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概況,歷史沿革,地名由來,人文古蹟,申報非物,發展方向,七景簡介,七仙橋,土地廟,傅家相門,織錦樓,七仙池,上天台,槐蔭廟,相關考證,本土傾向,細節渲染,體外延伸,主要事跡,
槐蔭概況
標準名 | 槐蔭村村民委員會 |
圖上名稱 | 槐蔭 |
羅馬字母拼寫 | Huai Yin Cun Cun Min Wei Yuan Hui |
簡稱 | 槐蔭村 |
設立年份 | 1983年 |
類型 | 村民委員會 |
人口(人) | 2105 |
面積(平方公里) | 3.84 |
下級組織 | 第1—17個村民小組,共17個村民小組 |
轄區範圍 | 東至谷陽鎮來家山,南至上黨村,西至譚趙村,北至谷陽鎮張寺、方便村 |
電話區號 | 0511 |
郵政編碼 | 212121 |
上級組織 |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谷陽鎮 |
所在(跨)行政區 | |
公交信息 | 鎮江K21路可達 |
其它信息:
你一定聽說過《
天仙配》的故事吧!那是我國的
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據說丹陽延陵人
董永十分
孝順,為葬父賣身於上黨(今
上黨鎮)一財主家。他的孝行感動了天上的
七仙女,便化身為一小姐,來到人間。當
董永行至上黨槐蔭村頭時,
七仙女施法力,逼迫老槐樹精開口說話,為董永和七仙女作媒,兩人遂結為夫婦。這個故事情節生動、曲折感人,又溫馨浪漫,令人遐想,古往今來也不知打動過多少渴求真愛人的心!
其它相關:
槐蔭路
標準名稱 | 槐蔭路 |
圖上名稱 | 槐蔭路 |
羅馬字母拼音 | Huai Yin Lu |
起點 | 新鎮榮公路 |
止點 | 槐蔭村 |
長度(米) | 800 |
寬度(米) | 3.5 |
路面質地 | 水泥 |
歷史沿革
1983年成立央請徒縣上黨鄉槐蔭村村民委員會,下設17個村民小組,2001年因撤縣建區,更名為鎮江市丹徒區
上黨鎮槐蔭村村民委員會,2007年7月區劃調整,更名為鎮江市丹徒區谷陽鎮槐蔭村村民委員會。
地名由來
原名生玗村,玗乃山沖之意,沿山沖重建的新村,顧名生玗,1957年,改名槐蔭村,因村東南面原有古槐村一棵,相傳神話故事《
天仙配》中的
董永與
七仙女相會於此樹下,故名。
探尋槐蔭村的由來
沿鎮榮公路南行,離
丹徒新城只幾分鐘的車程,便可以看見路北聳立著一座高大雄偉的牌樓,琉璃金瓦,雕樑畫棟,古樸典雅,上書兩個燙金大字“槐蔭”。這就是聞名遐邇的
江南愛情勝地——槐蔭村了。
槐蔭是古邑
丹徒的富庶之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這個村名源於
董永與
七仙女的美麗傳說。據元《至順
鎮江志》和清光緒《
丹陽縣誌》記載,
丹陽延陵是
董永的故里,但
董永與
七仙女的故事發生地則在
董永的賣身地——
丹徒南鄉的槐蔭村。這個傳說始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漢
劉向的《孝子圖傳贊》。稍後,在東晉
乾寶《
搜神記》的“董永變文”中,敘
董永孝行,
織女下凡與永為妻,助永織絹償債等情節。此後,元代
郭居敬編繪的《
二十四孝圖》中的“
賣身葬父”,亦將
董永事跡作了簡潔的文字說明:“漢
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蔭會所,遂辭永而去。”宋元時代,隨著說書行業的發達,“
董永遇仙”的傳說在話本中流行。到了明代,經過文人洪楩的采編、整理,將此收入他的《
清平山堂話本》的“
雨窗集”中。明代嘉靖前後,民間藝人又依據宋元話本《
董永遇仙》改編成戲曲《
槐蔭樹》、《
織錦記》、《
遇仙記》等。由此推算,槐蔭村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
歲月滄桑,斗轉星移。新中國成立後,文人根據原故事梗概,突出了“
愛情”這個主題,把
董永與
七仙女的故事改編成愛情故事,以
黃梅戲的形式,搬上舞台,還拍成電影《
天仙配》,使
董永與
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廣為傳播,家喻戶曉。如今,槐蔭村的古蹟少有遺存,
