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慎言(1577年—1644年),字金銘,號藐山,人稱藐山先生。山西澤州陽城(今山西陽城)人。明代思想家、詩人,他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為一品重臣。在書法上與董其昌齊名,明有“南董北藐”之稱,著有《洎水齋文鈔》《洎水齋詩鈔》。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慎言
- 別稱:藐山先生
- 字號:字金銘,號藐山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西陽城
- 出生時間:1576年
- 去世時間:1644年
- 主要作品:《洎水齋文鈔》、《洎水齋詩鈔》
- 主要成就:思想家、詩人
人物生平,明史記載,張慎言的三案,一案,二案,三案,思想與成就,
人物生平
祖父張升做過河南布政司左參政,早孤,由祖母撫養。自幼穎悟,萬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進士,任壽張知縣。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為陝西道御史。
明朝天啟初(公元1621年),張慎言受任往督畿輔屯田。天津、靜海(今天津郊區)、興濟之間,有沃野萬頃,但卻無人開墾。只有同知盧觀象墾田三千餘畝,在田的溝渠水邊、房前屋後,均有種植。張慎言提出“可仿而行”,並在此實施了上官種、佃種、民種、軍種、屯種五法。以後,廣寧失守,遼人轉徙入關者甚多,張慎言也把他們招集到津門(今天津),讓這些無家可歸的人去開墾這裡的荒地,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東林黨的領導之一趙南星,原是張慎言推薦。由於他在推薦趙南星時,上疏彈劾了馮銓,所以馮銓對他懷恨在心。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當張慎言請假回家時,馮銓便買通曹欽程,指使曹欽程假造情況,誣告張慎言盜曹縣庫銀三千兩,致使張慎言因此而被貶謫肅州(今甘肅酒泉肅州區)。直到崇禎元年(1628年),起用故官,打擊魏忠賢閹黨,張慎言才被昭雪,並提升為太僕少卿、太常卿、刑部右侍郎。以後,由左侍郎遷南京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掌右都御史事。
明史記載
張慎言,字金銘,陽城人。祖升,河南參政。慎言舉萬曆三十八年進士。除壽張知縣,有能聲。調繁曹縣,出庫銀糴粟備振,連值荒歲,民賴以濟。泰昌時,擢御史。逾月,熹宗即位。時方會議三案,慎言言:“皇祖召諭百工,不究張差黨與,所以全父子之情;然必摘發奸謀,所以明君臣之義。至先皇踐阼,蠱惑之計方行,藥餌之奸旋發。崔文升投涼劑於積憊之餘,李可灼進紅丸於大漸之際,法當駢首,恩反賜金。誰秉國成,一至此極!若夫鼎湖再泣,宗廟之鼎鬯為重,則先帝之簪履為輕。雖神廟鄭妃且先徙以為望,選侍不即移宮,計將安待。”無何,賈繼春以請安選侍被譴,慎言抗疏救之。帝怒,奪俸二年。
天啟元年出督畿輔屯田,言:“天津、靜海、興濟間,沃野萬頃,可墾為田。近同知盧觀象墾田三千餘畝,其溝洫廬舍之制,種植疏浚之方,犁然具備,可仿而行。”因列上官種、佃種、民種、軍種、屯種五法。又言:“廣寧失守,遼人轉徙入關者不下百萬。宜招集津門,以無家之眾,墾不耕之田便。”詔從之。嘗疏薦趙南星,劾馮銓,銓大恨。五年三月,慎言假歸,銓屬曹欽程論劾,誣盜曹縣庫銀三千,遂下撫按征髒,編戍肅州。
莊烈帝即位赦免,起故官。會當京察,請先治媚璫者附逆之罪,其他始付考功,報可。旋擢太僕少卿,歷太常卿、刑部右侍郎。讞耿如杞獄,不稱旨,並尚書韓繼思下吏,尋落職歸。久之,召為工部右侍郎。國用不支,廷議開採、鼓鑄、屯田、鹽法諸事。慎言屢疏陳奏,悉根本計。大學士楊嗣昌議改府州縣佐為練備、練總,慎言以更制事大,歷陳八議,其後卒不能行。由左侍郎遷南京戶部尚書,七疏引疾,不允。就改吏部尚書,掌右都御史事。主
