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開皇十六年(596)置,大業初廢。治所在山西沁源縣。唐武德元年(618)復置,天寶元年(742)改名陽城郡,五代仍稱沁州,宋時廢入威勝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沁州
- 外文名稱:無
- 別名:陽城郡
- 行政區類別:無
- 所屬地區:山西
- 下轄地區:山西沁源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置,大業初廢。治所在山西沁源縣。唐武德元年(618)復置,天寶元年(742)改名陽城郡,五代仍稱沁州,宋時廢入威勝軍。
隋開皇十六年(596)置,大業初廢。治所在山西沁源縣。唐武德元年(618)復置,天寶元年(742)改名陽城郡,五代仍稱沁州,宋時廢入威勝軍。...
《輝煌沁州》是一部形象記述沁州歷史亮點的通俗史學文本,是一位沁州農民子弟歷經數年披閱,黃卷青燈、索隱鉤沉、上下求索、晨昏耕耘的心血結晶。...
位於山西省中部。隋文帝開皇16年(596年)置沁州,州治在沁源縣城南。煬帝大業初,屬上黨郡。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沁州為陽城郡,領沁源、和川、綿上。唐肅宗...
沁州黃米是沁縣著名特產,中國古代四大名米之一。沁州黃米色澤鮮黃透亮,顆粒圓潤飽滿,富含人體所必需用的蛋白質、脂肪、澱粉、可溶性胺基酸以及鈣、磷、鐵、鋅、...
沁州黃小米,山西省沁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沁州黃小米原名“糙谷”或“爬山糙”,清康熙皇帝御賜“沁州黃”,以皇家貢米而久負盛名,系山西小米的代表,...
“沁州黃”是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吳琠 在朝任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時,將檀山產的“糙穀米”獻給康熙帝品嘗,帝悅,問:“此米產自何地?”吳答:“沁州。”...
康熙版《沁州志》編修時,王傑是參考人之一。兄弟二人均參與州志事務,應是當時文壇一段佳話。王傑曾在漳源華山廟裡住了二年,在那裡把寺院裡的經書遍讀無遺。...
王沁,號松竹主人、清泉居士,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口頭村王氏家族20世,晚清李家溝村人,壬寅歲進士,現存書法集《松竹齋集書》一冊。...
產于山西沁州的黃芪,有補肺益氣、固表止汗、益氣固表、補氣消腫等功效。...... 產于山西沁州的黃芪,有補肺益氣、固表止汗、益氣固表、補氣消腫等功效。...
薄一波、安子文領導的犧盟決死隊在沁縣創造了“兩面政權”,戴閻錫山的帽子,發展自己的武裝,被稱為“沁州路線”,成為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的一面旗幟。一九三九...
沁州志 .中國圖書館網[引用日期2014-06-15] 詞條標籤: 文化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創建者:yiawb35391猜...
沁州黃米牛柳是一道菜,製作原料主要有沁州黃米、竹墊、牛柳。...... 沁州黃米牛柳是一道菜,製作原料主要有沁州黃米、竹墊、牛柳。中文名 沁州黃米牛柳 ...
沁,讀作qìn ,四個基本字義:滲入,浸潤;汲水;頭向下垂;納入水中。...... 沁,讀作qìn ,四個基本字義:滲入,浸潤;...《廣輿記》沁源縣屬沁州,沁水縣屬澤州。...
沁州南瓜籽,山西省長治市沁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瓜籽在沁縣種植歷史悠久,自然資源優越,產品質量穩定。據記載,清朝時期,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吳典回家探親返京時,...
《授沁州刺史張漢瑜等特進封開國男食邑制》是唐代錢珝創作的一篇散文。...... 《授沁州刺史張漢瑜等特進封開國男食邑制》是唐代錢珝創作的一篇散文。...
《江城子 沁州神霄宮賞月》是元代詩人尹志平的作品之一。...... 《江城子 沁州神霄宮賞月》是元代詩人尹志平的作品之一。 目錄 1 作者 2 詩詞正文 江城子沁州...
沁州三弦書是流傳於晉東南沁縣、武鄉、沁源、襄垣和晉中左權、榆社等地的傳統曲藝形式,是北方鼓書藝術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種。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沁州檀山皇小米發展有限公司,紮根於華夏農耕發祥地——沁州檀山風凰台,依託於“金珠米、金珠黃,金珠難換沁州黃“的歷史文化積澱,是一家集基地建設、育種...
沁州黃小米是沁縣著名特產,中國古代四大名米之一。沁州小米色澤鮮黃透亮,顆粒圓潤飽滿,富含人體所必需用的蛋白質、脂肪、澱粉、可溶性胺基酸以及鈣、磷、鐵、鋅、...
1958年,沁縣和襄垣合併不久,又和沁源三縣合併為沁州,縣政府駐沁縣城。1959年,沁縣、沁源、襄垣又按原地分為三縣,沁源縣政府從沁縣遷回城關鎮(現改名為沁河鎮...
與沁源縣毗鄰,北部與武鄉縣及晉中市平遙縣接壤,居省城太原與市府長治的中軸線上,自古就有“冀州門戶、潞澤咽喉”、“煤海中的綠地”、“北方水城,中國沁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