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蔭村是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東冶鎮下轄村,全村現人口3353人[2012年數據],耕地2739畝,風景奇秀,氣候溫和濕潤,海拔740米。
2016年12月,槐蔭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槐蔭村
- 行政區類別: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東冶鎮
- 所屬地區:中國山西
- 政府駐地:槐蔭廣場
- 電話區號:0350—6560
- 地理位置:五台西南
- 面積:4539畝
- 人口:3000餘人
- 方言:五台話
- 氣候條件:氣候溫和濕潤
- 著名景點:槐蔭村綠,關帝廟,古佛寺
- 建成的學校:1934年
- 海拔:740米
這裡最負盛名的風景當數槐蔭的春色了。因村中地勢相對平坦,四面青山環繞,背山向陽的獨特地貌氣候,當五台山上還是寒氣凌襲的時候,槐蔭的楊柳卻先於別處,搖曳多姿,競相吐綠了。這就是有名的五台八景“槐蔭春綠”。程飛(趙澍生)在他的自傳《銘心》一書中是這樣描繪槐蔭的春天“春日載陽,垂柳綻芽,那嫩綠的下垂細柳像傘一樣披在了這個東西長約2公里的山村。綠色的來臨要比五台縣其它村莊早十幾天還多。每當人們行進在離村不遠的地方,放眼望去,村中那裊裊的垂柳猶如鑲嵌在一座褐色盆景上的點點翡翠,在春日的陽光下,微風舞動著綠絲,輕輕搖曳,令人神清氣爽,怡然陶醉。這是槐蔭村特有的春色。”
村興族旺人勤奮
據《槐蔭村志》記述,“槐蔭村自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聚落,明朝洪武年開始,趙氏始祖伯英公從朔州馬邑遷來五台,定居槐蔭,以務農為主,勤儉持家,逐漸成為五台望族”。趙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有600餘年,傳25世,為槐蔭村主要氏族,外鄉稱槐蔭為趙姓一家村。除正宗後裔在槐蔭有3000餘人外,遷移外鄉的超出正宗幾倍。遍及晉北及內蒙古各地。趙氏家族勤奮起家,豪爽待人。傳宗續譜,輩分嚴謹。1905年在族人趙晉屏、趙丕鋒、趙三成等人的組織籌劃下歷經二年編寫了自始祖伯英公至20世輩的浩繁全面的《趙氏宗譜》一套12本,分別以地支編號,功莫大焉。至上世紀90年代後期,《趙氏宗譜》歷年久經,遺失殘破,由趙世先、趙森新、趙良玉、趙官章等人奔波出資又重新複印了《趙氏宗譜》,並送省圖書館永久保存使其名遭失傳之厄。
槐蔭村人心地善良、為人忠厚、知書達理、質樸謙恭,具有開拓進取的敬業精神和見義勇為扶貧抑強的優良傳統。趙氏家族之間的輩分是嚴格遵守的,即使是白髮滿頭的老者,也必須稱呼比你輩分大的娃娃為爺爺、叔叔,如果有人叫錯了稱呼,立即會受到族人的指責和糾正。
槐蔭村進入大雅之堂的標誌是《槐蔭村志》的出版。改革開放以來,繼承先輩遺志,撥亂反正,實事求是,蔚然成風,編志修譜逐漸興隆。槐蔭村人特別是趙氏子孫在歷史上有過輝煌的貢獻,醞釀編寫村志是許多人的夢想。1986年在北京工作的槐蔭人士李力安、朱效成、趙鵬飛倡議編修槐蔭村史,1993年經山西省政府批准,《槐蔭村志》正式列入《山西省重點鄉鎮村志》系列。編修過程中李力安、朱效成、趙鵬飛、程飛和槐蔭村的趙叔虹、趙文義、趙羨普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主編趙培成:易其稿從籌劃到完稿,歷經十幾年時間,《槐蔭村志》終於在20世紀末,正式出版。《槐蔭村志》是山西省政府計畫、出資、組織編修的以村為單位的地方志,屈指可數,意義重大。
尚學重教美名揚
槐蔭村先人很早就懂得興辦學堂,重視教育,各類英才層出不窮。辛亥革命前後就有趙三成、趙子、趙函溪等人東渡日本留學。l9l2年,村里辦起了第一座公立學校;19l3年建立了五台縣第一座女子學堂;l928年建立了五台縣第一座兩級國小。開創了五台縣辦教育的先河,美名傳遍全縣,被人稱為文明村,特別是創立女子學堂,這是五台縣歷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村內女子紛紛入學,臨村上下羨慕不已。女生畢業後有的考入女高繼續深造,有的進入社會,任教於各地。受過教育的槐蔭村女子出入辦事落落大方,文雅高潔,深受民眾讚譽,為此當地人民編有順口溜贊之“東冶的饃饃,大興的糕,槐蔭的姑娘不用挑。”
