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

閻錫山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號龍池,山西五台縣河邊村人,清末民國時期重要政治、軍事人物,晉系軍閥的首領。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中國同盟會會員。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舉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間支持袁世凱稱帝。民國六年(1917年),兼任山西省長,先後設立公私合辦出任山西省長的山西省銀行太原兵工廠等諸多金融機構軍工企業。民國十六年(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次年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民國十九年(1930年)與馮玉祥李宗仁等倒蔣,中原大戰失敗後逃往大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軍政大權。“九一八事變”後支持蔣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戰爭時期採取兩面政策。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1日,他正式創辦了對山西現代工業發展影響深遠的西北實業公司,並出任總理,以實現其親自製定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畫》。

1949年4月逃離山西,後赴台灣,1960年病逝於台北,終年77歲,葬於七星區陽明山

基本介紹

  • 本名:閻錫山
  • 別稱:乳名萬喜子 
  • 字號:字百川、伯川,號龍池
  • 所處時代:中華民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
  • 出生時間:1883年10月8日
  • 去世時間:1960年5月23日
  • 主要作品:《閻伯川先生言論輯要》、《三百年的中國》、《大同世界》
  • 主要成就:領導辛亥太原起義;出任山西省長
  • 畢業院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 軍銜:陸軍一級上將
  • 政黨:中國國民黨
  • 派系晉系軍閥(山西)
  • 逝世地台北
  • 葬處:七星區陽明山
人物生平,五台少年,太原起義,主管晉省,保境安民,軍閥混戰,擁蔣北伐,蔣閻惡化,東山再起,造產救國,夾縫求存,山西抗日,抗戰失利,趨日反共,內戰風雲,客死台灣,主要成就,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思想,著作,人物評價,親屬成員,父母,妻子,兒子,軼事典故,名字由來,左右之道,喜好作詩,談論用兵,五妹慧卿,研究哲學,喜好作詩,左右之道,善於帶兵,會議總結,後世紀念,故居,墓地,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五台少年

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1883年10月8日),閻錫山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今山西定襄縣河邊鎮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九歲入私塾,讀過《三字經》等啟蒙讀物與部分四書五經。14歲輟學,隨父閻書堂(字子明)五台縣城內自家開設的吉慶長錢鋪學商,參與放債收息及金融方面的投機。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閻錫山在一次投機中慘敗,負債累累,父子二人被迫逃往省會太原躲債。金融投機的時光雖然短暫,但卻為閻錫山後來進行政治活動積累了原始經驗。
閻錫山閻錫山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太原當店員的閻錫山,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學軍。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被官費保送到日本留學,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下,閻錫山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10月加入中國同盟會,曾會見孫中山並參與制訂了中國同盟會的“南響北應”的戰略決策,即中國同盟會在“南部各省起義時,須在晉省遙應”。從此,閻錫山登上了政治舞台。
宣統元年(1909年),26歲的閻錫山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任山西陸軍國小堂教官、監督。當年11月,奉召赴京參加陸軍部舉辦的留日歸國士官生會試,考列上等(分優上中三等),被賞給陸軍步兵科舉人並授予協軍校(相當少尉)的軍銜。當時陸軍部提出新軍協統以下軍官須以學生或帶過新軍者充任,閻錫山在幾個月之內即升任山西新軍第四十三協第八十六標教練官與標統(相當於上校團長)。在此前後,閻錫山同其他中國同盟會會員秘密進行革命活動,把山西新軍的領導權基本上掌握在中國同盟會會員和革命同情者的手中。

太原起義

主詞條:太原新軍起義
辛亥革命爆發後,在太原的同盟會員密謀回響,但因新軍有槍無彈(當局害怕起義收走了子彈),未能發難。宣統三年(1911年)10月28日,第八十五標奉命出發南下平亂,領到了子彈,閻錫山等中國同盟會會員當即決定起義。29日晨,該標中國同盟會會員楊彭齡、張煌等宣布起義,公推管帶姚以價為起義軍總司令。起義軍攻入城內,殺死山西巡撫陸鐘琦,成立軍政府,公推閻錫山為山西都督。
山西爆發革命,清廷一片驚恐,立即命令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率部鎮壓。吳祿貞本嚮往民主革命,先前曾參加過唐才常自立軍反清起義和華興會長沙起義,早已是個革命者,此時準備聯合山西民軍在北方革命,遂邀閻錫山於宣統三年(1911年)11月4日在娘子關會晤,商定共組“燕晉聯軍”,吳祿貞任大都督兼總司令,閻錫山任副都督兼副總司令。閻錫山即派兵一營開赴石家莊,與第六鎮官兵共同截斷京漢鐵路,扣留了清政府運往武漢前線的軍用物資,阻止袁世凱入京就任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並擬揮師北上推翻清廷。袁世凱恨之入骨,收買吳祿貞的衛隊長將吳祿貞刺死,“燕晉聯軍”的雄圖大略遂告失敗。宣統三年(1911年)11月15日,清政府改派張錫鑾山西巡撫,並命曹錕第三鎮進攻山西。
1912年閻錫山與孫中山合影1912年閻錫山與孫中山合影
宣統三年(1911年)12月13日,清軍攻占娘子關(在今山西陽泉市平定縣)。閻錫山採納中國同盟會會員景梅九的建議,決定分兵南北,繼續戰鬥。閻錫山率民軍一部北上綏遠,曾攻克包頭薩拉齊並向歸綏(今呼和浩特)進軍;副都督溫壽泉率民軍一部南下河東,配合山西民軍攻克運城絳州並圍攻臨汾,在後方和側背對清政府構成極大威脅。參加辛亥革命是閻錫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頁。

主管晉省

宣統三年(1911年)12月初,“南北議和”已經開始,袁世凱違約派第三鎮進攻山西民軍。在大軍壓境之時,閻錫山既懾於袁世凱的威力,又對袁世凱抱有幻想,遂同意中國同盟會會員景梅九的建議,致函袁世凱,如果袁世凱能“協同軍民,顛覆帝制,然後敷政共和,與民更始”,則擁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南北議和後,閻錫山由歸綏南返,行至忻州,收到袁世凱不許他繼續前進(即不承認閻錫山為山西都督)的電令。在這種情況下,閻錫山認為袁世凱手中不僅握有重兵,而且將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整個政治天平已傾斜到袁世凱的一邊。於是一面請求孫中山給予支持,一面派人向袁世凱表示誠意;又在建都問題上站在孫中山的對立面,贊同袁世凱建都北京的主張。並聲稱“以形勢論,以事實論,以對內對外論”,袁世凱看到閻錫山不同於其他中國同盟會會員,遂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從此,閻錫山即主管山西。
民國元年(1912年)8月25日,中國同盟會等五團體正式改組為國民黨。由於袁世凱對革命黨人恨之入骨,閻錫山遂於民國二年(1913年)春宣布脫離國民黨;繼而又根據袁世凱11月4日的命令,飭令山西“各縣知事將國民黨分設機關一律解散”,並聽任袁世凱派到山西的爪牙金永(山西巡按使、民政長)肆意打擊、迫害,以至殺害同盟會會員。所以,袁世凱於民國三年(1914年)6月改各省都督為將軍之時,又任閻錫山為“同武將軍”,令其督理山西軍務。
閻錫山閻錫山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圖謀稱帝,閻錫山首先向籌安會提供經費二萬元銀幣,接著又連電向袁世凱勸進,把辛亥革命貶為“新舊遞嬗時代之權宜手續”,認為“以中國之情決不宜沿用共和制度”,“非厲行軍國主義不足以圖強,欲厲行軍國主義非先走君主立憲”不可,要求“廢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憲政”,並懇求袁世凱“以大有為之才,乘大有為之勢,毅然以救國救民自任,無所用其謙讓”,而登基稱帝。袁世凱閱後喜不自勝,批覆閻錫山“頗有見地”。袁世凱稱帝後,於12月21日封閻錫山為一等侯。

