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姓名:唐才常(1867年—1900年)
民族:漢族
籍貫:湖南瀏陽
出生年:1867年
犧牲日期:1900年8月22日
性別:男
職務:清末
維新派領袖。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
生平
唐才常:清末
維新派領袖。字黻丞,佛塵。湖南瀏陽人。貢生出身。與
譚嗣同同鄉,同師於
歐陽中鵠,並稱為“瀏陽二傑”。他出身於封建知識分子家庭,自小接受封建教育。
簡介
詳細介紹
唐才常:字黻丞,佛塵。湖南
瀏陽人。貢生出身。與
譚嗣同同鄉,同師於
歐陽中鵠,並稱為“瀏陽二傑”。
他出身於封建知識分子家庭,自小接受封建教育。 甲午戰後,民族危機深重,他以救中國為事,專力研究各國政治外交情事,曾參與維新活動。
戊戌變法失敗,他發憤“樹大節,倡大難,行大改革”。
1899年與康、梁商定在長江兩岸各省起兵“勤王”,企圖用武力驅除
義和團,“討賊勤王,以清君側”,推翻西太后政權,擁戴光緒帝重新當權。
1900年在上海組織“
正氣會”,後易名“自立會”,組成
自立軍七軍,唐才常任
督辦。定於8月9日在湖北的漢口、漢陽、安徽、江西、湖南同時起兵。因
康有為未按期匯款接濟而延期。前軍統領秦力山未得通知,按期獨自在
大通起事,戰鬥三天失敗。
嶽麓書院
唐才常早年就讀於長沙校經書院、
嶽麓書院及武昌
兩湖書院。維新志士,
自立軍起事的主持人。1887年到1891年間,他曾肄業於長沙校經書院和嶽麓書院,其時已萌變法思想。
1894年肄業於兩湖書院。中日
甲午戰爭後,積極主張變法維新。光緒二十三年(1897)與
譚嗣同在瀏陽興辦算學館,提倡新學,在長沙辦時務學堂,編輯《湘學報》。次年又創辦《湘報》,宣傳變法維新。1897年初,唐才常從武昌返回湖南,全力投身
維新運動。
戊戌政變前夕,唐才常受光緒皇帝之詔,赴京參與變法運動。行至漢口時,戊戌政變已發生,他返湖南,接著去上海,繼而週遊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進行聯繫僑胞、結識同志的工作。
1898年,與
譚嗣同創辦南學會、群萌學會,成為南方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同年夏,欲赴北京參與新政,行至漢口,得知
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維新失敗後逃往日本,與
康有為、
梁啓超、孫中山等人接觸。二十五年,與興中會
畢永年合作,準備聯絡長江沿岸會黨起事。同年冬回國。
1899年冬,唐才常回到上海,組織“正氣會”(不久改名“自立會”),對外則以“東文譯社”之名進行活動。接著,唐才常在上海組織“富有山堂”,作為自立會聯絡
會黨的機構,又仿
哥老會之法,於沿江各地會黨中廣發“
富有票”,僅兩湖就發放了二萬多張。
在聯絡會黨的基礎上,唐才常組織了
自立軍,全軍分五路,入會者達10餘萬人。自任總司令,設總機關於漢口。
八國聯軍
一九00年六月,
八國聯軍入侵,清廷宣戰,東南督撫搞所謂“中外互保”。唐才常以反對清政府引
義和團排外為名,於七月上旬在上海英租界愚園召開“
中國國會”,宣布:一、“保全中國自立之權,創造新自立國”,二、“決定不認滿洲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三、“請光緒帝復辟”。
張園“國會”召開之後,
自立軍五路人馬分頭布置,確定七月十五日在漢口、
漢陽、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時起事。結果由於
康有為的海外匯款遲遲未到而一再
延期於二十九日。
清政府聽到風聲,沿長江戒嚴。湖廣總督
張之洞對於唐才常的活動早有所聞。唐才常也算是他的門生。後有理髮師向都司告密,張之洞派兵搜尋。七月二十七日晚,漢口總機關被破獲,唐才常與
林圭、
傅慈祥、
