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介紹
古寨村位於沁源縣王和鎮,是古時沁源通往平遙、太原的必經之路,其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期建築。村落雖經近300年的風雨洗禮村中,但保存依然相對完好。有完整青石鋪就的古街區、一批古代民居建築、大量的磚木雕刻,體現了村鎮選址、街區規劃、院落布局、建築構造、裝飾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水平。古寨村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具有豐富而獨特的傳統建築和人文景觀。2009年山西省公布了第三批山西省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古寨村名列其中。2011年,根據古村落評選的標準,古寨村被列入“
中國景觀村落”考察對象之一。經過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委員會及中國景觀村落考察組專家們多次實地考察,該村落正式被評為“中國景觀村落”。
歷史文化
1、古井
古寨村東、村西、村中有三眼古井,是宋、元代時建造。井壁是由河卵、石英石建造,井口是一塊杏黃色岩石,當中打造了一個二尺五寸左右直徑的圓口,十分精美,歷經一千多年,完好無損。井水清亮透徹,有一丈多深,打手電可一眼望到底。終年有打不完的水,略帶甜味,人們越渴越想喝,且越感清甜可口。周邊村民十分羨慕這裡的水,外地姑娘都因這裡的水而嫁過來,本村的姑娘出嫁時總是戀戀不捨,回娘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喝一口古寨的水。客人來了,一杯茶,接著就是嘖嘖稱美。閒暇時,一壺茶水,老老少少,或家裡或院裡或街巷圍坐,品茶論道,興趣盎然。古井水是古寨祖祖輩輩獨有的享受。
20世紀90年代,接上了自來水,雖方便了許多,但總不如古井水甜美。在古井挑水時,用一根一丈多長的帶鐵鉤木桿,鉤桶梁,最好一次成功,第二次就有脫鉤的危險,看似簡單,卻技術性很強。生人往往把桶掉到井裡,撈桶就更需要技術了,全村也就那么幾個人是好手。西頭有個“立世則”的就是一個,大部分撈桶是瞎貓碰死老鼠,費好大勁,這時都找他幫忙。
一群一群的人挑水,自覺以先來後到的順序排隊,家有急事,可以和大家商量先挑一擔。在井口,人們討論國家事、村里事、家裡事,說說笑笑,十分熱鬧,是大家溝通交流的最好場所,有了自來水後,沒有了那種場面。
2、古廟、古壇、古堂
古寨在明代以前,有好多古廟、古寺、古塔,是老百姓祈求平安、祈禱風調雨順的場所,如:霜神廟、吉神廟,大寺溝有大寺、小寺溝有小寺,村北有兩塔,叫東北塔、西北塔,現在只留下地名,古物失存。
封建制度有無廟不成村的規定,村大但沒有廟,上邊也不給發村政大印,只能讓有廟的村代管。
在明代正德年,古寨修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廟,院內能容納千把人。雕樑畫棟、亭台樓閣,有露天過庭、又有明柱頂立,,優質木料雕刻著龍獸和各種立體圖案,榫卯結構扯牽著的廈式過庭。
正殿為“龍天神”,專管風調雨順,東偏殿有“關老爺”,左有“
關平”,右有“
周倉”,西偏殿有綠袍財神“趙公明元帥”身旁塑著一隻黑色老虎。正殿下面的東窯洞中塑著“閻王爺”,因靠南門,村里出葬,古代必須走南門,孝子孝女在月黑星稀的黑夜,摸著閻王殿廈式過庭的五棵明柱各左右轉三圈,可以給過世的人消災免難。
天旱祈雨前後,都要在“龍天神”、“關老爺”神像前禱告,老人們說很靈驗的。民國十七年搬掉神像後,村公所、鄉政府、學校占用。
古代,“龍天廟”西窯,是教書先生、學生和有孔子神位的地方。每年冬至那一天,正是農民冬閒季節,窮人家的孩子在孔子神位前叩個頭,拜一拜先生。由家長集資教書先生的取暖、吃住、工資,可以上三個月冬學,就算做曾在孔聖人前叩過頭是一生的榮耀。
