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縣

五台縣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境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屬土石山區,東與河北省以太行山脊為界。面積2865平方公里,轄6鎮24鄉。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五台縣境內的五台山,山巒重疊,地形複雜,東,由東、西、中、南、北、五台組成,號稱“華北屋脊”。位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縣位置偏北,地勢又高,氣候寒冷,素有“華北小興安嶺”之稱。年均氣溫5℃,一月零下11℃,七月2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環境衛生,城市建設,文化體育,社會保障,交通通訊,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據《元和郡縣誌》,五台縣以境東北五台山得名。

歷史沿革

五台縣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聚落。五台縣遠古時期為戎狄所屬。
西周時將冀北劃為并州,五台為并州北地。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歸於晉。韓、趙、魏三分晉地.五台歸趙。統一中國後,隸屬太原郡
西漢置慮虒縣,屬太原郡。三國剮屬魏國,隸太原郡。
西晉時屬新興郡,未置縣。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復置縣,改名“驢夷”,屬肆州永安郡北齊改屬雁門郡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名五台縣,仍屬雁門郡。
唐、五代十國屬代州
北漢,隸代州。金屬河東北路代州,金貞祐四年(1216年)升為台州。
屬中書省南部冀寧路
洪武二年(1369年),仍復為五台縣,屬太原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屬代卅,仍轄於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代州升為直隸州
民國三年(1914年),五台縣屬雁門道。1937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第一行政督察公署。1938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成立,五台縣屆二專署領導。1945年,改屬晉冀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忻縣。1959年忻縣、雁北合併,屬晉北。1961年復歸忻縣。1985年隸屬忻州市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到2013年,五台縣管轄兩區(五台山風景名勝區駝梁景區)、6鎮、13鄉、573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五台縣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方形,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2008年)。縣城距忻州70公里,距太原135 公里,距北京530公里,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

地質

五台縣地質構造古老。前震旦期曾經歷過一個五台運動。五台運動以後,五台山區產生了隆起和拗陷,並伴有碎性岩漿活動,沉積物厚達3000米到6000米。
太古界,五台群是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岩性主要由變質程度很深的各種正副片麻岩和結晶片麻岩所組成。元古界時期,下元古界地層與下伏太古界地層,在五台山區出露的為滹沱群,厚度為2070米到2900米。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羅系新生界第三系,第五系在五台山區也有零星分布。
五台縣地質構造主要特點是:地層經歷了長期的構造運動,形成一系列褶皺與斷裂,古老岩層強烈變質。全縣可分為太古代五台群片麻岩系;元古代滹沱群變質碳酸碎屑岩系;元古代和古生代的碳酸岩系;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積碎岩岩系;新生代的鬆散沉積岩系五個地質亞區。

地貌

五台縣屬土石山區,整個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最低處神西鄉坪上村,海拔僅624米。境內山巒綿亘,溝壑縱橫。按自然條件劃分,全縣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川三種類型,平川中有丘陵,丘陵中有山地,深山迴環中又有茹村、豆村、溝南、東冶四個小盆地。

氣候

五台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從海拔624 米的西南部向海拔3058米的北台頂梯級過渡的地形特點,形成了梯次明顯的氣候特徵。一年四季受大氣環流的影響變化較大。冬季受蒙古西北氣流控制,氣候寒冷而乾燥。夏季受大陸低壓影響,多偏南氣流,氣候溫和。春季是冬夏季風交替的過渡期,氣候變化無常,降水少,風沙大,蒸發快。秋季低壓迅速為高壓代替,寒溫適中,為時短。海拔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5-0.8度,年平均氣溫在-5-10℃之間,海拔升高100米,降水增多40-50毫米,年降水量一般在400-500毫米,無霜期為90-170天,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400-2700小時。

水文

五台縣5條河流總流量為2.76立方米/秒,全年總徑流量為10.4億立方米。神西鄉水泉灣泉水總徑流量為0.8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為1.49億立方米。
滹沱河在五台縣內流域全長15公里。流域每秒1立方米,年總流量86400米。
清水河發源於五台山紫霞谷及東台溝。全長104公里,年徑流量25500萬立方米。
慮虒河,亦名城河,發源於揚嶺南的嶺底村,全長30公里。總徑流量2100萬立方米。
虒陽河,發源於小柏村,全長20公里,年總徑流量5627萬立方米。
小銀河發源於殿頭村,全長30公里,年總徑流量1774立方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五台縣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2008年),國土面積居山西省第三位。山地329萬畝,占總面積的77.3%,盆地54萬畝,占12.7%,丘陵42.6萬畝,占10%。耕地51萬畝(其中已退耕還林5.3萬畝),基本農田30萬畝,水地9萬畝,保澆7萬畝,宜林面積160萬畝,宜牧面積190萬畝。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五台縣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30餘種,礦點100多個,主要有煤、鐵、銅、鉬、硫、磷、白雲石石英石水晶、黃鐵、雲母鋁礬土砂石、大理石、花崗石等。煤炭儲量為9962萬噸,鋁釩土儲量為2500萬噸。大理石儲量大,種類多。白雲礦位於東冶鎮槐蔭村,儲量6800萬噸。鋁釩土,總儲量2500萬噸,主要有兩處,茹村鄉的石溝儲量235萬噸,白家莊鎮的窯頭儲量42萬噸。鐵礦,分布較廣,台懷鎮柏枝岩鐵礦儲量109149萬噸,東冶鎮北大興鐵礦儲量175萬噸,豆村鎮鋪上鐵礦儲量3981萬噸。

