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方式
當今是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仍然對電力有著持續增長的需求,因為我們發明了電腦、家電等更多使用電力的產品。不可否認新技術的不斷出現使得電力成為人們的必需品。
21世紀能源科學將為人類文明再創輝煌,例如,
燃料電池是將氫、天然氣、煤氣、甲醇、肼等燃料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一類化學電源;生物質能是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生物質能的高效和清潔利用技術也得到極大發展。
發電方式
火力發電
一、優勢:
燃料容易獲取,熱機效率高,調峰較易實現,建設成本低,容易與冶金、化工、水泥等高能耗工業形成共生產業鏈。
二、弊端:
煙氣污染:煤炭直接燃燒排放的SO2、NOx等
酸性氣體不斷增長,使我國很多地區酸雨量增加。全國每年產生140萬噸SO2。
粉塵污染:對電站附近環境造成粉煤灰污染,對人們的生活及植物的生長造成不良影響。全國每年產生1500萬噸煙塵。
資源消耗:發電的汽輪機通常選用水作為冷卻介質,一座100萬千瓦
火力發電廠每日的耗水量約為 十萬噸。全國每年消耗5000萬噸標準。
核能發電
一、優勢:基本不受自然資源產地限制,運行成本低,無溫室氣體排放。
為核裂變鏈式反應提供必要的條件,使之得以進行。
鏈式反應必須能由人通過一定裝置進行控制。失去控制的裂變能不僅不能用於發電,還會釀成災害。
裂變反應產生的能量要能從反應堆中安全取出。
裂變反應中產生的中子和放射性物質對人體危害很大,必須設法避免它們對核電站工作人員和附近居民的傷害。
核能電廠會產生高低階
放射性廢料,或者是使用過之核燃料,雖然所占體積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線,故必須慎重處理,且需面對相當大的政治困擾。
核能發電廠熱效率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電廠排放更多廢熱到環境裡,故核能電廠的熱污染較嚴重。
核能電廠投資成本太大,電力公司的財務風險較高。
核能電廠較不適宜做尖峰、離峰之隨載運轉。
興建核電廠較易引發政治歧見紛爭。
核電廠的反應器內有大量的
放射性物質,如果在事故中釋放到外界環境,會對生態及民眾造成傷害。
核電在正常情況下固然是乾淨的,但萬一發生核泄漏,後果同樣是可怕的。
前蘇聯車諾比核電站事故,已使900萬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而且這一影響並未終止。
水力發電
優勢:幾乎完全無污染,運營成本低,便於調峰,可再生,有航運、水利等邊際效益。
弊端:水力發電要淹沒大量土地,有可能導致生態
環境破壞,而且大型水庫一旦塌崩,後果將不堪構想。另外,一個國家的水力資源也是有限的,而且還要受季節的影響。
風力發電
優勢:無環境污染,運行成本低,可再生。
弊端:噪聲,視覺污染。占用大片土地及林地,對植被破壞大。不穩定,不可控。成本仍然很高。
太陽能光伏發電
優勢:運行無污染,可再生,設備小型化,適合非集中供電。
電力輸送
傳輸
電能的傳輸和變電、配電、用電一起,構成電力系統的整體功能。通過輸電,把相距甚遠的(可達數千千米)
發電廠和負荷中心聯繫起來,使電能的開發和利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和其他能源的傳輸(如輸煤、輸油等)相比,輸電的損耗小、效益高、靈活方便、易於調控、環境污染少;輸電還可以將不同地點的發電廠連線起來,實行峰谷調節。輸電是電能利用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在現代化社會中,它是重要的能源動脈。
輸電線路按結構形式可分為
架空輸電線路和地下輸電線路。前者由線路桿塔、導線、絕緣子等構成,架設在地面上;後者主要用電纜,敷設在地下(或水下)。輸電按所送電流性質可分為
直流輸電和交流輸電。19世紀80年代首先成功地實現了直流輸電,後因受電壓提不高的限制(輸電容量大體與輸電電壓的平方成比例)19世紀末為交流輸電所取代。交流輸電的成功,迎來了20世紀電氣化時代。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
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直流輸電又有新發展,與交流輸電相配合,形成交直流混合的電力系統。
輸電電壓的高低是輸電技術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常用輸電電壓有220千伏及以上的
高壓輸電330~765千伏的
超高壓輸電,1000千伏及以上的
特高壓輸電。
變電
電力系統中,發電廠將天然的一次能源轉變成電能,向遠方的
電力用戶送電,為了減小輸電線路上的電能損耗及線路阻抗壓降,需要將電壓升高;為了滿足電力用戶安全的需要,又要將電壓降低,並分配給各個用戶,這就需要能升高和降低電壓,並能分配電能的
變電所。所以變電所是電力系統中通過其變換電壓、接受和分配電能的電工裝置,它是聯繫發電廠和電力用戶的中間環節,同時通過變電所將各電壓等級的