董永與
七仙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卻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可謂源遠流長,婦孺皆知。村民們說起
董永與
七仙女的故事,個個如數家珍,侃侃而談。
據年逾七旬的“老槐蔭”傅捍東介紹:原先村名叫張傅村,相傳當年董永賣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動了七仙女。七仙女請村頭的老槐樹做媒。老槐樹居然開口講話,董永認為是天意,就在老槐樹下與七仙女拜了天地,喜結連理。村裡有學問的人建議把原來的張傅村改名為“槐蔭村”,希望得到這棵神樹的庇蔭,恩澤子孫後代。於是,“槐蔭村”便名正言順地叫響了。
人文古蹟
村民為了紀念董永與七仙女的傳奇愛情,把七仙女常走的石拱橋稱為“七仙橋”,把七姐妹洗過澡的池塘稱為“七仙池”,還在那棵老槐樹下建了一座槐蔭廟,並把這個村子改名為“槐蔭村”,村子附近有一個小山丘,是七仙女被召回上天的地方,稱為“上天台”。此外,還有織錦樓、外八字相門、相門場、上馬礅等古蹟遺址。
在槐蔭村頭的老槐樹旁,有七仙橋殘留的一截橋墩,橋身已在1998年發洪水時被衝垮。據說,原先的七仙橋是一座半圓形的石拱橋,半徑約三米多,橋的跨度有七米,橋寬三米六。與眾不同的是大橋的四角各有一個石制龍頭,伸出橋外有一尺六寸,看上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因此,村民們把大橋稱作“大龍橋”。 大橋修建於清朝鹹豐年代,建造工藝很高,整座橋身沒有鋼筋水泥,完全是石頭疊石頭,靠著均勻受力,使得橋身平衡堅固。一個半世紀來,大橋不知承載過多少重物,這恐怕是大橋受損、垮塌的主要原因。
沿著七仙橋向北走不過數百米,就到了槐蔭廟。據《丹徒寺觀》記載:“上黨鎮槐蔭村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村民便在傳說中曾為二人作月老的槐樹下立廟,奉樹為社神。”《丹徒寺觀》在“寺觀溯蹤”篇,詳細記載了槐蔭廟的緣由。槐蔭廟遺址在上黨鎮槐蔭村。漢代董永與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即發生於此。村民為紀念這段天上人間的婚姻往事,特在槐蔭樹下建廟,並將廟與村名定為槐蔭,以示天長地久的愛情證物永存。2009年農曆七月初七,由村民自發集資修葺一新的槐蔭廟如期竣工,並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典禮,附近數十里的村民、香客3000餘人會集於此,場面蔚為壯觀。新的槐蔭廟黃牆金瓦,莊嚴氣派,為董永與七仙女的美麗傳說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村裡的老人說,原先“七仙橋”和“七仙池”北首有個小山丘,高不過10來米,有一畝地大小。傳說七仙女的六個姐姐就是從這裡下來幫小妹織綢的,後人把這個山丘叫做“上天台”。後來,七仙女也是從上天台被玉帝招回天庭。上天台上有塊桌面大小的方石,上個世紀50年代還在,後來就不知去向了。上天台上有一棵千年古樹——榿兒樹,長得精瘦精瘦的,槐蔭村八九十歲的老人都曾經看見過。據說,七仙女含淚將兒子丟棄在這棵榿兒樹下,用手指在樹上寫下“棄兒董仲”四個大字,從此這棵“榿兒樹”就改名叫“棄兒樹”。遺憾的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上天台被夷為平地,“棄兒樹”也未能倖免,現在那塊地方已被村民砌了房屋。
經過“上天台”向村里走不多遠,就看見傳說中的傅員外家的老樓房。眼前的老樓房看上去斷垣殘壁、破舊不堪,但是透過磚雕門樓、花格門窗,仍可以想像此樓昔日的風采。老樓房前長著一棵百年銀杏,枝繁葉茂,好像在向遊人訴說傅家曾經的富有與氣派。老樓房為董永和七仙女的東家傅華員外所建。因為老樓房的木製神龕里供奉著千姿百態的木雕鎦金神像,據傳有七十二廟的菩薩,還有人說足有1000尊菩薩,所以又叫“千佛樓”。千佛樓建築奇特,木材框架結構銜接精巧,雖然樑柱粗壯,但整座樓沒有一個公母榫頭,令後人驚嘆不已。
申報非物
