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

蠶桑

蠶桑,即養蠶與種桑。是古代農業的重要支柱。相傳是嫘祖(黃帝正妻)發明。蠶桑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文化,與稻田文化一起標誌著東亞農耕文明的成熟。而就漢文化的主體文化絲綢文化、瓷器文化則標誌著中原文明進入鼎盛階段。

2008年6月7日,蠶桑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桑
  • 外文名:蠶桑
  • 原料:蠶絲
  • 出處:詩經·《氓》
  • 意義養蠶與種桑
介紹,發展,典故,蠶桑產業發展新模式,桑園建設,大棚及內部設施建設,配套設施建設,蠶桑生產中良性循環經濟的模式,循環單元構成,主要單元循環方式,

介紹

蠶絲是絲綢的基本原料,絲綢文化實際上就是蠶桑文化的高度發展成熟階段。種桑是專為供給養蠶的,而養蠶是專為製作絲綢的。中文裡對絲綢的描述有綾、羅、綢、緞、帛、錦、繡、綺等多種概念,可見絲綢文化的高度發達。

發展

蠶桑農業的發展,使中原文明的紡織業領先於世界數千年,也促進了財富的增加、貧富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為中國當時的統治階級形成以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為標誌的服飾習俗奠定了基礎。同時對軟筆(毛筆)、刺繡、紙張的發明等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典故

《詩經》里桑樹出沒的篇章很多,對於先秦農業時代的人類生活來說,桑樹已經是普通栽種的作物。桑的最早記述出現甲骨文當中,人類開始創立文字,在乾枯獸骨和竹木平面上記錄自己的歷史,以保存和自然爭鬥的經驗,讓自己的智慧能夠開始有形的延續。他們從自然野蠶身上開始得到啟發,由蠶食桑,開始得到輕便柔韌的絲帛。
蠶母,在古代被尊為神母,而桑,在周商時,已經是宗廟祭祀的神木。等到先秦時期農桑遍野,文字記述中古樸粗糙的自然畫面,因為蠶桑飼養在農事裡的普及而變得柔和、華美。
“桑梓”作為家園的象徵,是中國文化獨有的特色。北方文學代表《詩經》中出現篇數最多的植物就是桑樹,南方文學代表《楚辭》中也提到桑樹,可見古代南北地區桑樹栽培十分普遍。

蠶桑產業發展新模式

桑園建設

為保證蠶桑基地的穩定健康發展, 不出現用工荒和環境污染等現象發生, 確定基地建設時遵循單個基地規模要大, 桑園必須集中連片, 而不同的基地之間又要相對分散, 隔離開來, 避免相互之間造成環境污染。在栽桑時通過宣傳, 優先和被流轉土地的農民簽訂1年的土地承包契約, 規定誰按技術要求無償管理桑園, 誰就可以在所管桑園內套種經濟作物, 獲得較為豐厚的收入。由於基地的桑園桑樹種植採取株距0.4m, 行距2m, 每667m2栽植1 000株的方式, 桑園中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積較大, 所以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不僅種植的桑樹成活率在97%以上, 而且通過桑園內套種, 桑園的空地也得到充分的利用, 桑園建設獲得了成功。

大棚及內部設施建設

蠶桑規模化養殖必須有合理規範的飼養大棚, 既要考慮養蠶的需要, 又要兼顧綜合利用的需要, 在設計上要求: (1) 大棚養殖要立體化。一般活動蠶台3層, 結合掛蔟, 各層寬度一般0.9m, 高0.5~0.9m, 長30m左右; (2) 大棚面積的確定結合每667m2桑園飼養蠶種的盒數建立, 一般以6 670m2桑園為單位, 一個大棚單季飼養10盒左右蠶種計算, 則要求大棚寬10m、高3.5m左右、長35m左右為宜; (3) 採用水泥灌漿大棚, 既堅固耐用, 在操作上又省工省時; (4) 大棚建立在桑園的主幹道兩邊, 兩棚之間縱向相距50m以上, 以利於防病及綜合利用的開展。

配套設施建設

蠶桑基地建設根據各地的桑園面積, 飼養盒數, 建設標準化小蠶共育室1~2處, 蠶具消毒池一個, 配置洗刷機1~2台, 打藥機1~2台, 機井1~3眼並配齊抽水機具, 旋耕機1~6台套, 桑園主幹道路設定路燈, 並且路面要用水泥硬化。

蠶桑生產中良性循環經濟的模式

循環單元構成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 在生產模式上存在一定差異。傳統經濟的生產流程為將資源生產成產品, 再進行廢物排放, 對於資源的利用和管理過於粗放, 沒有形成資源利用的優勢。而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為, 將資源生產為產品之後, 對於剩餘資源進行再次利用, 形成一個資源循環使用的過程。利用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 進行生產活動時, 所產生的廢物相對較少, 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生產成本, 還能減少生產活動對環境的污染。

主要單元循環方式

1 桑園
在桑園中較為常見的廢棄物為桑枝, 在以往的生產過程中, 所產生的桑枝沒有特定的處理標準, 一般都是將桑枝堆放田間, 使其自然枯萎, 這種處理模式不僅為後續桑園種植活動帶來影響, 還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針對以上問題, 人們需要挖掘桑枝的利用價值, 對於大型桑園來說, 可以與微生物公司進行合作, 將剪下的桑枝供給給微生物公司用於製作肥料, 形成資源再利用。一般而言, 桑枝經過粉碎處理之後, 可以將其用於香菇的栽培工作中, 有效提升香菇的栽培質量和產量。桑枝粉碎之後剩餘的殘渣, 還可以作為肥料重新進入桑園, 對提高土壤結構和土壤中的養分含量具有積極作用。除此之外, 桑園廢棄物中桑皮和桑根等均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可以進行進一步開發和利用。
2 養蠶
養蠶的過程中, 蠶在生長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蠶糞, 人們又將其稱為蠶沙。在對蠶沙中的含量進行分析之後可以發現, 其中含有大量對土壤具有改良作用的微生物, 同時還存在葉綠素、果膠和植物醇等多種物質。如果僅是將蠶沙作為肥料或者飼料會使蠶桑業的經濟性能有所降低, 無法充分發揮蠶沙的經濟價值。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人們研發了對蠶沙中葉綠素進行提取的方法, 在一段時間內成為處理蠶沙的主要途徑。主要提取方式為在蠶沙內加入一定量的汽油和酒精進行充分攪拌, 之後靜置一段時間之後會形成汽油層分離的現象。此時的葉綠素已經水解成為葉綠素和植物醇, 葉綠素和植物醇被成功提取之後剩餘的殘渣, 還可以重新用於桑園種植中, 對土壤改良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還可以利用鋸末與蠶沙攪拌, 進行平菇栽培, 對平菇的栽培質量和產量均有積極影響。
3 繅絲
繅絲廠在繅絲的過程中產生了兩類剩餘物質:乾下腳料和濕下腳料。乾下腳料主要是次繭之類的多種物質, 這些東西都是絹紡廠和絲棉廠搞絹紡和做絲棉的好原料。繅絲後的濕下腳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蠶蛹。蠶蛹富含蛋白質和蛋白纖維。好的蠶蛹可以賣給食品廠家做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差的蠶蛹給養豬場做優質飼料, 從蠶蛹中還可提取做蛋白絲的纖維蛋白粉, 從蛹皮中可以提取用途很廣的甲殼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