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桑科植物桑的乾燥老葉。
性味
味苦、甘,性寒。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涼血止血。
主治
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肺熱咳嗽,肝陽上亢眩暈,目赤昏花,血熱妄行之咳血、吐血。
相關配伍
1、與菊花、連翹、
薄荷、桔梗等同用,可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熱犯肺,發熱、咽癢、咳嗽等症。
2、與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可用於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粘稠,或乾咳少痰,咽癢等症。
3、與菊花、石決明、
白芍等同用,可用於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煩躁易怒等症。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搓碎,去柄,篩去灰屑。
生理特徵
小喬木或灌木,高達15m。樹皮灰黃色或黃褐色;幼枝有毛。葉互生,卵形至闊卵形,長6~375px,寬4~300px。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齒,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綠色,脈上有疏毛,脈腋間有毛;葉柄長1~62.5px。雌雄異株,骨朵花序腋生;雄花序早落;雌花序長1~50px,花柱不明顯或無,柱頭2。聚花果(桑椹)熟時紫黑色或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不喜光,對氣候、土壤適應性都很強。耐寒,可耐-40℃的低溫,耐旱,不耐水濕。也可在溫暖濕潤的環境生長。喜深厚疏鬆肥沃的土壤,能耐輕度鹽鹼(0.2%)。抗風,耐煙塵,抗有毒氣體。根系發達,生長快,萌芽力強,耐修剪,壽命長,一般可達數百年,個別可達數千年。
產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多有生產,尤以長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桑區為多。
相關論述
①《本草蒙筌》:“采經霜者煮湯,洗眼去風淚殊勝。鹽搗敷蛇蟲蜈蚣咬毒,蒸搗罯撲損瘀血帶凝。煎代茶,消水腫腳浮,下氣令關節利;研作散,湯調。止霍亂吐瀉,出汗除風痹疼。炙和桑衣煎濃,治痢諸傷止血。”
②《本草備要》:“甘寒,手足陽明之藥。大腸、胃。涼血刀斧傷者,為末,乾貼之妙。燥濕,去風明目。采經霜者煎湯洗眼,去風淚;洗手足,去風痹。桑葉、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濕去風,烏須明目。末服止盜汗,嚴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療。監寺教采帶露桑葉,焙乾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數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③《本經逢原》:“桑葉清肺胃,去風明目。取經霜者煎湯,洗風眼下淚。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鬚髮不白,不老延年。《本經》言除寒熱出汗,即《大明》蒸熟搗盦風痛出汗之謂。煎飲利五臟,通關節下氣。煎酒服,治一切風。桑根燒灰淋汁,與石灰點面上風,滅痣,去惡肉。”
④《本草分經》:“苦甘而涼。滋燥涼血,止血去風,清泄少陽之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