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大鼓是北方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傳統鼓書暨鼓曲形式,又稱“潞安老調”,因流行於古潞安府(今山西長治)一帶而得名,另外還有“乾板腔”和“潞安鼓書”等別稱。
潞安大鼓善於吸收兄弟藝術形式的長處,對豐富民眾生活、繁榮地方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曲調豐富,旋律優美,富於鄉土氣息。
2006年5月20日,該潞安大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Ⅴ-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潞安大鼓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長治市
- 遺產類別:曲藝
- 遺產編號:Ⅴ-9
- 經典劇目:《醋為媒》《巧連珠》等
- 代表人物:王海燕
- 始興年代:清代
- 別名:潞安老調、乾板腔、潞安鼓書
歷史沿革,淵源背景,發展情況,藝術特點,表演形式,唱腔特點,伴奏樂器,經典劇目,傳承保護,流傳現狀,保護措施,傳承人物,入選非遺,曲藝價值,榮譽表彰,
歷史沿革
淵源背景
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說唱藝人自發組織“三皇會”,走街串巷,靠說“願書”、 “神會”,養家餬口。清乾隆三年(1739年),馳名於上黨一帶的鼓書藝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聯絡潞安府八縣的百餘名藝人成立“盲子隊”,即鼓書藝人的演出活動班社,後來發展成為行會組織天皇、地皇、人皇的“三皇會”。據此,一般認為至遲在清代中葉潞安大鼓就已經形成了,早期藝人主要為盲人。
發展情況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八路軍東渡黃河,創建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據地,也開創了上黨說唱藝術史上的新紀元,他們解散“二皇會”,紛紛成立抗日宣傳隊,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主動根據上級指示,積極進行地方曲藝改革,在各個歷史時期做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1944年),太行山支教處成立“五縣曲藝聯合會”,人們積極演唱抗日新書目,成為抗日宣傳的生力軍,潞安大鼓成為一種成熟的民間藝術形式。當時,編新唱新蔚然成風,較有彩響的新書目不下1000篇。部隊、地方文工團、機關、學校的曲藝演唱也十分活躍。不少劇團開戲前,總要將當時的任務、方針,編成鼓書演唱。
民國二十三年(1945年),長治街坊,潞安大鼓迎來了新的春天。次年,張銀蛾和於書田等七人加入民主政府組織的曲藝宣傳隊,這也是潞安大鼓第一個專業演出團體。
1959年,潞安大鼓曲藝隊吸收的女藝人師愛玉大膽對“流水”等板式進行改革,創造出適合女演員演唱並具有各種行當的優美唱腔,調號從“G”升為“D”調,樂器增加了嗩吶、笙等,打擊樂器中去掉書鼓改用堂鼓,使人耳目一新。
20世紀70年代,潞安大鼓曲藝日趨繁榮,於書田、師愛玉、焦天保、杜玉山、李長生、李二狗等民間藝術家備受民眾歡迎。
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文藝工作者在繼承老藝人多年結晶的基礎上,對潞安大鼓的傳統唱腔再次進行了改革。
藝術特點
表演形式
民間傳統的潞安大鼓表演形式為多人分持鼓板、三弦、二胡、低胡等分行當圍圈說唱;走上高台後通常由一人敲擊鼓板站立說唱,另有專人分司三弦和二胡等伴奏。
唱腔特點
潞安鼓書的唱腔屬於板腔體結枃,以流水板為主要板式,另外還有花板、悲板、垛板以及起、承、過、送等過渡板式。流水板由上句和下句組成,唱詞要求平穩。潞安鼓書唱中有白,白中有唱。語言以長治市郊的土話為基礎,也雜入些國語成份。唱詞的節奏以七字頭的“2+2+3”節奏為基礎,可發展唱十字句,十三字句。它的伴奏較簡單。一般是唱而不奏,奏而不唱。
伴奏樂器
伴奏樂器有板胡(6 3弦)、二把(3 6弦)、低胡(1 5弦)、三弦(3 6 3)、笛子、嗩吶、洋琴、琵琶、大提、中阮、笙及電子琴等。
經典劇目
主要書目有《秦瓊夜打登州府》、《羅成破孟州》、《燕王掃北》、《大八義》、《小八義》、《呼延慶打擂》、《巧連珠》、《巧奇緣》、《三開關》、《耳環記》、《金鐲玉環記》、《洗衣記》、《回龍傳》、《青龍傳》、《地主與長工》、《張風蘭勸夫參軍》、《百名英雄》、《紅軍長征》、《土地法大綱》、《一張土地證》、《互相合作》、《潘玉林互助組》、《一顆糖衣炮彈》、《時刻提高警惕》、《小倆口談應徵》等。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20世紀末期以來,潞安大鼓的傳承發展遇到了空前困難,亟需大力搶救保護。