槐蔭村(原屬上黨鎮)現屬丹徒區谷陽鎮(原屬,此地為吳文化和楚文明結合地域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民間文化十分繁榮。槐蔭村黨總支書記姜斗珠熱情地給我們介紹道:“槐蔭村立名於東漢,因東漢時期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而得名。這不僅是槐蔭人的驕傲,也是鎮江和丹徒的自豪。作為土生土長的槐蔭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這個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為此,我們正有計畫有步驟地做一些基礎性工作,比如說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建設,有關傳說的收集與整理,有關遺蹟遺址的尋找與恢復等等,同時積極做好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
近年來,槐蔭村高度重視“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的保護和挖掘。村里專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制定了“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古蹟遺址保護五年規劃,對有關古蹟遺址採取了保護和修復措施。自2005年起,槐蔭村結合河塘整治、清潔水源、美化家園,對與古蹟有關的七仙池、荷花塘進行綜合整治。2006年-2007年,村里在原大橋遺址西側恢復修建了小巧玲瓏的“七仙橋”,興建了3000平方米的“槐蔭公園”。公園裡樹立了“董永與七仙女”的大型雕塑,新建了董永亭。村民還自發集資修建了土地廟。2009年,在進村大道口建起了“槐蔭相門”。相門高13.7米、寬15米,正門淨寬7.7米,邊門淨寬2.22米,非常壯觀。據稱,正門淨寬7.7米,預示著董永與七仙女每年七夕在鵲橋相會。
與此同時,村里還開展了傳說文化的發掘、普查工作,將古蹟遺址分布情況繪製成圖並做好標識,將調查新獲取的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建立古籍版本、戲曲唱本、音像圖片等資料,將收集的故事整理彙編成《槐蔭村的傳說》。村關工委經常舉辦“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故事會或演講比賽,寒、暑假組織中小學生聽聽故事、講故事活動,使這個美麗的傳說代代相傳。2006年,槐蔭村申報的《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被鎮江市人民政府列為鎮江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槐蔭村又組織力量,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鎮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洪水在《槐蔭村的傳說》一書的序言中寫道:槐蔭村“兩委”一班人文化意識強,眼光超前,非常注重“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這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挖掘,先後投入資金數百萬元,做了大量積極有效的工作,成功申報為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對傳承中華文明,弘揚傳統美德,倡導健康的愛情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開發村級生態旅遊,擴大槐蔭的知名度、美譽度,造福槐蔭人民,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學博士、中國民俗文化叢書《董永傳說》作者郎淨在序言中說,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錘鍊和傳承的傳統文化,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誌,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創造的非常豐富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是我們的幸事,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槐蔭村的“申遺”工作得到了鎮江市民間文化藝術館的指導與幫助。