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名由來,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政治,縣委,縣政府,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歷史文化,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北魏太武帝時,平陶縣治自今呂梁市
文水縣境徙此,廢京陵縣入之。旋因避太武帝拓跋燾名諱,改平陶縣為平遙縣。
建置沿革
秦統一六國後,廢封國,實行郡縣制,置縣平陶,屬太原郡。
西漢置京陵、中都二縣,與平陶縣並屬太原郡。王莽“新朝”時,京陵改致城,東漢復舊。三國時歸魏,并州轄統,屬西河郡。西晉屬太原國。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太武帝拓拔燾名諱,改平陶縣為平遙縣,屬太原郡。後移至京陵縣境,同時廢京陵縣入平遙縣。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中都縣治遷榆次縣境。平遙縣後屬東魏、北齊、北周控制。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設州,屬介州。開皇十六年(596年),析置清世縣。大業二年(606年)廢入平遙縣。大業三年(607年)廢州設郡,屬西河郡(介州改年)。義寧元年(617年),於介休設介休郡,平遙縣改屬介休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介休郡為介州,屬介州。貞觀元年(627年),屬汾州(介州廢年)。天寶元年(742年),屬西河郡(汾州郡改年)。乾元元年(758年),屬汾州(西河郡改年)。五代十國時期,唐同光元年(923年)後為後唐統治。晉天福元年(936年)後為後晉管轄。漢天福十二年(958年)後屬後漢,周廣順元年(951年)後為北漢所據。
北宋初年,仍歸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歸北宋,屬汾州。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金滅北宋後歸金統治,仍屬汾州。元朝時未變。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升為府,平遙屬汾州府,屬山西省承宣布政使司,又設冀南道駐此。清順治三年(1646年),裁冀南道,隸冀寧道,仍屬汾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後直屬於省。民國二年(1913年)03月,省縣之間設道時屬中路道。民國三年(1914年)06月,屬冀寧道(中路道改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04月,山西廢除道制後,直轄於省。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02月13日,日軍侵占平遙,縣城淪陷。同年4月,在縣內彭坡頭村建立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山西省第三行政公署領導。後屬太岳區一專區管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適應抗日戰爭需要,以同蒲鐵路為界,實行南北分治,在鐵路北境建立平介縣抗日民主政府(轄同蒲鐵路北平遙境及介休、汾陽、孝義三縣部分地區年),屬太岳專署管轄。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05月,劃歸晉西北行政公署八專區,實際由中共晉西南工委統一領導。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09月,鐵路南境的平遙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為平遙縣民主政府,仍屬太岳區一專區。平介縣屬呂梁行署七專區管轄。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07月13日,平遙解放。08月,平遙縣屬晉中區。同月,平遙縣城關區升級為平遙市(縣級年),與平遙縣同屬晉中行政公署第三專區。10月,平介縣撤銷,鐵北地區復歸平遙縣。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02月,平遙縣、平遙市同屬太原三專區。同年08月10日,平遙市撤銷,恢復平遙縣城關區,屬榆次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8月,屬榆次區專員公署。1955年2月,屬榆次專員公署。1958年11月,屬晉中專員公署。1968年09月,屬晉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5月,屬晉中地區行政公署。
2000年,晉中撤地設市。10月,晉中地區行政公署改為晉中市人民政府,平遙縣隸屬於晉中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平遙縣下轄3個街道、5個鎮、9個鄉。平遙縣人民政府駐曙光路13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140728001000 | 古城街道辦事處 |
140728002000 | 城東街道辦事處 |
140728003000 | 城西街道辦事處 |
140728100000 | 古陶鎮 |
140728101000 | 段村鎮 |
140728102000 | 東泉鎮 |
140728103000 | 洪善鎮 |
