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復

孫復

孫復(992-1057年),字明復,號富春,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北宋理學家、教育家。孫武第四十九代孫。

孫復幼年家庭貧寒,父親早亡,但學習不輟,飽讀六經,貫穿義理。四次到汴京參加科舉進都落第,未能任官。32歲後退居泰山,專心於講學授徒近20年,雖貧窮不堪,又得不到權要資助,但孫復不以生計為意,安貧樂道,仍聚書滿室,與群弟子講求儒道,樂之不疲。其門下多出賢良之士如石介、文彥博范純仁等,皆一時精英,大有作為。人稱“泰山先生”,又與胡瑗石介,人稱“宋初三先生”。

慶曆二年(1042年)范仲淹在朝實行新政,與富弼等推薦孫復,詔命之為國事監直講,從此孫復踏入仕途,宋仁宗對之多為禮敬。後因事遭貶。到至和三年(1056年)乃被薦復官,後遷殿中丞嘉佑二年(1057年)病逝於家。宋仁宗賜錢治喪,歐陽修為之撰墓志銘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孫復
  • 別稱:泰山先生
  • 字號:字明復,號富春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晉州平陽
  • 出生時間:992年(壬辰年)
  • 去世時間:1057年(丁酉年)
  • 主要作品:《易說》、《春秋尊王發微》
  • 主要成就:教育、經學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泰山講學,步入仕途,卒於任所,個人成就,教育成就,文化成就,經學成就,人物評價,主要作品,後世紀念,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孫復的家世及其早年的經歷已不可確考。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孫復年屆三十六歲,范仲淹守喪居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掌府學。孫復上敘范仲淹,范給予其經濟資助,並為他謀了學職,授以《春秋》。以後范仲淹服滿復職,孫復去應舉。
孫復孫復

泰山講學

景祜元年,孫復第四次科舉落第,通過鄆城舉子士建中介紹,孫復認識了石介。石介在泰山築室,邀孫復去講學,並與張洞等執弟子禮師事孫復。孫復居泰山八年,主要從事經學的研究與講學,撰寫了《易說》六十四篇、《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等著作,聲名漸顯於世。

步入仕途

慶曆一年(1042),在范仲淹、石介等人的推薦下,孫復以布衣超拜,任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他與石介一起,積極支持范仲淹等的"復古勸學"主張,在太學實施舉人應考須有聽書日限及擴大太學錄取人數等措施,使得學生人數驟增,北宋太學從此而興。
嘉祜二年(1057)七月病逝。
孫復辛勤於治學,研究周、孔之道,先是追求科舉與功名,後是研究學問與講學,故而在40歲(一說50歲)尚未成婚。時宰相李迪,深知孫復人品、學問俱佳,將其侄女嫁給了他。李迪宋真宗、仁宗時有名的大臣,地位、政績都很顯赫,為人處事亦很正派,他將其侄女下嫁給孫復,增其賢名,而世人則由此更知孫復之賢。孫復之學及其為人,很快傳聞於天下,他一時成為學界權威。
孔子的後裔孔道輔,時為龍圖閣待制,很有聲望,亦前來拜見孫復。拜見時,石介立侍孫復的左右,舉行禮儀時,升降拜則扶持著,往謝孔道輔時亦然。孫復所主持的泰山書院一時盛況空前,成為當時的一個學術活動中心。
孫復盛名在外,引起范仲淹富弼等當朝一些大臣的關注,被任命為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後仁宗到太學巡視,賜孫復緋衣銀魚,並有意委孫復為侍講,為皇帝進講,解釋古書的疑義,後因人反對而未成。

卒於任所

慶曆七年(1047),坐徐州舉子孔直溫案,貶外職,後重返太學任教。時有徐州人孔直溫,因引誘軍士謀將捕,搜其家時得到孫復的詩詞,孫復因而受到牽連,並遭到貶官處理,遣為應天府判官事。這時翰林學士趙概等十餘官員為其說情,最後仍留為國子監直講,後又被遷任為殿中丞之職,至卒。
孫復病重時期,當朝大臣韓琦將此事稟告了宋仁宗,並選派了一個書吏,給予紙筆,命其門人祖無擇,協助孫復得書15萬言,錄藏於秘閣中。孫復著有《春秋尊王發微》12卷,《春秋總論》3卷,《睢陽子集》10卷,《易說》64篇。從孫復著作內容看,他研究的學問,主要是闡述周孔之道。他主張“尊王說”、“道統論”,適合於統治集團的需要,順應了統治階級的意願,因此,他的學術思想受到了社會上層的重視。

