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

養蠶

養蠶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重要技藝,種桑養蠶之法相傳源於黃帝的妻子嫘祖。家蠶的祖先認為是野蠶(B.mandarina),形態上和家蠶幾乎沒有差別,而且與家蠶長大後能自然雜交產生後代。

有稱為“青白”的一家蠶品種,據說是由野蠶和家蠶雜交而來的。其它家蠶的性狀明顯地是從野蠶傳來的也不少。染色體數野蠶為n=27,家蠶為n=28,認為家蠶是野蠶的一個染色體在進化的過程中切斷為兩個而產生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蠶
  • 別稱:蠶蛾,原蠶蛾
  • :動物界
  • :昆蟲綱
  • :鱗翅目
  • :蠶蛾科
  • :家蠶屬
  • :桑蠶
  • 分布區域: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介紹,歷史,養前準備,報蠶數,蠶室,蠶具和藥品,消毒,養蠶技術,關鍵環節,注意事項,

介紹

把蠶放在紙盒子,或是篩米的小篩子裡,用篩子的話要放一些紙墊在篩底。小蠶剛從卵里孵出來時,要特別小心對它,用比較嫩的桑葉餵它,換桑葉的時候用很軟的毛筆來移動它,要注意力量;有時桑葉太乾燥,不細心就會在換桑葉時的過程中把小蠶留在要丟棄的桑葉上。小的時候難養一點,長大些就好辦了。
養蠶
等它要結繭子的時候,拿些麥稈子札成枝枝椏椏的形狀就可以了。
破繭後,把它們一起放在一個盒子裡,它們會在一起交尾,然後產卵。有時因為養的蠶少,所以破繭的時候蛾子會有落單的,但不用擔心,只要有一對蛾成功,相信也夠你養了。
桑葉要新鮮的,也可以每次採集一塑膠袋,分次每天用幾張,其餘的裝在冰櫃里(4℃)保鮮(不能灑水,灑水葉子會很快黃掉,建議用保鮮袋密封)。采來的葉子會有一定的灰塵,可以洗淨後晾乾,一定要晾乾,不然小蠶或大蠶吃了會拉肚子的,說不定還會翹辮子