田邦璇等12人被捕。張之洞特派
鄭孝胥去審問,唐才常說:“此才常所為,勤王事,酬死友,今請速殺!”並獄中題詩“剩好頭顱酬故友,無損面目見群魔”。
於七月二十八日夜被殺於
武昌大朝街紫陽湖畔,臨刑前有詩“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濺荒丘。”同難者共十一人,唐才常首級懸在
漢陽門。
自立軍起事失敗。
事跡介紹
戊戌變法人物
一九○○年七月,由唐才常、秦力山發動和領導的
自立軍起義,在安徽
大通爆發了。這是介於
戊戌變法和
辛亥革命之間的一次全國性起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現將這次起義的起因、經過和影響紀實如下。
一、
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失敗,證明了在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推行改良主義是走不通的。致使一部分知識分子,逐漸走上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道路。
當時,力主變法的唐才常,在變法失敗後,潛往日本。一八九九年秋,經畢永年介紹,與孫中山先生相見於
橫濱。孫中山此時正在醞釀惠州起義,部署革命鬥爭。唐將在湘鄂和
長江一帶的起兵計畫面報,孫中山認為可行。唐才常受到了孫中山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蘊藏著行大改革,圖大舉的奇氣於胸中。是年冬,唐才常由日返滬,組織“正氣會”。
一九○○年春,孫中山遣
鄭士良入惠州,史決如入廣州,發動起義。唐才常為了以相策應,一面在上海將正氣會改名為“自立會”,並負責運動各省黨會及防軍,一面邀攬豪傑,接納留學日本歸來的學生秦力山等二十餘人為中興會員。同年七月,唐才常等在上海愚園召開“中國國會”,隨即赴漢口組織
自立軍第五軍,自任總司令。同時任命秦力山、吳祿貞為
大通前軍統領。預定農曆七月十五日於漢口,
漢陽、
安慶,大通、贛、湘同時舉義。孫中山獲知此舉,稱讚不已。
大通自立軍起義的事宜,正由秘密到公開地進行著。
二、
七月上旬,唐才常遣秦力山秘密到大通,即得到童年好友、哥老會會員、安徽巡撫署衛隊管帶孫道毅的密助軍械。又通過大通哥老會首領符煥章,秦老耀等人散發“富有票”發展組織。大通附近居民附會者踴躍於途。南陵,青陽,裕溪等地會黨,也積極準備,秘密向大通靠攏。還有清軍
長江水師駐
大通的一營士兵(大部分是哥老會員)亦願反戈。十三日,
自立軍開始在長江北岸
桐城境內聚集。由於發動工作匆匆,加之組織內部成員魚龍混雜,故軍機外泄。秦力山知事機暴露,決定立即起義,並在大通建立了起義指揮部,迅速趕印
張貼了武漢自立軍總部發來的文告和法令。曰:
1、保全中國自立主權;
2、請光緒皇帝復位;
3、無論何人,凡有保全中國者,皆可入會;
4、會人必須禍福相依,忠難相救,且當一律以待會外良民;
5、不準姦淫;
6、不準酗酒逞凶;
7、不準用毒械殘待仇敵;
8、凡捉獲頑固舊黨,應照文明公法辦理,不得妄開殺戮;
9、保全善良,革除苛政,共進文明而成一新政府;
十四日上午,
秦力山率
自立軍數百人,舉行宰牲祭旗後,打響了進攻大通的第一槍。清駐大通水師
炮船四艘,首先反戈,掉轉炮口,轟去督銷局,厘金局。清營參將張華照聞變,嚇得投江自殺。隨即又俘獲厘卡炮船八艘。登岸後連續攻下鹽務,厘金、藥械三局和一些庫房及衙門。繼之,完全占領了
大通鎮。
十五日,皖撫
王之春派出營官邱顯銘帶領武衛楚軍及
蕪湖防營管帶李本欽率部前來圍攻大通。接著,
兩江總督劉坤一派龍驤、虎威,策電兵輪三艘與長江
水師提督黃少春調
江明水師三營,湖標舳板三十隻分水陸兩路“會剿”
大通。清軍兵力大增,
自立軍兵力不繼,退出大通,向南陵退卻,等待援軍。十六至十九日,且戰且退,自立軍又與清軍在橫港,
楊家山、汀家洲、
