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科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林科院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是國家林業局直屬的綜合性、多學科、社會公益型國家級科研機構。1958年10月,在原中央林業部林業科學研究所基礎上成立。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林業套用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社會重大公益性研究、技術開發研究和軟科學研究,著重解決中國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中帶有全局性、綜合性、關鍵性和基礎性的重大科技問題。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全院設有22個獨立法人研究所、中心,13個非獨立法人機構,20個共建機構,60餘個業務掛靠機構,分布在全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 外文名: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 簡稱:中國林科院·CAF
  • 成立時間:1958年10月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局
  • 機構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後香山路
  • 現任院長劉世榮 
  • 院訓:科學樹木 厚德樹人
歷史沿革,建院背景,建院初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組織體系,機構概覽,人員編制,國際交流,科學研究,創新單元,科研成就,資源條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院士專家,創新團隊,培養模式,科學普及,創新文化,形象標識,文化精神,領導集體,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建院背景

  • 林藝試驗場西山造林苗圃
1889年,清政府籌建京師大學堂,其中列有農科。1901年,山西農林學堂在太原開辦,設有農、林兩科。1902年,在保定創設直隸農務學堂,1904年改為直隸高等農業學堂,均設林科。1902年,在保定創立的直隸農事試驗場,在該場四個科中設有森林科。1904年,山東濟南成立林業試驗場。1906年,清政府農工商部在北京設定農事試驗場,設有農業和林業科。
清末民初,在農林試驗研究機構和高等農林學堂紛紛開展育苗、果樹栽培等試驗研究工作,其中北京中央農事試驗場試驗栽培果樹就達165個品種。此時,不少林業試驗機構應運而生。
中華民國元年七月初五日(1912年)第六十六號政府公報中稱:農林部咨國務院擬在天壇等處分設農林畜牧試驗場。九月,民國政府農林部在北京設立天壇林藝試驗場,並分別於民國元年的九月、十月和十一月派出農林部技正佟藻宸、籍漢梁、丁寶綸三位官員進行籌備。這是中國最早的、獨立的林業試驗研究機構。
1913年,林藝試驗場在北京設立分場,名為農林部林藝試驗場西山造林苗圃。位於北京西郊董四墓村(即現在的中國林科院院址所在地)。
1914年後,林藝試驗場在天壇神樂署中辦公。
1915年,農林部林藝試驗場改為農商部第一林業試驗場。
1930年,國民政府農礦、工商兩部合併為實業部,第一林業試驗場改為實業部直轄的模範林場。
1933年,第一林業試驗場改為實業部北平模範林場,到七七事變(1937年)前為實業部直轄北平模範林場西山分場。
日偽時期,由偽行政部接收改稱行政部西山林場。日本投降前為農務總署西山林場。
1941年,更名為國民政府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
1946年,被國民政府農林部中央林業實驗所華北林業試驗場接收,改稱為西山第一事業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林業實驗所由華北農業研究所接管。
  • 中央工業試驗所木材試驗室
1939年9月,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創建木材試驗室,設在重慶北碚,負責全國工業用材的試驗研究,這是中國第一個木材試驗室。
1940年6月毀於日機轟炸,8月木材試驗室遷至樂山。
1942年,擴建為木材試驗館。在擴建的過程中,一方面參考國外的圖紙,並借用武漢大學遷樂山的部分機電設備,解決了木材試驗設備問題;另一方面組織人力赴峨邊、峨嵋採集木材標本。
1942年至1945年,從四川大學森林系畢業的成俊卿先生,以及何定華、李源哲等先生,進行了不少試驗研究,取得一定成績。
抗戰勝利後,中央工業試驗所遷上海。該館人員不願拋棄多年苦心經營的木材試驗館,留在樂山,繼續他們的科學研究事業。
樂山解放前夕,謠言紛紛,人心惶惶。唐燿為首的科技人員毅然組織職工,堅守崗位,保住了試驗館的全部標本、資料。1949年12月16日樂山解放。1950年元旦,他們用各種木材的原色鑲成“為人民服務”5個大字,懸掛在試驗館門前,並書寫一聯:“沒有中國共產黨怎能產生人民解放;缺少科學的研究怎能完成工農建設”。
自1950年1月,木材試驗館由樂山專署接管。7月,樂山木材試驗館隸屬政務院林墾部,並改名為政務院林墾部西南木材試驗館。
  • 中央林業部林業科學研究所
1950年,中央林業實驗所移交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並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等機構的基礎上,籌建中央林業部林業科學研究所。
1952年12月,政務院林墾部西南木材試驗館20多人從四川遷北京併入中央林業部林業科學研究所籌委會;從哈爾濱東北森林工業局化工處調入10多人到北京。12月22日經林業部第十二次部務會議討論批准,中央林業實驗所改稱為中央林業部林業科學研究所。
1953年1月1日,中央林業部林業科學研究所正式成立。2月,業務方面成立造林系、木材工業系、林產化學系、編譯委員會。
1953年,中林所開始工作時,有9個研究題目,1954年增至16個,1955年增至22個,1956年增至87個。
1955年,中林所決定在有關院校設立林業科學研究室。先後在華南農學院林學系等設立8個研究室。研究室成立後不久,全國即開展反右鬥爭。由於反右鬥爭擴大化,此項工作進展不大。1958年,中國林科院籌備時,林業部於7月4日行文,將上述研究室下放該省領導,研究室購置的儀器設備、圖書資料也同時下放。
1956年8月28日,林業部日第9次部務會議決議林業科學研究所決定分為兩個所:林業研究所、森林工業研究所。林業研究所設有4個研究室,1957年增加到11個研究室。森工所從林研所分出後研究單位由原來兩個室擴建為三個室、兩個組,即:木材構造及性質研究室、木材機械加工研究室、林產化學研究室、木材採運研究組、森工經濟研究組。

