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神在古代有蠶女、馬頭娘、馬明王、馬明菩薩、蠶花娘娘、蠶絲仙姑、蠶皇老太等多種稱呼,是民間信奉的司蠶桑之神。中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中國勞動人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蠶神
- 代表作品:後漢書
- 相關:蠶桑
- 習俗:蠶神嫘祖
- 地區:中國
簡介,史籍記載,後漢書,山海經,蠶馬同本,太平廣記,西湖游志,續齊諧記,中國民間,先蠶,嫘祖,馬頭娘,蠶姑,青衣神,蠶花五神,相關傳說,衍生風俗,接蠶花,蠶花水會,踏白船,蠶花生日,請蠶花,做繭圓,謝蠶花,演蠶花戲,祛蠶祟,蠶貓,日本神話,
簡介
自古以來,古代統治者一直對祭祀蠶神活動很重視。歷朝歷代皇宮內都設有先蠶壇,供皇后親蠶時祭祀用。每當養蠶之前,須殺一頭牛祭祀蠶神嫘祖,祭祀儀式十分隆重。中國民間的蠶神崇拜是蠶鄉風俗中最重要的活動。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所祭拜的蠶神“蠶母”、“蠶花娘娘”、“蠶三姑”、“蠶花五聖”、“青衣神”等蠶神者。浙江溫州曾發現宋代的“蠶母”像。民間供奉蠶神的場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專門的蠶神廟、蠶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養的菩薩旁塑個蠶神像,有的蠶農家在牆上嵌砌神龕供奉“蠶神紙馬”。
有關蠶桑生產、祭祀蠶神的風俗習慣,有的來源於對蠶、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於祛除蠶桑病祟的迷信行為,有的反映了對蠶桑豐收的祈禱和豐收後的慶賀,有的關係著蠶桑生產的人際關係和社會活動。這些風俗很多都帶有迷信色彩,其精華部分成為健康的文化遺產。
史籍記載
後漢書
官方祀典對蠶神也有著諸多記載。漢以前,蠶已被神化,稱其神曰先蠶,意指始為蠶桑之人神。東漢稱“菀窳婦人,寓氏公主”,見《後漢書·禮儀志》注引《漢舊儀》;北齊改祀黃帝,北周又改祀黃帝元妃西陵氏(即縲祖),均見《隋書·禮儀志》。這些都是官方祀典中所記的蠶神,並未被百姓所接受。
山海經
民間祀奉的蠶神,則是蠶馬神話演化而來的蠶女、馬頭娘。其遠源是《山海經·海外北經》所記的“歐絲”女子,該書謂:“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 這是蠶神的雛型,一開始即為女身;尚未與馬相聯繫。之後,《荀子·賦篇》有賦五篇,其四《賦蠶》中有云:“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言蠶身柔婉而頭似馬。但《周禮·註疏》卷三十《夏官·馬質》鄭玄引《蠶書》解釋:“蠶為龍精,月直大火,則浴其種, 是蠶與馬同氣。”賈公彥疏謂:“蠶與馬同氣者,以其俱取大火,是同氣也。”後人據此將蠶與馬相糅合,造出人身馬首的蠶馬神。最早記其事者,據稱為三國吳張儼所作之《太古蠶馬記》,一般學者疑是魏晉人所偽托。其事具載於乾寶《搜神記》卷十四,云:“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唯有一女。牡馬一匹,女親養之。窮 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既承此言,乃絕 *而去,徑至父所。……(父)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
馬不肯食, 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 於是伏弩射殺之,暴皮於庭。父行,女與鄰女於皮所戲,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 而欲取人為婦耶?招此屠剝,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 鄰女走告其父。……後經數曰,得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於樹上。其繭 綸理厚大,異於常蠶。鄰婦取而養之,其收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 姓種之,今世所養是也。”