保境安民

民國五年(1916年),袁世凱倒行逆施,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成立護國軍,發布《討袁檄文》,向北京進軍之時,閻錫山仍站在袁世凱一邊,致電北京國務院,聲稱“滇黔等省竟以少數地方二三首領擅立政府,私舉總統,實屬破壞大局,不顧國家”。當袁世凱就護國軍反對帝制徵詢各地大員意見時,閻錫山指斥唐繼堯等為“不忠不義不仁不智”之徒,懇請皇帝“褫革唐繼堯、任可澄蔡鍔等官職榮典,宣示罪狀”。民國五年(1916年)3月,當袁世凱被迫撤銷帝制後,閻錫山猶通電要求滇黔諸君“痛加悛悔”,否則閻錫山將把護國軍將領“視為公敵,與眾共棄,願效前驅,以伸撻伐”。閻錫山擁戴袁世凱稱帝,可謂不遺餘力。後來閻錫山竟然說,這乃是根據孫中山的指示,為了保存北方革命力量而採取的措施。
6月6日,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的統治局面並未改變,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閻錫山又依附於段,在重大問題上惟段祺瑞馬首是瞻。民國五年(1916年)7月,閻錫山改任山西督軍。一面排擠打擊異己,使省長孫發緒沈銘昌難以處事,相繼離職;一面賄請內務總長湯化龍為其說項,又稱段祺瑞為師,遂得於民國六年(1917年)9月兼任省長。從此,山西的軍政大權集於閻錫山之一身。閻錫山回響段祺瑞馬廠誓師,曾出兵反對張勛復辟。段祺瑞重新執政後,拒絕恢復被袁世凱廢棄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下令討伐段祺瑞。閻錫山卻站在段祺瑞的一邊,電促馮國璋等抗擊護法軍,並派晉軍第一混成旅長商震率部赴湘參戰,結果全軍覆沒。
閻錫山閻錫山
擁袁稱帝與反對護法的相繼失敗,迫使閻錫山接受教訓,奉行“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後來閻錫山概括為“保境安民”,要求“與鄰省聯絡,使能不為我患,或竟鄰疆樂與合作,進而為我用,代我禦侮”。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閻錫山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使山西維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對內,閻錫山以興利除弊為施政大要,於民國六年(1917年)10月發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處”,推行水利、蠶桑、植樹與禁菸、天足、剪髮(男人剪辮子),後來又增加種棉、造林、畜牧,合稱“六政三事”。
民國七年(1918年)4月以後,閻錫山又推行積極發揮民眾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發展民德、民智和民財。閻錫山認為行政之本在村,又推行“村本政治”。閻錫山改編村制,以5戶為鄰設鄰長,25戶為閭設閭長,村設村長,代行警察職務,加強行政管理;頒布《人民須知》和《家庭須知》,宣揚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內容的封建倫理道德;又整理村政,頒布《村禁約》,設立村公所息訟會、監察會、人民會議等機構;成立“保衛團”對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山西暫時出現了社會比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的局面,河南、山東、河北等鄰省的災民大量湧入山西,尋求安居樂業之所。山西曾獲得了“模範省”的稱號。

軍閥混戰

閻錫山表面上韜光養晦,暗中卻在擴軍備戰。閻錫山修建了可以大量製造步槍、機槍、大炮和彈藥的兵工廠,又把軍隊由民國初年的4個旅擴編為17個師。
山西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閻錫山自覺羽毛豐滿,便“站”在娘子關上窺測形勢,伺機而動。民國十三年(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閻錫山出兵石家莊阻截直軍北上,促成段祺瑞出任臨時執政。民國十四年(1925年)12月,閻錫山打退了國民軍參議續桐溪策劃的建國豫軍樊鐘秀對山西的進攻。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又將占領山西雁北地區的國民軍逐出山西,並將自己的勢力擴展到綏遠
在此期間,國共兩黨實現合作,籌划進行北伐。國民黨極力爭取閻錫山,雙方關係開始改善。民國十五年(1926年),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山西省黨部在太原成立。閻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張作霖的威脅和拉攏下,對北伐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
北伐軍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7月誓師後,直指湘鄂,摧枯拉朽,很快打垮了吳佩孚;接著又取得贛、閩、浙、皖、蘇的勝利,孫傳芳潰不成軍。大勢所趨,北伐奉張,已是指日可待。閻看到這一形勢,乃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6日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懸掛青天白日旗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追認這一職務,並於6月29日推閻錫山為該會委員。7月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任閻錫山為委員。7月15日,閻錫山指揮晉軍出兵石家莊。 9月29日閻錫山誓師討奉,在京漢、京綏沿線與奉軍激戰。但是國民革命軍一時未能北上,奉軍乘勢大戰晉軍,傅作義部被圍涿州,雁北地區被奉軍占領,山西處境危殆。閻錫山指揮晉綏軍牽制了相當一部分奉軍,對北伐全局來說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

擁蔣北伐

主詞條:二次北伐
蔣介石下野未及半年,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復出後,以繼續北伐統一全國為目標,看到雄踞山西的閻錫山有舉足輕重之勢,乃竭力拉攏,2月28日,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3月7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閻錫山為太原政治分會主席,3月9日國民政府又任命閻為山西省政府主席。當月,蔣介石統率北伐軍對奉軍展開全面進攻,第三集團軍轉守為攻,收復大同,占領保定,並向京津進軍。
此時第二集團軍馮玉祥部人多勢眾,蔣故意拉閻抑馮,於6月4日通過國民政府任命閻為京津(後稱平津)衛戍總司令,並讓第三集團軍部隊先行入京,天津亦和平接收。至此,閻錫山在北伐中掌握了晉冀察綏四省和平津兩特別市的軍政大權。10月19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任命閻為內政部長(由趙戴文代理)。閻錫山從此與蔣介石馮玉祥李宗仁齊名,成為雄踞華北的軍閥。民國十八年(1929年)3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閻雖未出席,但仍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四、五屆連任)
馮玉祥、蔣介石與閻錫山(左起)馮玉祥、蔣介石與閻錫山(左起)
民國十八年(1929年)初,國民黨召開編遣會議。蔣介石擬利用編遣全國軍隊之機削弱異己,首先任命閻錫山為蒙藏委員會委員長,以孤立馮玉祥和李宗仁。閻錫山在各方討價還價聲中,曾提出有利於蔣的編遣方案。3月15日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部被撤銷,而代之以第三編遣區辦事處後,閻成了光桿司令,方知上當受騙,遂聯馮以辭職並以相偕出洋相要挾。6月25日馮玉祥抵達太原,閻竟然將馮軟禁以自重。蔣閻雙方函電往來,討價還價。7月23日,國民政府特派閻為西北邊防司令長官,閻以“此時對外對內不宜設此官”為由,拒絕就職,並於8月27日辭去山西省政府主席以試探。
民國十八年(1929年)10月28日,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陸海空軍副總司令,但蔣聲稱“在中央有職務者不得再兼省職,國務委員應在京,無事不得離職”。閻知蔣為調虎離山,推諉不就;後在各方人士敦促下,始於11月5日就職,但並不到南京視事。