歷史

夏代以前已存在蠶的家養,從桑樹害蟲中選育出家蠶,創造了養蠶技術。商代設有“女蠶”,為典蠶之官。甲骨卜辭中以蠶神上甲微同祭,對蠶事極為尊崇。當時有杯蠶(臭椿蠶)、棘蠶、栗蠶、蚊蠶四種,家蠶亦稱螺蠶。野蠶和家蠶都是多化性,逐步演變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並以三眠蠶為主。周代有“親蠶”制度,天子和諸侯都有“公桑蠶室”,夏曆二月浴種,三月初一開始養蠶,對浴種、出蟻、蠶眠、化蛹、結繭、化蛾等蠶的生長形態,已有一定認識。對養蠶工具曲(箔)、植(蠶架)、筐(蠶匾)、蓬(蘆席)等都有記載。從西周到春秋時期主要養一化性蠶(春蠶),而禁養夏蠶(原蠶),一年只養一茬,以免桑葉採伐過度而殘桑。周代養蠶方法已較成熟,浴種是清除蠶卵上雜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蠶種,促其發蟻。蠶室內注意排水乾燥及溫度調節。戰國時期對蠶的習性認識加深,已認識到蠶無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溫,喜一定濕度,惡雨。三眠蠶齡期為21日。北方地區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蠶)和多化性,可連續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鮮繭因來不及繅絲而化蛾破壞繭層時,則用曝繭、震蛹兩種殺蛹方法來處理。
秦漢以來對野蠶仍繼續採集利用。魏晉南北朝時選種、制種技術有很大進步,己發明低溢控制家蠶制種孵化時間的方法。永嘉有八輩蠶:螺珍蠶三月績、拓蠶和螺蠶四月初績、愛珍五月績、愛蠶六月末績、寒珍七月末績、四出蠶九月初績、寒蠶十月績。北方常用蠶種有三臥一生蠶(三眠一化性)和四臥再生蠶(四眠二化性)兩類。以體色和斑紋為主,蠶品種分為白頭蠶、領石蠶、楚蠶、里蠶、兒蠶、灰兒蠶等。按飼育和繁殖時間分為秋母蠶、秋中蠶、老秋兒蠶、秋末老懈兒蠶(指南方多化性蠶)等。以繭分為綿兒蠶、同功蠶。在飼育過程中,已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濕等因素對蠶兒生長的生態影響。蠶具安放時注意蠶座的疏密適當,常在室外上簇,雨天則宜族於屋內,並有平面上簇、懸掛上簇、室外平鋪蓬嵩族等三種形式。不論南方北方,繭處理有日曝法和鹽泡法兩種,而藏繭則多用鹽泡法。唐代養蠶基本沿用前代舊法,但都飼養多化性蠶,以三眠蠶與四眠蠶為主,浴蠶則在穀雨節前後於野外進行,與後世盆浴不同。
宋代蠶事趨於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餵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採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浴種分多次進行,一在臘月經凍瀝毒,二在穀雨催青前溫水浴之,清明暖種有人體溫和糠火溫兩種。收蟻有鵝毛撣拂和桑葉香引兩種。蟻蠶飼葉用刀切細、小蠶用嫩葉,並注意控溫.大蠶薄飼勤添,並勤去糞除沙。上簇時先將早熟蠶拾巧上山,然後大批熟蠶一起上傘形簇,要適當提高溫度。貯繭多用鹽混法收藏,農家貯繭時間不長,旬日後即出而OA之,保持繭質潤澤。元代對養蠶要求更嚴,並重視多化性蠶飼育,適當控制夏秋蠶數最。元代養蠶總結歸納為十體、三光、八宜、三稀、五廣。“十體”指寒、熱、飢、飽、稀、密、眠、起、緊、慢(指飼葉速度)等條件、“三光”指按蠶的肌色定飼葉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飼(皮皺為飢).黃光以漸住食”;“八宜”指蠶的不同生長期要掌握採光明暗、溫度暖涼、風速大小、飼葉速度等八類條件。“三稀”指下蟻、上箱、人族都要稀疏;“五廣”指對影響蠶生長的聲音、氣味、光線、顏色及不衛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明代對蠶種選擇和品種改良都很重視,浴種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鹽滷水等浴法留取好種,淘汰低劣蠶卵。最早發現了雜交蠶種的優勢並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種”。可見明時已能用一、二化性蠶蛾進行雜交而成體強絲多的新蠶種。浙江嘉湖地區在上簇結繭時還總結“出口乾”的成功經驗,即用火加溫乾燥,使繭質和解舒率得到提高。江南水鄉利用池塘養魚畜牧,與栽桑養蠶的水肥相結合,形成自然循環條件下的相互促進,也是成功的範例。同時還採用隔離淘汰等措施,防止蠶膿病、軟化病、白假病等傳染蔓延,育蠶技術已有較完整的體系。
對於野生柞蠶的利用,宋元以前主要做絲絮、打線及紡粗帛用,宋元後山東登萊地區已推廣人工放養野蠶,產量大增。同時紡絲織綢也告成功,野蠶生產遂遍布魯、遼、陝、豫、貴、皖等省山區,柞蠶有拓、樣、棘、蕭、懈、椿、椒、柳、榆、楓、構、祀蠶等品種。到明代對野蠶放養已有一套較為成熟的技術和經驗,明末山東柞蠶絲綢已聞名中外,從此由歷史上的人工自然採集轉人到人工放養收集的生產格局。南宋時廣西還創造了以醋浸或熏野蠶,然後剖開蠶腹,取其絲“就醋中引之”,一蟲可得絲長6一7尺的先例,有人認為這是現代人造纖維的前奏。
在傳統養蠶技術的基礎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時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廣東、貴州等地,都有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地方蠶品種,其中浙江餘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後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製造基地。技術上對上族採用高棚簇,隨老隨捉,忌用地簇。將“出口乾”又改進為“灼蠶不灼繭”。在三眠開葉時,令食拓葉二三次,以省桑葉,且絲韌有光澤。少葉時可用白米粉摻桑葉上餵蠶,絲光白而韌。採摘秋桑葉曬乾,研為細末,留存燥處,在養蠶時遇雨葉濕,可以這種葉末摻人,有灼濕、易飽、省葉之效。這些都是代用飼料添食的好辦法。1898年杭州創辦蠶學館.學習國外育蠶經驗和理論,消除微粒病,用新法選育成青柱、新圓、諸桂、轟青等一批新品種,並用轟青與諸桂雜交,育成中國最早的改良品種青桂,在當時占有很大比重。嗣後各省紛紛興辦蠶校和蠶桑試驗場,盛極一時。廣東蠶種有二化及多化.連平地區每年可養七八造,順德可養六造,以繭色可分金、銀兩種,銀種宜用於夏秋蠶。江南蠶種稱為大造,蠶體與繭型較常種為大。四川和山東採用一化性黃繭品種,在中國也占一定比重。