蠶馬同本
此後,百姓據此為之塑像,奉為蠶神。宋戴埴《鼠璞》卷 下《蠶馬同本》條云:唐《乘異集》載,蜀中寺觀多塑女人披馬皮,謂馬頭娘,以祈蠶。…… 俗謂蠶神為馬明菩薩。
太平廣記
卷四百七十九引《原化傳拾遺》所記“蠶女”事,基本據乾寶《搜神記》,但對之有所增益。云:“蠶女舊跡,今在(蜀)廣漢,不知其姓氏。”並在故事 中增加蠶女之母,改《搜神記》之“女戲於馬曰”為“母誓於眾曰”; 且謂女化為蠶後,“父母悔恨,念之不已。忽見蠶女垂流雲,駕此馬,侍衛數十人, 自天而下。謂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義,授以九宮仙嬪之任,長生於天 矣,無復憶念也。’乃沖虛而去。”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六“蠶女”,全文抄 《原化傳拾遺》,只個別字句稍異。中云:“今其(指蠶女)冢在(蜀)什邡、綿竹、 德陽三縣界,每歲祈蠶者,四方雲集,皆獲靈應。蜀之風俗,諸觀畫塑玉女之像,披以 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桑焉。舊時除四川有蠶神廟外,其他省區也有蠶神廟祀馬頭娘。
西湖游志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卷十云:“北高峰,石磴數百級,…… 山半有馬明王廟,春月,祈蠶者鹹往焉。”在乾寶《搜神記》後不久,南朝宋東 陽無疑之《齊諧記》又記另一蠶神,云:“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雲是蠶室(疑為 “神”字——引者注),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
續齊諧記
梁吳均《續齊諧記》和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更詳,《續齊諧記》云:“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於宅上南角(《荊楚歲時記》作宅東南角),舉手招成。成即就之。婦人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於上祭我也,必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後大得蠶。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這裡沒有記載其姓名,又出於吳縣,當與蜀地之蠶馬說異源, 是另一蠶神。其後,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明陳耀文《天中記》等,均轉錄此文,但均未言塑像祭祀之事。
道教也崇奉蠶神,但稱其為“玄名真人”所化。《太上說利益蠶王妙經》云:“有一真人名曰月淨,……上白(靈寶)天尊曰:‘今見世間人民苦樂不均,衣無所得,將何救濟?’天尊憫其所請,乃遣玄名真人化身為蠶蛾,口吐其絲,與人收什,教其經絡機織,裁製為衣。”據此,蠶神不僅管蠶桑,還管機織成衣之事。
黃帝戰勝蚩尤以後,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創作了一部名叫“楓鼓曲”的樂曲,據《繹史》卷五引《歸藏》所云,該曲由“雷震驚”、“猛虎駭”、“靈夔吼”、“鵰鶚爭”等十章組成,高昂激揚,恢宏豪放,凱旋的戰士們隨著撼天動地的“楓鼓”之聲,一邊引亢高歌這首樂曲,一邊作著種種象徵殺敵制勝的搏擊姿態的舞蹈動作。這時坐在大殿中央寶座上的黃帝,更是躇躊滿志,歡快不已。
也就在這個萬眾慶功、皆大歡喜的時刻,只見一個身披馬皮的美麗的姑娘,從天空徐徐降落,她手裡拿著黃、白兩絞蠶絲,黃的象金子,白的似白銀,前來獻給黃帝。這張馬皮緊緊地粘附在姑娘身上,根本無法揭取下來,如果她把馬皮兩邊的邊沿拉攏一下,全然包住自己的身體,那么她立即就會變成一條長有馬一樣頭的蠶,而且還能接連不斷地從嘴裡吐出細長的閃閃發亮的絲來。據《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在北方的荒野上,生長著三棵高百丈、光桿無枝的桑樹,這位姑娘半跪著爬在一棵樹上,不分晝夜地吐絲,於是人們便稱這片荒野為歐絲之野。這位美麗的姑娘,何以披著馬皮,化身為蠶,成為蠶神呢?