電網聯繫起來,變電所的作用是變換電壓,傳輸和分配電能。變電所由
電力變壓器、配電裝置、
二次系統及必要的附屬設備組成。
變壓器是變電所的中心設備,變壓器利用的是電磁感應原理。配電裝置是變電所中所有的開關電器、載流導體輔助設備連線在一起的裝置。其作用是接受和分配電能。配電裝置主要由母線、
高壓斷路器開關、
電抗器線圈、互感器、
電力電容器、
避雷器、高壓熔斷器、
二次設備及必要的其他輔助設備所組成。
二次設備是指一次系統狀態測量、控制、監察和保護的設備裝置。由這些設備構成的迴路叫二次迴路,總稱二次系統。
電壓等級
電力系統電壓等級有220V、380V(0.4 kV)、3 kV、6 kV、10 kV、20 kV、35 kV、66 kV、110 kV、220 kV、330 kV、500 kV、750kV、1000kV。隨著電機製造工藝的提高,10 kV電動機已批量生產,所以3 kV、6 kV已較少使用,20 kV、66 kV也很少使用。
供電系統以10 kV、35 kV為主。
輸配電系統以110 kV以上為主。發電廠
發電機有6 kV、10 kV與20kV三種,以20 kV為主,用戶均為220V、380V(0.4 kV)
低壓系統。
根據《城市
電力網規定設計規則》規定:輸電網為1000kV、500 kV、330 kV、220 kV、110kV,高壓配電網為110kV、66kV,中壓配電網為20kV、10kV、6 kV,低壓配電網為0.4 kV(220V/380V)。
發電廠發出6 kV或10 kV電,除發電廠自己用(廠用電)之外,也可以用10 kV電壓送給發電廠附近用戶,10 kV供電範圍為10Km、35 kV為20~50Km、66 kV為30~100Km、110 kV為50~150Km、220 kV為100~300Km、330 kV為200~600Km、500 kV為150~850Km。
變配電站
電力系統各種電壓等級均通過電力變壓器來轉換,電壓升高為升壓變壓器(變電站為升壓站),電壓降低為降壓變壓器(變電站為降壓站)。一種電壓變為另一種電壓的選用兩個線圈(繞組)的雙圈變壓器,一種電壓變為兩種電壓的選用三個線圈(繞組)的三圈變壓器。
變電站除升壓與降壓之分外,還以規模大小分為樞紐站,區域站與終端站。樞紐站電壓等級一般為三個(三圈變壓器),550kV /220kV /110kV。區域站一般也有三個電壓等級(三圈變壓器),220 kV /110kV /35kV或110kV /35kV /10kV。終端站一般直接接到用戶,大多數為兩個電壓等級(兩圈變壓器)110kV /10 kV或35 kV /10 kV。用戶本身的變電站一般只有兩個電壓等級(雙圈變壓器)110 kV /10kV、35kV /0.4kV、10kV /0.4kV,其中以10kV /0.4kV為最多。
接線方案
1)一次接線種類
變電站一次迴路接線是指輸電線路進入變電站之後,所有電力設備(變壓器及進出線開關等)的相互連線方式。其接線方案有:線路變壓器組,橋形接線,單母線,單母線分段,雙母線,雙母線分段,環網供電等。
2)線路變壓器組
變電站只有一路進線與一台變壓器,而且再無發展的情況下採用線路變壓器組接線。
3)橋形接線
有兩路進線、兩台變壓器,而且再沒有發展的情況下,採用橋形接線。針對變壓器,聯絡斷路器在兩個進線斷路器之內為內橋接線,聯絡斷路器在兩個進線斷路器之外為外橋接線。
4)單母線
變電站進出線較多時,採用單母線,有兩路進線時,一般一路供電、一路備用(不同時供電),二者可設備用電源互自投,多路出線均由一段母線引出。
5)單母線分段
有兩路以上進線,多路出線時,選用單母線分段,兩路進線分別接到兩段母線上,兩段母線用母聯開關連線起來。出線分別接到兩段母線上。
單母線分段運行方式比較多。一般為一路主供,一路備用(不合閘),母聯合上,當主供斷電時,備用合上,主供、備用與母聯互鎖。備用電源容量較小時,備用電源合上後,要斷開一些出線。這是比較常用的一種運行方式。
對於特別重要的負荷,兩路進線均為主供,母聯開關斷開,當一路進線斷電時,母聯合上,來電後斷開母聯再合上進線開關。
單母線分段也有利於變電站內部檢修,檢修時可以停掉一段母線,如果是單母線不分段,檢修時就要全站停電,利用
旁路母線可以不停電,旁路母線只用於電力系統變電站。
6)雙母線
雙母線主要用於發電廠及大型
變電站,每路線路都由一個斷路器經過兩個隔離開關分別接到兩條母線上,這樣在
母線檢修時,就可以利用隔離開關將線路倒在一條件母線上。雙母線也有分段與不分段兩種,雙母線分段再加旁路斷路器,接線方式複雜,但檢修就非常方便了,停電範圍可減少。
二次迴路
1)二次迴路種類
變配電站二次迴路包括:測量、保護、控制與信號迴路部分。測量迴路包括:計量測量與保護測量。控制迴路包括:就地手動合分閘、防跳聯鎖、試驗、互投聯鎖、保護跳閘以及合分閘執行部分。信號迴路包括開關運行狀態信號、事故跳閘信號與事故預告信號。
2)測量迴路
測量迴路分為電流迴路與電壓迴路。電流迴路各種設備串聯於電流互感器二次側(5A),電流互感器是將原邊負荷電流統一變為5A測量電流。計量與保護分別用各自的互感器(計量用互感器精度要求高),計量測量串接於
電流表以及電度表,功率表與功率因數表電流端子。保護測量串接於保護
繼電器的電流端子。
微機保護一般將計量及保護集中於一體,分別有計量電流端子與保護電流端子。