140728104000 | 寧固鎮 |
140728200000 | 南政鄉 |
140728201000 | 中都鄉 |
140728202000 | 岳壁鄉 |
140728203000 | 卜宜鄉 |
140728204000 | 孟山鄉 |
140728205000 | 朱坑鄉 |
140728206000 | 襄垣鄉 |
140728207000 | 杜家莊鄉 |
140728208000 | 香樂鄉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遙縣位於山西省中部,
太原盆地西南,
太岳山之北,
太行山,
呂梁山兩襟中央,東接
祁縣,西鄰
汾陽市,南靠
沁源縣,北連
文水縣,西南與
介休市接壤,東南與
武鄉縣、
沁縣毗鄰。介於東經112°12′—112°31′,北緯37°12′—37°21′之間,南北平均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總面積為1260平方千米。縣境域東起孟山鄉孔子峪村東端,西至香樂鄉趙坦村西,南起東泉鎮南嶺底村南端,北至洪善鎮東山湖村北。
汾河和
南同蒲鐵路、
108國道穿境而過。縣城距首都北京616千米,距
天津港758千米,距廣州海岸2390千米,距古都西安543千米,距山西省會太原94千米,距晉中市政府駐地
榆次區81千米。距
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僅有90千米。
地形地貌
平遙縣境東南部群山環繞,中部丘陵起伏,西北部為廣袤的平川。占地比例分別為44.2%、14.4%、41.4%。最高點孟山,海拔1962米;最低處境內汾河下游兩岸,海拔735米。
氣候特徵
平遙縣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平均氣溫10.60℃,常年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4.50℃;最冷月1月,月平均氣溫-5℃。年平均相對濕度58%,年平均降水量415.90毫米,主要分布在7—9月份,年平均蒸發量為1785.70毫米。主導風向春秋冬季為西北風,夏季多為東南風,年平均風速2.10米/秒。
水系水文
汾河
黃河第二大支流,境內第一大河(過境河流)。發源於寧武縣管涔山雷鳴寺上游之宋家崖,逶迤南流,經古交山峽,出蘭村峽口,斜貫太原盆地,從北長壽村入境,向西南穿越洪善、南政、中都、杜家莊、寧固5個鄉鎮,由營里村出境入介休市境。境內河道總長25千米,河道均寬0.50千米,流域面積為452平方千米,最大泄洪量2000立方米/秒,年平均棄水量3億立方米。
惠濟河
古稱嬰侯水,又名中都河。上游分東西兩源,東源發源於寶塔山與狐爺山之間的東溝、西溝,流經黃倉、源神廟、辛村、喜村至尹回村;西源發源於東泉鎮城牆嶺,流經東泉、源祠等村至尹回村與東支流匯合,經西郭、南政等24村入汾河。全長45.20千米,寬約5—200米,流域面積294平方千米。一般山丘區砂岩石山區202平方千米,盆地平原區92平方千米。坡降3%—1‰,平均為1/477。海拔高至1800米,低至800米。清水流量為0.09立方米/秒,最大年徑流量為3260萬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為619萬立方米,年均徑流量為1210萬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為146立方米/秒,一般為40立方米/秒—50立方米/秒。
柳根河
發源於城南卜宜鄉東、西觀寺及明子村山頂,流經卜宜、岳壁、古陶、中都等鄉鎮38個村,由曹村流入汾河,全長36.70千米。流域面積184平方千米,其中一般山丘區115平方千米,盆地平原區69平方千米。河道縱坡11.39‰,坡降6—1.20‰,平均坡降為1500。年平均徑流量1202萬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2244萬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382萬立方米。清水流量為0.10立方米/秒。最大洪水量為80立方米/秒。柳根河有兩條支流,一是官溝河,發源於段村鎮千秋嶺,全長17.50千米,流經段村、中都等3個鄉鎮匯入柳根河。另一條是青沙河,東青沙河發源於紅沙漲山,西青沙河發源於上青沙,控制流域面積13.50平方千米,最大洪水量10—20立方米/秒,流經軍寨、范村、武村、南王家莊、道虎壁等村匯入柳根河,年平均徑流量1271萬立方米。
瀴澗河
屬汾河水系,發源於麓台山,經蘇家莊、新窯、北依澗、長則等村至府底村南、冀郭村北,在新盛村分為兩支流。一支流經沿村堡匯入沙河;另一支流經襄垣、郝洞、梁官等村成為無尾河,流經22村。全長31.30千米,寬約40—150米,流域面積181.60平方千米。其中砂岩山區39.60平方千米,砂岩土石山區7.30平方千米,黃土丘陵區47.01平方千米,平川區47.89平方千米。河道縱坡12.30‰。平均年徑流量612.60萬立方米,最小年徑流量191.40萬立方米。清水流量0.01立方米/秒,最大洪峰129立方米/秒。支流盤石河,發源於朱坑鄉盤石村,經郝溫、桑城等村,在蘭村南入沙河。流域面積39.80平方千米,其中砂岩石山區1平方千米,砂岩土石山區1.50平方千米,黃土丘陵區13.20平方千米,平川區24.10平方千米。河道縱坡12.40%。為季節性河,只有洪水期有水。
昌源河