建院初期

1958年9月10日,林業部報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要求成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10月20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復函林業部:“同意正式成立林業科學研究院”。10月27日,正式成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11月經林業部批准,成立中國林科院第一屆黨委會。
1959年,林業部建設局將直屬的綜合調查隊,按原建制移交中國林科院領導,名稱改為林研所綜合考察隊。
1960年6月,成立了南京林業研究所;在北京成立林業經濟研究所、林業機械研究所;林化研究室與接收的上海林化室合併,在南京擴建成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森工所改建成木材工業研究所;8月,在海南島成立熱帶林業試驗場(1961年變為站);9月又成立了院直屬新技術套用研究室。
1962年6月,中國科學院雲南紫膠工作站劃歸中國林科院領導後,擴建成紫膠研究所。
1963年,林業機械研究所歸林業部機械局管理;1965年抽調80餘人去黑龍江,分為東北林機所和北京林機所。
1963年11月,接收北京九龍山林場,擴建為院九龍山實驗林場。將黑龍江林業科學院的林業機械化、綜合利用、森林經營三個研究所,劃歸中國林科院領導。原綜合利用研究所有關林化部分併入南京林化研究所。有關木工部分和木材工業研究所劃出的制材部分合併,於12月11日,在哈爾濱擴建為中國林科院木材工業研究分所。
1964年1月,將南京林業研究所遷往浙江富陽改建成亞熱帶林業試驗站;在哈爾濱成立木材採伐運輸研究所;3月在原情報室的基礎上成立林業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1965年3月,林研所航空化學滅火室劃歸林業部森林保護司領導,並遷往黑龍江省嫩江縣,但業務工作仍由院管理。
1966年3月,林研所航空化學滅火室與中國科學院林土所防火室合併,擴建成中國林科院森林防火研究所。

文革時期

1966年9月,院分黨組召開擴大會議,研究抓革命、促生產和接待外地來京革命串聯問題。
1967年10月,林業部軍管後,派軍代表進駐中國林科院。
1968年9月,中國林科院革命委員會成立。10月24日,林業部軍管會同意中國林科院革委會先派出十餘名同志去廣西邕寧縣,接收砧板農場和準備幹部下放勞動的工作。此後砧板農場即成為中國林科院“五七”幹校,大批幹部陸續下放去幹校。
1969年7月,將九龍山林場移交北京市管理。9月,院裡派出第三批“五七”幹校學員,院長張克俠、副院長鄭萬鈞、張瑞林均去了“五七”幹校。同年9月,中國林科院廣西砧板“五七”幹校革委會成立,當時學員數量已達580人。
1970年8月,中國林科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併,成立中國農林科學院。合併後,提出了中國農林科學院體制改革方案,經批准中國林科院的機構保留120人。至此,中國林科院原機構、人員大部分下放或撤銷;同年木材所、熱林站、亞林站、情報、紫膠所、新技術室下放或部分下放給地方;林經所建制撤銷,人員分散。
1971年,林研所下放河北省,就地解散;林化所也下放了一批人員;未下放到各省的幹校學員從廣西遷至遼寧省興城與原中國農科院幹校合併。
1973年,幹校學員陸續回到北京。4月10日,中國農林科學院建立林業研究所籌備組(1977年,農林部下文暫定為“中國農林科學院森林工業研究所”)。
1975年6月,經農林部批准,中國農林科學院河北林業研究所籌建(即中國農林科學院林業研究所)。
1976年7月15日,原林科院林化所更名為中國農林科學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
1977年7月,農林部函河北省革委會:支持中國農林科學院林業研究所、木材工業研究所在保定市進行籌建,兩所定為地師級,編制分別為200人和190人。