電壓測量迴路,220/380V低壓系統直接接220V或380V,3KV以上高壓系統全部經過電壓互感器將各種等級的高電壓變為統一的100V電壓,電壓表以及電度表、功率表與功率因數表的電壓線圈經其端子並接在100V電壓母線上。微機保護單元計量電壓與保護電壓統一為一種電壓端子。
3)控制迴路
(1)合分閘迴路
合分閘通過合分閘轉換開關進行操作,常規保護為提示操作人員及事故跳閘報警需要,轉換開關選用預合-合閘-合後及預分-分閘-分後的多檔轉換開關。以使利用不對應接線進行合分閘提示與事故跳閘報警,國家已有標準圖設計。採用微機保護以後,要進行遠分合閘操作後,還要到就地進行轉換開關對位操作,這就失去了遠分操作的意義,所以應取消不對應接線,選用中間自復位的只有合閘與分閘的三檔轉換開關。
(2)防跳迴路
當合閘迴路出現故障時進行分閘,或短路事故未排除,又進行合閘(誤操作),這時就會出現斷路器反覆合分閘,不僅容易引起或擴大事故,還會引起設備損壞或人身事故,所以高壓開關控制迴路應設計防跳。防跳一般選用電流啟動,電壓保持的雙線圈繼電器。電流線圈串接於分閘迴路作為啟動線圈。電壓線圈接於合閘迴路,作為保持線圈,當分閘時,電流線圈經分閘迴路起動。如果合閘迴路有故障,或處於手動合閘位置,電壓線圈起啟動並通過其常開接點自保持,其常閉接點馬上斷開合閘迴路,保證斷路器在分閘過程中不能馬上再合閘。防跳繼電器的電流迴路還可以通過其常開接點將電流線圈自保持,這樣可以減輕保護繼電器的出口接點斷開負荷,也減少了保護繼電器的保持時間要求。
有些
微機保護裝置自己已具有防跳功能,這樣就可以不再設計防跳迴路。斷路器操作機構選用彈簧儲能時,如果選用儲能後可以進行一次合閘與分閘的彈簧儲能操作機構(也有用於重合閘的儲能後可以進行二次合閘與分閘的彈簧儲能操作機構),因為儲能一般都要求10秒左右,當儲能開關經常處於斷開位置時,儲一次能,合完之後,將儲能開關再處於斷開位置,可以跳一次閘;跳閘之後,要手動儲能之後才能進行合閘,此時,也可以不再設計防跳迴路。
(3)試驗與互投聯鎖與控制
對於手車開關櫃,手車推出後要進行斷路器合分閘試驗,應設計合分閘試驗按鈕。進線與母聯斷路,一般應根據要求進行互投聯鎖或控制。
(4)保護跳閘
保護跳閘出口經過連線片接於跳閘迴路,連線片用於保護調試,或運行過程中解除某些保護功能。
(5)合分閘迴路
合分閘迴路為經合分閘母線為操作機構提供電源,以及其控制迴路,一般都應單獨畫出。
4)信號迴路
(1)開關運行狀態信號由合閘與分閘指示兩個裝於開關柜上的信號燈組成:經過操作轉換開關不對應接線後接到正電源上。採用微機保護後,轉換開關取消了不對應接線,所以信號燈正極可以直接接到正電源上。
(2)事故信號有事故跳閘與事故預告兩種信號,事故跳閘報警也要通過轉化開關不對應後,接到事故跳閘信號母線上,再引到中央信號系統。事故預告信號通過信號繼電器接點引到中央信號系統。採用微機保護後,將斷路器操作機構輔助接點與信號繼電器的接點分別接到微機保護單元的開關量輸入端子,需要有中央信號系統時,如果微機保護單元可以提供事故跳閘與事故預告輸出接點,可將其引到中央信號系統。否則,應利用信號繼電器的另一對接點引到中央信號系統。
(3)中央信號系統為安裝於值班室內的
集中報警系統,由事故跳閘與事故預告兩套聲光報警組成,光報警用光字牌,不用信號燈,光字牌分集中與分散兩種。採用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後,可以不再設計中央信號系統,或將其簡化,只設計集中報警作為計算機報警的後備報警。
歷史沿革
發展歷史
1875年,巴黎北火車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
火電廠,為附近照明供電。1879年,美國舊金山實驗電廠開始發電,是世界上最早出售電力的電廠。8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批水電站。1913年,全世界的年發電量達 500億千瓦時,電力工業已作為一個獨立的
工業部門,進入人類的生產活動領域。
20世紀30、40年代,美國成為電力工業的先進國家,擁有20萬千瓦的機組31台,容量為30萬千瓦的中型火電廠9座。同一時期,水電機組達5~10萬千瓦。1934年,美國開工興建的
大古力水電站,計畫容量是 888萬千瓦,1941年發電,到1980年裝機容量達649萬千瓦 ,至80年代中期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1950年,全世界發電量增至9589億千瓦時 ,是1913年的19倍。50 、60、70年代,平均年增長率分別為9.4%、8.0%、5.3% 。1950~1980年,發電量增長7.9倍,平均年增長率7.6%,約相當於每10年翻一番。1986年,全世界水電發電量占 20.3% ,火電占63.7%,核電占15.6%;美國水電占11.4%,火電占72.1%, 核電占16.0%;前蘇聯水電占 13.5%,火電占76.4%,核電占10.1%;日本水電占12.9%,火電占61.8%,核電占25.1%;中國水電占21.0%,火電占79.0%。世界上核電
比重最大的是法國,1989年占總發電量的74.6%。