水資源

五台縣平均每人每年擁有水量1270立方米。按耕地計算,每畝平均占有水量700立方米。五台縣水能的理論儲藏量為16319千瓦,可築梯級電站23處,五台地下水資源大部分為重碳酸鹽型,礦化程度每升在1克以下,可供灌溉和飲用。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00年,五台縣總人口313321人。其中,男性人口162640人,女性人口150681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7.94:100。戶籍人口312879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14%,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11.15%。總人口中,城鎮人口46860人,鄉村人口為266461人。
據2011年人口抽樣調查,五台縣常住人口為30.06萬人,比2010年增加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43萬人,鄉村人口21.63萬人,城鎮化率28.03%。2011年出生人口3006人,人口出生率為10.02%。死亡人口2022人,死亡率為6.74%。自然增長率為3.28%。男性人口15.48萬人,女性人口14.58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6.24。
據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五台縣常住人口為30.11萬人,比2011年增加0.0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07萬人,鄉村人口21.04萬人,城鎮化率30.12%。2011年出生人口0.3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86%。死亡人口0.23萬人,死亡率為7.75%。自然增長率為3.11%。男性人口15.53萬人,女性人口14.58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6.52。年末全縣公安戶籍人口31.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52萬人,農業人口26.46萬人。
五台縣居民以漢族為多,少數民族為蒙古族、滿族、壯族、白族、黎族維吾爾族羌族、土家族、藏族、回族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五台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4.6億元,比2005年增長167.3%,年平均遞增21.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718元,比2005年增長171%,年平均遞增22.1%。財政總收入完成3.2億元,比2005年增長211%,年平均遞增25.2%。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億元,比2005年增長203.4%,年平均遞增24.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2720元,比2005年增長135.2%,年平均遞增18.7%。農民人均純收入2904元,比2005年增長79.8%,年平均遞增12.4%。
2011年,五台縣生產總值29.95億元,同比2010年年增長1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4億元,增長1.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5。第二產業增加值9.82億元,增長31.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8%。第三產業增加值15.79億元,增長13.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7%。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3.48億元,增長13.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65億元,增長7.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13.2%。
2011年,五台縣財政總收入41211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9.86%。一般預算收入19330萬元,增長41.32%。稅收收入34630萬元,增長22.59%。一般預算支出118422萬元,比上年增長19.67%。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5.1%。
2012年,五台縣生產總值33.5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0.9%。第一產業增加值4.62億元,增長4.4%,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75%。第二產業增加值10.09億元,增長15.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04%。第三產業增加值18.88億元,增長1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21%。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4.52億元,增長15.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29億元,增長9.5%。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94億元,增長24%。
2012年,五台縣財政總收入51250萬元,增長24.36%。一般預算收入22901萬元,增長18.47%。稅收收入43602萬元,增長25.91%。一般預算支出140122萬元,增長18.32%。居民消費價格比2011年上漲2.7%。

