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傑(華南地區蠶桑教育事業奠基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邦傑,蠶業教育家,蠶業科學家。華南地區蠶桑高等教育的創始人,為振興粵桂湘蠶業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最先為廣東育成優良白繭蠶品種,並在整理地方品種、蠶的遺傳研究和改進溫湯浸種等方面取得開創性的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邦傑
  • 出生地湖南武岡縣蓼溪鄉
  • 畢業院校:湖南省立甲種商業學校
  • 主要成就:關於廣東蠶種之改良——套用遺傳的法則而得之二三結果
簡介,華南地區蠶桑教育事業奠基人,育成家蠶良種,發展蠶學學科,對人謙讓,對事認真,楊邦傑先生簡歷,楊邦傑先生主要論著,

簡介

楊邦傑,1891年6月18日生於湖南武岡縣蓼溪鄉(今洞口縣大水鄉)。1915年畢業於湖南省立甲種商業學校,隨即東渡日本求學。在日本學習期間,每每受到日本同學的歧視和侮辱,增強了他振興中華的決心,並常與在日學習的中國同學共勉為祖國多做貢獻。但終於忍無可忍,於1918年中學尚未畢業即憤而回國,在家鄉中學教書。但內心十分惶惑,認為身無專長,長此以往,對國家無所裨益。遂於1920年考取官費,再次東渡日本。當時日本文部省規定,凡未取得日本中學畢業文憑者不能投考大學。因此,楊邦傑先投考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畢業後才考入日本九州帝國大學(今九州大學)農學部,著重學習有關蠶桑的課程,並師事日本著名蠶學家田中義麿博士進行研究工作。1928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此後又在該校遺傳實驗室繼續實習。在日期間,曾與其導師田中博士共同發表《冬季萵苣葉養蠶》的論文,在日本蠶業界產生很大影響,從而開探索家蠶代用飼料研究之先河。楊在日本學習期間,與何品良相結識。何對他的滿腔愛國熱情和刻苦學習精神深為敬佩。何先回國,任廣東仲愷農工學校校長,多次電催楊去該校任教。1928年末,楊啟程回國,歷任仲愷農工學校蠶桑部主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蠶桑系主任,中國合眾蠶桑改良委員會委員,湖南蠶絲改良場場長,湖南農業專科學校校長等職。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後,任華南農學院教授兼蠶桑系主任。1963年後,曾先後當選為中國蠶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廣東省蠶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廣東省第三屆人大代表。1971年1月5日病故於廣州,終年80歲。
楊邦傑