槐蔭的公立學堂是辛亥名人趙三成、趙函溪等人將寺廟改為學堂,十幾年以後已破爛剝落幾近危房。l933年趙氏族人趙承綬(晉軍騎兵司令)為了振興教育。將廟寺拆除,在原址蓋起了一座五台縣最好的“槐蔭村兩級國小校”,學校依山建築,高低錯落,共七個院落,十幾個教室,還有大禮堂、圖書館、理化實驗室及各種掛圖,教具、體育、文娛設施也十分齊全。整個學校建築雕梁畫柱,樓亭榭閣,雄偉壯麗,在當時不要說是晉北,就是全國來說也是一流的國小,使人讚嘆,時至今日雖經70年的風雨,學校依然英姿傲立,光彩照人,新學校的建立為槐蔭村的教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而趙承綬興學重教的義舉也廣受讚頌,傳譽至今。正是槐蔭村的尊師重教,文明尚學的作風,才使得優秀傑出人才層出不窮。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槐蔭村師生利用優越的學校環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教育質量及村風校風一直排列在五台前茅,鄭金水、王銀池老師還給槐蔭村編有村歌“槐蔭村,好地方,滹沱河水繞村南,五台八景,槐蔭村色,二州五縣美名揚……。”總之,槐蔭是文明美麗的,而槐蔭國小就是鑲嵌在她身上的一顆耀眼奪目的寶珠。
趙氏代代有英才
槐蔭村是一個人丁興旺,重教興學的靈秀之地,再加上交通便利,信息靈通,故經濟發達,思想解放,從明清至今,代代有名人。早在500多年的明朝就有四世祖趙時林擔任過南京戶部侍郎,九世祖趙稽古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到了清代更是人才濟濟,村里舉人、進士、太學生、庠生、貢生就有160人之多,其中許多人被朝廷委以重任,一時眾多豪傑相聚,衣錦還鄉者絡繹不絕。辛亥革命前後,是槐蔭村趙氏英雄輩出,英才燦爛的重要時期。特別是趙三成、趙子、趙函溪、趙戴文、趙丕廉等人留學日本,追隨孫中山先生,積極參加同盟會,宣傳革命,推翻滿清,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剛正不阿,蔑視權貴,具有高風亮節者首推趙三成,又名公奄。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農曆辛亥年協同革命志士續西峰組建革命軍“忻代寧公團”,誓師北伐,占大同,克五台,活捉牛知事,橫掃舊勢力,辛亥革命勝利後積極擁戴孫中山,反對袁世凱,後與閻錫山政見不合,雖受威脅利誘直至拘捕迫害也不屈不撓,錚錚鐵骨為趙氏子孫崇為楷模。槐蔭趙姓人氏參加同盟會的竟有9人之多,革命精神垂範三晉。後效力與山西舊政府及軍界最著名的有山西省政府主席趙戴文、蒙藏委員會主任趙丕廉、晉軍騎兵司令趙承綬等。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抗美援朝,槐蔭村湧現了大批投身革命的志士豪傑,其中有趙源、趙子清、朱效成、李力安、趙鵬飛、程飛、趙軍等許多先進代表,趙源曾任山西省委書記,不幸被閻錫山逮捕殺害。抗日戰爭時期槐蔭有60多名熱血青年報名參軍,後來有20多名英勇犧牲。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都有槐蔭村的英雄兒女為國家的獨立解放而英勇奮鬥。解放後任國家省、部、軍級幹部的有6人,廳、局級幹部有幾十人。槐蔭村不僅在歷次社會變革中湧現精英,而且在其它領域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在跨入新世紀的今天,槐蔭村人及遍布各地的趙氏子孫更加珍惜先人創造的輝煌,他們互相協作,開拓進取,發揚先輩優良傳統,如今的槐蔭村文風傳世、文明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