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氏縣編輯 鎖定 舊縣名,在山西。初置於西漢,屬河東郡,故治在今臨猗縣南二十里鐵匠營村。後縣址雖有變化,但縣名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新中國初期的1954年與臨...
臨猗縣古稱郇陽,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臨猗縣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併而成,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境內無山,是...
位於臨猗縣城內北隅。兩座磚塔東西排列,相距50餘米。據《猗氏縣誌》記載,雙塔為隋唐創建,宋代重修,原有妙香寺,西塔在寺內,東塔居寺外。今寺已不存,雙塔依舊...
臨猗縣人民法院成立於1954年8月,是隨著原猗氏、臨晉兩縣合併而成立的。兩縣合併前的法院,分別為猗氏司法科和臨晉司法科。臨猗法院位於縣城西大街758號,占地...
開頭說:“尚書禮部牒 河中府猗氏縣高頭李村僧智通。李均狀納錢壹佰貫,買到本村僧院許所舍一十九間,空名勅牒乞書填作洪教禪院者”,時間記載為“大定十四年...
《史記·貨殖列傳》說猗頓以鹽起家,但注引《孔叢》卻說在猗頓請教陶朱公致富之術後,“乃適河西,大畜牛羊於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
猗氏國,是傳說中夏朝時期一個以養犬為主的部落,也叫猗國、古猗國、古猗氏國、猗氏部落,其範圍在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的臨猗縣。歷史上曾有名為猗氏縣的地名...
猗氏故城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又名猗頓城,是西漢時期遺址。猗氏故城故城現存城牆,南、北牆分別長1254.3米,東牆長1288.7米,總面積162萬平方米。牆殘存高2.8...
背景陳遫以舍人從起豐,入漢,以都尉擊項羽,功。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三月,封猗氏侯,諡號敬。簡介猗氏侯國國都在今山西臨猗縣南。猗氏侯國傳三世:敬侯陳...
氏縣,古縣名,西漢時,;公元280年,西晉繼秦之後又一次完成全國統一。...... 廢猗氏縣。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3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
北魏建義元年(528)析禽昌、襄陵縣地置冀氏縣,為冀氏郡治。隋屬臨汾郡,唐屬晉州,宋屬平陽府,元初改為猗氏縣。至元三年(1266)廢,四年復置,不久又廢。故...
猗姓,音其,中國罕見姓氏。據廖用賢《尚友錄》記載”猗姓,出陳留河南。在歷史上曾有一個猗氏縣,延續至新中國初期,後併入臨猗縣,戰國時期魏國人猗頓即出生於此地...
猗頓(生卒年不詳),山西運城臨猗縣人,戰國初年由魯國到猗地(今山西運城臨猗縣)發家致富,歿後又埋葬在猗地,故稱猗頓。著名的大手工業者和商人。原是春秋時代...
建義元年(528),北魏在原猗氏縣故地周圍設定了四個縣:割禽昌、襄陵兩縣之地設定冀氏縣(治今安澤縣冀氏鎮),合陽縣(治今安澤縣杜村鄉河陽村),分禽昌縣置...
①西魏恭帝二年(555)改猗氏縣為桑泉縣,周明帝復改為猗氏縣。故治在今臨猗縣。《元和郡縣誌》猗氏縣:“西魏恭帝二年,改猗氏縣為桑泉縣。周明帝復改桑泉為...
秦厲共公十六年(前461),破“大荔王城”,統一戎、芮,置臨晉縣。秦始皇二十...1947年4月解放,1954年與猗氏縣合併為臨猗縣。詞條標籤: 行政區劃 ...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縣)人,唐朝名將。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
目前,有順陽說(現河南省淅川縣)、臨猗說(現山西臨猗南)等多個版本,其中臨猗...臨猗(猗氏)古稱郇陽,這大約是盡人皆知的。然而,為什麼稱郇陽,什麼時候稱郇陽,...
曹普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過兵運和地下工作。1937年,黨組織通知曹普到猗氏縣去組織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擔任了猗氏縣人民武裝抗日自衛隊的指導員。後任山西...
且不說自言有穎川人之說“安澤”戰國時稱猗氏,屬上黨郡,上黨為韓地等自相矛盾的邏輯,請問,荀子是安澤縣哪鄉哪村人呢! [3] ...
景才瑞1924年生於山西省臨晉縣(建國後與猗氏縣合併為臨猗縣)。曾在西安力行中學、陝西省立西安第二中學、陝西省立蒲城中學〈堯山中學〉、陝西省立興國中學、中正...
荊有麟(1903—1951),山西省猗氏縣人,國民黨軍統特工。1939年8月,荊有麟在重慶考選委員會派往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防奸防諜訓練班受訓,正式加入軍統。1949年南京解放...
另郇姓,乃於唐朝郇謨始,之前為郇(Xún音旬),出自黃帝之姬姓,周文王之十七子,武王十七帝,因管理各諸侯有功,封侯于山西猗氏縣,今山西省臨猗縣,稱郇(Xún)...
封常清(690年—756年1月24日),蒲州猗氏(今山西省猗氏縣)人,唐朝名將。自幼家中清貧但受祖父影響喜愛讀書。曾兩次入朝為官。父母早亡,外祖父犯罪,隨外祖父...
山西萬榮縣所在的解店鎮南 解放時間 1947年4月 現稱 萬泉鄉 金貞祐三年(1215)改屬榮州,元至元三年(1337)併入猗氏縣,十五年復置仍曰萬泉,屬河中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