養前準備

蠶農養蠶前應該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準備工作。

報蠶數

新種桑戶在桑高0.7米左右時即可報數,老戶春、秋季第一批蠶在桑高0.5米左右時報數,其他批在領蠶時報下批數。1張蠶需要桑葉450~500公斤,從報數到接蠶約25天。

蠶室

蠶室要求地面平整、潔淨,前後有對流窗,最好開地腳窗。門窗要裝好紗網防蒼蠅,地腳窗裝好鐵絲網防老鼠。大棚和水泥房均可(天冷最好用水泥房,天熱最好用大棚)。養1張蠶約需30平方米的養蠶面積和10平方米的專用桑葉室。

蠶具和藥品

1張蠶要準備如下蠶具和藥品:①0.8米寬的蠶簸15~20隻。②采葉籮四隻,藥膜約20平方米。③拖鞋2~3雙,分別放在蠶室和桑葉室。④紅磚若干塊,主要是地面養蠶時方便餵蠶,一般每間屋放2行磚,以方便來回行走。⑤蠶室消毒專用桶2隻,噴霧器1隻,一定不能用裝過農藥的桶和噴霧器消毒蠶室。⑥方格簸260隻。⑦石灰60公斤左右,於領蠶前3天灑少量水發好。

消毒

消毒是防治蠶病發生、保證養蠶高產優質的前提,一定要認真抓好。第一批消毒應在領蠶前的1周內完成。先把蠶室、桑葉室及周邊環境徹底清掃乾淨,蠶具可放在陽光下暴曬,然後對蠶室、蠶具進行消毒。目前最好的藥品是消特靈。消特靈配製方法是:先將主劑粉碎,用少量水攪成糊狀再倒入25公斤水,後加入輔劑稍攪拌,澄清15分鐘即可使用。用專用噴霧器對蠶室和所有蠶具進行消毒,消毒要全面、徹底,室內牆面、地面都要噴勻噴透,噴後要關閉門窗保持濕潤1小時。待消毒液乾透後,按上面辦法重複消毒1次。薄膜、鞋、蠶具等用藥液浸泡消毒效果更好。蠶室消毒2次後打開門窗,注意消過毒的蠶室不能放入未消毒的東西。