個人成就

教育成就

孫復治學突出儒學之道。此道非道家所謂玄妙難測的宇宙本體,乃是指一切社會政治倫理的最高原則。他繼承韓愈之說,構建了一套由遠古伏羲、炎黃經堯舜禹至周公、孔孟的道統,認為孔子使“治天下,經國家大中之道,煥然而備。”(《上孔給事書》)這一學說將孔孟宣揚的精英政治道德理論凌駕於皇權之上,使儒家傳布之道儼然成為包括帝王在內的萬眾遵行的根本原則,儒家碩學成為帝王之師,這就大大抬高了儒士的社會地位,對皇權專制構成有力的制約。這是理學在興起之初最有價值和富有進步意義的亮點。雖然,這種道德說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皇權至上的壟斷性,但究竟在理論上有一種客觀的價值評判體系,一定程度上可以妨礙帝王的胡作非為,有利於百姓的安居樂業。
孫復《詩集》孫復《詩集》
孫復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從事教化幾十年,卓有成效。因為他認為教化是提升人的文明素質的最有效的手段,儒家要弘揚大道,必先施之於教化:“儒者,長世御俗,宣教化之大本也。”沒有教化,人便混同於禽獸,天下就不成為人的天下。
孫復批評漢宣帝的鄙視儒士不足為用,結果紀綱目亂,風俗日壞,導致西漢衰亡。孫復進一步提出教化當以太學為根本:“太學者,教化之本根,禮義之淵藪也。王道之所由興,人倫之所由正,俊良之所由出。”顯然,這就把太學的教化與政治是否清明聯繫起來,並將之安置到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位置上。這個見解是十分明智的。
孫復的治學方法論亦有重要的創造。首先他提出“舍傳以求經”的治經方法,即以時代的需要為出發點,直接從經學中尋求有用之道,並以自己的理解,進行闡述,提出見解。
孫復的“不惑傳注”“舍傳求經”的方法,一方面發展成為理學家的“義理之辨”的思維模式,對人的思想是一大解脫,具有一定的自由思想的含義,因而對人的思想注入了生機,推動了古代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這種方法具有玄想特徵,由於闡述經學原則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性,所以易於流於空泛議論之途。其次,孫復在提出“舍傳求經”方法時,已經注意到這種方法含有的不確定性,又主張文以致用,道以致用,提倡務實之學,在方法上為研究經學開拓了一條新路。

文化成就

在道與文的關係上,唐韓愈倡“文以載道”,柳宗元倡“文以明道”。孫復則進一步稱“文為道用”:“文者,道之用也;道者,教之本也。”一切詩詞歌賦的文章“雖其目甚多,同歸於道,皆謂之文也”。這就批評了道家廢文遵道的偏頗,承認文的大用是為道的倡明來服務。他認為所謂儒學六經是聖人之文,均是闡明儒道之言,六經因孔子傳播,有極高的地位。所以明道離不開六經,但同時要直指六經,通其義理。
孫復專重六經義理之說的主張,開了後世宋學即理學敢於突破前人舊說的先例,宋學的創新思想和理念由此而發揚光大,這在當時也是一次值得肯定的思想解放運動。

經學成就

在經學方面,孫復撰有《易說》,早佚。孫復經學為學界所重的是其《春秋》學,今存有《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孫復《春秋》學的特點,在於置《三傳》於不顧,憑己意詮釋。以"尊天子,黜諸侯"立論,認為《春秋》"有貶無褒",突出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思想,而實質與北宋強化中央集權統治有關。
除《春秋》學外,其學術思想中值得注意處有三點:一、提倡儒家"道統":他說:"吾之所以道者,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子、荀卿、揚雄、王通、韓愈之道也。"(《孫明復小集·信道堂記》)二、排斥佛、道二教:寫了《儒辱》、《無為指》等文,專門攻擊佛、道,把儒、道、佛三教鼎立看作是"儒者之辱",進而號召儒者起來"鳴鼓而攻之",試圖重振韓愈攘斥佛道的事業以復興儒家文化。三、抨擊科舉時文:他對當時士人熱衷於四六時文的現狀大為不滿,強調"文以載道",認為"文者,道之用也;道者,之本也",作文應該"左右名教,夾輔聖人而已''(《孫明復小集·答張洞書》)。
孫復是北宋慶曆之際經學變古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風影響頗大。程頤《回禮部取問狀》記:"孫殿丞復說《春秋》,初講旬日間,來者莫知其數。堂上不容,然後謝之,立聽戶外者甚眾。當時《春秋》之學為之一盛,至今數十年傳為美事。"(《河南程氏文集》卷·七)這說明當時學者對其學風的認同。孫復開了風氣,以後治《春秋》者相繼效法,宋代治《春秋》出名的如孫覺、劉敞、瞿子方、葉夢得、呂本中、胡安國、高閌、呂祖謙、程公說、張洽、呂大圭、家鉉翁等,他們的《春秋》學在內容上固然與孫復多有不同,舍傳求經、變專門學為通學這一特點是完全一致的。但孫復也因其學風而遭清代學者的嚴厲批評,如乾隆間的四庫館臣批評他"遂使孔庭筆削,變為羅織之經";"過於深求,而反失《春秋》之本旨者,實自復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春秋類》)。
孫復孫復