廟南和正殿相呼應的是雕樑畫棟、建築十分考究的精美絕倫的戲台,戲台東有鐘樓,西有鼓樓,鐘有千把斤重,鼓直徑有四尺多。鐘上鑄有修廟時間、花銷和部分“經文”。每年農曆十月二十日,春種、夏管、秋收、冬藏結束後,要趕一次“龍天廟”會,為“龍天爺”唱一台大戲,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龍天廟修成後,古寨成為名符其實的行政村,領了村政府大印 ,正殿過庭扯牽上懸著政府頒發打人用的“州棍”、“格兜繩”。
現在,一部分由於自然、人為因素塌陷,但骨架善存。鄉政府在時,正殿進行過改建。
西廟,建於清代康熙52年,完工於乾隆初年曆經20多年,叫“真武廟”,是古寨古代最興旺時期。規模要比“龍天廟”大得多。內容和老百姓的追求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由單純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平安上升為求忠、求孝、求仕、求德才兼備、求人才兩旺。
正殿為儒、佛、道三教教主“真武神”,東偏殿為“女媧娘娘”,前有婷婷玉立的侍女,西偏殿有“介之推”和母親。格局和“龍天廟”差不多,但要精緻宏大的多。每年農曆三月二十日趕一次廟會,可謂農曆三月一舉三得。傳統文化、紀念“女媧娘娘”在三月,紀念“介之推”在寒節,紀念“真武”在三月。在“真武”戲台要唱四天大戲。院內和東、西、中過庭能容納二千多人。常年有廟祝,老百姓叫“善友”打掃廟堂。一年四季香火興旺,祈禱者絡繹不絕。俗話說“官清書吏瘦,神靈廟祝肥。”廟祝雖然衣不整潔,但肥肥胖胖。最後一位廟祝真名真姓誰都不知道,老百姓叫“燒竹林”。
民國十七年搬倒神像,抗戰後遷進國小,後來成為“縣立完全國小”,2007年,由沁新公司翻修。
古寨村中,正北,建有“天壇”,老百姓稱“天地爺樓”,無梁窯套樓共二層。下面的窯洞老百姓叫“正窯”,樓上塑有天地神像。相對的南面是“地壇,同樣是二層,窯上建有戲台,老百姓叫“南台則”,雖然也是二層,但比“天壇”低得多。因為有半截在地底下。中間是“五道爺”廣場,也叫“五道爺”街。廣場東北有一“五道爺”小廟,建於康熙末雍正初,是全村老百姓集會、結社、喜慶的活動場所。每逢古節、或誰家有婚喪大事、生貴子、金榜題名、或生個小牛犢、小馬駒、好收成,都要在“五道爺”廣場祭天祭地,敲鑼打鼓、鳴放鞭炮,還有的要唱幾場大戲,最小的也要唱幾場木偶戲、皮影戲,請評書先生說幾天評書。比如:封神演義、水滸傳,一唱一說就是一本。
最隆重的是正月初八“
祭星”。晚上滿天星星一輪彎月,老百姓托著祭品、香火、蠟燭、麻油、鞭炮,沒一人空手的,把東西放在擺好的供桌上,供桌一長排。管弦鑼鼓粗細兩套樂器。舉行“祭星”儀式時,有唱禮官指揮全村老百姓跪祭,樂器奏鳴、鞭炮鳴放,十分肅穆莊重。
舉行完“祭星”儀式後,全村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富人、窮人、當官的、普通老百姓,一家一夥,高舉火把,在“五道爺”廣場一邊旋轉一邊高呼喧譁,簡直是一場“狂歡節”。頭頂一輪彎月,滿天星星,此情此景用語言難以表達。只有參與者能領會、領悟、感覺。直至人們累了才收場。狂歡結束後,激情久久不能平靜,歡意欣然猶存。
“天壇”現在完好,但在八十年代,已賣給私人。“地壇”在八十年代拆掉,村民建居,痕跡善存。
“地壇”下面的窯洞在古代和近代,是古寨人為討飯的叫花子和逃荒的村裡邊暫無房屋居住的弱勢群體使用的。因是無梁窯很寬敞,就是拖家帶口也能住五、六戶人家,互不干擾。外面有廁所。村里老百姓和行好施善的外路人,經常向“地壇”窯洞內外路人、本村人送糧、送菜、送飯、送衣、送被,很方便。基本在“地壇”住的人家不用受凍餓之苦。不過多則半年少則三五天就離開了,離開一些又來一些,常年不斷。
“觀音堂”在村東門樓上,,原塑有觀音佛像,象徵老子過涵谷關,紫氣東來。塑像在民國十七年搬掉,房居善存,雖破舊,但完整,建於康熙年代。
3、古寨四門
封建傳統文化中,對於建門有嚴格的規定。只有縣級以上的城方可建四道門,堡一類的村只可建一道門,寨一類的村可建兩道門。從城的大小面積來規定,縣城必須套建州城,州城必須套建府城,府城必須套建京城。因為古城大部分以城牆為界,否則,就僭越,僭越有犯上之意,要定罪、要殺頭。
古寨只是一個村,有東西南北四道門。門樓上都建有很壯觀的城門樓,每道門外都有很精緻的磚雕牆屏。西門樓的磚屏上寫著一個一人多高的“福”字,端莊、雄勁有力,結構完美,人人稱讚,具傳說,是一位老鐵匠寫的。
為什麼古寨可建四道門呢?