原來,在上古時期,有一個父、女兩人和一匹公馬的小家庭。一次,小姑娘的父親外出遠行,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可是,過了好長時間,他依然沒有回來。姑娘感覺到寂寞,常常想念她的父親,有一天,她開玩笑地向馬棚里的公馬說:馬啊,你若能幫我把父親迎接回來,我就嫁你做妻子。馬一聽這話,先是一跳,接著掙斷韁繩,衝出馬棚,飛馳而去。不知跑了多少天。這匹馬來到姑娘父親住的地方。姑姑娘的父親一看是自己家的馬,既驚奇,又高興,他以為家裡發生了什麼事,馬是跑來報信的,便馬上翻身上馬,直奔家中。回到家裡,女兒告訴父親,家裡並沒有發生什麼事故,只是想念父親,馬得知後便把父親迎接回家。本來,女兒的父親就很疼愛這匹馬,現在聽了女兒這番話,越發喜歡自家的馬了。他拿來上等的飼料餵它,可是馬只是盯著豐美的食物,不大肯吃,性情也不好,可是,它一見小姑娘走過來,便又呈現出另外一種模樣,又跳又叫,神情異常,父親看到這番光景,心裡覺得很奇怪,便趁機問女兒說:“你告訴我,咱家的馬為什麼一見你就大跳大叫呢?”女兒只好原原本本地把那天和馬開玩笑的話講給父親聽,父親聽罷狠狠地把女兒痛斥一頓,並且不許她走出院子大門。
父親儘管很喜歡這匹馬,但決不能讓它做自己的女婿。為了避免這匹馬長期作怪,父親便用埋伏的弓箭把馬射死在馬棚里,然後剝下它的皮,晾曬在院子裡。一天,父親外出,小姑娘一邊用腳踢著馬皮,一邊罵道:你這個畜牲,還想討人家做你的妻子!現在剝下你的皮,真活該!話音剛落,那馬皮忽然從地上跳躍起來,包裹起小姑娘的身軀朝門外跑去,在空中轉了幾圈之後,便消失在茫茫的原野上。事情發生後父親到處尋找女兒,找啊找啊,幾天后,才在一棵大樹的枝葉間發現自己的女兒,不過,這時她已身裹馬皮,成為一條蠕蠕而動的蟲一樣的生物,只見她慢慢地搖動著她那馬一樣的頭,不時地從嘴裡吐出一條條金光閃閃的組長的絲,並把絲纏繞在樹枝上。後來人們就把這吐絲的生物叫做“蠶”,並把此樹稱為“桑”。這就是當今蠶的來源。小姑娘後來就做了蠶神。
黃帝打敗蚩尤以後,蠶神來向黃帝奉獻她所吐的絲,以慶賀戰爭的勝利。黃帝見到這美麗而稀罕的東西,稱讚不已:好啊,這下天下老百姓又多了一種寶貝!蠶神見黃帝如此關懷天下人民,深受感動,她毫不遲疑地拉攏馬皮,變成一條蠶,嘴裡吐出黃、白兩種絲來。這時黃帝也很受感動,立即派人把蠶送給元配妻子嫘祖。嫘祖是一切女性當中最尊貴的天后娘娘,既賢惠,又善良,她聽說這件事後,親手把蠶放到桑樹上,每天精心看管養育。嫘祖一開始養蠶,人民也紛紛仿效,蠶種孳生繁衍,蠶兒越來越多,嫘祖與婦女們不斷地用蠶絲織出又輕又軟,如行雲流水一樣的絹子。這樣一來,採桑、養蠶、織布這詩歌般的美麗歡快的勞動,就成為中國古代婦女們的專業。
中國民間
先蠶
漢以前,蠶已被神化,稱其神曰先蠶,意指始為蠶桑之人神,其姓名、來歷有不同的說法。東漢時,所祀先蠶為“菀窳婦人,寓氏公主”。 《漢舊儀》曰:“春桑生而皇后親秉於苑中,蠶室養蠶,千薄以上,祠以中牢羊豕,今蠶神曰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齊時,改祀黃帝。北周時,又改祀神話中的黃帝元妃西陵氏(即嫘祖,或作累祖、傫祖)。以後歷代皆以西陵氏為蠶神,中國民間蠶農也奉祀之。
嫘祖
一名“累祖”、“傫祖”。中國民間信仰中的蠶神,神話傳說里黃帝的元妃。南北朝時北周奉為先蠶加以祭祀。湖州(今浙江吳興)東嶽宮曾有蠶神廟,奉祀嫘祖,香火極盛。在清代《豳風廣義》一書中,載有祭蠶神、謝蠶神的圖像,其中都供奉著西陵氏嫘祖。