人物評價

對此史家還評價道:“以後來說《春秋》者,深文鍛鍊之學,大抵用此書為根柢。”可見,孫復不僅為理學體系的創立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內容,同時還為進一步完善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個方法論。
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發達的理論形態,孫復是這個理論形態的先驅者,其作用與影響是很明顯的,在古代思想史與理學發展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故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曾有“不敢忘”之語。
孫復科考失利,蓋由於其重義理而輕傳注,而宋廷沿隋唐學風,專以辭賦取士,偏重文學修養,所以孫復“知其道不與時合,不敢復進,乃退”。
歐陽修評論說:“先生治《春秋》,不惑傳注,不為曲說以亂經。”

主要作品

諭學
冥觀天地何云為,茫茫萬物爭蕃滋。
羽毛鱗介各異趣,披攘攫搏紛相隨。
人亦其間一物爾,餓食渴飲無休時。
苟非道義充其腹,何異鳥獸安鬚眉。
人生在學勤始至,不勤求至無由期。
孟軻荀卿揚雄氏,當時未必皆生知。
因其鑽仰久不已,遂入聖域爭先馳。
既學便當窮遠大,勿事聲病淫哇辭。
斯文下衰吁已久,勉思駕說扶顛危。
擊喑敺聾明大道,身與姬孔為藩籬。
是非豐顇若不學,慎無空使精神疲。
中秋歌
明月一歲中,影圓十二回。
如何今夕里,爭賞羅樽壘。
既愛盈盈色,更上高高台。
人心莫如此,試為君言哉。
月者水之精,秋者金之氣。
金水性相生,五行分其事。
則知天地間,相感各以類。
水得金還盛,月因秋更清。
氣類使之然,人誰不有情。
可憐別夜色,一一皆銷聲。
自昔詩家流,吟皆不到此。
徒能狀光彩,豈解原終始。
冥搜詎有得,燥吻真何以。
請看退翁歌,其的能中矣。

後世紀念

孫復墓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東瓦莊村東南1000米處的山峪內,墓北、東、南三面環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孫復墓現存封土堆高6米,直徑約30米,由於近十幾年來,築壩修堤對封土有所破壞,但未觸及墓室。從自然斷面上觀察,封土層不很明顯。
墓碑墓碑
孫復(992—1057),宋晉州平陽(今山西臨汾)人,字明復。舉進士不第,退居泰山,學《春秋》,也稱泰山先生,石介等皆師事之。為范仲淹富弼等推重,除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仁宗親臨太學,面為邇英閣祗候說書,講說多異先儒。罷出為州縣佐官。後復入,遷殿中丞。他研治《春秋》,強調明諸侯大夫之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帝王之治亂,著作有《春秋尊王發微》、《孫明復小集》等。

家族成員

曾祖:君房
祖父:勝
父:有功
長子:大年 於嘉佑三年十一月(1058年),因張萬平上言,特補效社齋郎,後不顯。
孫:元,世居泰安市范鎮岔河村,在村北建祠堂(遺址仍存),經營百畝祭田。
來孫:佑邦,字良輔,其人文武兼備,功蓋天下。於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被敕封為“忠義承信郎”。在兗州奉符縣(今泰安)岔河村經營祠堂,積田百畝。淑配范夫人,范仲淹之後,繼配王夫人,側室余夫人,共生六子,人煙甚旺。
良輔去世後,其一子名得回原籍臨汾東宜村老家,為明復公祀。後該支又分出東西兩支。一子名敬德隱居嶺東村,該支已有幾千人之多,在該村的村極之地建祠堂,尊明復公為始祖,良輔公為遷始祖,祠堂中有“大宋孫君諱良輔號和郎公之神位”的石碑聳立在祠堂大殿正中。現仍存。良輔公的墓地離距該村東邊二里許的溝西埋葬,墓地三面臨嶺,前面臨溝,坐此朝南。另一子則出贅王氏家族。
佑幫字良輔西歸臨汾,這段史實有臨汾東宜村《孫氏家譜》、《聞喜嶺東孫氏家譜》均有記載,尤以“良輔傳記”更為詳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