蔣閻惡化

主詞條:中原大戰
民國十八年(1929年)12月,唐生智聯閻倒蔣,閻錫山暗中首肯。在唐生智發出通電後,閻錫山見其未將已名列於首位,在趙戴文等人的勸阻下,出爾反爾,轉而與張學良等通電擁蔣反唐。蔣令討唐軍均歸閻錫山指揮,閻於1930年1月3日親赴鄭州指揮作戰。蔣為消滅政敵,密令何成浚與河南省主席韓復榘相機捕閻。此計被閻錫山的部下竊聽電話獲悉,閻錫山乃化裝遄返太原。
此後,蔣閻關係進一步惡化,雙方厲兵秣馬,準備決戰。閻錫山將晉軍擴充為10個軍、4個保全縱隊、4個騎兵師和7個炮兵旅,共約20萬人;並與馮玉祥達成諒解,資助軍費送馮回陝,馮指揮所部共同行動。
中原大戰形勢中原大戰形勢
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14日,原第二、三、四集團軍將領57人,通電擁閻錫山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出兵討蔣。4月1日,閻、馮、李在駐地分別宣誓就職。閻錫山在就職通電中,揭露蔣將國民黨變為“一人之化身,專制獨裁,為所欲為”,致使“黨不黨,政不政,國不國,民不聊生”,“猶復迫我以武力,助其剷除異己”,說自己不得已“應軍民之請求”。以戰爭手段重建黨國。國民政府則於4月5日下令免去閻錫山本兼各職並通令緝捕,國民黨中常會亦決定永遠開除閻錫山的黨籍。劍拔弩張,在津浦、隴海、平漢線上雙方陳兵百萬的中原大戰隨之全面展開。戰爭初期,形勢對閻、馮是有利的。晉軍占領濟南蔣介石本人在柳河車站險被馮軍俘虜。但是烏合之眾的反蔣軍,有的觀望不前,有的投降叛變,加上指揮失當配合不力,致使會師徐州的計畫未能實現。8月1日,蔣軍全面反攻,戰局急轉直下,向著有利於蔣的方向發展。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國民黨反蔣各派在北平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黨部擴大會議”,史稱“北方擴大會議”,決定另組“國民政府”,推選汪精衛、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鄒魯、唐紹儀、張學良為委員,以閻為主席。9月9日,閻錫山在北平懷仁堂宣誓就職。
在大戰期間處於舉足輕重地位的張學良,坐山觀虎鬥。當局勢日趨明朗時,於9月18日通電擁蔣,派兵入關。面臨南北夾擊之勢,閻、馮等反蔣軍全線崩潰,蔣介石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撤銷太原的擴大會議,“國民政府”和“陸海空軍總司令部’隨即先後解體。閻錫山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15日宣布下野,12月潛赴大連,黃粱美夢就此收場。此戰軍民死傷近30萬人,豫魯兩省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國力損耗,元氣大傷。

東山再起

閻錫山在大連蟄居期間,一面總結自己的從政經驗,一面遙控山西軍政大局,伺機而動。閻錫山根據儒家中庸之道,將自己20年的從政經驗總結為“中的哲學”,認為不偏不倚、情理兼顧、不過不及是為“中”,人事得中則成,失中則敗;承認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對消,達到適中,以求生存;認為事理有母理與子理之別,母理講的是該不該,子理講的是能不能,母理是不變的,子理服從母理,人事以生為最高母理。他還主張實行“物產證券”(產多少物發多少券,勞動者又以券換物);反對“資私有”,主張實行“資公有,產私有”,“按勞分配”。
與此同時,閻錫山密切注視國際與國內形勢的發展,圖謀東山再起。當閻錫山得悉日本帝國主義將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時,便以高價收買機師,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5日乘飛機潛回大同,隨即轉赴家鄉河邊村“隱居”。
九一八事變”後,太原學生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12月18日舉行抗日救亡的示威遊行,遭到國民黨山西省黨部的鎮壓,學生穆光四被槍殺。閻錫山深恨國民黨人在中原大戰前後對他自身的攻訐,遂令太原清鄉督辦楊愛源封閉國民黨山西省黨部並逮捕其負責人。這是國民黨在山西遭到的第三次厄運。
日本帝國主義在“九一八”事變後,大舉侵占中國東北,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一致對外、抗日救亡的呼聲日益高漲。蔣介石無奈,不得不表示捐棄前嫌,與曾經的反對勢力言歸於好,團結禦侮。民國二十年(1931年)12月,在中國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閻錫山的中央執行委員被恢復。閻錫山為了取得輿論支持和蔣介石的諒解,後來向中央提出《請政府檢撥十萬勁旅死守錦州以救危亡案》和《請政府及時確定十年自強計畫案》;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則通過各種關係向蔣介石表示自己力不勝任,只有閻錫山可以收拾山西殘局;不久,閻錫山又指示部下將在押的國民黨山西省黨部負責人以易地審判為名,押往鄭州釋放。於是,蔣介石乃授意國民政府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20日任命閻錫山為太原綏靖主任。

