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道位於中國山西省,是山西省下轄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東道
- 行政區類別:道
- 所屬地區:華北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
河東道位於中國山西省,是山西省下轄道。
唐代地方行政區名。道在隋唐屬於監察區名稱,在唐前期是監察機構而非正式行政機構。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興起,道成為事實上的地方行政機構,並伴隨各地節度使,成為藩鎮割據的開始。簡介唐貞觀元年(627)置,轄境在黃河之東故名,故...
河東道位於中國山西省,是山西省下轄道。建制沿革 民國2年(1913年)3月,設河東道觀察使署。民國3年(1914年)6月,撤觀察使署,設河東道道尹公署。行政區劃 河東道領縣三十五,省境西南境者,道尹駐安邑縣,領縣三十五。安邑縣(...
河東道 河東道,清朝到民國初期設定的道。河東道,清朝設定的道。轄2府3州:,蒲州府,平陽府,解州直隸州,隰州直隸州,霍州直隸州。
《唐代河東道軍政關聯問題研究》是一本2022年線裝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岳鵬。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對唐代河東道軍事行動的歷史進行考察和深入分析,對河東道在唐朝邊疆防禦和內疆重塑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進行研究。本書分別選擇以總管府為...
河東道兼管鹽法是中國鹽業史名詞。河東道兼管鹽法 河東唐代設榷鹽使,宋置制置司,元設都轉運鹽使,明因之。清初設河東陝西都轉鹽運使,乾隆五十七年(1792)裁撤,嘉慶十二年(1807)以河東道兼管山西、陝西、河南鹽政鹽務,駐蒲州城(...
徒河東道,南晉南北朝時期中原通往遼西的“陸路三道”之一。亦稱“渝關道”。此道發自漁陽(今北京附近),經由古無終(今河北玉田縣)境東北陸行,至灤河下游古海陽(今河北灤縣)、平州(今河北盧龍)。至此分途,其中盧龍中道、西道分別...
河東軍 河東軍,唐代河東道藩鎮。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領有太原及石、嵐、汾、代、忻、遼、朔、蔚、雲等諸州。開元十一年(723年)初置。為唐北方重鎮。
又有山西省永濟市,古稱河東之地,曾置河東郡、河東府、河東道、河東縣。漢為河東郡,鄭玄為東漢人,他說:“歷山在河東。”史學界多認為鄭玄河東即此。歷山即今垣曲中條山之一脈或別稱(參見《山海經·中山經》)。《周禮·職方氏...
河東山西道 河東山西道為山西古地名,元中統三年(1252)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直隸中書省,治所在大同路。轄大同路、冀寧路、晉寧路,即今山西全境。至大元年(1308)廢,四年(1311)復置。明洪武元年(1368)改置山西行中書省。
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又稱河東宣慰司,元朝在山西設立的機構,為山西得名之始。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治所在大同路(治今山西省大同市)屬中書省直轄。分管大同路、冀寧路(治今山西太原市)、晉寧路(治今山西臨汾市)等三路,又置分司,領...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西元733年),又細分天下為十六道,每道置採訪使,檢察非法,如漢刺史之職。分為京畿道、都畿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隴右道、河西道、劍南道...
唐武德二年(619年),霍山郡改稱呂州,仍轄靈石縣。貞觀元年(627年),廢郡設道,靈石縣屬河東道。貞觀十七年(643年),廢呂州,靈石縣改屬汾州。開元十一年(723年),改屬河東道太原府。唐代,靈石縣西境曾屬溫泉縣。北宋...
唐貞觀元年(627年),以山川形便,分天下為關內道、河南道、 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共為十道。這一時期的道,只是監察機構,沒有治所,沒有編制,各道的管轄範圍相當大。唐玄宗開元...
蒲津關道是隋唐時期河北道、河東道向京都長安輸送貢賦之路。《隋書·食貨志》記述,“諸州調物,每歲河南自潼關、河北自蒲坂達於京師,相屬於路,晝夜不絕”。蒲津關道又是唐與回紇聯姻和親之路。貞元四年(788),唐德宗以鹹安公主...
行駛道路有保康中道-本溪路-丁字沽三號路-勤儉道-紅旗北路-紅旗路-復康路-吳家窯大街-圍堤道-友誼路-平江道-隆昌路-圍堤道-新圍堤道-東興路-津濱大道-紅星路-育紅路-鐵東路-普濟河東道-普濟河道-勤儉道-丁字沽三號路-本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