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優勢
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共產黨之所以堅強有力,之所以不可戰勝,關鍵就在於黨堅持了民眾路線,同人民民眾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魚水關係。在深化改革、推進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21世紀,要更加自覺地繼承和發揚密切聯繫民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切實加強黨同人民民眾的密切聯繫。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工人階級政黨只有同人民民眾保持密切的聯繫,取得人民民眾的擁護,才是不可戰勝的。
列寧曾經指出:“民眾生氣勃勃的創造力是新社會的基本因素。… … 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人民民眾自己創造的”; “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氣勃勃的創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獲得勝利並保持政權”。(1)中國共產黨是以
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相信民眾、依靠民眾,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是黨全部活動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中國共產黨建黨後,就明確提出,黨的任務是為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奮鬥,進行革命活動要發動民眾,依靠民眾。1934 年1 月,
毛澤東在江西
瑞金召集的第二次全國
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指出:“要得到民眾的擁護要民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線上去嗎?那末,就得和民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民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民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民眾謀利益。”並強調要注意“解決民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還說:“假如我們對這些間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民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民眾生活的組織者,民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2) 為了給民眾謀利益,革命根據地的黨政組織和黨員幹部領導民眾打土豪、分田地,為民眾修橋、築路、打井、辦教育。在抗戰時期,黨堅持抗日;實行減租減息,扶助農民,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減輕人民負擔;組織起來,辦合作社、運鹽隊,活躍城鄉經濟;幫助人民提高文化水平等等,這宗宗件件都是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得到了民眾的衷心擁護。從黨成立的那天起,黨就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爭取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無數共產黨員,為解救人民的苦難,赴湯蹈火,流血犧牲,以自己的模範行動,贏得了中國人民的信賴和支持。正是在這樣長期艱苦的鬥爭中,黨形成了一切為了民眾,一切相信民眾,一切依靠民眾,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的民眾路線。(3)黨執政以後,繼續注重發揚密切聯繫民眾的優良作風。毛澤東在論述正確處理
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時指出:“所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就是我們黨從來經常說的走民眾路線的間題”, “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
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 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中強調指出:“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
事實說明,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與密切聯繫民眾分不開的。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民眾路線的歷史。
發展需要
密切聯繫民眾是黨的
執政地位得以鞏固的根本保證。一切革命的政黨,其生命力的根本源泉,都在於人民民眾真心實意的擁護和支持。得民心者興,失民心者亡。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發展的規律。
回顧建黨以來的實踐,在處理黨群關係問題上,既有豐富的經驗,也有極為深刻的教訓。歷史經驗反覆證明,什麼時候黨的民眾路線執行得好,黨群關係密切,黨就有蓬勃的生機和無限的活力,黨領導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黨的民眾路線執行得不好,黨群關係受到損害,黨的執政地位就受到威脅,黨領導的事業就要遭受挫折。如1958 年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運動就是有力的例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同民眾的關係,總的來說是好的,大多數黨員不愧為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的公僕。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在一些黨員幹部中確實存在著不傾聽民眾意見,不關心民眾疾苦等脫離民眾的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個人主義不良傾向和損害、侵犯民眾利益的以權謀私、貪污受賄、腐化墮落等腐敗現象,嚴重地侵蝕著黨的肌體,影響了黨的形象,降低了黨的威信,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從根本上損害了黨群關係。
江澤民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2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消極腐敗現象嚴重干擾改革開放,民眾是很不滿意的。如果不採取堅決措施加以克服,任其發展,就會葬送改革開放大業,最終也會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只有認真糾正脫離民眾的種種不良行為,保持黨與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才能使黨的執政地位得到鞏固,使黨領導的事業立於不敗之地。
從改革開放的現實生活來看,密切聯繫民眾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需要。
鄧小平1992年初視察
南方談話和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我國的形勢發生了轉折性變化。正處在從
計畫經濟體制向
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為保證轉軌順利進行,全黨同志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深入到民眾中去,進一步宣傳十四大精神,用建設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民眾,使民眾認識到深化改革是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時要關心民眾,了解民眾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弄清民眾政治、思想、情緒等方面的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對於民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凡是能辦到的,一定千萬百計幫助解決,切實做好穩定社會的基礎工作。我國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必須看到局部性、小範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還存在。民眾深惡痛絕的黨內和社會上的各種不正之風、腐敗現象,就是導致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堅決而卓有成效的開展反腐敗鬥爭是黨密切同人民民眾聯繫的前提條件。只有消除損害人民民眾利益的現象,誠心誠意地為民眾辦實事,才會加深民眾對黨的感情,激發起民眾的積極性,使民眾與黨同心同德,共創四化大業。
民眾要求
一是要深刻認識黨的主要領導方式的變化,客觀上增加了脫離人民民眾的危險性。執政之前,黨的領導主要是通過對人民民眾的直接領導來體現,分布各處的基層組織團結和引導民眾,進行著推倒“三座大山”的鬥爭,密切聯繫民眾是實現黨的政策、完成黨的任務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工作手段。執政之後,黨的領導更多地通過國家政權這一主要方式體現,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主要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對社會進行規範和領導。由於客觀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黨員幹部錯誤認為,只要貫徹好上級要求就行了,聯繫民眾的必要性沒有了,眼睛只“向上”,這事實上割裂了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民眾利益的內在一致性。
二是要深刻認識黨的領導體制側重點的變化,對密切聯繫人民民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質誘惑的因素增多,對外交往的增加,也使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文化的影響隨之而來,我們各級黨員領導幹部手中都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在各方面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使個別人非法追逐個人利益成為可能。同時,由於信息渠道的發達,人們的視野更加擴大,這就使得少數人身上的不正之風及腐敗行為造成更大的影響。
三是社會階層構成的變化,對密切聯繫民眾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全面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人們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之間流動頻繁,人們的職業、身份經常變化,而且這種變化還會不斷繼續下去。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下,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民,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其他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等團結在一起,他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對社會階層構成的這種變化,既要求我們黨必須堅持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保持黨的先進性,又要求我們更加廣泛地聯繫社會各階層,廣泛爭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貢獻的所有建設者,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民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影響力,這也對密切聯繫民眾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相關資料
當前,我們黨正處於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黨能不能始終做到密切聯繫民眾,與人民民眾心心相印、命運相連,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的興衰榮辱。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中央政治局帶頭,用一年左右時間,在全黨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項決定是新形勢下我們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活動的開展,對於糾正黨記憶體在的種種不良作風如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等不符合為民務實清廉要求的問題,以及在新時期如何密切聯繫民眾,保持同人民民眾的血肉關係,切實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將起到重大而深遠的歷史作用。
為貫徹落實中央指示精神,我們特別製作了專題教育片《密切聯繫民眾》,供大家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