造產救國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閻錫山東山再起後,為了緩和與蔣介石的矛盾並消除蔣對閻錫山的疑慮,提出“自強救國”、“造產救國”等口號,成立了經濟建設委員會,制訂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畫,組建了“山西人民公營事業董事會”,全力以赴地進行經濟建設,並把三分之一以上的軍隊用於築路,以表示不再窮兵黷武;對蔣介石的重大決策,表面上則完全擁護。
閻錫山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11日,蔣介石到石家莊商討華北問題,閻錫山在晉見之前,曾於3月9日電蔣表示:“山(自稱)向來追隨鈞座,受國家之優遇,亦當追隨鈞座,赴國家之危難。中央為保全國土而忍辱,錫山願與鈞座分禍;如為發揚民族精神而奮鬥,願隨鈞座犧牲。”言詞懇切恭順,從而取得蔣的諒解,使閻錫山得以在山西繼續掌權。
閻錫山充分利用爭取到的和平環境,依靠自力更生,在數年之內創建了包括採礦、冶金、採煤、發電、機械、化工、兵器、水泥、皮革、毛紡、造紙、捲菸、火柴等輕重工業廠礦的西北實業公司,修築了長達860餘公里的同蒲鐵路,成立了“山西省營業公社”,整頓了山西省銀行,新建了鐵路、鹽業、墾業等銀號,並為“四銀行號”成立了實物準備庫。到抗日戰爭前夕,閻錫山在山西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官僚資本體系,資產達到2億銀元。其規模之大,投資之少,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在國內名列前茅。
同時,閻錫山認為不把民眾組織起來會給共產黨留下空子,須用組織來抵抗共產黨的組織,於是成立了青年救國團、建設救國社等團體,後來又將其合併組成山西自強救國同志會,作為閻錫山推行政令的組織保證。這樣,閻錫山的經濟和政治實力都得到了增強。

夾縫求存

閻錫山的反共是由來已久的。早在民國十年(1921年),閻錫山聽了僑居蘇俄的山西商人的報告,便認為“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兩個極端的錯誤,人類應謀求適中的制度”,逐召開“進山會議”。針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鬥爭學說,以“人群組織究竟怎樣對?”為題展開討論。之後,閻錫山支持蔣介石對工農紅軍的反革命“圍剿”,曾派一個師赴江西參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陝北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閻錫山開始了“思想防共,民眾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進而要用“九分政治一分軍事來防共,七分政治三分軍事來剿共”。閻錫山在山西還準備實行土地“村公有”,作為防共的根本辦法;設立“防共保衛團”和“主張公道團”組訓民眾,“防共保鄉”。同年冬,日軍炮製了“華北事變“,接著要求華北五省實行“自治”。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月,紅軍渡河東征,晉軍慘敗,閻錫山告急,蔣介石乘機派5個師開進山西。紅軍於5月初回師陝北,蔣軍卻賴著不走,而且於6月成立了晉陝綏寧四省邊區“剿匪”總指揮部,並以陳誠為總指揮,對閻錫山構成威脅。在蔣、日、共三種勢力面前,閻錫山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小心翼翼,開始“在三顆雞蛋上跳舞”:蔣介石是事實上的國家元首,應該擁護,但又是自己的頭號政敵,必須拒絕蔣介石的勢力進入山西;日本帝國主義要滅亡中國,但閻錫山怕引火燒身,不提抗日,當日軍鐵蹄已進入綏遠時,閻錫山才於8月有條件地提出“守土抗戰”的口號;中共及紅軍雖然是危險的敵人,但暫時不會危及自己的存在,而且英勇善戰堅決抗日,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於是閻錫山停止防共叫囂,產生了聯共的構想。

山西抗日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自強救國同志會”內的左傾進步人士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9月18日發起成立了“山西抗日救國同盟會犧盟會”,閻錫山怕觸怒日本帝國主義,更名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自任會長。十月下旬,閻錫山邀請共產黨員薄一波主持“犧盟會”的工作。從此,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同閻錫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共產黨員參加閻錫山的官辦團體,運用山西的某些進步語言,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在“犧盟會”的領導下,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太原一時成為全國抗日呼聲甚高的城市。二十幾個省市的數千名進步青年慕名到太原參加軍政訓練,為抗日戰爭開始後組建新軍、開展武裝鬥爭和創建抗日根據地做了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準備。至此,閻錫山在擁蔣的前提下,基本上確立了聯共抗日的路線。
太原會戰形勢太原會戰形勢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閻錫山與蔣介石會商後,命令晉綏軍傅作義趙承綬等部對侵入綏東的日偽軍進行反擊,24日收復百靈廟。全國人民祝捷慰勞,士氣為之一振。同年冬,提出“守土抗戰”的口號,西安事變發生後,對“守土抗戰”的口號進一步發揮,使之與“犧牲救國”結合。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全國軍民奮起抗戰。8月5日閻錫山赴南京參加最高國防會議,表示擁護全面抗戰,受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當月國共第二次合作達成協定,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編入第二戰區戰鬥序列,進入山西作戰,國共合作在山西進行抗戰的局面形成。閻錫山提出民族革命的口號,同意由犧盟會組建新軍——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和太原工人武裝自衛隊,並給予武器裝備。7月31日,與中共方面的彭雪楓會晤。
日本侵略軍占領平津後,其一路指向山西。閻錫山於8月27日赴雁門關內的太和嶺口指揮作戰。 9月初,日軍侵入山西,晉綏軍天鎮廣靈未能阻敵前進。9月7日,中共方面的周恩來同彭德懷、徐向前等人一起趕到大和嶺口,同閻錫山會談。9月20日,根據中共的建議,又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場總動員委員會,組建新軍暫一師,以續範亭為師長。9月下旬,國共兩黨軍隊配合進行了平型關戰役八路軍殲敵1000餘人,取得抗戰以來的首次勝利,給抗日軍民以極大鼓舞。接著,閻錫山部署晉綏軍與中央軍共同扼守忻口,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戰鬥。中國軍隊堅守23天,予日軍重創,在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10月初,在太原見到衛立煌。由於敵強我弱,11月8日,太原失守。閻錫山於4日離開太原南撤臨汾。
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
在此期間,閻錫山看到舊軍大部潰散,文官多數棄職,遂希望由犧盟會和決死隊幫助閻錫山支撐和扭轉山西危局。在閻錫山的支持下,新軍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夏已發展為4個決死縱隊、一個工兵旅和一個暫編師,共轄50個團,約5萬餘人;在山西的7政區中,有5個行政區及其所屬縣的政權由犧盟會掌握,在105個縣中有70個縣長由犧盟特派員(共產黨員)擔任。山西成為全國實現國共合作、堅持抗戰的模範地區。