電網、水、火電利潤增速差異顯著。國家統計局於公布了2010年1-8月工業企業利潤數據,電力生產與供應業整體實現利潤總額936.1億,同比增長119%;細分行業來看,火電利潤總額為220.0億,同比增長-17.8%;水電利潤總額248.4億,同比增長45.9%;電力供應利潤總額380.0億,同比增長655%。從環比數據看,2010年6-8月,電力生產與供應業整體實現利潤總額462億,環比增長37%;細分行業看,火電6-8月利潤總額50.5億,環比下降56%;水電6-8月利潤總額206.4億,環比增長307%;電力供應6-8月利潤總額168.1億,環比增長28%。電力供應業利潤增速的大幅度提高主要由於09年四季度銷售電價的調整以及銷售電量逐季增加所導致。從下游主要耗電行業來看,除鋼鐵外,化工、建材、有色行業利潤總額均顯著超過07-08年的同期水平,特別是建材。從環比數據看,除建材行業外,其他高耗電行業利潤總額環比有所下滑。
2010三季度水電利潤大幅度增長。由於2010年三季度來水好於往年,水電發電量也明顯增加,2010年6-8月水電利潤總額206億,同比增長96%。隨著國家對水電開發正面態度的明朗,我們預計國家對水電開發的支持政策將逐步出台,水電企業投資價值也將逐步明晰。
20世紀70年代,電力工業進入以大機組、大電廠、超高壓以至特高壓輸電,形成以聯合系統為特點的新時期。1973年,
瑞士BBC公司製造的130萬千瓦雙軸發電機組在美國肯勃蘭電廠投入運行。蘇聯於1981年製造並投運世界上容量最大的120萬千瓦單軸汽輪發電機組。到1977年,美國已有120座裝機容量百萬千瓦以上的大型火電廠。1985年,蘇聯有百萬千瓦以上火電廠59座。1983年,日本有百萬千瓦以上的火電廠32座,其中
鹿兒島電廠總容量440萬千瓦 ,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油電廠。世界上設計容量最大的水電站是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
伊泰普水電站,設計容量1260萬千瓦,採用70萬千瓦機組,與運行中的世界最大水電站美國大古力水電站的世界最大水輪機組70萬千瓦容量相等。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站是日本
福島核電站,容量是909.6萬千瓦。
總裝機容量幾百萬千瓦的大型水電站、大型火電廠和核電站的建成,促進了超高、特高壓輸電、直流輸電和
聯合電力系統的發展。1935年,美國首次將輸電電壓等級從110~220千伏提高到287千伏,出現了超
高壓輸電線路。1952年,
瑞典建成二分裂導線的38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1959年,蘇聯建成500千伏,長850千米的三分裂導線輸電線路。1965~1969年,加拿大、蘇聯和美國先後建成735 、750和765千伏線路。1985年,蘇聯首次建成1150 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輸電距離890千米,美國正研究1100千伏和1500千伏特高壓輸電,義大利研究1000千伏輸電,日本建設250千米長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
高壓直流輸電(HVDC),瑞典、美國、蘇聯分別採用±100、±450 、±750千伏電壓,後者輸電距離2414千米,輸電600萬千瓦。到1985年,全世界已有18個國家、32個直流輸電線路投運,總輸送容量2000萬千瓦。
中國電力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計畫經濟時期(1949-1978年)
自1949年到1978年,中國電力歷史分別有燃料工業部、電力工業部、水利電力部三個階段。在燃料部與電力工業部階段,電力管理執行集中管理的方法;時至水利電力部,電力與水利又經歷了分散與集中各兩次不同管理,卻始終擺脫不了一個魔咒-----一分就亂,一收就危。
1、燃料工業部時期(1949-1955年)。建國後,在中央領導下,電力實行集中管制與統一調控。成立了電力工業部。但是當時的電力工業部只能直接管理少數電廠,大部分電廠都實行軍官。有地方各大軍區管理。
1950年左右,各地軍管電廠逐步將權力回歸到電力工業部。電力工業部成立六大區域電力管理部門,對電力集中壟斷垂直管理,政企合一。
2、電力工業部時期(1955年-1958年)。1955年7月,全國人大一致通過撤銷老燃料工業部,成立煤炭、電力、石油工業部。電力工業部成立以後,各地方成立輔助機構。加強管理體制。並將水利部門的一些權力集中過來。從而形成中央跟地方雙重領導的格局。
3、水利電力部時期(1958-1966年)。1958年黨中央召開會議,定了調調。要大力發展水利工程。在長期發展來看,認為水利比電力還要重要。於是順乎時勢,將水利部與電力部合併為電力工業部。
4、"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水利電力部再次實行軍管,電力管理權力再一次落入地方手中。1970年,軍官結束。水利電力部有革命委員會領導。1975年革委會結束領導,權力再一次恢復到水利電力部。
文革對電力造成的破壞應驗了一放就亂的魔咒。對中國電力工業近乎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1975年水利電力部恢復後,周總理提出加快發展電力工業的倡導。為祖國電力事業撥亂反正,從此電力工業再次集中的中央。
