工四個分場,800多個訂單養殖戶,公司連續二年榮獲縣級、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其產品“玖興”牌雞肉食品分獲省消協“消費者信得過產品”證書和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超越養牛場,肉奶牛存欄300多頭,2004年投資60萬元建立高標準擠奶廳一個,同源養豬場,年出欄生豬近20000頭,三者成為養殖業的三大龍頭,有效地帶動了養殖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經過幾年的發展,種植、畜牧、林果已發展成為固城鎮三大農業特色,固城鎮已基本形成“東部的林果、中部的菜、西部的糧食”的種植區域格區和“東豬、西禽”的養殖業布局。
始終堅持以“創優環境,加快發展”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加強穩定第一產業,下大力壯大發展第二產業,將發展民營經濟,壯大鎮域實力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抓好四個工業小區建設,即以興安、華智為龍頭的北太平莊工業小區,以君合實業、麗友為龍頭的鎮區工業小區,以三九、平安行為龍頭的五處工業小區,以祥合為龍頭的閆台工業小區,以點帶面,全面啟動,推進工業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打造定興第二工業基地,實現經濟既快又好地發展。民營企業得到迅猛發展,項目累計投資近3億元,固城鎮共有78家企業,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5000多人,農民增收400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以北太平莊工業小區為龍頭、以107國道兩側工業小區、五處工業小區為兩翼、以閆台工業小區為龍尾的龍型經濟格局,機械加工、精密鑄造、機械製造、工藝品加工、印刷、化工、醫藥高科等已發展為支撐固城鎮經濟的“四梁八柱”產業,保定興安冶金製造有限公司、華智抽紗、誠信膠輥、亞通特種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君合實業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營企業已發展壯大為固城鎮的支柱型企業,保定三九濟世生物有限公司、河北華智抽紗有限公司、定興嘉信空調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發展成為縣重點保護企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三九”製藥的胸腺肽生物藥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華智抽紗製品暢銷國內,並打入了歐美市場。

行政區劃

轄三里舖、馬家莊、二街、三街、四街、八街、國興、北太平莊、南太平莊、北莊頭、南堽上、北堽上、久安莊、南合莊、陳村營、台上、南店、北店18個行政村。
各村代碼
代碼130626101:~200四街村 ~201二街村 ~202三街村 ~203八街村 ~204國興村 ~205馬家莊村 ~206三里舖村 ~207北莊頭村 ~208南罡上村 ~209北罡上村 ~210南太平莊村 ~211北太平莊村 ~212北店村 ~213南店村 ~214陳村營村 ~215南合莊村 ~216久安莊村 ~217台上村

各村情況

二街村
總人口1650人,耕地1810畝。位於鎮政府西1.5公里,東距京廣鐵路、107國道1公里。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高效農業有很大發展,工副業以大木材、鋁合金加工為主。

  
三街村
總人口2579人,618戶,耕地2699畝。位於固城商貿區北部,東距京廣鐵路、107國道1公里。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棚菜生產也有了很大發展。

  
四街村
總人口1584人,耕地1616畝。位於固城街內商貿區中心,是一個半商半農的村。新育村隸屬四街村支部,位於普查路北,人口512人,116戶,耕地面積595畝。農業生產以小麥、玉米為主。

  
八街村
總人口2203人,523戶,耕地2294畝。經濟發展以運輸業、經商為主,集體經濟較充足。農業生產以小麥、玉米為主。

  
國興村
總人口5432人,耕地7122畝。京廣鐵路線貫穿該村,107國道由村東側通過。農業種植以小麥和玉米為主,林牧業發展較好。

  
北莊頭村
總人口2360人,577戶,耕地3552畝。位於鎮政府正西2.5公里,固姚路南側。過去全村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及其它雜糧為主。近年來,棚菜生產得到迅猛發展,全村90%以上農戶種植棚菜,總面積達到4000多畝,每年生產甜椒、黃瓜、西紅柿等蔬菜6000多萬公斤,供應北京、天津、保定、內蒙古及鄰近各縣市。村集體投資建成蔬菜批發市場,有力地帶動了周邊村的棚菜生產,現已成為全鎮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東馬家莊村
總人口1022人,農戶224戶,耕地1236畝。該村家家戶戶有種菜籽的傳統,據今有120多年的歷史,品種達50多種,遠銷20多個省市自治區。

  
三里舖村
總人口697人,耕地826畝。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工副業以醬菜、面醬、養殖為主。

  
南罡上村
總人口人1536人,耕地1900畝,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棉花、油料等農作物為主,近年來,該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蔬菜大棚100個,栽種桃樹50餘畝。

  
北罡上村
總人口5318人,耕地7818畝。農業種植以糧食作物為主,近年來,不斷調優農業結構,高效設施蔬菜大棚、林果業、牧業都有了很大發展。

  
南太平莊村
總人口1350人,耕地2200畝。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林果及高效農業也有較大發展。工副業以運輸、模型製造為主。

  
北太平莊村
總人口2318人,耕地3491畝。該村建成以鑄造、模型、化工、金屬結構、抽紗製品、水泥製品等為主業的企業25家,形成了小有規模的北太平莊工業小區。在發展鄉鎮企業的同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林果生產,林果總面積近3000畝,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水果批發市場。生產出鮮桃個大、色正、味美,產品除銷往京津外,遠銷黑龍江、遼寧、廣東、新疆等地,並且還出口俄羅斯、泰國。

  
陳村營村
總人口3469人,823戶,耕地5192畝。農業種植以小麥和玉米為主,子彈頭辣椒是該村的特色農業,每年種植辣椒2500多畝,年產辣椒50多萬公斤,遠銷全國十幾個省市並打入國際市場,銷往日本、美國等國。

  
南合莊村
總人口3105人,耕地5024畝。農業種植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近年來,小辣椒種植髮展較快,林牧業也有較大發展,特別是肉雞飼養形成了規模。工副業以塑膠印刷、化工生產為主。

  
久安莊村
總人口1673人,384戶,耕地2345畝。該村以農業為主,溫室大棚菜、食用菌、蒜苗種植業發展較快,餐飲、商業、五金、建築、建材等行業都有較大的發展。

  
總人口960人,耕地1229畝。農業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工副業以印刷、養殖、鈉燈製造為主。

  
總人口5100人,耕地7096畝。南店村商貿發達,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畜牧業發展很快,養雞、養豬、養兔專業戶增多,並且逐漸步入規模化生產。

  
總人口6503人,1419戶,耕地8884畝。農業種植以優質小麥、玉米種植為主,向多種種植經營轉化。重視發展高效農業,發展冬季溫室和普通大棚百個。該村養殖業較為發達,以榮達畜禽公司為龍頭,帶動農戶飼養肉雞、蛋雞、童子雞等,形成飼養、銷售一條龍式服務,遠銷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大城市,成為遠近聞名的肉雞養殖加工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