馬頭娘
中國民間信仰中的蠶神。其形象多為一女人披馬皮,或一女人騎馬。最早當起源於古代對婦女發明和從事蠶桑的推崇以及古人認為蠶與馬在形體上有相似之處的觀念。魏晉以後,此故事廣泛流傳,逐漸形成祭祀“馬頭娘”的風俗。各地中國民間也有小廟專門奉祀,並有在蠶農家中奉祀的。其塑像也有女子騎馬的。奉祀時有的地方蠶農在下室中即以粉繭、香花供奉馬頭娘。蠶事畢送之。
蠶姑
晉地中國民間信仰中的蠶神。其起源於諧音訛傳。曲沃縣西北關原有“殘苦廟”。舊地方志載,春秋時介之推從晉公子重耳出亡,追趕者所逼甚急,介之推以其子林伐死。後重耳入晉為晉文公,推妻並林妻來此尋找介之推,但介之推已焚死於綿山。二人聞訊,異常悲痛,投井而死。當地人為她們立廟,名“殘苦廟”。後因“殘苦”與“蠶姑”諧音,訛為“蠶姑廟”廟裡所供奉的也變成蠶姑,職司蠶事。
青衣神
蜀地民間信仰中的蠶神,即蜀地先王蠶叢氏。蠶叢,文獻載其為古代蜀王。傳說他曾服青衣教人蠶桑,肇興蠶織,死後被尊為青衣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載:“傳蠶叢氏初為蜀侯,後稱蜀王,常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蠶事。鄉人感其德,因為立祠祀之。祠廟遍於西土,罔不靈驗,俗概呼之曰青衣神。”
蠶花五神
又稱“蠶皇”、“五花蠶神”。其形象三眼六臂,頭待夫子盔,上兩手高舉過頭,一手托日,一手托月;中兩手一手抓絲,一抓繭;下兩手合於腹部,捧一摞蠶繭。五花蠶神無具體祭日,只有逢年過節、蠶月大忙時香火旺盛。端午後采繭結束,各家都舉行一次“謝蠶神”活動。
相關傳說
太古的時候,有一位父親出外征戰,家裡只留下一個女兒。女兒養了一匹公馬。一天女兒思念父親,就開玩笑地對那匹馬說:“如果你能幫我把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那馬聽了這話,真的跑到父親那裡,把父親接了回來。為了感謝那匹馬,父親精心地照顧那匹馬,誰知馬卻不吃食。每次看到姑娘出入都非常興奮,高聲長嘶。父親感到非常奇怪,偷偷地責問女兒。女兒就把先前對馬說的戲言告訴了父親。 於是父親殺了那匹馬,將馬皮掛在院子中。
父親再次出征,女兒就和鄰居家的女孩在院子裡玩。女孩用腳踢馬皮,並且還說:“你是畜生,怎么能娶人當媳婦呢?你被殺死剝皮,不是自找的嗎?”話還沒說完,只見馬皮騰空而起,卷著姑娘不見了。 過了幾天,姑娘和馬皮都化成了蠶,在樹上吐絲。鄉親們便把這種樹叫做“桑”,桑者,喪也,是說姑娘是在桑樹下獻身的。父親知道了,十分傷心。 一天,蠶女乘流雲駕此馬,從天而降,對父親說:“天帝封我為女仙,位在九宮仙嬪之列,在天界過得很自在,請不必為女兒擔心。”說罷,升天而去。於是各地紛紛蓋起蠶神廟,塑一女子之像,身披馬皮,俗稱“馬頭娘 ”,祈禱蠶桑,十分靈驗。
衍生風俗
在古代,蠶神有著重要的地位,許多中國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並表達蠶農對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蠶農們對蠶神進行祭祀,並衍生出許多風俗。
接蠶花