二、第二階段,摸著石頭過河(1979-1997年)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電力工業體制進入了改革探索時期。在此期間中央電力管理部門又經過四次變更,即第二次成立電力工業部,第二次成立水利電力部,成立能源部,最後第三次成立電力工業部。在電力工業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曾研究過全麵包乾經濟責任制,簡政放權、自負盈虧、以電養電等方案,最後成立了華能集團公司及各大區的電力集團公司,這一時期的電力改革朝著國務院提出的"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電力體制改革原則進行。
1、第二次成立電力工業部(1979-1982年)1979年2月,國務院決定撤消水利電力部,成立電力工業部和水利部,這是我國第二次成立電力工業部。
2、第二次成立水利電力部(1982-1988年)1982年3月,五屆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再次將水利、電力兩部合併成立水利電力部。這次合併之後,接受以往的經驗教訓,繼續沿著電力工業集中統一的方向發展。
在水利電力部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電力工業的改革和發展,1986年5月國務院召開會議研究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問題,6月電力體制改革小組提出了《加快電力工業發展的改革方案(草案)》的報告,提出了五項改革措施和五項政策。1987年9月14日,李鵬副總理提出了電力工業體制改革的原則是:"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和因地制宜的方針。在此之前,水利電力部曾提出全麵包乾的經濟責任制,簡政放權以及自負盈虧、以電養電的建議。1988年7月1日起進行華東電網體制改革試點,分別成立華東電力聯合公司和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電力公司,同時保留華東電業管理局和省(市)電力工業局名稱,實行雙軌制運行,以創造條件實現政企分開。
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和電力工業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電力投資體制改革相配套,在這段時間裡,電力建設投資體制最大的變化是由撥款改為貸款;由於電價嚴重偏低,為了解決電力投資不足,主要採取了建立電力建設基金、賣用電權和集資辦電等辦法。為節約投資,在電力建設中普通開展了降低造價,縮短建設周期;基本建設項目投資包乾責任制和招投標制度。為彌補投資不足,電力工業還率先利用外資,成立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發行電力建設債券和適當提高電力折舊。這些措施打破了獨家辦電的局面,出現了多渠道、多元化投資辦電的局面,加快了電力工業的發展。
3、能源部時期(1988-1993年)
1988年5月,七屆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撤消水利電力部,把電力工業管理工作併入新成立的能源部,能源部承擔電力行政和企業管理職能。1988年5月22日,能源部正式成立,同年12月成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網省電力管理局、電力工業局的基礎上成立電力集團公司和省電力公司。由此,實現了電力工業的行政管理、企業管理和行業自律性管理職能的初步分開,在電力管理體制改革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最早組建的集團公司是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是全民所有制的實業、金融、貿易、科技和服務相結合的多功能、綜合性的企業集團。是由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華能發電公司、華能精煤公司、華能原材料公司、中國(華能)工程技術開發公司、華能科技發展公司、華能金融公司、華能綜合利用公司、華能實業開發服務公司等九個公司以及原水電部歸口管理的華電技術開發公司、華電綜合利用開發公司、華電工程建設公司、華電南方(集團)等四個公司的基礎上聯合組建的。這個公司由能源部與國家計委共同管理,以能源部為主,是我國電力工業1988年組建的第一個集團公司。
大區和省電力工業的公司化改組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從1988年開始到1990年止,將大區電業管理局改組為聯合電力公司,將省電力工業局改組為省電力公司。國務院電力工業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明確規定:省電力公司和聯合電力公司都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實體,具有法人地位。電網內各發供電單位的資產關係不變。聯合電力公司由能源部歸口管理,在國家計畫中實行單列。非跨省電網的省電力局,要逐步改建為省電力公司,獨立經營,由能源部和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並接受委託行使所在地區電力工業行業管理職能。改革方案要求各公司要落實,健全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逐步實行股份制,採用售電量和物質消耗工資含量包幹辦法。獨立電廠均可獨立核算,與電網訂立經濟契約,接受電網統一調度,非獨立電廠按現行規定執行。這項改革到1990年6月基本完成。