十七年三月,京師陷。五月,福王即位南京,命慎言理部事。上中興十議:曰節鎮,曰親籓,曰開屯,曰叛逆,曰偽命,曰褒恤,曰功賞,曰起廢,曰懲貪,曰漕稅。皆嘉納。時大起廢籍,慎言薦吳甡、鄭三俊。命甡陛見,三俊不許,大學士高弘圖所擬也。勛臣劉孔昭,趙之龍等一日朝罷,群詬於廷,指慎言及甡為奸邪,叱吒徹殿陛。給事中羅萬象言:“慎言平生具在,甡素有清望,安得指為奸邪?”孔昭等伏地痛哭,謂慎言舉用文臣,不及武臣,囂爭不已。又疏劾慎言,極詆三俊。且謂::“慎言當迎立時,阻難懷二心。乞寢牲陛見命,且議慎言欺蔽罪。”慎言疏辨,因乞休。萬象又言:“首膺封爵者,四鎮也。新改京營,又加二鎮銜,何嘗不用武。年來封疆之法,先帝多寬武臣,武臣報先帝者安在?祖制以票擬歸閣臣,參駁歸言官,不聞委勛臣以糾劾也。使勛臣得兼糾劾,文臣可勝逐哉!”史可法奏:“慎言疏薦無不當。諸臣痛哭喧呼,滅絕法紀,恐驕弁悍卒益輕朝廷。”御史王孫蕃言:“用人,吏部職掌。奈何廷辱冢宰。”弘圖等亦以不能戢和文武,各疏乞休,不允。知
甡既不出,慎言乞休得請,加太子太保,廕一子。山西盡陷於賊,慎言無家可歸,流寓蕪湖、宣城間。國亡後,疽發於背,戒勿藥,卒,年六十九。齋
慎言慎言少喪二親,鞠於祖母。及為御史,訃聞,引義乞歸,執喪三年以報。主
子履子履旋,舉崇禎十五年鄉試。賊陷陽城,投崖死。事聞,贈御史。
張慎言的三案
一案
第一案指的是,神宗在位時,願想廢太子朱常洛(後來的光宗)而改立鄭貴妃所生的兒子為太子。顧憲成等認為這將產生宦官外戚之禍,極力反對。神宗只好取消原來打算。但顧憲成卻受到擁立鄭貴妃的宦官魏忠賢一夥的排擠,被趕回故鄉。顧憲成在故鄉無錫,修整了南宋學者楊時的東林書院,約學生友月前來講學,評議時政,後被稱為東林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人手持木棍闖入東宮,謀害太子朱常洛。經查,此人名張差,與鄭貴妃有關,但很快被宦官閹黨以瘋子為名,把張差處死了。此為“挺擊案”。
二案
第二案指的是,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神宗死,光宗(即太子朱常洛)繼位才幾十天,因身體不佳,大學士、宦官、閹黨成員方從哲便指使鴻臚寺宮李可灼向光宗進紅丸(即以汞煉成的丹)。光宗初服一丸稍好,再服一丸即死。此即為“紅丸案”。
三案
思想與成就
張慎言為學頗有見地,思想和成就更為引人注目。他酷愛讀書,勤於著述,其文其詩,皆為時人所重。他死後由別人輯刻而成的《洎水齋文鈔》、《洎水齋詩鈔》,保存了他的大部分詩文。從之可以看到他的一些思想。首先他肯定的提出本末兼治、“恤商”的經濟思想。他認為一國經濟要有長遠眼光,不能只顧眼前,反對隨便開採礦山資源,任為國用不足,應該發展生產。在當時民生凋敝,矛盾迭生的情況下,必須制止耕地大量荒蕪的現狀。同時,放寬對商人的限制,給商人一定的活動空間,使其樂於從事商業活動。他的這種“恤商”在當時贊同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統治階級中是難能可貴的。明代,理學是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正統思想。張慎言雖然自幼接受了儒家正統思想的教育,並酷愛五經,但思想方面卻堅持反道學的民主思想。
張慎言在關於天理人慾之辨中,他旗幟鮮明的反對道學家們歷來標榜和鼓吹的“存天理,去人慾”。他認為人之所欲即天理。用封建禮教規定人們的行為是扼殺人慾人情,大膽對傳統道德提出批評。這與跟他基本上同時代的李贄的思想相似。而李贄當時頗遭統治者迫害和道學家們的攻擊,而張慎言對李贄其極為欽佩。這在道學長久統治思想界的時代,他以一個思想家的睿智和膽識,對封建傳統道學提出挑戰,具有極重要的進步意義。而作為一位詩人,他創作的許多詩篇書法他的真情實感,同樣散發著熠熠光彩。張慎言政事繁忙卻不廢詩。當時,學子們大部分以八股為務,很少有人將時間浪費到詩文上。而張慎言卻不認同,並以詩文聞名。他反對抄襲模仿,主張自然真情。這對當時文壇上復古傾向嚴重,一味摹擬剽竊,只重形式技巧有很大意義。他矯砭時弊的做法與湖北公安袁宏道諸人(即公安派)主張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