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縣

沁源縣

沁源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東麓,長治市西北部,東鄰沁縣,南接屯留區安澤縣古縣,西連靈石縣霍州市,北靠平遙縣介休市。地理坐標在東經111°58′30″―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之間,是晉東南晉南晉中交匯之地。全境東西寬45千米,南北長74千米,總面積2549平方千米。

沁源縣森林覆蓋率超過56.7%,居山西省之首,是全國“油松之鄉”。境內有建於唐宋明清時期的古建築46處和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景區有靈空山、沁河源頭、花坡、芊林背、龍鳳峽等自然景觀,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抗日圍困戰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景觀,聖壽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觀,百草文昌樓、介公廟等人文景觀。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下轄5個鎮、9個鄉、1個開發區,總人口16.449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2.9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5.7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4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099元,按2018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為11349美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沁源縣
  • 外文名稱:Qinyu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山西省長治市
  • 下轄地區:5個鎮、9個鄉、1個開發區
  • 政府駐地:橋西街8號
  • 電話區號:0355
  • 郵政區碼:046500
  • 地理位置太岳山東麓,長治市西北部
  • 面積:2549平方千米
  • 人口:16.4494萬(2018年總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靈空山自然保護區
  • 車牌代碼:晉D
  • 行政區劃代碼:140431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森林資源,牧草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沁源,縣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歷史沿革

春秋為晉之地。戰國前期屬韓後屬趙。
秦屬上黨郡。
沁源縣
西漢置谷遠縣。王莽時,改谷遠為谷近縣。
三國為魏之地。晉廢縣,屬上黨郡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建義元年,(528年)始置沁源縣,縣治在今城南一里許。同年,於沁源縣置義寧郡,領團城、義寧、安澤、沁源等縣。北齊,北周時,沿用不改。
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六年(596年)治沁州,州治在沁源縣城南。同年,沁源北部始置綿上縣,屬西河郡隋煬帝(楊廣)大業初,沁源屬上黨郡;隋恭帝(楊侑)義寧元年,仍復義寧郡。
唐高祖武德初,復沁州治。同年,又在沁源西部,分設招遠縣,沁州,三年廢,遠縣仍歸沁源縣。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改沁州為陽城郡。領沁源、和川、綿上。唐肅宗(李享)乾元初復稱沁州,故治在沁源縣。
北宋時屬威勝軍,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威勝軍在銅亂柳石圍中,即今沁縣城置沁州,從此,沁州便從沁源遷到沁縣,沁源縣仍屬沁州。
金初沁源亦屬沁州;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始治谷州,谷州治在沁源。
元世祖至元年間廢谷州,屬沁州。
明清時,仍屬沁州,州治在今沁縣城。民國三年(1914年),沁源屬冀寧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道,屬山西省。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0月,在朱鶴嶺以北地區分設綿上縣,綿上縣政府駐東村、赤石橋、水峪等地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4月11日,沁源和綿上又合併為沁源縣,縣政府駐郭道鎮太岳區的岳北專署駐沁源城關。
1949年,太行區的長治專署和太岳區的岳北專署,合併為長治專署後,沁源縣政府,從郭道遷到城關。
1958年,沁縣襄垣合併不久,又和沁源三縣合併為沁州,縣政府駐沁縣城。
1959年,沁縣、沁源、襄垣又按原地分為三縣,沁源縣政府從沁縣遷回城關鎮(現改名為沁河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沁源縣下轄5個鎮、9個鄉、1個開發區。沁源縣人民政府駐橋西街8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140431100000
沁河鎮
140431101000
郭道鎮
140431102000
靈空山鎮
140431103000
王和鎮
140431104000
李元鎮
140431200000
中峪鄉
140431201000
法中鄉
140431202000
交口鄉
140431203000
聰子峪鄉
140431204000
韓洪鄉
140431205000
官灘鄉
140431206000
景鳳鄉
140431207000
赤石橋鄉
140431208000
王陶鄉
140431400000
沁源經濟技術開發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沁源縣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太岳山東麓,長治市西北部,東鄰沁縣,南接屯留區安澤縣古縣,西連靈石縣霍州市,北靠平遙縣介休市。地理坐標在東經111°58′30″―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之間,總面積2549平方千米。是晉東南晉南晉中交匯之地。

地形地貌

沁源縣境屬黃土高原區,地理單元屬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區太岳山系主脈,西北隆起,東南傾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處2523米。

氣候特徵

沁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平均溫度8.6℃,年相對濕度平均65%,年平均降雨量656.7毫米,年均氣溫8.7℃,無霜期90—1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19小時。

水系水文

沁源縣境內有沁河、汾河兩大水系,年均降水量656.7毫米,是山西相對富水區。
沁河源沁河源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沁源縣境內有沁河、汾河兩大水系,年平均徑流量2.6億立方米,地上地下水總儲量7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867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沁源縣野生植物種類有百餘科965種,全縣道地中藥材資源有653種,盛產連翹、黃芩、黨參、柴胡等20多種中藥材。