第二步是1991年底到1993年初,組建大型電力企業集團。1991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試點的55個大型企業集團中,能源部有7個,其中電力占6個,即華能集團、華北電力集團、東北電力集團、華東電力集團、華中電力集團和西北電力集團,全部都是跨地區的電力企業集團公司。1992年10月10日,能源部向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國務院經貿辦上報關於同意組建中國東北、華東、華北、華中電力集團的函,隨後又報送了同意組建西北電力集團的函,經批准後,於1993年1月11日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北五大電力集團宣告成立。
4、第三次成立電力工業部(1993-1997年)
1993年3月,八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撤消能源部,第三次成立電力工業部。國務院批准的組建電力部的指導思想是:"政企職責分開,大力簡政放權,由部門管理轉向行業管理,加強規劃、協調、監督、服務職能;精簡內設機構和編制,合理配置職能,提高巨觀管理水平;實事求是,平穩過渡,合理分流富裕人員。"要求在堅持"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和"因地因網制宜"的方針指引下,下放和轉移對企業人、財、物及經營管理的職能,加強巨觀管理的職能,由於國務院批准的檔案明確要求支持辦好五大電力集團,各電管局和省電力局仍維持現行體制,所以在電力工業部時期,電力工業體制改革沒有顯著的變化。
電力工業部成立後,繼續保留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作為全國電力企業、事業電位的聯合組織,其性質不變,由電力部歸口管理。華能集團實行以電力部為主與國家計委雙重領導的體制。另外,在葛洲壩工程局的基礎上,成立了葛洲壩集團公司。
為確保三峽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1993年1月3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同時成立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全面負責三峽工程建設和經營。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電力工業部成立後,根據國家體改委等部門有關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的規定,於1993年9月印發了《電力行業股份制企業試點暫行規定》,規定明確電網企業和發電企業都可以進行股份制改造,具備條件的經主管部門同意後,可以到國(境)外發行股票,債券;但電網公司(指發、供電一體的電力企業)實行股份制應以公有制為主體,保證電力集團公司、省(區、市)電力公司在企業中的控股地位。1994年8月4日,山東華能發電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首家直接去美國紐約上市的大型電力企業,隨後中國有一大批發電企業在國內外上市。
中國電力工業經過30年碰壁,與20年摸著石頭過河,最後終於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時至2013年,電監會又併入了能源局。電網已拆分為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兩家。已經走上了改放給市場的權力放給市場,政企分離的合理髮展道路。
2015年9月中國與伊朗簽署了大宗電力和能源合作協定,進一步推動雙邊合作,尤其是加強在電力和能源領域的合作。
2015年11月18日,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發布了“十三五”電力科技重大技術方向研究報告,提出未來5年中國電力科技領域將重點開展9個重大技術方向、38項關鍵技術研究工作。
相關政策
2014年中國電力市場發展戰略
進入21世紀以來,電力市場就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電力行業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也變得更多。為了提高電力銷量,保證企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對企業進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國家採取有效策略不斷擴寬電力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據中國產業洞察網了解,國家電力部門已經逐步認識到了電力市場實現擴大的重要意義,明確了電力是國家基礎行業之一,並儘可能的採取行之有效的對策予以完善。
