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三國時期風雲人物)

王烈(三國時期風雲人物)

王烈,字彥方(141-219),平原縣(今山東平原)人。生於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王烈少時師從陳寔(shí),聞名遐邇董卓作亂時避亂遼東,並多次拒絕曹操的聘請。七十八歲時病死於遼東。

基本介紹

  • 本名:王烈
  • 字號:彥方
  • 所處時代:東漢末年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平原縣
  • 出生時間:公元141年
  • 去世時間:公元218年
  • 主要成就:三國品德高尚模範典型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原資料,翻譯資料,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王烈拜潁川陳寔為師,與陳寔的兩個兒子結為朋友。當時一些潁川名士如荀爽賈彪李膺韓融都跟隨陳寔學習,亦都佩服王烈的性格和行為,都與他交往,王烈當時在全國都很有名氣。學成後王烈回到平原,在那裡興辦學校教育人民,最終帶動了風氣,當地所有人都行善遠惡,一些人即使原本有爭端要找王烈評理,都會在半途或王烈家前和解並折返,為著不要令王烈知道他們有這些爭端。當時連平原國國君亦到王烈那裡籌劃和諮詢政令。
王烈被舉為孝廉,三府同時辟命他都被王烈拒絕,此時董卓作亂,王烈於是到遼東避難,在那裡耕種和鑽研典籍,自得其樂,當地的人都十分尊敬他,如同君主。當時因為國家紛亂,有識見的人不多,一些人結成朋黨,互相攻擊,而當時到遼東避亂的人,很多都被這些人出言誣害,而王烈在那裡居住多年卻沒有問題。王烈同時當遼東太守公孫度長史,令到遼東強者不欺負弱者,沒有人恃眾凌寡,商人亦沒有抬高價格謀取暴利。後來曹操多番徵召王烈任官,王烈辭任遼東長史,但公孫度及繼位的公孫康都沒有遣送他上任,最終也沒有到職。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王烈七十八歲時病死。

軼事典故

王烈為人孝順仁慈。學成後父親逝世,王烈為他哭了三年。又有一年遇到饑荒,路上鄉民快餓死,王烈竟然和他們分享糧食,救了他們的性命。

原資料

群英7王烈群英7王烈
王烈,字彥方,平原人也。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
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
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
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
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或至塗而反,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翻譯資料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像對待老師一樣侍奉陳寔,因為品德高尚,稱著鄉里。有個盜牛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只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
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麼?
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既然心懷羞恥,必然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促使他改過。”
後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後就守候在劍旁,直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驚奇地詢問他的姓名,並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
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 鄉里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於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願意放棄爭執,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

人物評價

先賢行狀》:“烈通識達道,秉業不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