古寨位於平遙、介休、沁源三縣之邊緣,距沁源城130禮,距平遙、介休各70里,古寨周圍30至 40里左右的村莊都是山,距縣城都遠。古代交稅賦都是以糧為主,交通又十分不便,有時只能搞馱運,大部分馱運都不行,全靠肩挑人背。古寨附近平遙、介休的村民,一趟至少三天,沁源一趟得四到五天。老秋天,白天很短,都是起早貪黑,搞得人困馬乏。
清代極盛的康、雍、乾時期,朝廷有在古寨辦縣城的想法,管轄古寨周圍30至40里以內的山區、半山區。因此,古寨的建築都是以縣城的形式、規模修建的。
原來計畫在古寨西河流域幾千畝的寬敞處建城。後來,朝廷考慮投資有問題,還是古寨村為基礎好一點。因此,西河流域仍有一千多畝地叫“等辦則”。後來,老百姓傳來傳去叫成“斗辦則”。
村中一段居民區,現在仍叫“城裡”。傳統口音的親切叫法“城城裡”。
四道門,始建於康熙年代,乾隆初結束。嘉慶繼位後,全國失去康乾盛世的風采。各種教會組織的農民起義和外國侵略者的入侵。嘉慶自顧不暇,古寨建縣城一事也慢慢煙消雲散,只留下一些時代痕跡。
4、古寨是沁源岑北地區文化中心
古寨居沁源岑北地區中心,歷史悠久。
在山西居太原市、臨汾市、長治市三角中心。
口音、語言文化、人文文化,自古雖屬長治市管轄,但和晉東南文化完全不一樣,更不象晉南和晉中文化。比如:晉中人愛吃麵,晉東南人愛吃小米,晉南人愛吃饃。以古寨為中心的沁源岑北地區都同等喜歡。再比如:沁源人喜歡甜,介休人喜歡酸,平遙人喜歡辣,這個地區的人不偏不依,什麼都喜歡。人文文化,來自晉東南的、晉南的、晉中的都吸收,通過消化、傳播,轉變為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該地區在山西、在全國也少有的區域性文化的獨特性。
在古代,古寨南北有通平遙、介休、沁源的官道。東面有一條和官道差不多的便道,在古寨成“十”字形,是古今的交通樞紐。
古寨,背靠同浦鐵路、大運高速路、晉中盆地,面向晉東南盆地、晉南盆地,高居綿山。三盆地有米有魚有麥有肉。同浦鐵路是山西的命脈。占有了三塊盆地和鐵路就基本上占有了山西,古寨居高臨下。村大、糧多、人多,古今, 都對古寨這塊寶地進行過拉鋸式的戰略性爭奪。解放戰爭中,陳賡、謝富治兵團的政治部、後勤部,長期在古寨紮營。汾孝戰役後,在古寨召開萬人以上的祝捷大會,陳、謝都講了話。
古代,唐軍和竇建德的夏軍,在此進行過激烈爭鬥,軍家溝是唐的駐軍,古寨的野營溝是竇的駐軍,人過故事存,故事還在繼續。
古代,古寨是
沁源岑北地區的物流中心,每年有兩次大廟會。第一次是農曆三月二十,萬物復甦、春耕、春種之際,一年四季在於春。第二次是農曆十月二十,是農民一年冬藏結束之際。
每次廟會都十分旺盛,全村兩里長的街,生意行當林立,滿滿當當。以馱運、人扛、肩挑為主,內蒙、大同一代的駱駝,晉中一代騾馬驢馱,遍村都是,村里老百姓家家有客商。有閒置房居的和光棍漢家裡更多草料,飲食很隨便。貨物有本地的皮毛、藥材、糧食、油鹽醬醋和各種農具、繩索。外地的有各種布疋、成衣、鞋帽、小孩的玩具、調味香料、肥皂、各種乾水果。
一次廟會,全村最多時有四台戲班子同時唱戲,還有木偶戲、皮影戲、評書、耍猴的、跑馬賣藝的、克八字算卦的、野郎中等。人山人海,各種貨物在古寨有集有散。平常古寨的客商也不斷,一來就是一、二頭駱駝或騾馬,並常設貨棧。
近代慢慢淡化,抗戰開始後,徹底停止。於2004年又恢復集市。
5、民居古建築
清代康熙三年前,古寨曾有人跟晉商平遙人羅廷基學生意,很受賞識,相互來往不斷。後來晉商羅廷基在古寨西頭陸軸街,座北向南,前後修了四所大院。後兩所大院是磚木結構的窯洞套樓,臨街兩所,東面是書院,西面是生意院。都是依山傍勢,亭台樓閣、木雕過庭、磚雕木雕門樓。門中都有一對青石獅。現在仍保存。一所大院門樓橫額寫“積厚”,一所寫“敦厚”。字型、結構完美,端莊有力、古樸大方。基本保存完整,建築面積有5000平方米。
6、古寨最早青磚建築
先前古寨的祖先門住的是土窯洞、土坯房。