為跨縣河流,屬海河河系。主河道分東、西兩支。東支發源於朱坑鄉東西溝,流經阮家莊、張家莊、賈封、康家莊、石寶等村;西支發源於仁義溝西溝莊,流經魏家莊、二郎、下石庵等村,在石門村上游2.50千米處兩支匯合後經石門流入祁縣。境內全長31.50千米,流域面積184平方千米,位於一般山丘區,其中有101平方千米被森林覆蓋。河床平均縱坡6.86‰。年平均徑流量2100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2011年,平遙縣用水總量為10897.20萬立方米。根據水資源類型劃分:地表水5103萬立方米,地下水5794.20萬立方米。根據需水用戶劃分:工業用水730萬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8543.60萬立方米,城鎮生活用水320萬立方米,農村人畜飲水777.70萬立方米,其他用水61.90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2008—2010年,平遙縣開展第二次土地普查,普查數據顯示:轄區總面積1880294.70畝。其中耕地765132.15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0.69%。園地112872畝,占6%。林地441746.40畝,占23.49%。草地287007.60畝,占15.26%,城鎮村及工礦占地158158.80畝,占8.41%。交通運輸占地46795.65畝,占2.49%。水域及水利設施占地38157.30畝,占2.03%。其它土地30424.80畝,占1.62%。
礦產資源
至2011年,查明境內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炭、鐵礦、鋁土礦、石膏礦、石灰岩、耐火粘土、建築材料等7類,其中煤炭儲量比較豐富,煤質優良,大多分布於段村鎮、卜宜鄉南部山區。居沁水煤田、霍西煤田交錯處,地質構造複雜,屬於華北上古生界含煤建造組成部分。其他礦體也大多在此區域,賦存不穩定、儲量小、品位低,不利於大規模開採。
煤炭
煤炭為縣內最主要礦產資源。據1986年7月省216地質隊編制的《山西省晉中地區礦產專輯》資料,全縣含煤面積1246.90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98.96%,煤炭預測總儲量為112.96億噸,其中埋藏在1000米以內的地質儲量預測為14億噸,面積154.40平方千米。已探明的煤炭資源累計2.33億噸,主要分布在卜宜鄉、段村鎮南部一帶。至2011年底,已探明的煤炭資源保有量2.01億噸,年設計生產能力600萬噸,平遙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山西平遙峰岩煤焦集團、汾西瑞泰煤業(集團)公司所屬7個煤礦當年實際產能為222萬噸。
含煤地層以石炭繫上統太原組和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為主,在本溪組和下石盒子組只有不穩定的可採煤層,含煤岩系厚約224.31米,含煤14層,煤層總厚約11.39米,含煤係數為5.08%。區域內可採煤層主要有山西組的1號、2號、4號、5號,太原組的7號、9號、11號,煤種類主要有焦煤、貧煤、焦煤、瘦煤。全縣含煤量和賦存特點:可採煤層多,埋藏深,構造簡單;可採煤層厚度穩定,煤質較好,可作為煉焦煤及煉焦配煤。
鐵礦
境內段村鎮儲存有山西式鐵礦和含錳鐵礦,儲量13萬噸。山西式鐵礦埋藏於南部的平道頭村一帶,位於石炭系中統本溪組底部,礦體呈透鏡狀、雞窩狀,厚度變化不大。據溫家溝井田精查鑽孔資料,見有兩層礦層,下礦層厚0.34米,TFe含量為36.96%,S含量為37.02%,為一級品硫鐵礦;上礦層厚0.62米,TFe含量為12.96%,S含量為11.80%,達硫鐵礦的邊界品位。含錳鐵礦分布於段村鎮石庵村一帶,礦體賦存於二疊系下統下石盒子組上部,礦體呈層狀產生,礦層厚約1米左右,礦石經化學分析,TFe為25—27%。1958年,開採水策凹。至2011年,露天鐵礦基本開採,還有深層的未開採。
鋁土礦
主要分布於段村鎮平道頭、邢家莊、文祠神村一帶,賦存於石炭系中統本溪組底部,山西式鐵礦層之上。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礦石具有緻密狀、鮞狀結構和塊狀結構。溫家莊井田精查區ZK10鑽孔中鋁土礦層厚1.34米,礦石化於結果:Al2O3含量63.66%,TiO2為2.53%,Fe2O3含量3.35%,鋁/矽比值為4.30,是質量上乘的鋁土礦。1958—1997年,開採。2000年,停止開採。
石膏礦
重點分布於段村鎮平道頭、佛殿溝、普洞村一帶,儲量1000萬噸。石膏礦產於奧陶系中統峰峰組的中部泥灰岩中,由上而下有兩個礦帶,下礦帶礦層厚16.05米,上礦帶礦層厚1.10—4.63米,經鑽孔採集樣品分析:CaO2為31.21—39.53%,平均37.09%,SO3為37.01—57.27%,平均50.83%。經岩礦鑑定,區內石膏為軟質石膏,雜質含量較低。1958年開採,至2011年,少量開採。
石灰岩
出露於段村鎮普洞村一帶,儲量5000萬噸。主要賦存於奧陶系中統峰峰組地層中。石灰岩為深灰色或灰黑色,礦石呈緻密、堅硬、性脆、質純特點,含方解石脈及黃鐵礦。礦層厚大於150米,層位穩定且厚度大。鑽孔化驗結果,石灰岩CaO為53.29%,MgO為2.39%,Fe2O3為1.07%,化驗結果表明:區內石灰岩可作為良好的熔劑灰岩以及製作水泥用灰岩碳岩。自古即已開採。至2009年,因環境污染,停止開採。
硫礦
位於段村鎮普洞村,儲量500萬噸,賦存於石灰岩底下。1997年開採。1998年停止開採。
耐火粘土
主要分布於文祠神、神南以西一帶,賦存在山西組中部4號煤層的直接頂板或上方不遠層位,礦層較穩定,礦石緻密質軟具滑感,屬軟質粘土,礦層厚1.20—1.60米,平均為1.42米。化驗鑑定結果為1—2級耐火土礦。儲量0.25億噸。耐火粘土為傳統開採礦產。2000年底,隨著取締土焦爐,停止開採。
建築材料礦
在縣域南東部山區內三疊系地層中賦存著厚—巨厚層狀石英長石砂岩,及普洞一帶石炭系太原組中的厚層灰岩,均可作為建築優質石料使用。境內第四系黃土,分布範圍廣,礦層厚且質量好,是製作磚瓦的優質原料。
植物資源