華南地區蠶桑教育事業奠基人

楊邦傑回國之初,仲愷農工學校設有蠶桑部,而中山大學農學院則僅開設一門蠶桑課程。楊到職後,即銳意謀求改進和擴充,先後將仲愷農工學校蠶桑部的小桑園擴充為400畝的實驗桑園,新建實驗蠶房2座,並附設小型蠶種冷藏庫1間;將中山大學農學院的一門蠶桑課程擴大為蠶桑門,增設養蠶、制種、栽桑、蠶生理解剖、蠶絲泛論、制絲等課程。不久,又將蠶桑門擴充為蠶桑系,並舉辦女子蠶桑工學班多期。為此,楊邦傑多方物色知名專家教授,如桂應祥(朝鮮籍留日蠶學家)、沈敦輝等來校任教、兼課或講學。蠶桑系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逐步走上軌道。
楊邦傑一面銳意規劃和處理學校的各項工作,對蠶業課程的安排、講義的編寫、桑園蠶室的建設、試驗研究工作的開展、各造試驗蠶的飼養計畫、技術人員和工人的聘請與培訓,都逐項親手經辦或審理。同時,親自講授有關課程,並編寫了蠶學、養蠶學和蠶種學等講義。這些講義,以日本教材為主要參考資料,同時吸收國內風土習俗和傳統生產經驗,以及他自己的實驗、觀察和研究成果。在移譯國外採用的術語時,常反覆與蠶業界人士商討推敲,然後定出較為適合我國實際的中文名詞。講義編成後,很受其他蠶桑學校的歡迎,並被選用參考。
1936—1937年,經楊邦傑四處奔走呼籲,中山大學農學院蠶桑系獲得有關方面資助,開闢400多畝桑園和品種桑園,保存桑品種115個,修建大型蠶種冷藏庫1座,增添多種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並在廣州石牌設立華南蠶業試驗場,使蠶桑系的各項教學及試驗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1938年日軍南侵,10月,蠶桑系隨校本部遷往雲南澄江,經費十分短缺,教學工作陷於停頓。這時蠶桑系保存的蠶品種,包括許多珍貴的原始材料、基因型材料和生產品種達500多個,飼養保存十分困難,一旦丟失或死亡,將造成我國蠶業的巨大損失。在遷校途經廣西時,楊邦傑發表了《抗戰與蠶桑》等文章,申述蠶桑對抗戰建國的重要意義,並率領陳鼎新蔣同慶張其俊唐維六等人求見廣西建設廳農林處負責人。整整等了3天,才被接見並撥給一筆經費。當時有人勸他何必如此低聲下氣,他說:“我為蠶桑事業寧願犧牲一切,等待二三天算得什麼!”聞者莫不深受感動。由於爭取到了經費,蠶桑系在越南河內(當時為法國殖民地)設駐越南河內工作站,在廣西龍州規劃萬畝綜合蠶桑場,在廣西平南設平南蠶種場,在廣西桂林設家蠶育種工作站。之後,蠶桑系隨中山大學由雲南遷回廣東坪石和湖南宜章,楊又再三向湖南省建設廳呼籲,得到支持,在湖南耒陽設湖南蠶絲改良場,在湖南澧縣、長沙分別設立蠶桑工作站。蠶桑事業在廣西、湖南逐漸得到發展,蠶桑系保育的500多個蠶品種也全部得到妥善保存。
抗戰後期,楊邦傑與部分中山大學教職員工和湖南蠶絲改良場全體職工為躲避日軍南侵,遷居在湖南宜章薛家水平游山頂上為時一年有餘。1945年8月25日才獲悉日軍投降訊息,在興奮歡樂之餘,他忖度時勢認為必須儘早復員,恢復生產。1945年9月4日,他率領員工數人起程。當時公路鐵路均遭日軍破壞,他們水陸兼程趕抵長沙,向省建設廳報到,申請在澧縣設蠶絲改良場,耒陽設工作站,長沙設辦事處。獲得批准後立即開展復員工作,使湖南蠶絲改良場得以迅速恢複試驗和生產。
1928年楊邦傑返國後,幾十年如一日,在華南創建和發展蠶桑教育事業,為國家培育了大批人才,為提高廣東、廣西、湖南等地蠶桑生產貢獻了畢生精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育成家蠶良種,發展蠶學學科