一、轉變思想,樹立競爭意識
企業生存的基礎是市場,思想又是行動的先導,為了擴展電力市場,企業一定要轉變以往的思想觀念,明確以市場為主體的競爭策略,堅持市場的導向作用。在此基礎上,企業還要樹立競爭意識,培養效益觀念,加強市場管理,並結合黨中央的政策規章,使企業形成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讓市場消費者信任企業,從而最大限度的拓寬電力市場。例如,在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後,雲南某電力企業就立足整體,抓住機遇,樹立了競爭意識,並不斷完善自身的企業形象,在機遇面前沒有錯過,準確掌握了市場定位,擴寬了電力市場,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健全完善電力市場規章制度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作基礎,電力市場的有效擴展也是如此。由於以往計畫經濟體制的束縛,再加上人們思想觀念的局限性,就使得我國有關電力市場的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在新時期背景下,為了有效拓展電力市場,黨和國家一定要健全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以《電力法》和相關法律為依據,結合當前的具體情況予以進一步完善。具體來說,要細化電力市場的準入規則,明確電價,規範企業的行為,並制定配套的監督管理法規,明確違法的具體懲罰措施,從而規範企業行為,保證市場的公開性和科學性,淨化電力市場,確保其進一步拓展。
三、建立以用戶為核心的電力市場並拓展新市場
想要增加社會用電數量,並逐步拓展電力市場,就要堅持供電以客戶為核心,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構建電力市場。首先,電力企業要保證供電質量,質量是市場得以拓寬的主要因素之一,質量過硬,才能爭取到更多的用戶;其次,在工作的具體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安全第一”的原則,在保證電能質量的基礎上,也要確保全全生產,定期對供電設施進行檢查維修,避免出現安全隱患,逐步提高設施的使用年限;最後,要完善企業自身的服務水平,樹立為用戶服務的觀念,創新服務意識,並定期對客戶進行走訪調查,了解他們對電能供應的滿意度,從而找到企業的不足,滿足客戶需要。
眾所周知,我國區域分配不協調,各地區對電能的需求數量存在很大的差異,電能使用的中心集中在東部和東南沿海地區。想要拓展電力市場,就一定要打破這種不平衡的用電結構,開闢新興市場。對此,企業可以建立跨區域電網,使電能在不同區域間進行有效調節,並加大巨觀調控力度來平衡電價。此外,企業也可以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開展政策促銷活動,實行以電代油、以電代柴、以電代煤等形式,並加強對電動汽車、熱泵設備、電熱鍋爐等產品的推廣,從而逐步增加電能在市場消費中的占有率。例如,一旦進入夏季,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使用空調的數量就會大幅提高,用電情況也會增加。國家針對這樣的現象,對蓄冰製冷空調的電價方面實行了相關的優惠政策,企業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逐步拓寬市場,提高經濟效益。
四、提高員工素質能力
電力市場的有效拓展要依靠企業員工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來完成,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開放,以及現代化技術的逐步興起,給電力企業員工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有效拓寬電力市場,企業就一定要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員工。
第一,企業要提高企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堅持先進設備的引進,並逐步完善他們的技術能力。第二,堅持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並存的發展戰略,加強員工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派遣有能力的員工對外學習交流。第三,企業要定期組織人員培訓,做好崗位選拔工作,在保證員工具有高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完善他們的道德素質,樹立他們為企業服務的理念,從而進一步拓展電力市場。