養蠶技術

噴桑葉用於添食養蠶
一市斤水加5毫升發酵液,噴10市斤桑葉添食,每天一次。蠶愛吃、糞便不臭,生長快,蠶繭厚,質量好,可增產10%左右。
噴蠶體降溫解暑
夏天氣溫高,蠶容易生病,室溫過高蠶還容易中暑死亡。可在高溫天氣,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發酵液,噴於蠶體,每天中,下午各噴一次。
養蠶
噴桑葉保鮮
夏天氣溫高,採回的桑葉堆放久了會發黃變質,秋天氣候乾燥,採回的桑葉,留久了會幹枯變硬,可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發酵液,用來將桑葉噴濕,然後將桑葉裝入編織袋或堆在地上,用塑膠布蓋好,保存24小時仍然鮮綠如初。
噴桑葉促生長
按一斤水加1—2毫升發酵液,噴灑桑田的桑葉,一個月噴2—3次,添加0.2%的磷酸二氫鉀效果更好。噴到桑葉全濕不滴水為宜。桑葉生長快,葉油綠肥厚,可增產20—25%。還可減少病蟲害。
在使用活力99生酵劑發酵液前後6小時不能使用抗菌素,發酵液不論保存多久,只要還有甜醇曲香氣味,就可以使用,如果發臭則就不能使用。
養蠶節桑有竅門
正常情況下養蠶,每生產1公斤蠶繭需15公斤桑葉。採取節約用桑措施後,每張蠶種可節約用桑50公斤左右,而蠶繭產、質量可絲毫不受影響。其節約用桑措施是:
⒈桑葉要合理采、運、貯。儘量做到早上或傍晚采葉,隨采隨運,松裝快運。採回的桑葉抖松後放入貯桑池或貯桑室內,合理貯藏,防止風吹或堆積發熱變質,造成桑葉浪費。
⒉防止桑葉萎凋。稚蠶期採用炕床(房)育、塑膠薄膜覆蓋育,以利保溫保濕,使桑葉保持新鮮。大蠶期餵蠶後適當關閉門窗,待蠶食去桑葉70%左右,再開門窗通氣,能有效地防止桑葉萎凋。
⒊確保蠶室溫度。大、小蠶適宜溫度分別為24℃、25℃,在適溫範圍內,蠶食慾旺盛,減少殘次桑葉,而且提高葉絲轉化率。
⒋推廣少回育、條桑育。小蠶平面立體一日一回育、全齡二回育、大蠶條桑育等省力化養蠶技術,不僅提高養蠶工效,且有利蠶兒食桑,比普通育節省桑葉5%左右。
⒌計畫用桑和定量給桑。按不同蠶期逐齡、逐日、逐回制定標準用桑量,做到“蠶兒飽食不浪費,節約用桑不餓蠶”。每齡蠶初、末期,蠶食桑量減少,這時餵葉要適量。5齡蠶盛食期要讓蠶兒充分飽食,但每日最大用桑量要控制在110公斤以內。
⒍添食蛻皮激素。蠶兒見熟5%左右,每張種使用1支蛻皮激素,兌水25公斤,拌和20公斤桑葉,一次給蠶吃完,能促使蠶兒一齊老熟,每張種可節省桑葉10公斤左右。