改革開放

1977年12月,中國林學會召開學術會議時,中國林學會理事長張克俠同志和全體代表寫信給方毅同志並報鄧小平副主席,建議農、林兩院分開。中國林學會、原中國林科院的一些老同志積極組織專家呼籲,要求儘快恢復中國林科院。中國農林科學院應分成農、林兩院,以加速林業科學事業的發展。
1978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了中國林科院及其所屬的大部分研究所。4月25日中國林科院領導機關和林業所、木工所遷回中國林科院原址辦公,中國農林科學院森工所的人員分別併入相關研究所。5月4日召開了恢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大會。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科院一般指本詞條)
1979年,九龍山林場回中國林科院林業所管理。至年底,中國林科院已有10個研究所(林業、木材、林化、哈林機、北林機、林經、熱林、亞林、紫膠、情報)和3個實驗局(磴口、大青山、大崗山),院職能部門有二室(院辦公室、機關黨委辦公室),8處(人事、保衛、外事、科研管理、財務、物資、基建、行政處)。
1979年,經批准分別建立了中國林科院內蒙古磴口實驗局(1990年更名為沙漠林業實驗中心)、江西大崗山實驗局(1990年更名為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廣西大青山實驗局(1990年更名為熱帶林業實驗中心)、保定苗圃。
1980年,增設紀委和研究生部。同年哈爾濱林業機械研究所、北京林業機械研究所劃歸林業部機械公司領導。
1982年,經林業部黨組批准改院分黨組為院黨委;1986年,院黨委改為院分黨組;1989年,院分黨組改為黨委;1992年,院黨委又恢復院分黨組。
1982年,院林業經濟研究所收歸林業部直接領導,改名為林業部經濟研究所,同年林業經濟研究所又歸院領導。
1984年,成立森林調查及計算技術開發研究中心(1988年擴建並改名為資源信息研究所)。
1985年,成立院分析中心。
1988年,紫膠研究所更名為資源昆蟲研究所。
1994年2月,成立森林保護研究所,3月成立森林生態環境研究所。
1998年中,國林科院決定對內將森林保護研究所與森林生態環境研究所合併成立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2005年,兩所正式合併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
1992年12月和1995年12月由林業部科技司歸口管理的林業部泡桐研究開發中心和桉樹研究開發中心交由中國林科院歸口管理。
1995年,九龍山林場改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華北林業實驗中心;林業經濟研究所歸林業部領導,擴建成林業部林業經濟研究中心。1月,林業部竹子研究開發中心委託中國林科院管理。5月,林業科學情報所更名為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
2001年,哈爾濱林機所和北京林機所歸中國林科院管理。
2002年,國家林業局批覆同意中國林科院與國際竹藤網路中心共同組建研究生院。
2005年,國家批准成立林業新技術研究所。

組織體系

機構概覽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所屬14個研究所,聯合共建6個分院、2個研究所,分布在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設有3個非職能部門、8個職能部門、學術委員會等機構。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科院一般指本詞條)
聯合共建分院:黑龍江分院、內蒙分院、新疆分院、湖南分院、海西分院、湖北分院
聯合共建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華北林業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高原生態研究所
非職能部門:離退休幹部服務中心、後勤服務中心(後勤管理處)、研究生部
職能部門:院辦公室、科技管理處、產業發展處、國際合作處、人事教育處、計畫財務處、資源管護處、黨群工作部