該館金副館長告訴我們,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是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學瑰寶之一,槐蔭村非常重視“申遺”這項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成績是肯定的。她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別於文物,文物重在保護與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在傳承與運用。我們不僅要做靜態的保護文章,更要重視動態的保護,作為基層在轉變觀念、保護傳承人、開展研究與活動、探索弘揚與發展的新舉措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發展方向
打造中國愛情旅遊勝地
20世紀以來的100年間,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一直成為擁有廣大客群的通俗文學以及後起的影視文學創作追逐的題材,老百姓越是喜歡《天仙配》,越是說明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的巨大魅力。“天仙配”的愛情傳說是槐蔭村潛在的財富。我們在保護好這項文化遺產的同時,還要利用它的價值,打好“愛情勝地”的品牌,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
近年來,槐蔭村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村級經濟不斷壯大,村容村貌逐步改變,村民生活顯著提高。槐蔭——這個省衛生村、省生態村、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愈加彰顯出“江南福地”的魅力。在此基礎上,槐蔭村努力挖掘“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資源,積極開發生態旅遊。村里重視對相關古蹟進行綜合整治,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先後移植了老槐樹,清理了“荷花塘”、“七仙池”,恢復了“七仙橋”,興建了“槐蔭公園”、土地廟,對“織錦樓”等遺址加以保護,槐蔭廟、槐蔭相門都已修復。如今,村民們總喜歡去槐蔭公園散步、小憩或是晨練,在七仙女的雕塑前想像她的心靈手巧,在董永亭里感受他的忠孝勤勞,在槐蔭樹下體驗從天而降的不朽愛情……
如何將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槐蔭村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搞好每年的七夕節慶活動。從2007年開始,槐蔭村已經成功舉辦三次“情緣七夕,相聚槐蔭”慶典活動,擴大了槐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09年七夕,“愛在槐蔭、共度七夕”民俗風情活動如期舉行,相門剪彩、聽南鄉田歌、看黃梅戲、體驗傳統的中國婚禮儀式……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數千名來自國內外的遊客。《天仙配》愛情故事吸引了日本音樂家吉岡茂美一行,來槐蔭村尋宗溯源。在日本每年公曆7月7日都要舉辦七夕節,四年前吉岡茂美尋七夕節之源,尋到了槐蔭,與這個愛情勝地結下了不解之緣。她說,沒想到《天仙配》的故事這么優美,《天仙配》的故鄉這么迷人。槐蔭村的節慶活動一年比一年熱鬧,影響越來越大,即將到來的8月16日將是槐蔭村舉辦的第四個七夕節了,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尋緣七夕、相聚槐蔭”。