平遙縣境內植物種類較豐富。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孟山鄉、東泉鎮中低山區。2003年,調查統計顯示:縣內有植物94科、230屬、400餘種。其中30餘種僅在個別地段可以見到。160餘種為人工栽培。木本植物有160餘種,其餘為草本及其他種類。
利用價值較大的前10種:菌類植物(8科8屬10種),蕨類植物(2科2屬2種):卷柏、問荊,祼子植物(3科9屬10種),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7科43屬57種),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70科170屬325種)。
在整個植被系中,種類最多的前十個科依次為:薔薇科(45種),禾本科(24種),菊科(32種),豆科(31種),楊柳科(24種),百合科(13種),葫蘆科(11種),十字花科(9種),毛茛科(8種),唇形科(8種)。
動物資源
平遙縣境內分布有陸生脊椎動物209種,其中兩棲動物5種,爬行動物14種,獸類32種,鳥類158種。鳥類有留鳥45種,夏候鳥39種,冬候鳥14種,旅鳥60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6種,有金錢豹、黑鸛、金雕、大鴇、水獺、大天鵝、蜂鷹、蒼鷺等。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5種,有刺蝟、小麝鼩、蒼鷺、黃腳三趾鶉、四聲杜鵑、藍翡翠、星頭啄木鳥、紅翅旋壁雀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總人口52.08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8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43‰。
政治
縣委
書記:武曉花
副書記:石勇、牛起虎
常委:畢新榮、楊曉隆、趙凌中、劉向東、李英偉、高慶林、劉子亮、牛冀同、張艷陽
縣委辦主任:李英偉
縣政府
縣長:石勇
副縣長:趙凌中、牛冀同、閻豐琴、劉利平、劉光明、范耀宏、程彥軍
政府辦主任:雷軍
(截至2019年初)
經濟
綜述
2017年,平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4.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13.3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5%;第二產業完成43.5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工業完成37.7億元,增長0.8%;第三產業完成59.7億元,增長8.5%。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比例為11.4:37.3:51.2,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5%,第二產業比重上升3.5%,第三產業比重下降1.1%。三次產業可比價貢獻率分別是-1.6:8.0:93.6,分別拉動GDP增長-0.1:0.4: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412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平遙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92億元,同比下降15.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3.8923億元,同比下降19.2%;第二產業9.8122億元,同比下降21.7%;第三產業完成27.2194億元,同比下降10.7%。
財稅收支
2017年,平遙縣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9030億元,比上年增長8.13%,其中,稅收收入3.3942億元,增長21.28%,增值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和個人所得稅五大稅種總計完成稅收2.477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5.2143億元,比上年增長3.47%。
人民生活
2017年,平遙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478元,比上年增長6.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48元,比上年增長6.1%。
2017年,平遙縣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0%,其中食品價格下降0.9%。商品零售價格增長1.1%。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0.5%。
第一產業
種植業
2017年,平遙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5.56千公頃,其中,穀物面積34.02千公頃,豆類面積0.79千公頃,薯類面積0.75千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24.5萬噸,其中,穀物產量239578.64噸,豆類產量1662.60噸,薯類產量4040.00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436.1公頃,其中,油料面積333.3公頃,產量693噸;棉花面積3.2公頃,產量4.2噸;中草藥材面積431.8公頃,產量911噸;蔬菜及食用菌面積3512.8公頃,產量137575.8噸;瓜果類面積153.9公頃,產量1933.9噸。
