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海

李靜海

李靜海,1956年10月25日出生於山西靜樂,化學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1982年李靜海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熱能工程專業,1984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87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學位,之後留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主任、副所長、所長。1994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至2004年任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2002年至2014年任中國顆粒學會理事長;2004年至2016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2011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2017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之後擔任主任。2018年任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

李靜海主要從事多尺度方法和顆粒流體兩相複雜系統研究,致力於氣固兩相系統的計算機仿真和多相複雜系統的研究,包括多相流動、煤燃燒、計算機仿真、多尺度方法及計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靜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靜樂
  •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25日
  • 職業: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
  • 主要成就: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6年當選為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1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2012年當選為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
  • 代表作品:《顆粒流體複雜系統的多尺度模擬
  • 性別:男
  • 學歷:研究生
  • 學位:工學博士
  • 政治面貌:中國共產黨黨員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78年3月至1984年9月,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
1984年9月至12月,在中國煤炭科學研究院北京煤炭化學研究所工作。
1984年12月至1987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學習。
1987年8月至1990年4月,分別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0年4月至2001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主任、副所長、所長。
1994年,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
2004年2月至2016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2011年5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2014年9月,任國際科學理事會副主席。
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
2018年2月至2018年3月,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2018年3月,任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靜海提出基於顆粒尺度、顆粒聚團尺度和設備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兩相非均勻結構應滿足的穩定性條件,建立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並將其擴展到徑向分布的計算和兩態共存臨界條件的確定。闡明兩因素控制的流動系統中控制機制之間的協調導致有序結構,表達了其穩定性條件與各控制機制極值趨勢之間的關係。將這一方法推廣到其他系統,並套用於工業計算。此外,還在計算機仿真和潔淨煤技術方面開展了工作,開發了中小型設備中抑制氮氧化物的無煙燃煤技術,並推廣套用。
  • 學術論著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2017年02月
《現代化學專著系列 典藏版》
江明,李靜海,汪爾康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年09月
《探索介科學 競爭中的協調原理》
李靜海,黃文來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5年08月
《顆粒流體複雜系統的多尺度模擬》
李靜海等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4年10月
《展望21世紀的化學工程》
李靜海,胡英,袁權,何鳴元主編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參考資料來源:
  • 承擔項目
項目時間項目名稱備註
2009年01月—2011年12月
化學工程中複雜系統的結構
主持,國家級
2007年07月—2011年12月
散體工程的多尺度模擬及分析
主持,國家級
2013年07月—2014年05月
多相反應過程中的介尺度機制及調控
主持,國家級
2018年01月—2022年12月
國際介科學中心
主持,部委級
參考資料來源: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7年10月,李靜海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時間獎勵名稱
1989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五獲獎人)
1989年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五獲獎人)
1993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1995年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第一獲獎人)
2001年
中國科學院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獲獎人)
參考資料來源:

人才培養

  • 學術建設
2014年,在中國科協學術建設發布會上,李靜海用兩個“缺乏”直言中國學術界當下存在的“學科交叉融合受多重因素制約”的問題。“交叉平台的缺失,使交叉學科缺乏有效的學科建設平台支撐;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對新興交叉學科的科學價值缺乏共識,難以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李靜海說,學科交叉融合仍然面臨相當的困難與挑戰,除了兩個“缺乏”,還有由此衍生的人才培養問題。高等教育機構沿襲傳統的課程設定,不利於新興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他因此建議,應持續支持在國際上有優勢地位的學科,加大對弱勢學科的扶持,加強基礎學科之間、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科學與技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融合,支持綜合交叉學科的發展,積極扶持新興學科,推動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他還說,要切實加強對相關基礎性研究的支持力度,迎接可能發生的基本理論突破和產業技術革命。
在李靜海看來,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已經制約了原始創新能力和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導致科學精神缺失,難以做到“坐住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劍”。“我們不能因為當前有‘帽子化’的現象就對人才計畫失去信心。要認識到這是評價體系和資源配置出了問題。”李靜海認為,要合理測算和調整各類人才的資助規模和強度,尤其是高層次人才項目,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謀劃。要更加重視吸引和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為他們創造具有充分保障和吸引力的環境,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提出更多原創思想,探索建立特殊的支持機制,使他們能夠潛心開展研究,不被“帽子化”,同時要徹底解決人才項目過度與利益掛鈎問題。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99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6年
香港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
1996年
第三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2003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6年
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1年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2012年
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國化工學會顆粒技術演講獎
第三世界科學院演講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2002年—2014年
中國顆粒學會第三、四、五屆理事長
2006年—2010年
亞洲科學院理事會(AASA)主席
2007年12月—
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2011年—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4年—2017年
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副主席
2015年—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介尺度科學研究中心學術顧問組組長
2018年—2023年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18年—2023年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8年—2023年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2019年—
第五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
能源研究會副會長
“863”計畫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
國際循環流化床顧問委員會召集人
《Powder Technology》《Advance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編委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Advanced Powder Technology》國際顧問

人物評價

李靜海長期從事多尺度方法和顆粒流體兩相複雜系統研究,提出了基於顆粒尺度、顆粒聚團尺度和設備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兩相非均勻結構應滿足的穩定性條件,建立了具有普遍意義的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提出並發展了多尺度計算模式,廣泛套用於複雜系統的模擬和工業過程仿真。(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
李靜海在將能量最小多尺度模型推廣套用於不同的多相系統和解決工業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統一的多尺度方法,並由此定義了一種新的多尺度計算模式,並套用於各種複雜系統的模擬和工業過程仿真,基於此提出並推動了多學科交叉的科學——介科學。(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