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
11月7日,《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對我們有以下指導意義。
要科學認識我國的電力發展空間: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人均裝機突破1.4千瓦,人均用電量5000千瓦時左右,接近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電力在能源中的比重應該越來越大,也就是能源要走向電氣化,特別在終端能源中,以電的形式用能比重要提高,而非電的形式如直接燃煤等則不斷減少。《規劃》提出的2020年人均用電量5000千瓦時左右與2020年GDP水平相適應,今後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未來煤電發展應趨嚴:在經濟新常態下,能源也進入新常態,表現是能源隨著經濟的增長也在增長,但增長速度趨緩。我們要認識到,可再生能源、核電以及天然氣發電等低碳能源發電能力的提高,應該能滿足新常態下電力增長的需求。退一步而言,假若低碳能源能力不足,仍需增加煤電的發電量,提升煤電的發電小時數也能做到。
把儲能技術基礎研究做紮實:儲能技術在能源科技上堪稱顛覆性的且是占領戰略制高點的技術。儲能技術如果在未來有實質性的進展,就可以有效解決棄風、棄光甚至棄水的問題。要使間歇式的可再生能源實現規模化發展,儲能是關鍵,而且高能量、高密度的儲能非常利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另外,儲能對微網建設也至關重要。至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儲能是可以實現多方面用途的技術。
清潔、低碳、綠色是這輪變革的主要方向:“十二五”期間我國提出了能源革命,經過兩年的時間,能源革命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因此,“十三五”將在這一基礎之上不斷推進能源領域的變革,基本的要求就是使能源更加清潔、綠色、低碳。而且,這一變革不僅是中國發展到現階段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能源變革的方向。在我看來,電力的清潔、低碳、綠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煤電的清潔化利用和改造;二是儘可能多地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總體而言,對煤炭進行清潔化利用是較低層次的解決方案,更高層次的解決方案是發展綠色低碳能源替代煤炭。不過,從較低層次轉向更高層次需要一個過程,這中間需要適度增加天然氣發電來作為過渡,再發展到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
碳排放將成為重要控制指標:碳排放將成為電力行業一個很重要的控制指標。《規劃》中提出了煤電機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至865克/千瓦時的目標。此外,《“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里也提到,到2020年,大型發電集團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時以內。這意味著我國一大部分發電企業的煤電比例不能超過50%,這個要求是很高的。總體來看,五大發電集團由於近年來已經在大力布局可再生能源,要完成這個任務基本沒有太大難度,但一些地方電力公司可能就壓力比較大。如果完不成,到時候就要通過購買碳指標、參與碳交易的方式來完成任務。
電能替代是時代進步的體現:《規劃》重點提到,到202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要提升至27%。一方面,燃燒煤炭、石油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尤其散煤燃燒危害更大。每噸散煤燃燒排放的污染物是火電燃煤排放的5~10倍,對大氣污染的貢獻率高達50%左右。另一方面,天然氣雖然較煤炭而言更為清潔,但它在利用過程中也會釋放一部分氮氧化物,氮氧化物也是形成灰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電能在終端能源的利用,對防治大氣污染確實大有裨益。另外,電能替代不僅僅是一個提高電力在能源消費終端比重的問題,更是時代進步的體現。從已開發國家的終端用能來看,電能的占比也非常高。我國要進入現代化社會,能源系統、用能方式也要和已開發國家接近。“十一五”、“十二五”時期,我們的主要精力是解決用電問題,現在電力已經做到了寬裕,這個時候提出大規模的電能替代也具備現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