南陵境內等地激戰,前後共相持七晝夜,終因孤軍奮戰(除秦力山一人潛逃日本外),全部殉難,起義歸於失敗。唐才常、秦力山領導的大通自立軍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使革命派覺醒,
改良派分化,對此後革命有著特殊的影響。正如近代著名革命黨人章炳鱗所說:“唐才常,近代中國曾起進步作用之人物,自立軍亦應視為一次起義也。”
學術界評論
唐才常是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在學術界卻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近二十年來有關唐才常研究論文中,對其思想方面的研究。論述有關唐才常的史學思想。
蔡克驕論述了有關唐才常的中西比較史學以及在當時進行史學比較的目的。
他認為:唐才常在
康有為、梁啓超等為爭取士大夫的支持,熱衷於宣傳
托古改制時,他已試圖自覺地運用史學比較的方法,
倡導人們學習西方。
“唐才常的史學經世思想強烈,他進行歷史比較的目的是要以史為鑑,為現實的政治鬥爭服務。因此,他把比較的重點放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最實質問題上,選擇其中…
評價的種類
對唐才常的評價歷來有三種:一、認為他始終是個
改良派,在戊戌維新時期是進步的,在
自立軍事件中成了改良道路的殉葬品。二、認為他原屬改良派左翼,戊戌變法失敗後,徘徊於保皇與革命之間,宗旨自相矛盾。三、認為
戊戌政變後,他逐漸從改良轉向革命,他領導的自立軍起義不是改良主義的尾聲,而是革命的起點。
貢獻
唐才常 曾任《
湘學報》﹑《
湘報》主筆,湖南時務學堂教習。光緒二十六年初,在上海建立正氣會,後改名為自立會,組織
自立軍。俄﹑英﹑美﹑日﹑德﹑法﹑意﹑奧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唐才常計畫在武漢發動自立軍起義,遭張之洞鎮壓。
主要著作
唐才常的著作輯為專集的有光緒二十四年長沙刊本《覺顛冥齋內言》4卷﹑1980年
中華書局版《唐才常集》3卷。
在哲學上﹐唐才常力圖用近代自然科學知識說明宇宙觀問題。他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由“元質”(即元素的
原子)配合成的,但又說“元質”是由靈魂產生和支配的。
思想和精神
他的思想具有明顯的機械論和形上學色彩﹐認為宇宙萬物是大大小小的“機輪”﹐即機器﹔“元質”本身是不可分割的﹑永遠不變的。他還擁護進化論﹐反對
守舊派的“榮古而虐今”﹑“尊舊而卑新”。他的思想充滿矛盾。
唐才常、秦力山、沈尊等志士殉難,給人們以巨大的震動。鮮血,使許多原先徘徊於改良、革命之間的人士幡然領悟到,想通過清廷來拯救中國,無異於“與虎謀皮”。他們轉而大聲疾呼,喚醒世人毋為
奴隸,拋棄改良的幻想,
毅然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紀念場所
1900年唐才常等七位烈士被草葬於武昌
洪山北麓。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漢口準備起事反對慈禧專政,以求改良中國政治而遭清政府殺害的
自立軍首領唐才常、傅慈祥、林圭等7人埋骨處。國民政府撥款重修
唐才常墓,建立庚子
烈士紀念堂,以紀念這些英勇獻身的愛國志士。
2011年,瀏陽、萍鄉、醴陵三地兩萬多唐姓人自發籌資80多萬元,將金剛鎮丹桂村的唐氏宗祠籌建成唐才常紀念館,讓市民從此有了祭奠緬懷這位愛國志士的場所。12月18日,祠堂正式竣工,才常紀念館開館。位於金剛鎮丹桂村青山灣的瀏萍醴唐氏家廟前坪人潮擁擠。來自北京、山東、湖南等地2500餘唐氏族人相聚一起,慶祝唐才常紀念館開館。當天,唐才常的孫女——81歲的唐連成從煙臺獨自坐飛機前來,捐贈了30本《唐才常傳》和2本《如煙往事堪回首》充實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