谷陽鎮黨委書記徐申峰說,槐蔭村是董永與七仙女傳說的發源地,千百年來槐蔭村民為之驕傲。為了廣泛宣傳董永與七仙女的忠貞愛情,進一步弘揚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近年來谷陽鎮和槐蔭村投入近千萬元,傾力將槐蔭村打造成“中國愛情村”,並使之成為愛情旅遊勝地。
根據規劃,槐蔭村將在條件成熟時組建“天仙配”文化產業發展公司,建立“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陳列館,開闢“神話傳說游”、“ 綠色休閒遊” 、“文化影視游”等旅遊線路;同時把七夕節慶活動做成品牌,使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傳得更廣,傳得更遠,使槐蔭的美名更響!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槐蔭能成為鎮江特色鄉村游的一大熱點,成為享譽江南的愛情旅遊勝地。
七景簡介
七仙橋、七仙池、土地廟、上天台、傅家相門、織錦樓、槐蔭廟堪稱槐蔭七景。
槐蔭人對槐蔭七景是耳聞目睹的。耳聞:是聽爺爺講的七仙女與董永在槐蔭的愛情故事,爺爺又是聽爺爺的爺爺講的故事,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故事。目睹:槐蔭村六十歲以上的人,都親眼目睹過槐蔭七景,都知道七景所在的位置及其原來的面貌。
七仙橋
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引得七仙女下凡。傳說,槐蔭村南有座小石橋,七仙女站在這石橋的中間,擋住董永賣身到傅家上工的去路,並提出要嫁給董永為妻。董永說:“我已窮得賣身葬父了,還能娶你為妻嗎?再說,有句古話,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我窮,又沒有媒人,談什麼娶?論什麼嫁?讓我上工去。”董永推託無媒不成婚。
傳說,後來在槐樹為媒的情況下,二人結了婚。槐蔭人為了紀念這對“人、仙戀”的愛情故事,把這座小石橋題名為七仙橋。
槐蔭人說:二人初見在橋前,仙女攔路提婚姻,董永無心談婚配,推說無媒不成婚。
我們眼裡的七仙橋,在四畝塘西北角,是個大一點磨盤石架的橋,磨盤石上有兩個三角印影,傳說是七仙女站在橋上留下來的腳印。據講,這塊磨盤石在四畝塘的壩身下,是一九五五年搞水利建設,將七仙橋填平的。槐蔭村的種田人,現在還是喊這一方田,叫七仙橋。
土地廟
槐蔭村頭,有棵千年老槐樹,七仙女就是請這棵老槐樹為她與董永的婚配做媒人和證婚的。傳說,這棵老槐樹當年開口說話,願意為他倆做媒人。董永認為啞木頭的老槐樹能說話做媒人,這樁婚姻是天意,天命不可違。於是他就與七仙女在老槐樹下拜堂成婚。
槐蔭古人,為了紀念這棵能開口說話的老槐樹,把它當神供奉,指定它就是土地爺。
《丹徒寺觀》是這樣記載:“淮蔭村流傳有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村民便在傳說中,曾為二人作月老的槐樹下立廟,封樹為社神,社神就是土地爺。”
過去,江南農村,村村都有自己的土地廟,叫當方土地,惟獨槐蔭村不砌土地廟,把老槐樹當土地爺供奉著,過年過節敬土地,就對著老槐樹敬香、磕頭,這是槐蔭人的古風、古俗、古蹟,一直流傳著。
我們眼裡的土地廟,是一片樹林,面積一畝之大,有兩棵大槐樹,其餘都是雜樹,地址在大塘的東南角,一九五八年,刮共產風被刮到凌塘水庫搞絞關化去了。
傅家相門
傅家相門是外八字形的,是傅家遺留下來的古蹟之一。“相門”不比巷門,“相門”是相級官員之門,如宰相、丞相、相國等。傅員外家祖上,有人做過相官,所以砌有相門,一直保留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
傅家相門非常有氣魄,高、大、寬,八抬大轎直進直出,門後五十米就是傅家老樓,又叫織錦樓。相門口是一片廣場,叫相門場。相門場上有一個葫蘆形的青石墩,高不到一米,據說是用來上下馬的,叫上馬墩。當年砌相門的材料很講究,是古磚和蘿底磚砌成的,每塊磚督象是上過磨床的,平、光、滑。砌牆不是用石灰,而是用糯米汁,象膠的一樣,風雨千百年,紋絲沒有動。