抗戰失利

閻錫山撤退至臨汾進行整頓,成立民族革命大學,公布了與中共《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內容基本相同的《民族革命十大綱領》。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16日閻錫山成立了以舊派人物為骨幹的“民族革命同志會”,自任會長,以之與犧盟會和國民黨抗衡。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2月,日軍大舉南侵。閻錫山先渡過黃河到達陝西洛川,後到陝西宜川縣秋林鎮避難。在八路軍山西新軍晉綏軍的打擊下,日軍退縮於鐵路沿線和平原地帶,廣大山區成為抗日軍民的根據地,中共領導的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邊區相繼成立。閻錫山根據形勢游弋於黃河兩岸。山西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閻錫山眼看共產黨的影響迅速擴大,新軍和犧盟會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感到繼續下去勢將動搖自己的統治,於是決心消除中國共產黨對新軍和犧盟會的影響。8月,閻錫山在吉縣古賢村召開的由軍師長參加的“古賢會議”上,即鼓動舊軍反對新軍,舊派反對新派,並說“天要下雨,趕快準備雨傘。一落人後,便要吃虧”。
山西的中共抗日根據地形勢山西的中共抗日根據地形勢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國民黨在重慶舉行五屆五中全會,在討論繼續抗戰、強化國民黨的同時,還提出“防共、限共、溶共”的一系列措施。閻錫山積極貫徹實施,於3月在陝西宜川縣秋林鎮召開了“秋林會議”,公開提出取消新軍的政治委員制度,企圖把新軍統一於舊軍。12月初,閻錫山又配合蔣介石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發動了旨在消滅犧盟會和決死隊的“十二月事變晉西事變。新軍各部聞警應變,閻錫山的陰謀未能得逞。“十二月事變”標誌著閻錫山聯共抗日路線的終結。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月,中國共產黨派王若飛肖勁光與閻錫山談判,確定以汾陽離石到軍渡的公路為晉西北晉西南的分界線,晉西北為八路軍和新軍的活動區域,晉西南為晉綏軍的活動區域。這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和保持了中共同閻錫山的統一戰線關係。從此,閻錫山在山西只能控制晉西南的二十幾個縣。
這時,閻錫山又運用“中庸哲學”研究同三方面的關係。閻錫山認為大敵當前,蔣無暇整治他,毋須顧慮;共產黨和八路軍日益強大,民眾十分擁護,已不再是可以被利用的力量了,而且會同犧盟會和新軍聯合起來反對他,是威脅他存在的主要敵人;日本侵略軍仍是難以戰勝的,抗戰前途非常渺茫:於是產生了玩勾結日本這張牌以對付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念頭。日本帝國主義也有誘閻投降以便把軍隊轉用於其他戰場的想法。雙方勾結的條件逐漸成熟。

趨日反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夏,閻錫山開始同日軍代表接觸。11月,閻錫山令其第七集團軍總司令趙承綬根據“亞洲同盟,共同防共,外交一致,內政自理”的原則,與日本山西派遣軍參謀長楠山秀吉談判,達成雙方合作、日方為閻錫山裝備30個團的口頭協定。民國三十年(1941年)6月,日軍將孝縣城讓給閻軍接管。8月11日,趙承綬代表閻錫山與日本華北派遣軍參謀長田邊盛武以及楠山秀吉等在敵占區汾陽縣城內簽訂了《日閻停戰基本協定條款》(俗稱《汾陽協定》),商定雙方停止敵對行動,閻錫山通電脫離重慶國民政府,日本將山西政權交閻錫山並為閻軍提供武器裝備等。會後,閻錫山在日占區太原、汾陽、臨汾等地設立了辦事處。至此,閻錫山已由聯共抗日轉變到聯日反共的危險境地。
與此同時,閻錫山為了適應形勢的變化,在駐地吉縣克難坡由“民族革命同志會”對其軍政人員進行“洪爐訓練”,提出“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的謬論。《洪爐歌》詞則強調“精神整體,合作分工,組織領導,決議是從”,為集體降日進行思想和組織準備。為了掃除降日障礙,閻錫山強化“同志會”的組織領導,命令所有軍政經人員及中學以上學生,都須參加“同志會”,開會必呼“會長萬歲”等口號,以樹立絕對權威;還令其特務組織“政衛組”和“隰汾區戰工團”(後改組為“同志會流動作隊”)“肅清偽裝分子”,大肆逮捕和殺害共產黨員、犧盟會員、決死隊官兵和進步人士。
對閻錫山與日軍秘密勾結的行徑,中國共產黨曾多次提出警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為了大舉侵略東南亞地區,迫切希望閻錫山履行《汾陽協定》的各項條款。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6日,閻錫山在日方一再要求下,與日本華北派遣軍參謀長安達二十三、山西派遣軍司令官岩松義雄等在吉縣安平村舉行了所謂的“安平會議”。日本侵略軍頭目要求閻錫山立即宣布脫離重慶政府;閻錫山由於受到八路軍第二戰區辦事處處長王世英的規勸與警告,又見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日本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同時覺得當漢奸將遺臭萬年,乃採取應付態度,提出由日方先行交付答應給他的武器裝備。雙方各持己見,未能達成協定。閻錫山恐被劫持,在午休時刻乘機逃走。會後,日軍進行報復,擊潰閻部第三十四軍並俘虜騎兵軍兩個師。不久,各自為了自身的利益,雙方互相利用,又行勾結。這時的閻錫山一變依靠日軍而為利用日軍。除了交流物資外,他派幹部到敵區擔任縣長等偽職,並對其他偽縣長發給山西省政府的委任狀,以便在抗戰勝利後迅速摘取勝利果實。至此,閻錫山運用“中的哲學”又為自己營造了新窟:蔣介石怕閻錫山投降,增加了對他的支援;中共為了使閻錫山繼續留在抗日營壘,減少了對他的壓力;日軍為了誘閻錫山就範,停止了對閻錫山的進攻,並進一步勾結。閻錫山營造的新的三窟已就,乃得苟安於晉西南一隅之地。
民國三十三年(1945年)8月10日前後,閻錫山得悉日本將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訊息後,即派趙承綬到太原與日軍頭目商定:日軍在原防區防堵共產黨及八路軍並聽候閻錫山受降;又派部隊向太原挺進。30日,閻錫山在日軍保護下回到太原,隨即宣布“行者”(抗戰人員)和“居者”(漢奸)同樣有功,並委任偽省長蘇體仁馮司直王驤為高級顧問或高級參事,改編偽軍為省防軍,留用日俘萬餘人,作為他進行反共內戰的資本。八年抗戰的結果,在山西閻管區不過是閻日偽合流而已。