人員編制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在職職工321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43人,碩士生導師206人,科技人員200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全國政協委員1人,國務院參事2人,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9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1人,享受政府特貼192人,國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國家“萬人計畫”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2人,國家“千人計畫”人選1人,國家林業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5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3人,中國青年科技獎5人,中國林業青年科技獎45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蔣有緒唐守正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宋湛謙王濤(已故)、張守攻蔣劍春
國際木材科學院院士(專職):房桂乾、傅峰呂建雄蔣劍春儲富祥江澤慧賀近恪王定選、陳緒和
國務院參事唐守正楊忠岐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鞠洪波、費本華呂建雄、張建國、盧孟柱、周旭東、楊忠岐、王正、盧琦、張德強、叢日春
國家林業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饒小平、段愛國、吳明、曾炳山雷相東、王兵、郭文靜賈志清張會儒張星耀

國際交流

1952-1966年,以發展同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交流作為重點,有選擇地引進西方國家的技術,合作的內容主要有聘請專家、出訪考察、引進設備、交換種子和資料等;60年代後,在對外林業科技交流的同時,逐步把重點轉向對第三世界國家,如越南高棉阿爾巴尼亞坦尚尼亞等的技術援助方面。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林科院與世界上58個國家和57個國際組織開展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國際合作與交流。與中國林科院合作的國際專家有11人獲得了“國家友誼獎”,有2人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技合作獎”。中國林科院先後有55人次在國際學術組織中擔任職務。

科學研究

創新單元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擁有4個實驗中心,4個研究中心,12個聯合共建研究中心、基地、實驗室;與東北林業大學聯合建立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08年國家林業局批覆同意依託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從國家層面組建國家油茶科學中心,設立8個專業實驗室。
所屬實驗中心:熱帶林業實驗中心、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沙漠林業實驗中心、華北林業實驗中心
所屬研究中心:國家林業局泡桐研究開發中心、國家林業局桉樹研究開發中心、國家林業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國家林業局鹽鹼地研究中心
聯合共建單位:浙江林業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生態林業研究中心、榛子研究中心、北京濕地中心、小隴山科技合作試驗基地、西峽科技興林示範基地、汪清試驗示範基地、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廣元油橄欖品種試驗園、國家油茶科學中心北緣實驗室、種群生態模擬與控制實驗室、低山丘陵區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
國家油茶科學中心:種質創新與利用實驗室、繁育與栽培實驗室、技術裝備實驗室、加工利用實驗室、油茶種質創新實驗室、南緣地區種質創新及茶油加工實驗室、生物技術實驗室、北緣地區育種與栽培實驗室、騰衝紅花油茶科學實驗站
國家重點實驗室: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就

1958-1966年,全院共開展了800項林業研究課題,平均每年100項,提出研究報告600多篇。國家科委在“科學技術成果”公報上發表的中國林科院成果有88項。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科院一般指本詞條)
1978-1980年間,年平均開展課題研究110項,三年共鑑定成果63項。1981-1985年的第六個五年計畫期間,全院面向林業生產實際,承擔國家科技攻關等重點課題任務,取得研究成果178項。許多科技人員參與了《中國樹木志》《中國森林》《中國農業大百科全書·林業卷》的編寫。
“七五”期間,全院承擔重點科研課題351項,其中主持和參加國家科技攻關專題60項,林業部重點課題63項。取得科技成果306項,獲得各種獎勵137項次,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八五”、“九五”期間,全院平均每年承擔各類縱向科研項目200項。其中承擔和參加“八五”科技攻關專題46項,占林業系統30%,“九五”科技攻關專題35項,占林業系統39%。1991-2000年共鑑定科技成果545項。成果質量有大的提高,累計取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250項次。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l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6項。
“十五”期間,全院共獲得縱向國家科研計畫項目890項,獲準課題契約經費近4.86億元,科研總經費比“九五”增加55%。在國家科技攻關等項目領域承擔攻關計畫34項專題以上課題。獲準8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五”期間,全院共有370項科研課題通過驗收,190項科技成果通過鑑定,有24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省級科技成果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
“十一五”以來,到2008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共承擔國家縱向科研計畫項目509項,獲準課題契約經費6.23億元;承擔林業科技支撐計畫項目課題(專題)有61項,占林業行業總課題數的一半以上;共獲準8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6-2008年3年間驗收科研課題386項,87項科技成果通過鑑定,有13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
“十二五”以來,至2016年6月,新增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600多項,總經費11.3億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3項,第十五屆中國專利優秀獎3項;獲授權專利501項;鑑定(認定)科技成果163項;授權林業植物新品種195種;制修訂國家標準128項、行業標準278項,地方標準16項;出版科技專譯著134部;發表科技論文4647篇。