相門,是傅家的象徵,姓傅的人家,紅白喜事都要走這門裡進出,這是一條規矩。
槐蔭村五十歲以上的人,都見過這座相門的面貌,兩邊蘿底磚上,被一代一代的小孩摸“七子”、磨車螺螺,磨得一道道深溝,花七花八的痕跡,象是記錄它存在的年代。
解放後,因無人管理,年長日久,你拆一塊,他弄一塊,就慢慢消失了。
織錦樓
傅員外家是傅家的首富,家產大,在村中砌一幢大樓,後人稱它叫老樓,是傅員外家在槐蔭留下來的古蹟之二。
老樓是三開間,柱子粗,一人抱不過來。樓上中間有神龕,神龕里供有大小菩薩五百餘尊。據傳,是地方上的七十二廟菩薩,傅家燒香不要出門。神龕上面,有一塊大匾,匾上題字《興殷閣》。
傅姓是殷朝皇帝賜的姓,姓傅的後代期望在振興殷朝,故題匾《興殷閣》。
這幢老樓是乾什麼用的?傳說,一是燒香拜菩薩;二是紡紗、織錦、織絲綢。古人傳說,七仙女就是在這幢樓上織錦與傅員外打賭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傅員外家為了紀念七仙女在他家織錦的故事,而砌的這幢樓,來紀念七仙女,題名叫織錦樓。
建樓的年代無從查考,拆樓的年代是一九五三年。在村中,還不算是危樓,四平八穩屹立在村中,奇怪的是拆樓者發現,三大間木結構的老樓,沒有一個公榫套母榫,全部是登榫。估計建樓時,還沒有榫頭這個概念的,可想老樓之古老吧。
七仙池
仙女塘就是七仙池。七仙池其實就是一條打了七個壩的淌水溝,地點在七仙橋下,直到大橋溝,是活水。傳說,這七個壩打不好,個個都漏水,是七仙女在換洗澡水。
傳說,七仙女婚後,在傅家男耕女織,勞作雖苦,生活倒也其樂融融,七仙女的六個姐姐,聽說小妹在人間如此這般,特地悄悄相約,下凡人間,前來祝賀,並幫助織綢,結累了就在門前的塘里洗個澡,享受人間之樂。後人為了紀念這段美好的往事,把七仙女洗過澡的池塘題名叫七仙池。
也有傳說,七仙塘就是大荷花塘,因為塘里盛開的荷花,七仙女脫衣下塘邊摘荷花邊洗澡,個個爭當出水芙蓉,並稱該塘為荷花塘。這就是荷花塘的來歷。
上天台
有句俗話,叫“一步登天”,七仙女就是在上天台上,一步登的天。槐蔭就有上天台的古蹟遺址,坐落在大塘的東邊,大路的西邊,有一畝的面積,高約十米,上面有一塊方方石頭,比桌面小些,名叫登天梯。一九五五年還在,後來不知去向了。
傳說,七仙女的六個姐姐,就是從這裡下來,幫七妹織綢的。織綢結束後,也是從這裡上天的。槐蔭的古人,就稱這裡叫上天台。
董永三年工期,百日完成後,正當夫妻雙雙把家回時,玉帝得知七女私自下凡,龍威大發,命她午時三刻必須返回天庭,不然就降災董永,為了不使董永受害,七仙女忍著悲痛,告別董永,也是從這裡被召回天庭的。
槐蔭廟
槐蔭廟原名叫槐蔭庵,因為庵是尼姑的居住點,後來庵里是和尚執管了,所以改名叫槐蔭廟。
原來的槐蔭廟,是兩進六間,前進三間,有樓上下,是和尚居住及燒香客的飯廳。後進三間為大殿,東殿供奉的觀音、送子娘娘等;西殿供奉的眼光菩薩和花老爺;中殿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和關公,在文昌帝君和關公的中間,供有一段用紅布包的老槐樹段子,約三尺高。前後進有連線的走廊,東廊下供的是地藏王菩薩,西廊下是槐蔭廟的正門,門的南首有一塊鐵碑,據《丹徒寺觀》記載,此碑是:“光緒間董心元立碑誌之”。
《丹徒寺觀》還記載:“為了紀念這段(董永與七仙女)天上人間的婚姻往事,特在槐蔭樹下建廟,並將廟名與村名同為槐蔭,以示天長地久的愛情證物永存。”
槐蔭廟,於清朝鹹豐十年(1860)被太平軍焚毀,同治九年(1870)重建。一九五八年改廟為槐蔭國小。
相關考證
“丹陽姓董名永”的唱詞,更使丹陽、丹徒一帶成為民間文學愛好者和旅遊愛好者關注的地方。董永傳說已同“白蛇傳”傳說、抗英鬥爭傳說一樣,成為鎮江民間文學中的亮點。
由丹陽延陵鎮出鎮往南約500多米,有一座“望仙橋”。這就是傳說中董永和他的兒子先後在這裡仰望天空、企盼七仙女回歸人間的地方。據說,橋面石板上原來還有兩個膝蓋印,是董永兒子跪盼母親時留下的。而附近還有一座南北方向的小平橋,則被稱為“小望仙橋”。望仙橋的始建年月,沒有人能說清楚了。在1333年完稿的《至順鎮江志》上,就有這座橋的記載:橋“在延陵鎮南,俗傳漢董永孝行感於天帝,令織女為永妻,織帛償所負,畢,凌空而去,時人在橋上望之,故名。其地為董陂,有董墓在焉”。