森林資源

沁源縣林地面積達2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3%,居全省之首。天然林114萬畝,占全省的7.2%,樹種130餘種,以油松、楊樹、樺樹、櫟樹、落葉松為主,林木總蓄積量586萬立方米,全年生產量17萬立方米。

牧草資源

沁源境內牧草資源豐富,天然牧坡面積113萬畝,牧草有261類,載畜量為42萬羊單位。

礦產資源

沁源縣已發現的有18種,儲量大的有煤、鐵、鋁礬土、石灰岩4種。煤炭總貯量128億噸,可采貯量90億噸(主焦煤60億噸,動力煤30億噸),含煤面積占總面積的80%,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全省主焦煤基地縣。鐵礦總儲量5800萬噸,鋁礬土儲量1.5億噸。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總人口16.4494萬人,其中:男性88225人,女性76269人,男女性別比(女=100)115.68,城鎮人口77557人,鄉村人口86937人,城鎮化率47.15%,人口自然增長率3.85‰。
靈空山靈空山

經濟

綜合

2018年,沁源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2.97億元,比上年增長7.7%(不變價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2億元,增長2.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2%;第二產業增加值85.78億元,增長7.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9.8%;第三產業增加值34.47億元,增長8.1%,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4億元,增長9.9%;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7.09億元,增長3.7%;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5.52億元,增長8.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099元,增長7.2%,按2018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為11349美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沁源縣固定資產投資55.7億元,增長11.2%(新統計口徑)。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0.75億元;第二產業投資33.6億元;第三產業投資21.4億元。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85個。其中,5000萬以上項目49個,計畫總投資161.3億元,完成投資45.71億元。
財稅收支
2018年,沁源縣財政總收入35.19億元,增長15.6%。地方財政收入14.77億元,增長10.2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12億元,增長9.89%。國家稅收收入13.98億元,地方稅收收入17.31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8億元,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3.15億元,教育支出2.31億元,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31億元,科技支出0.11億元。
人民生活
2018年,沁源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18元,比上年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5元,比上年增長10%。

第一產業

種植業
2018年,沁源縣農作物種植面積15997.4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13249.4公頃;玉米種植面積7824.4公頃。馬鈴薯種植面積2878.2公頃,蔬菜種植面積644.6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70984.4噸。
林業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森林面積220萬畝,森林覆蓋率56.7%。全縣全年營造林合格面積2.319萬畝。
畜牧業
2018年,沁源縣肉類總產量2006噸,其中,豬肉產量550噸,牛肉產量75噸,羊肉產量694噸。牛奶產量113噸。禽蛋產量2207噸。年末生豬存欄6514頭,出欄7337頭。
生產條件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6098千瓦。

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60.22億元,共實現增加值82.43億元,增長8.52%(可比價),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上升率為5.75%,煤炭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降低率為6.58%。全社會原煤產量1489.65萬噸,增長26.54%;發電量10.28億千瓦時,增長25.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150.79萬噸,增長13.15%;全年共向省外運輸煤炭195.45萬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8.25億元,增長16.8%;實現利潤28.15億元,同比增長4.1%;實現利稅46.89億元,同比增長7%。
建築業
2018年,沁源縣建築業總產值3800萬元,增長8.57%。

第三產業

國內經濟
2018年,沁源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91億元,增長10.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47億元,增長10.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4.44億元,增長10.7%。
郵電通信
2018年,沁源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416萬元,增長1.49%;電信業務總量9903.83萬元,下降3.85%,其中:聯通公司業務總量3152萬元,移動公司業務總量6000萬元,電信公司業務總量751.83萬元,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4.81萬戶,全縣網際網路接入用戶5.51萬戶。
旅遊業
2018年,沁源縣旅遊總收入完成37.5億元,增長26%。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73.75億元,同比增長14.26%。各項貸款餘額28.55億元,增長4.36%。
保險業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保費收入1.1264億元,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7072萬元,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4192萬元。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公路線路里程946.03千米。
沁源縣有汾屯線(汾陽至屯留)公路途經縣境,由沁源縣交口經沁縣至武鄉的支線公路,連線著太原至大口乾線公路和榆次至黃碾支線公路。

運輸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城市交通運營車輛6輛,出租汽車79輛。
彩虹橋彩虹橋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沁源縣專利申請量為14項,共簽訂各類技術契約10項,技術契約成交總額19706萬元。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普通高中1所,職業高中1所,單辦國中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國小68所。中學在校學生4010人。全縣教師為1808人,其中,國小教師為993人,國中為495人,高中為320人。全縣普通國小在校學生9652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共有藝術表演團7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14萬冊,檔案館1個。全縣電視台1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4%。全縣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5萬戶,其中數位訊號用戶1.33萬戶。全縣共建成村級文化活動場所254個,民眾舞台105個,鄉鎮文化站14個,農家書屋254個。

體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共有體育館1個,全年舉辦各類賽事活動30餘場,累計觀眾月均達到10萬餘人次。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共有醫院、衛生院18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技術人員759人。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100%。