資源條件

  • 館藏資源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圖書館
圖書館屬於林業專業圖書館,以森林培育、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資源管理、生物學、生態學、木材加工利用、林產化工、資源昆蟲、園林花卉、林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等專業領域的文獻為收藏重點;截至2008年9月,圖書館與中國150個單位、世界上37個國家或地區145個科研單位、林業院校建立並保持文獻交換關係,共有館藏文獻40餘萬冊,其中中外文期刊約2700種(8萬餘冊);中外文圖書216219冊;中外文科技資料105489冊;藏有民國時期的林業文獻,中國林科院研究報告1-10號,陳嶸先生私家藏書等,有些文獻已是孤本。圖書館建成了文獻資料全文的數位化流水線加工系統,實現了部分林業古籍文獻的數位化加工和上網發布,建成了林業學科信息門戶和網路資源導航系統。引進了20多個國內外資料庫,其中全文資料庫17個,文摘庫3個,文獻形式涉及圖書、期刊、標準、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工具書以及視頻,資料庫資源累計信息量達400GB。
中國林業數字圖書館
依託中國林業信息網,截至2008年9月,建成了清華同方學術期刊、博碩士論文、書生電子圖書、萬方博碩士論文、重慶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年鑑全文資料庫和NSTL外文文獻資料庫6個鏡像站點。購買了Blackwell農業學術期刊全文庫(157種)、ScienceDirect農業與生物學學術期刊全文庫(210種)、ProQuest農業與生物科學2個全文庫(480種)、ProQuest博士論文全文資料庫(3.5萬篇)、OVID平台上的CABI、AGRIS、AGRICOLA三大農林資料庫網路版的使用權。中國林業信息網網上擁有各類數位化的中文林業科技文獻全文2500多萬篇,外文文摘資料庫2000多萬條,網路版學術期刊800多種。
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台
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含竹藤花卉)平台(簡稱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台)是包含林木、竹藤、花卉等多年生植物的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與共享服務體系。據2016年10月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台官網顯示,資源平台共錄入71816種種質資源。
林業科學數據中心
據2016年10月林業科學數據中心官網顯示,林業科學數據中心擁有的資料庫有:國家級森林資源資料庫、省級森林資源資料庫、重點市(地區)級森林資源資料庫、縣(林業局、林場)級森林資源資料庫、森林調查資料庫、林相圖資料庫、森林分類經營區劃(規劃)資料庫、林業數學模型與數表數據、陝西省安康地區特產統計數據等。
  • 學術期刊、著作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擁有18種學術期刊、29項學術著作。
學術期刊
學術著作
重慶五里坡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
長江三峽庫區森林景觀格局與景觀恢復研究
西部季風常綠闊葉林恢復生態學-生態學研究
油茶資源與科學利用研究
楊樹基因工程育種
海南島熱帶天然林主要功能群保護與恢復的生態學基礎
全國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營造林模式及典型案例
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監測與管理系統
中國森林供給問題研究
中國黑龍江野生花卉
圖說油茶高效生態栽培
中國林業植物授權新品種(2014)
寄生林木食葉害蟲的小蜂
紅豆杉藥用林高效栽培實用技術
中國觀賞蝴蝶
立木生物量建模方法
拉丁美洲熱帶木材
林業生物安全總論
大敦煌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
杉木豐產栽培實用技術
濕地松豐產栽培實用技術
油桐豐產栽培實用技術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森林植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研究
森林與濕地資源綜合監測指標和技術體系
結構化森林經營
森林資源監測技術
石斛蘭:資源·生產·套用
非洲熱帶木材
卡特蘭
資料來源:

學術交流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林科院派出專業考察團(組)進修和實習人員、訪問學者、參加國際會議的科研人員平均每年20-40人,80年代末,平均每年80人左右,90年代開始平均每年達150人左右,2000年開始平均每年達250-280人。從1981-2008年先後開展了309個國際合作項目,引進了5236.1296萬美元和50億日元的外資和大量的儀器設備,還培訓了大量的科研和管理人員。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林科院先後與義大利俄羅斯加拿大歐盟委員會有關研發機構或大學以及國際林業研究中心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等國際組織簽署了62個科技合作協定,先後授予54名國際知名學者名譽教授、名譽博士和客座研究員稱號;近10年來,每年直接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人數達500人(次),中國林科院亦向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有關國際組織派出專業考察團(組)進修和實習人員、訪問學者、參加國際會議達4229人次,還培訓科研和管理人員上千人次,組織國際會議、研討和培訓班105次。