嘉興、桐鄉、海鹽、海寧等地解放前盛行的一種古老賧神儀式,都於春季在農戶家中舉行。其儀式皆由贊神歌手(贊神歌手俗稱燒紙歌手,有的學者謂應稱為騷子歌手)主持。在整個儀式中有一道“接蠶花”節目,由歌手將事先準備好的一桿秤、一塊紅手帕、一張蠶花馬幛(蠶神禡)和插在黃紙上的兩朵紅白紙花(枝上有柏樹葉)交給該家的女主人,同時誦唱“蠶花歌”。歌詞云:稱心如意,萬年餘糧;蠶花馬、蠶花紙,頭蠶勢、二年勢,好得勢;採取好繭子,踏得好細絲,賣得好銀子,造介幾埭新房子等等。女主人恭敬地將各物收藏,稱“接蠶花”。待收繭繅絲,舉行“謝蠶花”祭祀之後,將蠶花紙、蠶花馬幛祭祀焚化。“接蠶花”活動在海鹽甪里一帶,每年農曆年初二家家舉行,用彩紙做成小花,中間綴以元寶,供奉灶間,臘月二十三日送灶時與灶神像同時焚燒。
蠶花水會
舊時市境不少地方在水上舉行社會性的民俗活動,如濮院陡門水會、新塍水會等都很有名。其中桐鄉芝村水會以蠶神祭祀為主要內容,稱為蠶花勝會。舊時芝村鄉有一規模宏大的龍船廟(又名龍蠶廟),前殿祀四大天王,後殿祀“馬鳴王菩薩”,這馬頭娘是一端坐的女子,旁立一匹馬,當地說是宋代敕封的“馬鳴大士”,清代加封“先蠶聖母”,是桐鄉、崇德一帶蠶農信奉的蠶神。每年清明,各村聯合在水上舉行祭祀盛會。迎會從清明日開始,當天早上,由主持的村坊將馬鳴王神像由廟中移至船上,各村參加迎會的船隻齊集進行朝拜。每村都在船上表演拿手節目:龍燈船,賽燈;台閣船,由少年兒童彩扮表演;標竿船,由表演者爬上豎在船上十多米高的粗毛竹上演驚險動作;打拳船,在船上表演拳術;拜香船,由兒童捧“香凳”邊跳邊唱“拜香調”。在附近更開闊的河面上還進行“搖快船”比賽。賽會常舉行三至七天,遊人如織,船滿河面,沿河數里設滿茶棚、酒肆、貨攤,鼓樂喧天,熱鬧非凡。古老的祭神儀式逐漸演化為民眾性的文娛和經濟交流活動。
踏白船
清明節賽船習俗遍及各縣,嘉興稱踏白船,海鹽稱出跳船,平湖稱搖快船,均為划船比賽。海寧賽船,選手兼在船上作武術表演。清光緒《嘉興府志》謂:“清明,王店市河及薦涇有搖快船之戲”。近代則以市區三塔、郊區油車港、南匯及嘉善天凝莊的踏白船為最有名。過去市區三塔運河上每年一次的踏白船活動極為盛大。鄉村划船能手組成賽船隊(每船10—16人),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插紅黃藍白黑五色旗,賽手亦著同色服裝列船河中,一聲開賽,多船齊發,飛速向前,以速度最快者為優勝。踏白船古代主要為祭祀蠶神,當地傳說農曆三月十六日為蠶花娘娘生日,故踏白船於是日舉行。嘉興三塔的踏白船,屆時先集中茶禪寺前祀蠶神,比賽結束後亦在廟前謝神聚餐,每當踏白船時,運河塘上觀者如堵,氣氛熱烈,為一年地方盛節。踏白船活動歷數世紀不衰,演變為生產活動和體育活動。養蠶時桑葉常須由遠地購回,運輸刻不容緩,舉行划船比賽有訓練划船技術和提高船行速度之意,在清明節前舉行,是作為一種養蠶準備來檢查,兼有文體活動意義。有人認為,踏白船也是一種軍事訓練。宋代踏白為水軍番號,岳飛曾統該軍;明末吳日生在長白盪舉兵抗清,用踏白船訓練義軍。這些均可備一說,其淵源恐均系由祀蠶神衍變擴大而來。
蠶花生日
多數蠶農以農曆臘月十二為蠶花生日,亦即蠶花娘娘(馬頭娘)生日。舊時習慣在這一天祭祀蠶神,近代多已不舉行儀式,桐鄉一帶則例於此日做繭圓吃,寓紀念之意。古代多於臘月中瞏蠶種,蠶農定臘月十二為蠶生日,當是指從此日起蠶事肇始(海寧有些地方則以農曆正月初九為“蠶日”)。
請蠶花