第一產業

2011年,五台縣農作物種植面積29110公頃,比2010年增加205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8399公頃,增加37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49公頃,減少89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9474公頃,增長755公頃。糧食產量11.28萬噸,比上年增加2.71萬噸,增產23.82%。
2011年完成造林4200公頃,增長31.25%。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4200公頃,增長31.25%。經濟林面積1267公頃。
2011年豬牛羊肉總產量5913噸,同比2010年增長38.3%。其中,豬肉產量3037噸增長40.28%,牛肉產量1298噸,增長53.02%。羊肉產量1578噸,增長9%。年末生豬存欄30621頭,增長13.59%;生豬出欄33865頭,增長46.73%。牛奶產量96噸,增長87.1%。禽蛋產量2448噸,增長9.77%。
2011年五台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2.43萬千瓦,同比2010年增長5%。機械耕地面積2.43萬公頃,機械播種面積2.31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0.62萬公頃,分別比2010年增長9.95%、16.67%和342.86%。農機化經營總收入3320萬元,增長8.25%。
2012年,五台縣農作物種植面積29390公頃,比2011年增加280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8683公頃,增加28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26公頃,減少24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20243公頃,增加495公頃。糧食產量12萬噸,比2011年增加0.72萬噸,增產6.4%。
2011年完成造林2227公頃,增長47%。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2227公頃,增長47%。
2011年,五台縣豬牛羊肉總產量1.11萬噸,比2011年增長25%。其中,豬肉產量0.35萬噸,增長13%。牛肉產量0.41萬噸,增長20%。羊肉產量0.36萬噸,增長1.1%。年末生豬存欄2.9萬頭,生豬出欄3.66萬頭。牛奶產量581噸,增長645%。禽蛋產量0.36萬噸,增長8.9%。水產品產量436噸,增長280%。
2012年五台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3.87萬千瓦,增長11.6%。機械耕地面積2.4萬公頃,增長1.4%。機械播種面積2.4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0.81萬公頃,分別增長3.7%和28.9%。農機化經營總收入3611萬元,增長8.8%。

第二產業

2011年五台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工業增加值完成65827萬元,增長55.35%。原煤產量61.53萬噸,發電量37364萬千瓦時。水泥產量6.73萬噸,增長14.05%。鎂合金產量4.30萬噸,增長2.3%。
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6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6.15%。實現利稅1.4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61.29%。實現利潤0.63億元,增長473%。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7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3%。
2012年五台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工業增加值增完成71735萬元,增長16.3%。原煤產量63萬噸,增長2.15%。化肥產量10萬噸,增長171.1%。發電量4142萬千瓦時,增長88.9%。水泥產量5萬噸,增長25.71%。鎂合金產量4.52萬噸,增長4.89%。
2012年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05億元,增長2.69%。工業實現利稅3.28億元,增長63.18%。實現利潤1.64億元,增長160.32%。五台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82億元,同比2011年年增長3.3%。

第三產業

2011年,五台縣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比2010年增長42.2%。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71個。房地產開發投資3.15億元,增長21.63%。其中,住宅投資完成3.1億元,增長38.39%;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05億元,增長16%。
2011年,五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9億元,比2010年增長17.1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39億元,增長23.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4億元,增長6.02%。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88.65億元,同比2010年增加15.01億元,增長20.38%。各項貸款餘額47.66億元,同比2010年增加4.92億元, 增長11.51%。農村金融合作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23.3億元,同比2010年增加5.88億元,增長33.72%。
2011年,五台縣保險服務業收入2165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1.43%。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330萬元,增長20%;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835萬元,增長10%。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275萬元,增長18.5%。
2012年,五台縣固定資產投資項目77個。房地產開發投資2.77億元,增長12.05%。其中,住宅投資2.52億元,增長18.97%;辦公樓投資0.15億元;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1億元,增長100%。
2012年五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4億元,增長16.0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12億元,增長20.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7億元,增長7.4%。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8.6億元,增長14.1%。餐飲收入額4.5億元,增長15.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4.3億元,同比2011年增加15.65億元,增長17.65%。各項貸款餘額52.63億元,同比2011年增加4.98億元,增長10.45%。
2012年,五台縣保險服務業收入6661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29.72%。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3802萬元,增長15.21%。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822萬元,增長0.71%。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889萬元,增長48.1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五台縣共有各類中國小校309所,其中,高中6所,國中32所,國小271所,寄宿制學校59所。共有教職工3735人。共有學生51544人。國中15488人,國小26220人,各類寄宿學生26334人。
2011年,五台縣原有的36所國中撤併為28所,國小由原有的344所撤併為235所。建好3所普通高中、3所職業高中,普高、職高在校人數達到1:1。國小73所。寄宿制學校由原來的65所整合為59所。
2008年啟動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共投入資金1000.63萬元,由同家、省、市和縣共同投資,共裝備模式一學校173所,模式二學校167所,模式三學校40所。
2011年,五台縣高考二本以上達線258人,藝術類雙達線11人,高考達線絕對數名列全市第4名。達忻一中分數線70人,中考成績528分以上的782人,高中升學率達到75% 。

環境衛生

2011年,五台縣環境空氣Ⅱ級以上天數市政府下達220天。截至2011年統計,五台縣減排SO20.1萬噸,COD0.0635噸。實現集中供熱50萬平方的集中供暖工程,並投入運行,日處理1.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拆除的大的違章建築共235處,拆除面積達8594平方米,綠化補植補種443992株,清運垃圾點683處、35867.8噸,整治廣告牌匾1997個,清理各種垃圾廣告37120處,粉刷牆面65000平方米。