林業
2017年,平遙縣營造林合格面積0.9萬畝,實有林木面積率33.31%。城區綠化面積584.6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0.11%。
畜牧業
2017年,平遙縣生豬存欄10.0098萬頭,牛存欄12229頭,羊存欄15.1854萬隻,家禽存欄511.78萬隻;豬肉產量13477噸,牛肉產量1428噸,羊肉產量3037噸,禽肉產量16784噸;禽蛋產量36231噸;牛奶產量22128噸。
生產條件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7.3346萬千瓦特。機械耕地面積3.7876萬公頃,機械播種面積3.1096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2.5340萬公頃。全縣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4.0073億元。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平遙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產品銷售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7.3億元,同比增長12.3%,完成工業增加值33.5億元,同比增長0.5%。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完成增加值26.0億元,輕工業完成增加值7.5億元。分行業看,在我縣主導行業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14.3億元,同比下降6.5%;煉焦增加值5.0億元,同比下降27.4%;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增加值4.6億元,同比增長11.6%;黑色金屬鑄造業完成增加值1.5億元,同比下降8.8%;橡膠和塑膠製品業增加值0.18億元,同比增長8.1%;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1.7億元,同比增長8.2%。分產品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167.81萬噸,比上年下降16.7%;洗精煤產量380.31萬噸,比上年下降17.2%,焦炭產量96.39萬噸,比上年下降29.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48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實現利稅3.93億元,增長852.5%;利潤虧損2.44億元。
建築業
2017年,平遙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23個,有工作量企業20個,實現總產值122426.9萬元,比上年增長32.1%,其中,建築工程產值120026.9萬元,共簽訂契約額196605.9萬元,增長13.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2.7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5.4%,房屋建築竣工面積6.5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9.1%。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平遙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7312萬元,比上年增長6.5%。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為33.15億元,增長7.4%;鄉村市場完成29.58億元,增長5.5%;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3.36億元,商品零售59.37億元。
旅遊業
2017年,平遙縣共接待遊客人數達到1297.2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97%,全縣旅遊總收入達到150.46億元,增長23.72%,門票收入15341萬元,增長14.5%。中國首部大型室內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總計演出807場,場均上座率93.20%,門票收入1.01億元。
金融業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87.82億元,較年初增加27.03億元,比年初增長16.81%。各項貸款餘額為78.02億元,較年初增加19.93億元,比年初增長34.3%。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公路通車裡程為1359千米,公路密度為107.87千米/百平方千米。等級公路達到1359千米,占總里程的100%。縣鄉村公路達到1254千米,占公路總里程的92.3%。全縣14個鄉鎮全部通油路,272個行政村通水泥路(油路),通暢率達到99.6%。
鐵路
公路
運輸