內戰風雲

主詞條:太原戰役
民國三十三年(1945年)8月閻錫山在得悉日本即將投降的訊息時,即令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率部1.7萬餘人,向上黨地區(今晉東南地區)挺進,從日軍手裡和平接收長治屯留長子襄垣等縣。9月初,八路軍發起反擊,將史部圍於長治。閻錫山急令第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部2萬餘人,由太原奔赴馳援。10月中旬,史、彭兩部先後被殲。
1945年在太原的閻錫山1945年在太原的閻錫山
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1月,國共雙方達成停戰協定。閻錫山命令所部於1月13日午夜停戰協定生效前,搶占地盤並向八路軍進攻。3月3日,軍事調解處三人小組來太原視察,閻錫山口頭上表示願意和平解決國事,私下卻表示要準備大打,並且反對遣送日本戰俘。在此關鍵時刻,第二戰區參謀長郭宗汾曾有過實現“局部和平”的構想,但是閻錫山拋棄“中的哲學”,拒絕了這個建議,全力備戰,在太原大同等地修築碉堡7000餘個。6月下旬,蔣介石公開撕毀停戰協定,內戰全面展開。閻錫山亦步亦趨,在山西各地向八路軍展開進攻。
第二戰區撤銷後,閻錫山以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的名義,繼續掌握著山西的軍政大權。他繼續推行在抗戰期間為解決兵源和糧食問題而制訂的“兵農合一”政策,將18歲至48歲的壯丁每三人編為一組,一人為常備兵入伍當兵,二人為國民兵各領一份“份地”在家種地,打糧食供給常備兵家屬。他在晉中抓丁7萬餘人,為他充當炮灰;加上橫徵暴斂,致使土地荒蕪,民不聊生。他繼續強化特務統治,除由“政衛組”負責軍隊內部的“肅偽”外,又將“民族革命同志會流動工作隊”改組為“太原特種警憲指揮處”,並在各縣成立“特警隊”,專門在社會上進行“肅偽”,數以百計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慘死於這兩個特務組織的屠刀之下。1947年秋至1948年春,閻錫山變本加厲,在晉中各縣和太原市推行血腥的“三自傳訓”(自清、自衛、自治),目標為“十除一,一變九”,即在十人中除掉一個共產黨員或革命民眾,把原有的一個擁閻的人變為九個。推行結果,僅據山西省政府1947年11、12兩月的統計,即用亂棍打死3000餘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山西進展神速。到民國三十六年(1948年)7月,太原已成為孤島。閻錫山準備了數百瓶氰化鉀,表示要與“同志會”“基幹”(主要為縣團級以上骨幹)500餘人在城破時共同“成仁”,同時卻以公營事業的流動資金搶購金銀,運往上海營造新窟。在民國三十六年(1948年)新華社公布的43名戰犯中,閻錫山名列第32。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閻錫山看到統治山西的末日將臨,示意在南京的親信徐永昌賈景德等人,向代總統李宗仁建議邀他赴南京商討國事。3月29日接到邀請電後,立即起飛。4月24日,人民解放軍攻克太原,閻錫山妹妹閻慧卿、省政府代主席梁化之及特種警憲指揮處40餘人自殺。閻錫山在山西執掌38年之久的政權就這樣被解放軍消滅。

客死台灣

太原解放後,閻錫山並不甘心於自己的失敗。他以反共守城名將的姿態出現,編造了“太原五百完人”的謊言到處吹噓以撈取政治資本;又借蔣、李之間的矛盾,居中調停,得以於1949年6月13日出任遷往廣州的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
他就職後宣稱“以爭取勝利為第一要著”,要在“束手無策,坐以待斃”的局面下,“不惜一切犧牲,不顧一切障礙,勇往直前”。還發行“銀圓券”以代替如同廢紙的“金圓券”;還提出了《扭轉時局方案》和《反共救國實施方案》,企圖在華南西南再作最後抵抗。他派徐永昌等人飛赴綏遠、新疆,阻撓和平談判。但在解放軍進軍聲中,閻錫山的負隅抵抗不過螳臂當車而已。由於閻錫山唯蔣中正之命是從,不把李宗仁放在眼裡,李宗仁與閻的矛盾日趨尖銳。李要閻辭去國防部長,閻則予以拒絕。他說:“我兼國防部長必滅亡,換人或滅亡或不滅亡,我願意辭。即使我兼亦亡,換人亦亡,或是我兼或可不亡,換人亦或不亡,我就不辭。但亡,我亦願辭。假使我兼亡的慢,換人亡的快,我就不辭。”正是他這名國防部長指揮的軍隊在解放軍進攻下,卻風聲鶴唳,潰不成軍。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解放軍入川作戰,閻錫山於12月8日帶領他的政府從成都飛往台灣。從此,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
閻錫山閻錫山
退到台灣的蔣介石,於1950年3月1日宣布恢復總統職務。閻錫山辭去行政院長,國防部長也被徐永昌接任。閻錫山獲得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兩個頭銜。之後居於台北市菁山之麓。他無事可做,乃從事著述,先後寫了20多本小冊子,其中主要的是以反共和宣揚他的“物勞主張”和“中的哲學”為內容的《大同之路》。
病重時,閻錫山對一直看護他的賈景德說:他痛惜自己不能追隨蔣介石回大陸去,而深感遺憾。閻給其親屬留下了六點遺囑:一、一切宜簡,不宜奢;二、收輓聯不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四、出殯以早為好;五、不要放聲而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記第一百段及第一百二十八段;七、七日之內,每日早晚各讀他選作之《補心錄》一遍。1960年5月23日病逝,終年77歲。
閻錫山病逝後,台灣成立了以何應欽為首的治喪委員會。委員有于右任張群、賈景德、唐縱李石曾、張道蕃、谷正鼎、谷正倫、梁寒操等人。5月29日入斂,蔣介石親往祭奠,並送一塊“愴懷耆勛”的匾額。隨後葬於陽明山七星山之上。

主要成就

政治

  • 保境安民
閻錫山在山西三十多年,一直搞保境安民,儘量不參與軍閥混戰,為山西重工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閻錫山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使山西維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對內,閻錫山以興利除弊為施政大要,推行“六政三事”,積極發揮民眾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發展民德、民智和民財。
在閻錫山的管理下,山西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河南、山東、河北等鄰省的災民大量湧入山西,尋求安居樂業之所。山西曾獲得了“模範省”的稱號。
  • 自強救國同盟會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閻錫山提出民族革命的口號,同意由犧盟會組建新軍——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和太原工人武裝自衛隊,並給予武器裝備。9月20日,根據中共的建議,又成立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場總動員委員會,組建新軍暫一師,以續範亭為師長。

軍事

  • 軍事策略
閻錫山認為“人以國分,利害相反,戰爭以生。戰爭既不可免,力國家生存計,不能不有所準備”。對於戰略、戰術、戰鬥,閻錫山堅持以適當為最高原則。適當原則是閻錫山中的哲學的變體,閻錫山認為在制定戰略時要牢牢把握適當原則,做到進退自如,以爭取最終的勝利。
閻錫山把國防劃分為軍事國防和經濟國防兩部分,主張以經濟國防為軍事國防的根本,通過經濟和軍工的自主自立來建立備的軍國防體系,真正實現軍事上的強大。
  • 治軍策略
閻錫山在其軍事策略的指導下,開始培植自己的軍事勢力,逐步建立了以五台籍將領為主的嫡系軍隊。幾位五台籍將領如楊愛源、王靖國、趙承綬等從底層軍官做起,一直到集團軍司令,這其中都少不了閻錫山的提拔與倚重。閻錫山獨攬山西軍政大權後,開始利用各派系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先後進行了四次擴軍,晉軍由辛亥革命時期的一萬餘人擴展到了中原大戰前的三十萬人,真正成為一支盤踞山西的重要軍事力量。
閻錫山在發展軍事教育上也不遺餘力,先後成立了軍士教育團、學兵團幹部訓練隊、山西軍官學校、山西陸軍輜重教練所、隨營總校、晉綏軍官教導團、山西航空學校、第三集團軍騎兵教練所、民兵軍官教導團、天才軍官學校等軍事學校,為晉軍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
閣錫山從各方網羅技術人才,大力發展軍工製造,;成了與瀋陽、漢陽兵工廠齊名的太原兵工廠,基本實現了晉軍的武器給。問吋乂述成了兩北實業公司,為武器製造提供必要的原料。
  • 軍事工業
閻錫山在軍事工業的建設上,思路標新立異,為了使自己的軍事實力立於不敗之地,閻錫山從人員、技術、管理模式三方面措施來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正是由於其正確的建設思路,山西軍事工業才能逐漸強大起來。
首先,重視培養技術型人才。選派優秀的人才去國外學習先進技術,並且不惜重金聘請國外技師來華教課,並參與軍事工業建設。他創辦的實力工業學校、半工半讀,培養了大量技術人才,閻錫山給予他們優厚待遇,這些學生大多成為山西軍事工業的技術中堅力量。
其次,重視科學技術的力量,不斷地最佳化生產技術。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鑽研兵器和兵器學的相關問題。如,1924年山西火藥廠張凱發明的“凱字號炸藥”,成本低,威力大,適用性強。科學技術的不斷提升,給山西軍事工業的建設創造了有力條件。閻錫山還根據山西多山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加大炸藥彈體,加重炸藥藥量來增加威力的做法,製成了大號的手榴彈和手雷,專門防守山拗口和制高點。
最後,實行“包工制”,最佳化經營管理模式。

