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保護區始建於1993年,1999年掛牌運行。
2024年4月29日,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同意山西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及監測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批覆的函。
地理環境
位置
山西五鹿山國家級
自然保護區地處
呂梁山脈南端,位於山西省蒲縣、隰縣交界處,
地理坐標為北緯36°23′45″~36°38′20″,東經111°2′~111°18′。
地質地貌
保護區位於
呂梁山脈的南段,呂梁山脈主脊線縱穿全境,地表組成物質主要有寒武紀和
奧陶紀的石灰岩,頁岩,
石炭紀和
二疊紀的沙頁岩,局部地區覆蓋著
第四紀黃土,該地區地形多變,山勢險要,峰巒疊嶂,溝大谷深。主要山峰有尖山,紅軍寨,沙冒頂等,主峰五鹿山位於保護區西部,海拔1946.3米,最低處下莊水庫海拔1135米,相對高差811.3米。
水文
氣候
保護區位於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
氣候區,是東南區
季風的邊緣,受海拔、地形和森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山西省內同緯度地區相比,氣溫偏低,變幅較大,空氣濕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多為東南風,冬季寒冷,盛行西北風。據相關資料顯示,該區年平均氣溫8.7℃,極端最高氣溫36.4℃,極端最低氣溫-23.2℃。一月份平均氣溫-6.7℃,七月份平均氣溫26.7℃;大部分地區等於和大於10℃的積溫2600-3000小時,無霜期150-180天。
保護區日照充足,全年
太陽輻射總量116—138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2400-2700小時。降水量年均500-560毫米左右,最高899.5毫米(1958年),最低346.4毫米(1965年)。保護區年平均相對濕度55.6%。雪期,凍土期為90天左右,初雪期11月上旬至中旬,凍土期開始於11月下旬,次年3月上旬開始解凍,年最大凍土深達107厘米。
土壤
保護區土壤呈明顯的垂直分布,在區內自上而下土壤類型共分
棕壤,
褐土,
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4個土類,7個亞類,15個土屬,27個土種。
植被
植被類型中有5大植被類型組,8種主要植被型、41個群系。
區域範圍
保護區總面積20617.3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8185.06公頃,緩衝區面積5216.18公頃,實驗區面積7216.06公頃。保護區東以磨溝村(隰縣、蒲縣縣界)為起點,沿洪永線公路至斗角溝口,再向南至山神廟梁(海拔1569.5米處),沿梁到張公莊村西,經陽窯、毛岔、克城後溝、青寸溝到鹿場,經柳卜凹村、侯家溝村東、佃溝溝心到馬武村西,再沿老虎凹、劉仙村、辛窯、道角、李子坪、蘆崖底至背家坡;南從背家坡起,沿梁到馮南莊村後大梁,經泰山頂沿梁到山底,順河床到曹窪村後大梁;西以曹窪村村後大梁起,沿梁經牛旺頭、大疙把村到磁窯河,沿流水線到穆窪村,經杏樹樑、楊家垣、百腰、大麻子垣,沿流水線至辛莊村,經洞溝河到井子坡,沿溝到
周家山、韓家疙瘩,經隰蒲縣界(蛇盤兔)沿梁至尖山(海拔1708處),經背莊到深家溝口;北從深家溝口沿洪永線公路至磨溝村(隰縣、
蒲縣縣界)止。
保護對象
保護區主要
保護對象是世界珍禽褐馬雞和中國國特有樹種
白皮松。遼東櫟林是五鹿山自然保護區闊葉林的優勢種,也是該保護區的地帶性、標誌性植物。
截至2011年,保護區內有高等植物103科,449屬,965種;共有動物409種,瀕危動物種有:
金錢豹、
黑鸛、
游隼、灰背隼等。分布於五鹿山的國家級保護
動物有
黑鸛、
金雕、
大天鵝、
獵隼、褐馬雞、
原麝等30餘種。白皮松林主要分布在深家溝、
黑虎溝、山底等地。白皮松因樹皮常有不規則的鱗片狀剝落,故而又稱蛇皮鬆或蟠龍松,樹形高大,壽命較長,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樹種,也是東亞針葉樹種中唯一的三針松。白皮松是比較穩定的森林植物群落。褐馬雞是中國的特產鳥類,僅分布於山西省呂梁山脈以及河北、北京等地的部分林區。
開發利用
旅遊信息