2017年,平遙縣火車站3個,汽車站1個,民用汽車擁有量6.02萬輛,其中,營運車輛0.95萬輛,非營運車輛5.07萬輛;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656萬元,增長13.5%。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平遙縣新增專利申請量為10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為21件。專利授權量為37件。按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年末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家。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共有學校179所,在校學生71432人,其中,普通中學32所,在校生25303人;國小145所,在校生40416人。幼稚園數51個,在園幼兒19467人。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學率98.7%,國小六年鞏固率100%;國中三年保留率9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8.1%。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擁有縣級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量為70554千冊;鄉鎮文化站14個,農村文化活動室273個,農家書屋273個,農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全縣舉辦廣播節目一套,廣播人口覆蓋率98%;舉辦電視節目一套,開通有線數位電視行政村208個,年末有線電視用戶10.8萬人,新增用戶2754戶,有線電視入戶率89.5%。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擁有公共體育場館2個,人均公共體育場館面積1.22平方米,2017年,成功舉辦國家級體育活動和比賽1次,舉辦市級體育活動和比賽6次,舉辦縣級體育活動和比賽120次。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共有衛生機構522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全縣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808張。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926人,其中執業醫師544人,助理醫師182人,護師676人。
勞動就業
2017年,平遙縣新增城鎮就業5709人,其中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568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130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54800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34015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7505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8450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0000人。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069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3761人。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5658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6%,406574人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補償86.61萬人次。
社會福利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擁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3個,其中床位71張,收養各類人員24人。年末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147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352人,納入農村五保供養人數3346人。
環境保護
截至2017年末,平遙縣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99%,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3.2%。
安全生產
2017年,平遙縣較大生產安全事故17起,其中,發生火災17起。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16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4人,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0人。