勞動就業

2018年,沁源縣城鎮新增就業312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71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8%。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為83557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22236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24936人,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13769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為24203人。

社會福利

2018年,沁源縣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411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764人,農村特殊困難人數1485人,城市特殊困難人數5人。

環境保護

2018年,沁源縣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100%,空氣品質Ⅱ級以上天數達273天,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是74.8%,全縣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地表水考核斷面達標率為100%。全年污水處理率95.6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安全生產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是0.08。

歷史文化

沁源縣歷史上是“五嶽五鎮”之中鎮太岳的主脈縣份,有歷代古建築46處,有聖壽寺、太岳軍區司令部2處國保單位,有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景區有靈空山、沁河源、花坡等自然景觀,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抗日圍困戰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景觀,聖壽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觀,民間流傳著先師菩薩、琴高真人、麻衣禪師等典故傳說。
聖壽寺聖壽寺
沁源革命傳統優良,抗戰時期是太岳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曾經創造了二年半“沁源圍困戰”的光輝戰例,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讚譽,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稱讚“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岳精神成為激勵沁源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沁源縣有建於唐宋明清時期的古建築46處和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景區有靈空山、沁河源頭、花坡、芊林背、龍鳳峽等自然景觀,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抗日圍困戰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景觀,聖壽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觀,百草文昌樓、介公廟等人文景觀。

風景名勝

沁源縣
靈空山景區位於沁源縣西30千米處的靈空山鎮境內,景區總面積15.4平方千米。範圍:東至五龍池,西至第一川村,南至党家山、西務村,北至五龍川村。靈空山原名九頂山,因佛教活動而得名靈空山。1995年被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被命名為國家AA級風景區。靈空山西靠霍山主峰,北接綿山,南近黃梁山,方圓一百多平方千米。距長治市98千米,距沁源縣城30千米。境內高山起伏、奇峰竟秀、林茂花香,樹種尤以油松為主,被譽為“油松之鄉”。
沁源縣
沁源縣花坡
花坡風景區位於長治市沁源縣王陶鄉花坡村,與介休市、靈石縣交界,屬綿山山系,距靈空山風景區75千米。海拔2500米,是典型的高原氣候,地勢平緩無涯,林木稀少,遍地生長著矮草類高山植物,屬典型亞高山草甸,遍地生長著低矮的野草和豆科植物,花草品種多達120餘種,花的植株之密,花期長達四月之久,享有“天然花園”之譽。
沁源縣
沁河源頭
沁河發源於沁源縣,沁源縣便是因此而得名。沁河屬黃河水系,為山西省境內八大河流之一,長度僅次於汾河,位列第二,在沁源縣境內流程近百千米,流域面積2103平方千米。查沁河之源出處有六,即:官灘鄉活鳳村、景鳳鄉西溝、白狐窯鄉馬泉村、赤石橋鄉澗底村、聰子峪鄉水峪村、王陶鄉河底村。其主要水源出於河底村村後的二郎神溝。
沁源縣
沁源圍困戰紀念館
位於沁源縣中部的交口鄉信義村菩提山風景名勝區,距縣城15千米。四面環山,青山綠水。2008年7月康偉集團為回饋社會和轉型發展,弘揚老區光榮革命傳統,紀念沁源圍困戰勝利,緬懷烈士英靈,不忘國恥,激勵後人,投資800餘萬元動工興建,2009年4月27日落成。是全縣唯一紀念圍困戰的場所,2010年2月被長治市委、市政府列入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占地面積總45畝(包括綠化面積),由紀念碑、紀念館、資料中心、影視演播廳四部分組成。展出圖片和實物總計220餘件。
沁源縣
龍鳳峽大峽谷
沁源北部有一道名為龍鳳峽的大峽谷,長達40里,直通介休龍鳳村。考古工作者在峽中石洞曾找到古人使用的陶片,證明峽中有過古人類活動遺存。當地民間傳說此峽底是一座石山,北部水多為患,常淹沒村莊良田,是大禹到此以巨斧劈開連山之石,瀉走湖中之水,使水患不再,人民樂業。這道峽谷俗稱為“石口則”。
沁源縣
菩提寺始建於西魏大統元年(535年),其後又分別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同治四年(1865年)和民國十四年(1925年)進行了四次大型增補修繕。抗日戰爭時期,菩提寺遭日寇破壞,僅存無生聖母殿、三教殿和關聖殿也。菩提寺是世界三大菩提寺之一(印度、中國、日本各一),素有三大菩提寺之“中菩提”之稱。菩提寺風景名勝區位於沁源縣交口鄉東南部的信義村,距鄉政府約13千米。 菩提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43平方米。正殿為兩層建築,一層為三間窯。中殿前有磚砌方塔1座,西耳殿旁有碑12通。沁源縣人民政府於1981年公布該寺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榮譽稱號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2012—2018年)
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2014—2018年)
中國生態魅力縣
中國避暑休閒百佳縣
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建設試點縣
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