人才培養

院士專家

張守攻,男,1957年7月出生,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創新團隊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共有國際合作創新團隊21個。
2014年,創新團隊共發表SCI論文68篇、EI論文9篇、ISTP論文2篇;獲專利21項、行業標準1項;培養博士研究生17名,碩士研究生20名。
國際合作創新團隊名稱主要負責人獲批年份
昆蟲分子生態與進化
陳曉鳴、Kirst King-Jones
2014
桉樹商品林健康
陳帥飛、Jolanda Roux
2010
松脂化學利用
商士斌、宋傑
2010
花卉分子設計與育種
李紀元、劉重持
2010
林業生態工程
唐木奎、王高峰
2010
桉樹育種
謝耀堅、吳夏明
2009
生物質熱化學轉化
蔣劍春、楊衛紅
2009
生物質基高分子複合材料學
儲富祥、唐傳兵
2009
森林重大真菌病原物的分子生態
張新耀、Cony Decock
2009
熱帶林木種質資源與遺傳多樣性
仲崇祿、Didier Bogusz、Khongsak Pinyopusarerk
2009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動態監測
李意德、何芳良
2009
森林培育理論與技術
姜景民、吳夏明
2009
分子遺傳學、基因克隆與構建
齊力旺、李新民
2009
全球變化與荒漠生態系統
盧琦、林光輝
2008
環境友善清潔製漿技術
房桂乾、許超
2008
木質複合材料製備加工的增值技術
傅峰、王喜平
2008
木材品質特性及其生物形成基礎
呂建雄、戴春平
2008
森林三維結構參數遙感
李增元、孫國清
2008
森林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回響和適應
劉世榮、王景欣
2008
森林生態系統與氣候變化
周本智、顧連宏
2008
樹木性狀的分子基礎及分子育種
盧孟柱、衛海榮
2008

培養模式

  • 研究生教育
截至2016年6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擁有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專業,分布在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等4個學科門類,共有博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0個;碩士學位授權的一級學科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34個;另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4個國家林業局一級重點學科,14個國家林業局二級重點學科。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林科院一般指本詞條)
博士後流動站生態學林業工程林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生態學林業工程、林學
二級學科博士點:森林生態學 (自主設定)、荒漠生態學 (自主設定)、濕地生態學 (自主設定)、昆蟲生態學 (自主設定)、動物生態學 (自主設定)、生態工程與技術 (自主設定)、森林工程、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產化學加工工程、生物質能源與材料 (自主設定)、木基複合材料科學與工程 (自主設定)、林木遺傳育種、森林培育、森林保護學、森林經理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經濟林學 (自主設定)、城市林業 (自主設定)
一級學科碩士點生態學林業工程林學地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風景園林學、農林經濟管理
二級學科碩士點:森林生態學 (自主設定)、荒漠生態學 (自主設定)、濕地生態學 (自主設定)、昆蟲生態學 (自主設定)、動物生態學 (自主設定)、生態工程與技術 (自主設定)、森林工程、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產化學加工工程、生物質能源與材料 (自主設定)、木基複合材料科學與工程 (自主設定)、林木遺傳育種、森林培育、森林保護學、森林經理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經濟林學 (自主設定)、城市林業 (自主設定)、自然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植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材料加工工程、套用化學、製漿造紙工程、環境科學、園林與景觀設計(自主設定)、風景園林植物套用(自主設定)、地景與生態規劃(自主設定)、土壤學、林業經濟管理、農村與區域發展(自主設定)
碩士專業學位點農業推廣、風景園林
國家林業局一級重點學科:生態學、林業工程、林學、環境科學與工程
國家林業局二級重點學科:植物學、生態學、城市規劃與設計、森林工程、木材科學與技術、林產化學加工工程、環境科學、林木遺傳育種學、森林培育、森林保護學、森林經理學、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林業經濟管理
北京市重點學科:森林培育