歷史文化
平遙縣有國家、省、縣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9處,其中國家級3處,省級6處,縣級90處。
1986年
平遙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1997年11月26日,王景慧任團長、馬燕生、郭旃、曹昌智、徐文濤為成員的中國代表團赴義大利那不勒斯出席第21屆世界遺產大會。12月3日19點04分,大會審議通過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1997年12月3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會議一致通過決議,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98年1月4日山西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5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風景名勝
| 平遙古城牆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縣級城池之一,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重築,並逐步完善成為磚石城牆。以後至清末共進行過26次修繕、補建。現存的平遙城牆,平面略呈方形,周長6.2千米。整座城牆由牆身、馬面、擋馬牆、垛口、城門以及瓮城構成。牆身高平均為10米,底寬8—12米,頂寬2.5—6米。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各二,環城共有72座敵樓,垛口3000個。平遙城牆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在古代軍事防禦和建築技術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文物價值。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文組織正式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
| 清虛觀 現為平遙博物館,位於平遙古城東大街。始建於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現存建築為元明所建,其龍虎殿之懸樑吊棟結構,奇特别致。中軸線上道教遺存,立體地展示中國道教文化;東西廂房展示的文化珍品,異彩紛呈,呈現了平遙從遠古洪荒時代開始的悠悠歷史、燦爛文明;內藏大量的道教史跡和書法藝術的珍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唐宋鐵佛與元代彩塑龍虎二將為國內罕見珍品。是平遙現存最人的道觀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城隍廟位於平遙城隍廟街,初建於北宋年間,後來屢有修葺,是按照“天人合一”的禮制,以城內南大街為軸,同平遙縣衙東西相對稱,城隍廟居上首,由山門而入,過前院,灶君廟和財神廟分置於東西兩側,左右互通,廟宇相連,組合成“諸神共居一廟,連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滿布殿宇屋頂的琉璃藝術以藍、綠為主,黃色相間組成的青冷色調,渲染了神秘的意境,其仙人走獸、龍吻脊剎,造型精美,色澤如初,是清代琉璃工藝傑出的範例。 |
| 平遙惠濟橋位於縣城下東門外東北300米處,橫跨惠濟河下游的南北兩岸。惠濟河,古名中都河,清光緒八年(1882)《平遙縣誌》載:“中都河建木橋處屬京師孔道,往來雲集,向因無橋,利涉艱鄧難,邑善信劉澤民等慨然倡首…肇建石橋於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可見,都河橋原為木板橋,清康熙十年(1671年)始築石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歷經經兩任知縣主持,將石橋補築修葺,由原來的五孔接為九孔,始得“九眼橋”之俗稱。這座聯拱石橋在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緒年間幾經補廢起衰,遂成康莊夷路,一向貫通南北。 |
| 雙林寺 位於平遙縣城西南六千米橋頭村的北側,是一座典型的漢化佛教寺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3日與平遙古城、鎮國寺一同由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表決通過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雙林寺以其精湛的彩塑享有“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美譽。雙林寺大院、雙林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整座廟群建在三米高的土台基上,四周棗樹成林,明時於寺廟外圍建一匝高大的夯土圍牆,外觀頗似一座小城堡,甚為壯觀;寺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東部為經房。 |