如今在橋墩南側臨水處還保留著一塊《重修望仙橋記》的石碑,上面記載重修時間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而據橋墩下另一塊石碑及望仙橋三字旁邊的年月記錄,這座橋在解放後的50多年中,至少又重修過兩次。
橋兩端有一些民居,這是一個自然村,村名就叫望仙橋村。在望仙橋村的西面不遠處,還有一個村子,名叫董溪村,據說村上並沒有姓董的人家,但卻是傳說中董永的故里。
據說董溪村一帶原來還有董永墓、董永廟,但都因年代久遠,湮沒了。這在《至順鎮江志》中也可找到佐證。這部志書在卷十二“古蹟”中就記有“漢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記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墳”。
由延陵鎮向西北方向走,穿過丹徒的上會鎮,便是丹徒的上黨鎮。上黨鎮有個槐蔭村(原名生圩村,因出現神奇的老槐樹而改名),便是傳說中董永賣身幫工並與七仙女成婚的地方。村上姓傅的人家很多,傳說中董永幫工的主人傅員外,便是他們某一上代的祖先。董永在丹陽家中將父親安葬後,便來到傅員外家上工。他還沒有走到槐蔭村,經過一個名叫蓬萊村的地方時,便遇到了扮成村姑的七仙女。蓬萊常指為仙境,此處即喻意七仙女不是凡人。而蓬萊村現在已經變化成為兩個相鄰的村落,一個叫蓬橋,一個叫萊村,都在上黨鎮境內。在槐蔭村里還有仙女橋、七仙塘、上天台以及老槐樹等相關傳說中的遺蹟。另外還有為紀念董永、七仙女由村民自發修建的槐蔭廟、七仙女塑像等。
由此可以得知,至少在700年前,也即宋末元初的時候,董永傳說就在鎮江這一帶落戶了。它成了後來電影或黃梅戲《天仙配》創作的源頭。據說,《天仙配》電影拍攝時,主演嚴鳳英就曾來丹陽延陵採訪過。
董永傳說,歷史悠久,但今天能夠看到的、比較早又比較完整的記載,要算晉代乾寶所著的《搜神記》了。雖然在《搜神記》中,這則傳說只有181個字,但故事情節已經比較完備,且極具戲劇性;思想傾向符合農民的胃口,且寄寓著他們的理想,故而在農村許多地方都有流傳。丹陽、丹徒董永傳說的由來,自然不會跳出這個範圍。但在口耳相傳中,又形成它自己的特色。
本土傾向
丹陽、丹徒的董永傳說已經和當地的地形、地名、村落、姓氏等要素相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了。董永出生於董溪村,望仙橋就在董溪村的附近,槐蔭村邊一個小土丘成了上天台,七仙塘就是靠在一起的七個小池塘,槐蔭村眾多姓傅的都是傅員外家族的後代,槐蔭村還把附近的蓬橋村、萊村也帶進了故事,說七仙女是在那裡出現的。農民們講起這些事,指指點點,有聲有色,宛如董永傳說就發生在前一天,令人陡生親切感和真實感。這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傳說一旦和當地的特徵相結合,就會牢牢地紮下根去。
這裡不能不提及在2002年發生的一件事情。那年10月國家郵政局發行一套《董永與七仙女》的特種郵票。為這套郵票的原發地在哪裡,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所謂原發地,是集郵活動中的一個專用詞,即指與郵票上所反映的人或事有重要關係的地方,如事件發生地、人的出生地等。說得直白一點,抓住了原發地,就是抓住了一次商機。董永傳說發生地既然出現了爭議,作為至少有幾百年流傳歷史的丹陽是不可能作壁上觀的。於是,立刻掀起了一場董永傳說發生地的“保衛戰”。當時,外地有關報刊已經刊出多篇論述董永傳說發生地的文章,但多與丹陽無關。鎮江的集郵者很快就寫出爭鳴文章。僅《鎮江集郵》這份八開四版的雙月刊小報,在半年內就發表了《董永與丹陽》《槐蔭村的傳說》等六七篇文章,從多方面論證了董永傳說與丹陽、丹徒的歷史淵源,引起國家郵政局的重視,最後,他們會同有關專家研究確認,江蘇丹陽(排在首位)以及其他三個地方均定為“董永與七仙女”郵票的首發地,這才暫時宣告爭論的結束。
細節渲染