科學普及

  • 科普活動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2010年以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開展了一系列中國林科院對外開放、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及林業科技服務和科普惠民等林業科普活動,研發了一批具有林業特色的科普著作、視頻、展示等科普作品,組建了一支知識淵博、熱心公益的科普講座專家、諮詢專家以及科普志願者組成的科普工作團隊。
  • 獲得榮譽
據2016年10月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連續多年被授予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先後榮獲北京科技周活動優秀組織獎、第四屆梁希科普活動獎、海淀區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優秀科普社區等多項榮譽。

創新文化

形象標識

  • 院徽
院徽以綠色為主色調,顯示林業科學研究的特色。
院徽院徽
中間部分是一顆樹,樹的主幹是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英文“CAF”組成的圖案,也形似“人”字的形狀,寓意了院訓和林科精神中的“科學樹木、厚德樹人”。樹圖案的右上方顏色為黃綠色,寓意了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文化精神

  • 院訓
科學樹木、厚德樹人
  • 林科精神
腳踏實地,勇攀高峰;科學樹木,厚德樹人
十六個字,是幾代林科人不懈奮鬥的真實寫照,是中國林科院全體職工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中國林科院作為林業科研國家隊的目標追求和責任擔當,既包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含著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林科精神”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紮根林區、沙區,深入林業生產第一線的艱苦奮鬥精神;二是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持之以恆、潛心鑽研的無私奉獻精神;三是堅韌不拔、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攻堅克難精神;四是敢為人先、敢於超越,勇攀科學高峰的創新精神。前兩點正是林業科研的特點——艱苦性和長期性的客觀要求,用一個詞來表現就是“腳踏實地”。後兩點的知難而上、開拓創新精神也是科研工作永恆的主題,可以概括為“勇攀高峰”。
從目標追求和責任擔當看,中國林科院的第一要務是用一流的科研成果為林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其次就是為國家培養和造就德才兼備的科技人才。《管子·上篇·權修》曰:“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木須用科學,樹人以德為先。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坐標,是精神的動力,既沉澱了長期形成的科研風氣,又彰顯著鮮明的時代氣息。“腳踏實地,勇攀高峰;科學樹木,厚德樹人”,前者體現了林科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後者彰顯了林科人的奮鬥目標和光榮職責。腳踏實地是“立地”、勇攀高峰是“頂天”,科學樹木是“育樹”、厚德樹人是“育人”。
腳踏實地,是林業科研的客觀要求。它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艱苦奮鬥、紮實深入的工作作風。林業科技工作者要深入林業生產第一線,了解基層科技需求,以此為導向確立科研主攻方向;要紮根林區、沙區開展調查研究和科學實驗,抵制“閉門造車”式的研究和“空中樓閣”式的成果;要理論聯繫實際,積極開展科技推廣套用,將文章寫在大地上。二是堅持不懈、潛心求索的奉獻精神。林業科研周期長,培育一個新品種、驗證一項新技術往往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林業科研要出成果,就要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精神,要擯棄急於求成的功利思想,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潛心研究、嚴謹求證。
勇攀高峰,體現了林業科技工作者的永恆追求。中國林業科技只有實現由跟蹤向趕超的跨越,才能儘快縮短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勇攀高峰”的林科精神也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抱定“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標不罷休”的信心和決心,知難而上,不離不棄,堅韌求索;二是要發揚敢為人先、敢於超越、銳意創新的精神,瞄準世界林業科技發展前沿,創一流科研院所,出一流科研成果。
科學樹木,就是要用科技創新成果支撐引領林業發展,這是廣大林業科技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作為林業科研國家隊的職責。林科人要以梁希先生提出的“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為目標,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矢志獻身林業科研事業,以科技創新成果為林業發展提供支撐,為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國夢作出貢獻。
厚德樹人,就是要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廣大職工和科技人員的頭腦,培養和造就崇尚科學、熱愛林業、甘於奉獻的科技人才隊伍。樹木須固根,樹人須固本。人才是立院之基、興林之本,育人要以德為先。中國林科院要發揮科研項目優勢、學科優勢、專家優勢和院所文化優勢,堅持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世界一流科研團隊,為國家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林業科技人才,為實施科技興林、人才強林戰略提供保障。

領導集體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
院分黨組書記
院分黨組紀律檢查組組長
副院長
黃堅

歷任領導

歷任院長姓名任期
1958年10月-1968年
1978年-1981年
1982年-1985年
1986年-1992年
1992年10月-1996年2月
1996年2月-2006年12月
2007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