| 平遙九龍壁 位於平遙古城城隍廟街平遙文廟東側,建於明朝初期,是原太子寺的照壁。1977年毀於洪水,後修復。平遙九龍壁系明代早期遺物,原為太子寺山門照壁,該寺(已毀)奉祀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任迦毗羅衛國淨梵王太子的塑像。壁通高4米,寬約20米,下築青磚須彌座,頂部灰瓦覆蓋,飾五脊六獸。平遙九龍壁的建築結構,頗具藝術魅力,以泥陶為胎,裹以黃綠藍紫黑白等多色琉璃構件拼砌而成,整個壁身,以青綠色的洶湧波濤、藍色的雲霧、黃色的流雲等作襯底。堪稱古代壁塑之極品。 |
| 日升昌中國最早的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創立於1823年(清道光三年左右),東家姓李,名大全,原經營顏料,初時利用自家分號幫人兼營匯兌,後發現獲利豐厚,遂於1823年投入三十萬兩白銀巨款,改顏料莊為票號,取名“日升昌”,即取其“旭日初升,繁榮昌盛”之意。繼日升昌之後,全國前後一共設立了51家票號,山西就有43家,其中平遙22家。日升昌一院、在院中,辦公機構有兩間,一間信房,一間賬房。存有當年票號的一些帳本和信稿,是在1995年開放這處宅院的時候,從室內頂棚上揭下來,經過清洗整理成冊,一共整理出二十本帳本,四十本信稿。 |
| 協同慶票號中國錢莊(票號)博物館—協同慶,位於平遙古城南大街,協同慶票號舊址,該票號創立於鹹豐六年(1856年),由小到大,迅速崛起,為票號興衰之縮影。中國錢莊(票號)博物館有中國最大的錢幣展廳,是研究中國近代金融、貨幣發展史的重要基地。協同慶錢莊票號由平遙米姓財東和榆次的王姓財東當時投資3.6萬兩白銀創辦的,始建於清鹹豐六年(1856年),停業於民國二年(1913年),全長58年,58年共有33家分號,遠至日本、俄羅斯都有他的分號,是晉商票號業當中發展速度最快,經濟實力最強大的一家,占地面積2880平方米,分為七個院子,主要是後面有一座特大型的地下金庫。 |
| 鎮國寺原名京城寺,座落於平遙古城東北12千米的郝洞村。始建於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一城兩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殿“萬佛殿”保存了五代時期的建築風貌,是全國罕見的五代建築。五代為時短暫,文物建築遺存甚少,殿內的五代彩塑尤為奇缺。萬佛殿建築與殿內彩塑為研究中國建築史和美術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佐證。 |
| 二郎廟位於平遙古城北大街79號,是中國現存唯一專門供奉二郎神的廟宇,北臨北門腳下,南距票號日升昌200米。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遠溯5000多年前的“始祖”黃帝,發端於2500多年前“道祖”老子的《道德經》,平遙古城二郞廟創建於清代,是由3000多平方米、11座建築群組成的氣勢弘大、結構嚴謹的廟宇。整座廟宇坐西朝東,共三進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東嶽殿等十餘座殿堂組成,在我國祠廟建築中堪稱珍品。 |
| 白雲寺位於平遙縣城南19千米梁家灘村西寶峰山南麓,全稱“白雲禪院”,曾名“西域寺”。全寺依山勢南向構建,層次疊上,別具一格。總計四進,衢道能上下,迴廊可周旋。據現存明嘉靖二十年(1541)十一月碑碣推斷,白雲寺初建於明代成化年間。時有紳士侯伯威,汾州平遙縣南良莊人,在當地口碑頗佳,“頭畜旺盛,地產積粟俱有千萬”。侯伯威在本庄南西峪有承糧山莊一處,為求神靈庇佑,侯獨資在此建一“白雲庵”,後又擴建為白雲寺,並將該處莊田贈為寺產僧業,以供自養。 |
| 清涼寺在平遙縣卜宜鄉永城村北,因文殊菩薩設道場於清涼寶山(五台山)而得名。據清光緒八年(1882)《平遙縣誌》載,清涼寺初建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後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十六年(1537)、隆慶五年(1571)重修或葺新,清雍正十三年(1735)又重妝佛像。清涼寺山門為磚拱窯洞五間,再往兩旁為鐘鼓樓殘址,山門頂上原有關公閣,“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穿過中殿即達清涼寺正院,正殿稱“七佛殿”,東西殿是觀音殿和地藏殿,早年供有“十八羅漢朝觀音”和“十殿閻王拜地藏”,由此可推知中殿原為“四大天王拜彌勒”,顯然是明清代佛教祀奉格局。 |
| 慈相寺位於平遙城東8千米的冀郭村,初建於唐開元年間,原名“聖俱寺”,後因該寺一直由佛教慈恩宗僧人住持,故於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朝廷賜額,改名“慈相寺”。 慈恩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源於古印度佛教的瑜珈宗,其創始人是唐代高僧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回國後住 長安大慈恩寺八年,潛心翻譯研究佛經,對佛教哲學和修行觀有了新的獨到見解,創立佛教宗派,後人以其所居而稱為“慈恩宗”。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日本僧人道昭來華,從師玄奘受教,使慈恩宗傳入日本。 |
| 金莊文廟位於平遙縣城東十里之金莊村,規模雖小,然規制齊全。始建於元代,只有中軸線建築,現除欞星門被毀外,大成殿、東西廡、明倫堂、泮池、狀元橋等,都基本完好。小小鄉村,也自建文廟,歷史上在全國也較少見,堪稱平遙歷史文化的特色之一。 |
著名人物
| |
| 張樹林 |
| 張逢文 |
| |
| |
| |
| |
| |
| |
| |
| |
張保日 | 張昭森 |
張法中 | 段滋明 |
張光星 | 房闌凝 |
張光壽 | |
| |
| |
| |
| |
| |
榮譽稱號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