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以德威人

王烈以德威人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憑藉品德高尚稱著鄉里。有個盜牛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只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麼?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他已經心懷羞恥,一定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鼓勵他改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烈以德感人
  • :青年時
  • :願意
  • :只求
原文,譯文,注釋,王烈介紹,

原文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也。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鄉里有盜牛者,主得之。盜請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烈聞而使人謝之,遺布一端 。或問其故,烈曰:“盜懼吾聞其過,是有恥惡之心。既懷恥惡,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後有老父遺劍於路,行道一人見而守之,至暮,老父還,尋得劍,怪而問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或至塗而反,或望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

譯文

王烈字彥方,太原人。青年時曾在陳寔門下學習,憑藉品德高尚稱著鄉里。有個盜牛的被主人抓住,盜犯向牛主認罪,說:“判刑殺頭我都心甘情願,只求不要讓王彥方知道這件事。”王烈聽說後派人去看望他,還送給他半匹布。有人問這是為什麼?王烈說:“盜牛人怕我知道他的過錯,說明他有羞恥之心。他已經心懷羞恥,一定能夠改正錯誤,我這樣做正是為了鼓勵他改過。”後來有個老漢在路上丟了一把劍,一個過路人見到後就守候劍旁,直到傍晚,老漢回來尋劍,得到了遺失的劍,覺得奇怪便詢問他的姓名,並將這件事告訴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訪守劍人是誰,原來就是那個盜牛的人。鄉里百姓,凡有爭訟曲直的事件,都去請求王烈排難解紛,斷定是非,由於王烈平素德教影響,有的走到半途,忽然願意放棄爭執,雙方和解而回來的,有的望見王烈的屋舍,就感到慚愧,彼此相讓而回來的。可見王烈盛德感化之深,已遠勝過刑罰的力量。

注釋

1.選自《後漢書·王烈傳》
2 .少:青年時
3.師:名詞作狀語,表示象對待老師那樣。
4.甘:願意
5.乞:只求
6.或:有人
7.必:一定
8 .激:鼓勵
9.還:回來
10.問:詢問
11.遺(布一端):送給,給予
12.(後有老父)遺(劍於路):遺失,丟失
13.塗:通“途”
14.至(暮):直到

王烈介紹

東漢三國時期人物(141—218)王烈字彥方,平原縣(今山東平原)人。生於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8年)。王烈少時師從陳寔,聞名遐邇。董卓作亂時避亂遼東,並多次拒絕曹操的聘請。七十八歲時病死於遼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