城市建設

2011年,五台縣建城區新增綠化面積24.8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17.2%。集中供熱工程於2008年10月31日完成,供熱面積達65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67%。2011年解決廉租住房保障對象2576戶住房問題。2011年建設經濟適用住房已完成5.86萬平方米,共837套。居民棚戶區改造工程新建了住房0.43萬平方米,總投資516萬元,共66套。

文化體育

2011年五台縣有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3座,廣播電視台1座。年末有線電視用戶3萬戶。有體育場1個,體育館0個。
2012年五台縣有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3座,廣播電視台1座。年末有線電視用戶3.1萬戶。

社會保障

2011年五台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6元,比2010年增長17.4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9799元,增長56.0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27元,增長21.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82元,增長23.8%。城鎮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422元,增長13.43%;農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1158元,增長12.6%。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6.4%,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42.3%。
2011年,五台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96萬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7.17萬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3.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2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0.6萬人。
2012年五台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6元,比2011年增長15.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9967元,增長1.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023元,增長14.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26元,增長15.6%。城鎮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647元,增長3.03%;農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1619元,增長39.81%。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4.6%,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41.8%。
2012年五台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48萬人,其中企業0.71萬人。事業0.77萬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6.75萬人,增加0.1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83萬人。
2012年,五台縣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14萬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87萬人,全年共發放最低保障資金4500萬元。

交通通訊

五台縣有朔黃鐵路穿越縣境。台忻旅遊線、石涼線、原阜線、陽石線、豆繁線等五條省道縱貫東西,形成以省道為主框架的公路網路體系。程控電話、移動聯通網路覆蓋率高達95%以上。
2011年五台縣公路線路里程1128公里,其中省道279公里,縣道154.7公里,鄉道580公里,專用公路36.2公里,高速公路78.5公里。
2012年五台縣公路線路里程1205公里,其中其中省道353公里,縣道155公里,鄉道580公里,專用公路36公里,高速公路81公里。

風景名勝

簡介
圖片


 俗稱西寺。在山西五台縣城內西街,創建於元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扇面牆背面為三大士,分別駕麟、獅、象,都是元代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古樸。
五台縣廣濟寺五台縣廣濟寺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縣東北隅。繞周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
五台縣五台山五台縣五台山
在五台山合懷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五台山傳為文殊菩薩道場,菩薩頂傳為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後即興工重建。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官式制度營造。
菩薩頂菩薩頂
祐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五台山台懷鎮南3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民國初年又予擴建,全部聯成一體。寺區背山面水,林蔭蔽日。各殿檐下坎牆或墀頭下肩上,裝置各種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圖案,內容有神話傳說、戲劇人物、歷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義範疇。
五台縣南山寺五台縣南山寺
徐向前故居位於五台縣東治鎮永安村內,距閻錫山故居僅10餘公里。由太原至五台山公路向右插入1公里即可抵達故居。這是一幢典型的晉北四合院式的建築,院內正面為主房,兩側是廂房,上下兩層是徐帥青少年時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故居內陳列有徐帥生平事跡展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為徐帥的題辭,莊重肅穆,樸實無華。現已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徐向前故居徐向前故居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台山區,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後,聶榮臻留下建立晉察冀軍區。台懷以南15公里的金崗庫還保留著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舊址。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八路軍總部在-總司令率領下於9月22日到達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後來,就在南茹村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等戰役。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著名人物

簡介
圖片
徐繼畲(1795-1873),字健男,號牧田,又號松龕,五台縣東冶鎮人。道光六年(1826),赴京參加會試,以第一名中進士,被稱為“會元”。殿試後,改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八年(1869),遂告老還鄉。同治十二年(1873),卒於家中。
徐繼畲徐繼畲
閻錫山(1883-1960),字百川,號龍池,乳名萬喜,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 人,早年去日本學軍事。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歷任山西陸軍監督、新軍標統,參加反清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舉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間支持袁世凱,任山西省省長。抗戰後支持蔣介石與中共作戰。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攻占山西後逃離太原,6月在廣州就任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赴台灣,任“行政院長”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60年病逝於台北。
閻錫山閻錫山
徐向前(1901-1990), 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省五台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在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任教導營教官、參謀、團副。一九二七年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任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徐向前徐向前
謝克昌(1946年~ ),男,漢族,山西五台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工系高分子化合物工學專業,中國科學院理學碩士學位,能源工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太原工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太原理工大學校長,現兼任全國政協常委、山西省人大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省委主委、山西省科協主席等職。謝克昌教授1990年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02年被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謝克昌謝克昌
康紅普
康紅普,男,1965.11.16出生,採礦工程專家。山西五台人。1985年畢業於山西礦業學院,1991年獲中國礦業大學採礦工程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採設計研究分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五台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