丹陽、丹徒兩地的董永傳說,雖然主要情節是一致的,但在流傳中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丹陽延陵偏重於七仙女回天庭及其以後的情節,而丹徒上黨則對七仙女下凡以後如何與董永相遇、相戀、織錦還負等描繪較多。總起來看,凡是細化了的,聽起來令人感到合理,而不太合情理的地方,往往只點到為止,不去作過多的渲染。例如,丹陽延陵傳說中對老槐樹及其有關情節就沒有作過多的鋪陳。當地農民也只是說在另外一個村上有一棵已經中空的老槐樹就是傳說中的老槐樹,可它與董永上工的路線或上工的地方並不一致。而丹徒上黨對老槐樹則形容得天花亂墜。一是老槐樹有實指,就在槐蔭村上;二是與槐蔭村的村名有直接的關係;三是還有一座槐蔭廟,廟中沒有其他神像,只有一件神物——一段老槐樹。丹陽則對七仙女在天牢里生子送回給董永,兒子後來上學遭同學欺負(另一異文為不愛勞動,以乞討為生),哭著要找母親等描繪細緻;而在槐蔭村里卻無此傳說。老人們在口述時,都說董永是丹陽人,有的口述者甚至概括地說:董永在槐蔭村,前後只有100天,七仙女織好300匹錦緞,幫董永還清了債務,他們就離開槐蔭村了。
這種側重點不同的現象,是在口頭流傳中形成的。凡是可以和實物實地結合的,就描述得詳細;凡是無證可據或有據不準的,就一帶而過,它完全憑口述人自己的經驗、判斷水平而定,久而久之,不同的地方就形成了不同的側重點。
延陵與上黨相距並不遠,如果我們把兩地的董永傳說看成是一個整體,也未嘗不可(也有人認為,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按照延陵董溪村→上黨蓬萊村→上黨槐蔭村→延陵董溪村這樣一條董永活動路線連貫起來,就同“白蛇傳”傳說中杭州→蘇州→鎮江→杭州的活動路線一樣,倒是值得研究的一種現象。
體外延伸
兩地在流傳中,在董永傳說這個主幹以外,各生出一些旁枝側葉。它們無損於主幹故事的流傳,有時反而會起到一種烘托的作用,使主幹故事更顯得豐滿、厚實,更加可信,人情味更濃。槐蔭村在董永故事的流傳中,延伸到董永幫工所在的傅員外家,說傅員外叫傅華,家有一座小樓,是七仙女織錦的地方,名叫織錦樓;傅員外雖然為人很刻薄,但對母親很孝順,為其母親造了一座千佛樓。董永孝父、傅員外孝母,表示孝行是社會提倡的美德。
而延陵的董永傳說則延伸到董永與七仙女生的兒子。他因為是無娘的孤兒,上學時常遭小同伴的欺負,便哭鬧著要媽媽。這時便有一位教書先生叫鬼谷子的告訴他一個見媽媽的方法。可他在望仙橋上跪求七七四十九天后,七仙女並未出現。於是鬼谷子又教他在黎明時分在橋上跪等綠衣女子(即七仙女
),終於被他等到了。關於董永的兒子,還有一則異文,說他不像他父親董永那樣勤勞,不會種莊稼,董永死後,靠乞討為生,有一天因乞討無著,在董永墳前哭泣,這時鬼谷子出現,教他七月七日(一說九月九日)凌晨在望仙橋上等,有七個女子經過,最後一個就是他媽媽七仙女。
這不同異文的結局卻又差不多,即董永兒子從她媽媽那裡得到了七粒米,但對媽媽的囑託卻置之腦後,將七粒米一起放在鍋里煮了。結果飯從鍋里漲出來,漲得房子都撐破了。他只得爬到房頂上去吃,把肚子撐圓了,只能一邊吃一邊喊。據說在望仙橋上只要大喊一聲,便會聽到遠處房頂上的回聲,那就是董永兒子的聲音。
這段小故事有點像寓言,它似乎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即做人要勤勞,如果懶,連神仙也幫不上忙。但這段小故事的後續身份,讓我們看到了董永傳說的影響力和吸附力。
主要事跡
槐蔭村是古邑丹徒的富庶之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它南臨南鄉古鎮上黨,北倚十里長山,是一片最適合人們生活的理想家園。近年來,槐蔭村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堅持科學發展,不斷開拓進取、跨越發展,使村級經濟得到穩步提高,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如今的槐蔭,綠樹成蔭、遍地鮮花,小橋流水、碧波蕩漾,道路寬敞、村容整潔,社會和諧、民風純樸,是聞名遐邇的小康村、衛生村、生態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由於成績顯著,槐蔭村先後多次得到省市區的表彰並獲得“文明村”、“小康村” 和“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生態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