首先,新型文化的不斷衝擊。讓潞安大鼓的展示平台日益減少。隨著西學不斷涌人東方,中國音樂走著一條與西方強勢文化接軌的改革之路,也就是以西方音樂為尺度,不斷的改造本土音樂:其結果不僅改造了音樂,也改造了國民的欣賞視角,使國民的觀念日益西化,對西化音樂的認同和對本土音樂的失聰越來越嚴重。由於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文化背景、社會構造、美學價值標準及表現形式等諸多因素的不同,使得許多不應西化的東西也被西化了,而這樣的現象使得本土音樂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潞安大鼓就成了被忽視的對象,展示的舞台被慢慢縮小。展示的機會逐漸被侵占,給潞安大鼓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阻礙。
其次,一些頗有造詣的鼓書藝人也因年事已高退出舞台,而年輕一代在技藝上能夠獨樹一幟的又較少:很可能潞安大鼓在傳承人上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沒有了傳人,曲種就無法得到留存,這是一個很可怕的問題。這很有可能將會導致曲種逐漸走向消失。
最後是潞安大鼓本身,自身的創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雖然現在有不少的藝術團體存在,但是吸引不了新一代人們的眼球,觀看的觀眾,只停留在年齡偏大的民眾。若如此下去,潞安大鼓同樣會面臨著失去市場、失去消費者的問題。
保護措施
為使路安大鼓及民間社火得到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治縣委,縣政府近年來投入了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並通過建立保護機制,成立組織機構,開展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進行了有效保建立保護機制。
1、在文化戰略上將路安大鼓和民間社火列入重要藝術發展項日,並投入專項資金扶持,建立政策保護機制
2、以專業演出團體為主體,以縣職教中心及民間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3、建立以鼓舞民間藝人創作優秀作品為主的獎懲機製成立組織機構:縣裡成立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長治縣曲藝家協會和長治縣民間藝術家協會開展文化活動:以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文化活動為主線,以各種節日活動、紀念日為契機,大力開展路安大鼓和民間社火描台賽和演出活動,井積極籌辦舉行民間藝術節。
傳承人物
王海燕,女,1976年12月出生,長治縣東和村人。2008年被山西省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潞安大鼓的傳承人。她從小喜愛地方曲藝潞安大鼓,把傳承潞安大鼓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15歲拜民間藝人王葵花為師隨團學唱,18歲出師自己挑牌組團行台演出。
入選非遺
2006年6月,路安大鼓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曲藝價值
學術價值:潞安大鼓綜合了戲曲演唱和擊板說書兩種形式的優點,是以各種民間樂器演奏為慣托,表達人物豐富思想內容和大型史實情節的一種獨特乙術形式,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經歷,在中華其它民間文化中實屬軍見。發掘、搶救和保護潞安大鼓,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文化史,乃至對世界音樂文化史,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社會價值:潞安大鼓和民間社火是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它的保護,傳承和弘揚,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構建和情社會主義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實用價值:潞安大鼓和民間社火演出不受場地和道具限制,易編易排,對宣傳覺的方針,政策和引導即眾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榮譽表彰
1986年6月,傅懷珠創作、崔嫦娟演唱的潞安大鼓《醋為媒》獲山西省曲藝表演一等獎;同年10月,《醋為媒》在全國曲藝新曲(書)目大賽中分獲創作二等獎。
1988年4月,傅懷珠的潞安大鼓《拙老婆》獲《曲藝》創刊二十周年徵文獎及“西崗杯”金獎。
1989年5月,長治市為備戰即將舉辦的“長治杯”全國曲藝(鼓曲唱曲部分)大賽,先期組織全市曲藝調演,長治縣選送的潞安大鼓《九月九》和《拙老婆》雙雙獲得一等獎。
1995年10月,傅懷珠創作、賈慶燕主唱的潞安大鼓《新編<珍珠倒捲簾>》在第二屆中國曲藝節獲“牡丹獎”。
2010年10月,在第六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大賽上,潞安大鼓傳承人王海燕憑藉《割肉還娘》,榮膺中國曲藝最高獎項——牡丹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