古寨村東,村中、村西,古時最顯眼的地方各有三孔青磚窯洞,保存完善,現在已有400餘年的歷史,是孫姓在明代早中期的建築。
在明代中期,古寨孫姓,在平遙請來一個燒磚瓦師傅。在古寨現在叫“瓦窯溝”的地方建起了第一個燒磚瓦窯和磚廠,舊址善存。當時,古寨人還沒有學會挖煤、用煤。但滿山遍野都是樹木,以木材、木碳為主要生產、生活原料。當時的磚瓦窯廠很神聖,磚瓦師傅很神秘,很受尊重。女人、光棍漢等不吉利、有禍患的人不得靠近磚廠。第一窯有兩萬多塊,當時的磚瓦比現在要大得多,就是木碳、木材燒制的,明代中晚期到清代早期,晉中晉商在後溝村一帶先投資挖煤辦礦,當時叫“碳窯”。後來,古寨也大量發展,燒磚瓦方便多了,開始興起大量古建築熱。
非物質文化
古寨的傳統手工藝有紙活、國畫、油畫、油漆、柳木小凳、座椅、雕刻、根雕、泥塑、廚炊、陰陽家和陰陽家的道教音樂。後來又有小爐匠、泥木工、鈑金等。
紙活有:紙人、紙牛、紙花、紙鳥、紙穗等,形形色色、栩栩如生。油畫有床單、炕單、炕圍、箱櫃等。有花有草、有山有水,並和油漆共藝,同工不同藝,不搞雷同,常見常新,看後使人心情舒暢,不由得產生躍躍欲試的感覺,可是萬萬不能,因為往往不行。曾聞名鄉里。解放後,全家被西山礦物局招聘進省城至今,但在村里還有不少遺傳。
用柳木的彎曲性能製造的小坐登、座椅的手工藝失傳。但雕刻藝術有所繼承,並有所發展。月餅模型細膩,有趣,簡直愛不釋手。根雕木雕已被長治市文化局列為傳統文化保護對象。
道家音樂能把人引入虛幻夢境,解放前一年四季在外搞“謝土”、“祭祀”、“慶典”等。窮家、富家都要聘請。婚事助喜、喪事助哀、喜事助樂,抗戰開始後慢慢失傳。
在古寨東頭有個叫“石窯彎”的地方,在山崖石壁上,離地七八尺高的地方,曾有20多個佛龕,老百姓叫“石窯窯”,地名“石窯彎”由此得名。小的佛龕有一尺五寸高,一尺寬。大得佛龕里能坐四五個人打撲克,互不影響,並且下雨淋不濕,太陽曬不到。每個佛龕內,最少的一個佛,最多的有四五個,佛像不是擺進去的,而是和大山連到一塊的。老百姓稱“連山佛”。佛龕佛像都很講究,雕刻著雲、水、花木等各種花紋,各個佛像形狀形態各異,佛像表情祥和,結構合理,比例適當。有的並列有的面對。介休市有個叫“雙跨橋”的地方,有一座橋叫“雙跨橋”,古寨的先祖們有“一夜修起雙跨橋,古寨河灘打了些石窯窯”的說法。傳說李世民對晉陽一代很有感情,是李世民的部隊路過時和介休雙跨橋一起乾的,也算是為民辦事。
據有些專家曾有考證,有的佛 、佛像是魏帶建的,一部分是唐代建的。可惜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開山取石,築河壩,都當石頭炸掉了。
歷史遺存
在山西沁源縣古寨村發現,村中遺留大片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依山而建形態風格各異,氣勢不凡,雖經數百年風雨,但風韻猶存。
前村已是一片新的建築,往後走,就是一片青磚灰瓦,老街老巷、老屋,與村前建築形成強烈對比,每戶古民宅亭台式的門庭建築風格迥異,處處雕樑畫棟,繁複華麗,留存著數目眾多的石雕、木雕、磚雕,可謂精美絕倫,內涵豐富。
很多古宅已面目全非,大量花格門窗已被拆掉,還有不斷的自然坍塌,甚至有的村民還想拆掉老宅蓋新房,縣裡至今對古寨的古建築群沒有採取保護措施,目前古寨村古民宅已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當前,村村都在搞新農村建設,但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宏揚民族文化精神,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古寨,這片歷史文化的遺產,希望它不要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