關鍵環節

眠起處理是一項十分重要養蠶技術,處理得好與不好,關係到蠶兒的健康狀況和發病率,以及產繭的多少。因此應著重抓好如下技術環節
適時眠除
小蠶發育快,就眠快,眠期短,下眠網宜提早;四齡蠶催眠期長,下網宜偏遲些。在高溫多濕宜早,低溫乾燥宜遲,上午就眠宜偏早,下午就眠偏遲。眠除時見蠶座有少量(2-3條)眠蠶時,撒上糠灰或鮮石灰粉(使蠶迅速上爬)再加眠網,給桑(桑葉適熟稍偏嫩),蠶全部爬上後即可進行。如果是晚上加眠網,應第二天早給一次桑葉後眠除。
提青分批
眠除後餵兩口桑,蠶兒全部眠定,不用提青,座中極少數弱小遲眠蠶用手執出淘汰。如果有一半未入眠,就用中心分批法,把蠶分成二批入眠。方法是:蠶眠一半,再加眠網一次和均勻給桑,使蠶兒爬上網後移至加一窩飼養就眠。如果蠶兒生長發育參差不齊,就用提中心分二頭的方法,把處於眠中狀態的大批蠶分出來,將早眠與遲眠蠶在起蠶餉食時並窩飼養。
眠中管理
蠶兒入眠後,要保持安靜,通風換氣,防止陽光直射。高溫多濕天氣,要在蠶座撒糠灰或石灰粉吸濕,既防止病菌孳生,又防止早起蠶食殘桑造成發育不齊。
適時餉食
應貫徹遲餉食,即是在見蠶基本蛻皮完,而且有80-90%的起蠶頭部為淡褐色時進行餉食。遇高溫悶熱或白撞雨時,宜提早餉食。一般見起後5-7個小時餉食。各齡餉食前要進行蠶體蠶座消毒,而後下網給桑,用桑要新鮮偏嫩。
控制日眠
控制日眠,應以三、四眠為重點。一般來說,三眠日眠,大眠亦日眠,三眠踏夜眠,大眠也會踏夜眠。日眠蠶兒,熟蠶就在中午,上簇也就方便了。
蠶種催青與收蟻
蠶種要放在通風的竹籠或線架上裝好,切忌用塑膠膜、布料或報紙等物包裝,以防悶壞蠶種。領種後立即放到已消毒好的蠶室進行催青保護。在第1-4天室內保持22℃,第5天起至孵化期,保持25℃。如果春季室內溫度低,則加火盆升溫及保溫(用火炭,忌用柴燒),火盆離蠶種1米以上,以免烘死蠶種,加火升溫時要記得加水補濕。催青至第8天,蠶卵的一端有小黑點,叫點青。當一張蠶種內有20%卵粒點青,用報紙將蠶種包好,把著卵粒面朝下,進行遮光制黑,使蠶卵發育一致。從點青日起,第二天轉青(卵面呈灰色),第三天蟻蠶出殼。在出蟻當天早上5時,除去遮光物,開燈感光,促使孵化整齊一致。若有遲孵化的蠶種要繼續遮光制黑,第二天早晨5時再進行感光收蟻。最後進行收蟻,春季氣溫低,在上午10時左右,夏、秋季在上午8時左右收蟻。收蟻用桑要在當天上午採摘,桑葉選用適熟稍偏嫩,用桑量是收蟻量的4-5倍。收蟻方法:將切好的桑葉直接撒在蠶種紙上,經10-15分鐘後蠶蟻爬到桑葉上,然後把蟻蠶連同桑葉倒在蠶座紙上,用鵝毛把蟻蠶疏密攤勻。收蟻后在給第二次桑葉要進行蟻體清毒,用“防病一號”(蟻蠶體消毒專用藥,小蠶用含甲醛1.25%,大蠶用含甲醛2.5%)用紗布袋裝藥粉均勻地撒落在蠶體上,撒藥量象一層薄霜即可。經5分鐘後,再撒一層焦糠(穀殼燒成黑色)隔開藥粉,而後再給第二回桑葉。
蠶兒發生農藥中毒後應採取什麼急救措施?
⒈迅速打開門窗或把蠶端到通風處,撒隔沙材料,及加網除沙,給新鮮桑葉。
⒉迅速查明毒源,切斷毒源,避免再中毒。
⒊解毒處理:小蠶用清水噴體,大蠶用清水淘洗兩分鐘後撈出陰乾,有的可復甦,給鮮葉餵養;凡有毒的一切用具用鹼水洗後曝曬。有機磷中毒後還能吃葉的可適當添食阿托品。
⒋對輕中毒蠶和復甦蠶應加強營養,給與適熟偏嫩葉,採取少量多回育。還可添食少量糖液。
結繭
在結繭之前蠶寶寶拉的屎會異常的大(每脫一次皮屎會大一圈,而這次卻沒有脫皮),而且屎里的葉子顆粒能看到,葉子幾乎沒有被消化的樣子。身體呈透明狀。這都是要結繭的特徵。
在結繭就要開始之前,還有一個程式——排水,蠶只大便,而這次是小便,但有時小便和大便會一塊出,大便呈黃白色。
結繭時要放在有夾角的地方,不要放在平的地方。