經濟

閻錫山推行的“自產、自用、自足”的建設方針。經濟上,加強金融建設,推行“物產證券”。“物產證券”的推行很好的解決了軍事工業建設資金方面的問題,據可靠統計,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山西的各類債券、借款券等共收集資金高達7000萬元。正是這批資金,不僅活躍了山西金融的發展,而且從資金上支持了閻錫山的西北實業公司,實現了閻自籌資金建設軍事工業的目標。實業上,強調“造產救國”,大力興辦自有企業。閻錫山認為中國國力的衰微的根本原因在於“物力不足”,物質力量的單薄又導致中國的人勢無法得以發揮。
他利用孫中山先生的遺訓”造產建設、發展實業“和民眾對於日寇的反抗情緒,籌建了自己的大型軍事工業企業——西北實業公司,正是由於這樣的實業企業大大地提升了閻錫山的軍事力量,同時也給與抗日戰爭的後勤供給有利的支持。

教育

20世紀上半葉,閻錫山在山西大力興辦教育,成績突出,令人關注,並帶動其他各地軍閥紛紛投資辦教育,從而掀起了軍閥辦教育的熱潮。閻錫山為了讓更多的民眾能夠理解與領悟其統治政策,一方面大力開展帶有政策宣傳性的社會教育活動,另一方面則率先推行白話文和注音字母,並採用白話書寫文告,以期贏得廣大民眾對其政權的支持。
20世紀30年代,閻錫山令山西省教育廳將抑制洋貨的教育與宣傳作為中國小教育的重要內容,以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他還在國民教育課程中增加鄉土教育內容。為了增加小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培養其熱愛家鄉的情感,1928 年晉北平魯縣率先在初級國小中增設鄉土教育課程,包括本縣沿革、縣境、地勢、山脈、河流、長城、氣候、交通、物產、政區、實業、教育、財政、村政、禮俗等,還附有全縣區劃表、各區編村表、全縣村莊戶數及人口表。此後,閻錫山又下令全省所有國民學校均開設鄉土課程。還在中國小課程中增加禁毒內容。他要求在初小歷史課中加入清末鴉片的傳入及林則徐的禁菸運動等內容。

思想

  • 村本政治
民國十一年(1922年)3月,閻錫山提出“村政自治”的概念。就是希望山西進入“村民自辦村政之時代”。隨著“村本政治”的全方位鋪開,民國所有的割據勢力當中(包括南京的國民政府),除了中共控制的根據地之外,已沒有誰的社會基層控制能力能夠超越閻錫山的山西。
  • 三不二要
閻錫山奉行“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後來閻錫山概括為“保境安民”,要求“與鄰省聯絡,使能不為我患,或竟鄰疆樂與合作,進而為我用,代我禦侮”。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閻錫山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使山西維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
  • 六政宣言
民國六年(1917年)10月,閻錫山發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處”,推行水利蠶桑植樹禁菸天足、剪髮(男人剪辮子),後來又增加種棉、造林、畜牧,合稱“六政三事”。
  • 用民政治
民國七年(1918年)4月以後,閻錫山推行積極發揮民眾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發展民德、民智和民財,宣揚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內容的封建倫理道德;成立“保衛團”對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山西暫時出現了社會比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的局面,河南、山東、河北等鄰省的災民大量湧入山西,尋求安居樂業之所。山西曾獲得了“模範省”的稱號。

著作

閻錫山的言論彙編成冊的主要有《閻伯川先生言論輯要》、《閻伯川先生抗戰復興言論集》、《三百年的中國》、《大同世界》、《大同之路》

人物評價

  • 孫中山:“去歲武昌起義,不半載竟告成功,此實山西之力,閻君百川之功。……倘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閻錫山夤緣時會登上都督寶座並獲得如此評價,在國內是僅有的一人。”“武昌起義,山西首為回響,共和成立,須首推閻都督之力為最。”
  • 張聞天:這個戰地動員委員會的組織,確實是向著全面的全民族抗戰的前途前進了一步。因為這個委員會是依據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的命令,在司令長官行營直轄之下,所以它的組織,確實也是閻伯川先生的思想向著全民族抗戰的前途前進了一步的具體表示。這種進步是值得我們讚揚的,希望各地的軍政領袖都能夠學習閻先生。
  • 財經國家周刊》:在民國一眾赳赳武夫中,閻錫山卻出人意料地對工業建設、貨幣政策、財稅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運行規律有深入而切實的把握。在他幾近40年的全盤掌控下,山西這樣一個無論地理方位和資源稟賦都毫無優勢的內陸省份,在整個民國時代的滿目瘡痍之中保持相對的富庶、平靜,可謂是全盤失敗的民國經濟財政史上一絲微弱的亮色。
  • 文匯讀書周報》:“作為山西的‘模範督軍’,閻錫山實際上處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儘管當時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錫山為一千一百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他便顯得出類拔萃。”這些溢美之詞出自美國《時代》雜誌。

親屬成員

父母

  • 父親:閻書堂,以營商為生。
  • 母親:曲月清,為大家閨秀。

妻子

  • 原配:徐竹青,五台縣大逢村人,閻錫山之父包辦,一生無子。隨閻錫山去台灣,88歲高齡去世。
  • 二夫人:徐蘭森,山西大同人,為閻錫山生了多個孩子。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病逝於太原,終年48歲。