楊邦傑不僅重視發展蠶絲教育事業,而且倡導師生開展科學技術研究。他在繁忙的教學和行政工作之餘,親自或與人合作進行科研,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
他在回國的頭三年,引進日本蠶種和本地黃繭種雜交,培育出學14號、學16號等新品種(後改名為1014、1016),為我國最早套用雜交法育成的優良白繭種。其繭和生絲樣品於1933年送巴黎博覽會展出,獲得國際蠶桑界的好評。
廣東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21.6℃,月平均氣溫最低3℃(1月),最高28.3℃(7、8月)。桑樹發芽早,生長快,落葉遲,生長期長,產量高,如果整枝和肥水管理適當,全年可采葉養蠶達七八造(次),但因多雨和氣溫高,也給養蠶帶來不利因素。華南地區歷史上飼養的原始品種是一種稱為“輪月”的多化性蠶品種,它可以全年養殖,但繭小,產絲量低。在廣東,第一造蠶可飼養一種叫做“大造”的二化性蠶品種。它的繭比“輪月”的大,絲量也重,農民願意在第一造飼養“大造”,但如果在第二、三造繼續飼養,會因不適應高溫高濕氣候而減產。為了改良蠶種,楊邦傑用純系分離法對廣東地方品種進行整理,選育出大造系統56號,土大、輪月系統仲愷258、560、369、4000號等10餘個品種。又與桂應祥合作對仲愷258號品種進行改進,提高其生命力,達到繭形均勻、繭綿較少、解舒好、水結少、出絲率高等優點。這一品種在廣東、廣西等地推廣,直到50年代初期,長達20多年之久。此外,還交雜選育出生命力和絲質較優的交雜固定種1053A2等,在廣東西江流域一帶推廣多年。
1930年發表的《關於廣東蠶種之改良——套用遺傳的法則而得之二三結果》,總結了他在這一時期的工作及其成果。
一、關於廣東本地種(原有)蠶種的改良——利用純系分離法所得的成果。即將本地種純系分離後得到大造形蠶、大造姬蠶、輪月白繭形蠶及姬蠶、輪月黃繭形蠶及姬蠶。這些品種選純後,其繭形、縮縐、繭色、繭形大小、蠶體斑紋都一致,同時繭層量較原有土種大有提高。
二、利用上述6個已改良的廣東本地種彼此交配得到的一代雜種,試驗結果表明,其繭層量提高甚多。以繅制1斤生絲所需繭顆數計,容奇和官山的本地輪月種,分別為8142顆和9374顆,而仲愷農工學校改良種的各種雜交種繭只需3968顆到5200顆,其中以4330顆左右為最多。
三、利用已改良的本地種與已改良的外來種(一、二化性)交配得到的雜交種,其繭殼量之增重十分明顯。同時,這些雜交種抗性較強,在廣東氣候條件下,即使按舊法飼養,每年至少可養3造,即春蠶1次,秋蠶2次。其收繭量亦以此3次為最多,絲質也優於未經改良的本地種。
楊邦傑套用遺傳學理論的純系分離法和雜交法選育良種,當時在我國蠶業界處於領先地位。其套用成果發表後,全國各蠶校紛紛向仲愷農工學校索取資料,參考學習。 廣東因為飼養多化性蠶種,一年孵化多次,習慣採用蠶種浸湯法(浴種)促使孵化,而且還可以殺死那些虛弱有病的蠶種,因而也是一種預防蠶病的方法。歷來都依靠浸湯師傅的經驗掌握湯的溫度的浸湯時間。如果湯太熱或浸湯時間太長,蠶種就會死去;如果湯不夠熱或者浸湯時間太短,蠶種就不孵化或孵化不齊一。1933年,楊邦傑發表了《蠶卵浸溫水試驗》、1959年發表了《二化白繭浸溫水孵化試驗(預報)》,使浸湯法有了科學標準,很快在蠶種生產上得到套用。當時廣東每年各造制種達百萬張之多,其孵化齊一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對發展蠶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在家蠶遺傳學研究方面,他從1933年至1936年先後發表了《廣東蠶之二三特殊系統》、《廣東特異蠶卵之形態與遺傳學的研究》、《二三特殊系統蠶之卵黃色、血色、繭色等三形質之相互關係》和《仲18、48號黑色蠶之黑色性是否屬於附加體色》等4篇論文,詳細介紹在試驗過程中所獲得的許多有價值的特殊品種,以及各項性狀相互雜交後的遺傳規律,充實了蠶的遺傳學理論和實驗材料。
1933年發表的《家蠶之品種、性及體量與成熟速度之關係》一文,則從遺傳學角度探討本地品種、外來品種、以及它們的雜交種的雌雄蠶體重、繭層量與成熟遲早的規律,從而對當時本地種的改良,對一代雜種、三元雜種、四元雜種的推廣普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文還提出了一個重要構想,即從遺傳的形質推想,至少存在兩種Q因子。但由於無人深入研究,迄今尚未得到證實。
楊邦傑在《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上還發表過幾篇有關蠶體解剖、蠶體生理的論文,為蠶的生理解剖學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文獻。

對人謙讓,對事認真

楊邦傑一生為人忠誠厚道,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他對人謙讓,對事認真,律己嚴謹,公私分明,一切以蠶桑事業為中心,業績卓著,對我國蠶桑界有深遠影響。
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上,他提倡為生產服務的觀點和勞動觀點,主張理論結合實際,套用研究與基礎理論研究並重,在一定條件下首先研究生產上急待解決的問題。
他兢兢業業,勤奮工作,不分寒暑與假日,常常工作至深夜。由於他夙有氣喘病,曾多次於隆冬之夜昏倒在回家途中。
他公而忘私。1933年他夫人臨產時,忽接中國合眾蠶絲改良委員會電報邀他去南京開會。上午接電報,下午即起程,毫不猶豫。
他克己厚人,熱情好客。留學期間經常慷慨解囊資助旅日同學。在九州帝大時同學朝鮮人桂應祥,勤學有才,他十分器重。桂有困難,他屢予資助。1930年聘請桂應祥來仲愷農工學校任教,至抗日戰爭開始,8年間兩人切磋學術,交往頻繁,並盡力支持桂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使桂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桂應祥任朝鮮農業科學院委員長,曾3次率團訪問我國,每次必來拜訪楊邦傑。兩人友誼之深,由此可見。
1928年,沈敦輝由日本回國,楊深悉其學識深厚,即商請學校當局聘沈為教授,並讓出自己擔任的蠶桑系主任職務,請沈擔任。逾年,沈去德國學習,楊復任主任。1935年沈回國,楊又請學校延聘為教授兼系主任,直至1936年4月因實驗發生事故,沈被燒傷逝世為止。7年之中2次讓位,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都令人敬佩。
楊邦傑辦事公正無私。廣州解放前夕,學校因經費關係而裁減工作人員。他首先將其妻弟媳裁減。有人勸他:“可裁者多,何必此人。”楊回答:“進人,先疏而後親;退人,先親而後疏,才是公道。”196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需要蠶桑系畢業生1名。當時有1名畢業生成績優異,蠶桑系一領導欲留在本系任用,他堅持不可,說:“全國一盤棋,應看全局,不能顧私。”極力支持將該生分去。
60年代,他的女兒、女婿在吉林工作,兒子、兒媳在甘肅工作。他當時已年逾70,身邊無人照應。他的子女多次要求調回廣州,他堅持不許,並一再誡勉其子女安心在原地工作。長者道義,實堪表率。