請蠶花是桐鄉烏鎮一帶流傳的習俗。當蠶蟻孵出後,蠶農備香燭供奉蠶神像(神禡),蠶娘頭插紅綠紙的彩花,將剪碎的燈芯和野薔薇花細末撒蠶種紙上,再把蠶種紙挽在秤桿上,用鵝毛將蠶蟻和燈芯、野花末一起撣往蠶匾中。採用秤桿、燈芯等物收蟻,諧合“稱心如意”成語,寓吉祥之意。
做繭圓
蠶事伊始或蠶罷,蠶農多用米粉做有餡或無餡糰子和小圓子稱為繭圓,作為祭蠶神的供品,近代則逐漸成為一種飲食習慣,或用於饋贈親友。海鹽過去做繭圓謝神多在蠶三眠以後。清代海鹽詩人黃燮清有詩句:“蠶眠桑老紅閨靜,燈火三更作繭圓”,見《長水竹枝詞》。(註:蠶三眠後作小粉圓,祀馬頭神,名曰“繭圓”。)在桐鄉,則在臘月十二日時做繭圓。清濮院詩人陳梓作《繭圓歌》說:“今年生日粉繭大,來歲山頭十萬顆。”桐鄉有些農戶清明節還做生粉糰子,形似繭子,饋贈親鄰,喻“越生越多”。海寧也是在清明節作繭圓,有青白兩種,青者代表桑葉,白者代表繭子,稱為“吃青還白”(食桑吐絲)。解放後,做繭圓習俗漸變,農戶售繭那天,常於集鎮上買回甜、肉包子,回家分食,稱吃蠶花包子,漸成習俗。
謝蠶花
蠶繭豐收後,蠶農以酒食祭謝蠶神,祭畢全家聚餐,享用祭祀用的魚肉,稱為吃蠶花飯。有的地方在端午節謝蠶花,姑娘們在水邊作“豁蠶花水”遊戲。
演蠶花戲
海寧、桐鄉、海鹽等地很多村莊,在每年清明節前後或收繭後,必演蠶花戲祭神。多由全村集資僱請羊皮戲藝人來村演皮影戲,老幼聚集觀看。演完整本羊皮戲後必加演一段《馬鳴王菩薩》,皮影戲紙幕上出現一個女子騎在馬上賓士,藝人則伴唱《馬鳴王菩薩》,這首民歌包含古老的蠶桑神話和傳說。演畢,蠶農向藝人討取做紙幕的綿紙稱“蠶花紙”,用以糊蠶匾,謂可致豐收。演戲點燈的燈芯,藝人分贈蠶農,稱“蠶花燈芯”,謂置於蠶室,可保蠶事順利。
祛蠶祟
祛蠶崇活動貫穿養蠶的全過程。第一蠶室要打掃乾淨,用手蘸石灰水在窗戶上打幾個指頭向外的白手印,用石灰水在門前畫一張弓,弓背向外,搭上三支向外待發的箭,這樣蠶祟就不敢從門窗進入。第二,蠶室內掛一張空蠶匾,匾中斜貼一張正方形的紅紙,從田裡拔一棵帶根的蠶豆苗和一把麥苗以紅紙包束,再以麻繩系一把無柄的鐮刀,將此三物一起掛在蠶室內。蠶上山後,將此三物放在山棚上,用以辟邪驅祟。第三,中國民間認為陳年老黃曆和古書殘卷有辟邪驅祟的功效,用舊黃曆、舊書糊蠶匾,能保護幼蠶安全生長。第四,有的人家前一年養蠶有些不利,今年求豐收。男主人要在黎明前赤身裸體偷偷殺一隻小羊,把羊血灑在蠶室里四周牆腳。第五,蠶農認為桃枝祛祟威力最大,在整個蠶事活動中,都用它辟邪祛祟。第六,俗說“蠶為憂蟲”,容易遭災患病,一旦瘟疫蔓延,蠶花很快全部死亡,給養蠶人帶來無限憂患。傳說中致蠶生病的魔怪蠶祟叫“青娘”,它躲在螺螄殼內。每年清明家家吃螺絲,要用針挑,俗叫“挑青”,把吃剩的空殼放在屋面上,使蠶祟無處躲藏。
蠶貓
每年蠶月之前,蠶室打掃乾淨,堵好鼠洞後的第一件事是“請蠶貓”。蠶戶喜歡到廟會上去請蠶貓,認為廟會上的蠶貓受神感應,更靈驗,不僅能逼鼠,還能辟許多惡氣。泥塑彩繪的蠶貓放在牆角僻靜處;紙印的五色蠶貓除貼在牆上,還糊在蠶匾底下。蘇南蠶農在蠶房中張貼的“蠶貓”以驅鼠避害。
日本神話
蠶神 (Oshirasama)
現在仍殘留在日本東北地方一帶的一種信仰。有的地方叫蠶神,有的地方叫蠶佛。由盲巫女主祭,用桑木裹上布片作為神的形體。一般民俗把它當做蠶神。實際上,過去人們可能曾把它作為家庭及農業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