兒子

  • 長子:閻志恭
  • 次子:閻志寬,20來歲夭亡
  • 三子:閻志信,幼年夭折
  • 四子:閻志敏
  • 五子:閻志惠
閻錫山一家閻錫山一家

軼事典故

名字由來

閻錫山小名叫萬喜,有一天,父子倆走在街上,見許多人圍著看告示,擠進去一看,見是山西武備學堂招生,回家後,父子倆商量了一夜,就決定前去報名。當天夜裡,閻父閻書堂翻來復去地怎么也睡不著。想到兒子如果考進武備學堂,畢業後就成了帶兵的武官,人前該何等光彩?後來想起,如果兒子做了官,還叫小名,“萬喜”“萬喜”地到處叫,實在不雅,就想給兒子起個響響亮亮的官名。因為閻書堂素日迷信,就又想到該給兒子算個卦,看能不能考取,順便請算命先生幫助起個官名。
閻書堂把閻萬喜的生辰八字,告訴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認真推算了一番後,說閻萬喜五行缺金,這次考試一定得中。閻書堂又請算命先生結合閻萬喜的命相,給兒子起個官名。算命先生搖頭晃腦了半天,經過再三推敲商酌,最後決定叫“錫山”。從此,閻萬喜就改名叫閻錫山了。

左右之道

1937年2月4日,閻錫山談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反對左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右邊。反對右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左邊。站在左邊反對右,站在右邊反對左,不是消敵是樹敵。”

喜好作詩

閻錫山寫了不少古體詩,如1933年8月記:“一病纏身萬事休,光陰虛度古人憂,此生尚有幾多日,歲月何堪若此流。”1937年7月記:“做事知難行若易,做人知易行卻難。毋論做人與做事,尋著難處易其難。”學者李蓼源稱,閻錫山一生寫過百餘首詩,但多為打油詩,多不合韻律,本人也僅求其順口而已。

談論用兵

1938年6月19日的閻錫山日記寫道:“德日的戰術是侵略性的,強國對弱國,用之利多害少……吾國今日與日本作戰,是以弱對強,采德日戰術甚為不利,但舉國軍人所學如此,非特更改不易,言更改且難,真是錯路定深難返回,謀國必須事事圖始慮終。”1941年3月8日寫道:“不容部下犯罪是義,預防部下犯罪是仁,做官長必須仁義具備。”雖然閻錫山打過不少敗仗,但從日記上看,他的用兵和帶兵之道還是可圈可點的。

五妹慧卿

閻錫山的生活中,還有個為他料理生活的“五妹子”閻慧卿。她是閻錫山叔父閻書典的女兒,論輩分是閻錫山的堂妹,但比閻錫山小27歲。“五妹子”很得閻錫山的喜愛。但到了1949年3月29日,太原即將解放,閻錫山藉口要去南京開會,離開太原。臨走時,閻對“五妹子”說,自己很快就會回來,“你就不要去了”。4月24日,解放軍攻克太原。“五妹子”給閻錫山發電報:“一別永訣,來生再見。妹發電之日尚在人間,大哥閱電之時已成隔世。”隨後,她和山西省代主席梁化之等人在太原綏靖公署鐘樓下的居室里服毒自殺。

研究哲學

1931年2月28日,閻錫山日記寫道:“蘇格拉底行於街,無故被棍擊,睹者不平欲為之報復。蘇曰:驢踢人一蹄,人豈可還驢一腳?此與孟子與禽獸有何難焉同,乃是不直之忍。”研究過蘇格拉底和孟子,閻錫山還有點學貫中西的味道。

喜好作詩

閻錫山在日記中寫了不少古體詩,如1933年8月記:“一病纏身萬事休,光陰虛度古人憂,此生尚有幾多日,歲月何堪若此流。”1937年7月記:“做事知難行若易,做人知易行卻難。毋論做人與做事,尋著難處易其難。”學者李蓼源稱,閻錫山一生寫過百餘首詩,但多為打油詩,多不合韻律,本人也僅求其順口而已。

左右之道

1937年2月4日,閻錫山寫了一篇日記談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反對左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右邊。反對右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左邊。站在左邊反對右,站在右邊反對左,不是消敵是樹敵。”

善於帶兵

1938年6月19日的閻錫山日記寫道:“德日的戰術是侵略性的,強國對弱國,用之利多害少……吾國今日與日本作戰,是以弱對強,采德日戰術甚為不利,但舉國軍人所學如此,非特更改不易,言更改且難,真是錯路定深難返回,謀國必須事事圖始慮終。”1941年3月8日寫道:“不容部下犯罪是義,預防部下犯罪是仁,做官長必須仁義具備。”雖然閻錫山打過不少敗仗,但從日記上看,他的用兵和帶兵之道還是可圈可點的。

會議總結

1949年8月26日,閻錫山對開會進行了一番總結:“我感到現在各種會議多呈下列現象:一、背誦圖書目錄的會議。二、老鼠會議。三、小孩說故事會議。四、逞能會議。五、報復會議。六、矜功會議。七、泄憤會議。遂致發言多離開議題,決議多不依據發言,演至兒戲加深,仇恨加大,造成分奔的惡果。這種會議真是煞人情緒,增人厭心,白度時間,濫費人力,此一端即造成滅亡而有餘,真令人不知何者結成此果。古人說:無主乃亂,制度使然,抑領導失當所致,令人不解。”

後世紀念

故居

閻錫山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秋,以閻錫山故居為依託,籌備民俗博物館,1989年河邊民俗博物館(閻錫山故居)正式對外開放。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二級博物館,位於山西省定襄縣河邊村(原屬五台縣),始建於1913年前後,總占地面積33000餘平方米。
閻錫山故居閻錫山故居
閻府所有院落均以東為上,以東西為中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是典型的傳統布局章法。建築中街道、小巷、夾道為直道,縱向為正東西,橫向為正南北。其最鮮明的特色有四:一是閻府建築中有典型的清朝宮殿式建築,如文沱草廬一進三院,莊重高大、氣宇軒昂。二是傳統北方民居,如老太爺府、客房院,樸實典雅、方正氣派。三是依勢而築的帶廊窯洞,如西花園南樓、東花園二院南樓等,堅固實用、氣勢豪放。四是中西合璧的建築。總之閻府莊園三十多座院落既嚴謹有序又富於變化,具有鮮明的晉北地方風格。

墓地

閻錫山墓位於台灣省台北市陽明山永公路245巷32弄里。墓地周圍峰巒環抱,茂林修竹,圓冢方碑,坐北朝南,氣勢非凡。墓前斜坡上,用水泥雕成一個高大的“中”字。取意於閻錫山認為:處事、為人、為政,都要“發於仁,歸於中”。墓園內之墓碑、寶頂,前方層級而上的墓道及後方背山,形成一完整墓園風水形式,貼滿墨綠磁磚圓冢獨具特色、石碑保存完整、風格獨特,與數百公尺遠的閻錫山故居的種能洞及紅磚屋並列為古蹟,相互輝映,共為一體,深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
閻錫山墓閻錫山墓

影視形象

類型內容
電視劇
2003年電視劇《延安頌》:徐光明飾演閻錫山
2005年電視劇《八路軍》:徐光明飾演閻錫山
2007年電視劇《彭雪楓》:徐光明飾演閻錫山
2008年電視劇《東陵大盜》:演員待考
2011年電視劇《東方》:徐光明飾演閻錫山
2015年電視劇《太行山上》:張秋歌飾演閻錫山
電影
1987年電影《東陵大盜》:斗兵飾演閻錫山
2005年電影《太行山上》:徐光明飾演閻錫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