注意事項

夏秋養蠶應注意
一、防農藥中毒。養蠶季節不要在蠶室以及桑田附近的農田噴灑殺蟲雙等有機農藥,其氣味作用會導致蠶兒中毒;餵蠶桑葉要經過試餵確認無毒後,才能采葉餵蠶。
二、蠶室內禁用蚊香或滅蚊、滅蟲劑。在鄰近蠶室的住房內使用,也要關閉蠶室門窗,以防蠶兒中毒。
三、蠶室要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蠅類入蠶室內危害蠶兒,並添加“滅蠶蠅”乳劑或噴蠶體,以殺滅蠅蛆。
四、養蠶前要堵塞鼠洞,蠶架與牆壁要保持一定間距,蠶架腳周圍要撒上石灰粉或蠶藥,以防止老鼠上爬。養地蠶,要做好藥物滅鼠。
五、夏、秋養蠶氣溫較高,要打開門、窗,加強室內通風換氣。桑葉噴灑清水,室內用電風扇吹微風,也有利於室內降溫。
六、發現病蠶要及時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漿的消毒盆內,禁用病蠶飼餵畜禽,以防止病原傳播擴散,污染環境。
七、蠶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蠶室周圍攤曬,應集中到野外堆漚或放入糞坑內漚制,以防止病原擴散。
八、夏秋高溫,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葉、及時運葉,合理貯葉。貯桑池每個齡期要消毒一次,不要餵過夜桑葉。
九、高溫多濕天氣忌餵濕葉,貯桑葉不能灑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鮮石灰粉、乾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養蠶季節,蠶室不要存放穀物、糠麩等物,以免受潮產生蟎類,養蠶時危害蠶兒。
養蠶用藥的五個誤區
近幾年來,不少蠶農在防治蠶病時,因求治心切,用藥常是超劑量、超常規,其結果卻使蠶兒藥物中毒、病勢加重等,造成養蠶生產中不應有的損失。筆者將養蠶期用藥常見的五大誤區介紹如下,供廣大蠶農參考。
一、用藥載體的誤區是將蠶藥噴在桑葉上給蠶添食,桑苗栽植技術及桑樹病蟲害防治還是噴(撒)於蠶體、蠶座、蠶網上,應按病型、藥品種類而定。但實際情況是,用藥載體經常被混淆,比如,“防僵靈2號”常被一些蠶農噴在桑葉上作添食藥,導致蠶中毒、死亡的現象屢見不鮮。而本該添食的“蠶用氯黴素”、“克蠶菌”等又常被用在蠶體上,既無效又貽誤了防治蠶病的最佳時期。
二、用藥選擇的誤區有些蠶藥在外觀、色澤上頗為相似,使用時常被錯用。“大蠶防病一號”和“小蠶防病一號”僅一字之差,均為袋裝粉劑,但所含有效成分—甲醛的濃度卻明顯不同,前者是2.5%,後者是1.25%。若將它們用反了,則對小蠶有藥害,對大蠶效果差。農林網等,“防僵靈2號”、“滅蠶蠅”等因其色澤相近也常被混用。更多的蠶農因不明蠶藥的功效,選用時不能對症下藥。更有甚者因嫌藥力不足,將多種蠶藥混合併用,實際上卻促成了藥物間的化學反應,反而使蠶藥失去了原有功效,甚至產生藥害。如“防病一號”、“滅蠶蠅”、“防僵靈2號”等就忌與石灰粉等鹼性藥物同時混用。
三、用藥時間的誤區如在眠期使用石灰粉時不分時間先後,有的直到眠後期才用,致使蠶兒半蛻或不蛻皮。“防僵粉”於齡初飼食前使用效果佳,但有的蠶農卻於齡末在蠶將眠時才用。
四、用藥量的誤區常表現在用量不足、過量及用藥次數不夠或過頻。如小蠶期用“優氯淨”熏煙劑時的用量與蠶前消毒時的用量混同,每立方米空間由1克用成5克。還有的在防治蠶蠅蛆病時,於蠶五齡期用一次“滅蠶蠅”就算了事,導致采繭時蛆孔蠶不計其數。
五、用藥配製的誤區配藥憑手掂眼估,不注意原藥的濃度,導致配藥濃度或高或低。如配製漂白粉防僵粉時,應保證小蠶期的含有效氯濃度為2%、大蠶期的為3%0而在防治蠶病中因有效氯濃度配製過大使蠶中毒致死的現象,幾乎每個地區每季都有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