楊邦傑先生簡歷

1891年6月18日 生於湖南省武岡縣。
1915年 畢業於湖南省立甲種商業學校。
1928年 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農學部,獲農學士學位。
1928—1952年 歷任廣東仲愷農工學校蠶桑部主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蠶桑系主任。
1934—1937年 兼任中國合眾蠶桑改良委員會委員。
1941—1946年 兼任湖南蠶絲改良場場長。
1941—1943年 兼任湖南農業專科學校校長。
1952—1971年 任華南農學院教授、蠶桑系主任。
1963—1971年 曾當選為中國蠶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廣東省蠶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1971年1月5日 病逝於廣東省廣州市。

楊邦傑先生主要論著

1 楊邦傑.蠶學講義.廣州:中山大學出版部,1930.
2 楊邦傑.養蠶學講義.廣州:中山大學出版部,1930.
3 楊邦傑.蠶種學講義.廣州:中山大學出版部,1930.
4 楊邦傑.關於廣東蠶種之改良——套用遺傳的法則而得之二三結果.廣州:仲愷農工學校,1930.
5 楊邦傑.關於蠶種改良之幾個急切問題之商榷.廣州:中山大學農學院,1930.
6 桂應祥,楊邦傑.蠶卵浸溫水試驗.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3,1(1):1—83.
7 桂應祥,楊邦傑.家蠶之品種、性及體量與成熟速度之關係.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3,1(2):1—24.
8 桂應祥,楊邦傑.廣東蠶之二三特殊系統.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3,1(2):25—40.
9 楊邦傑.廣東蠶之研究與附錄改良蠶絲之管見.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3,1(3).
10 桂應祥,楊邦傑,楊星岳.二三特殊系統蠶之卵黃色、血色、繭色等三形質之相互關係(第二報).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6,2(1):1—32.
11 桂應祥,楊邦傑,楊星岳.仲18、48號黑色蠶之黑色性是否屬於附加體色.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6,2(2):1—36.
12 桂應祥,楊邦傑,楊星岳.關於家蠶的蟻蠶的體毛之形態與其分布的研究.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6,3(1):1—14.
13 桂應祥,楊邦傑,楊星岳.家蠶幼蟲腹尾肢爪之形態及其條數與齡期、性別、肢位的關係.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6,3(2):1—96.
14 桂應祥,楊邦傑.廣東蠶改良之基本的調查研究(第一篇:氣候、桑、飼育及化性).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8,4(1).
15 桂應祥,楊邦傑.廣東蠶改良之基本的調查研究(第二篇:家蠶化性是否受外界與飼育室之光線、溫度、濕度的逆變所左右.仲愷農工學校研究報告,1938,4(2).
16 楊邦傑.蠶絲復興運動聲中從我國蠶絲業目前之危機說到今後應付之方策.刊於廣東省建設廳:蠶絲復興運動專刊,1933年.
17 楊邦傑,鄭庭杏,鄒良華.二化白繭浸溫水孵化試驗(預報).1958—1959.
18 楊邦傑.十年來蠶桑教育的巨大變化.華南農學院校刊,1959(197).
19 楊邦傑.思想大解放,生產大躍進.廣東蠶絲通訊,1959(創刊號).
20 楊邦傑.十年來高級蠶桑人才的培養.廣東蠶絲通訊,1959(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專號).
21 楊邦傑.新蠶品種14、28、48、56、78、79等的培育.1962年華南農學院科學討論會資料.
22 楊邦傑.發展我省蠶業的幾點建議.廣東蠶絲通訊,1964,5(5、6合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