五鹿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又稱五龍山,位於縣城北20公里,面積10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961.6米,為呂梁山南段最高峰。該保護區是山西省三大自然保護區之一。
五鹿山建有五鹿廟,相傳是為祭祀春秋時期晉國五鹿大夫狐突所建。廟內石碑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廟內正北有五龍洞,四合院式,建築40餘間,面積2976平米為明代建築。深約20餘米,高3米多,內有五龍聖母雕像5尊,西側有一洞深不可測,民間傳言可通陝西,洞內濕潤滑膩,最高處的鐘乳石上滴落著涓涓水珠。據說水珠多少可以預測天氣陰晴,
五鹿山還建有五龍聖母祠,每年農曆五月十八日為祭祀日,屆時廟內會搭台唱戲,來廟拜祭的四方鄰客絡繹不絕,此處“龍母靈崖”為蒲縣古八景之一。
科學研究
古代及近代科學研究 保護區的五鹿山位於
臨汾盆地之西,相傳
堯時就有“草本暢茂,禽獸繁殖,
五穀豐登”的說法。據載公元前475—221年(
戰國時期),《管子地員篇》有關山地垂直分布以及陰陽坡的差異也和五鹿山植被分布基本一致。1876,1879,1880,1884年,
俄國人G.N.Potanin多次來山西採集
標本;1905—1908年, 1914年,
美國人F.N.Mcger多次來山西採集標本;法國傳教士E.Licent先後7次來過山西採集大量
植物標本,存放於
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及天津北疆博物館(改天津自然歷史博物館)等部分活動涉足五鹿山。王作賓先生曾於1933—1935年在晉南北進行植物調查,劉繼孟先生1934年調查植物植被工作也到過五鹿山。
現代科學研究
1949年後,崔友文先生,
中國林科院宋朝樞先生先後去過五鹿山考察和採集植物標本。1970年代,
北京林業大學(原北京林學院)羅菊春教授全面考察了五鹿山生態地理環境和森林資源。山西大學王福麟等調查了五鹿山褐馬雞的分布範圍及棲息地,發表了《褐馬雞居留地變遷與環境演替》(山西師大學報,1989年)。
1980年代,山西師範大學畢潤成等考察了五鹿山的植被類型和分布規律及白皮松林生態地理特徵,發表了《五鹿山地區主要植被類型和分析》(
山西師大學報,1988年)。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劉煥金等調查研究了五鹿山的褐馬雞種群特徵和棲息地生態。
1985—1988年由山西省林業廳等單位組成“山西植被研究組”,對五鹿山植被作了全面的調查。
1984—1986年,《臨汾地區國土資源》課題組對五鹿山土地資源類型、森林植被、動植物資源及區系進行了研究。1990年代,
北京師範大學的鄭光美等對五鹿山的褐馬雞進行了研究,發表了論文《山西五鹿山地區鐵礦開採對褐馬雞活動的影響》(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
1997年前後,
山西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晉東南學院、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等把五鹿山自然保護區作為教學實習基地。山西師範大學師生在五鹿山採集植物標本3000餘份,群落調查作樣方1000多個。據相關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後,各大院校、研究院所進一步對五鹿山自然保護區動植物資源、生物多樣性、褐馬雞及其棲息地保護等開展了研究。
開發建設
山西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及監測設施建設項目的工程規模及主要建設內容為保護站地面硬化1600平方米,牆麵粉刷500平方米,供暖系統改造5套等;新建界碑6塊,界樁200個,標識牌50塊,科研監測站(點)5處,公眾教育線路6千米,自然教育基地2處。購置科研監測相關設施設備等。項目總投資1530萬元。項目單位為山西五鹿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生態價值
五鹿山
自然保護區是山西省第二批成立的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保護區之一,五鹿山自然保護區在保護好五鹿山生態系統,對於研究華北乃至我國北方森林植被變化規律,保護優良的白皮松種質資源,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