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

猗氏故城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又名猗頓城,是西漢時期遺址。

猗氏故城故城現存城牆,南、北牆分別長1254.3米,東牆長1288.7米,總面積162萬平方米。牆殘存高2.8米,厚19至21米間,夯土層厚度9至10厘米。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猗氏故城
  • 所屬時代:西漢
  • 地址: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
  • 面積:162萬平方米
  • 級別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049-1-049
  • 批准時間:2013年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別名:猗頓城
歷史沿革,文物遺存,遺址保護,

歷史沿革

“猗氏”一名的由來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國。《路史》云:“夏有猗國。”《河圖括地象》云:“猗姓之國,猗夏朋淫不義,少康滅之。今河東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縣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國,因稱猗氏。”
春秋末,魯國貧士猗頓大畜牛羊於猗氏,十年間富埒王侯,因以地為氏,稱猗頓。漢代置猗氏縣,治所在今縣城南鐵匠營村的猗氏故城。
據史載:“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縣,併名其為猗氏縣”。當年,猗頓畜五牸、興三園、販鹽鑒寶,方圓百里,皆屬其有,疆域之大,範圍之廣,單靠猗頓一個人力量是不夠的,於是他招工僱工,“工人”日漸增多。另一方面,由他幾大產業及供應商、經銷商等引發的住宿業、餐飲業也都興盛起來。同時,致富後他樂善好施,賒濟於民,遠近百姓都願意歸依他,幾種因素交織,逐漸在王寮村不遠的鐵匠營村東逐漸形成一個居民區,久而久之,便在西漢設縣建城。
此城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公元559年)猗氏縣北移後,該城依舊,老百姓仍安居樂業。唐貞元中(公元785年至公元805年)河東節度使馬燧平李懷光叛亂於猗氏,千年古城毀於一旦。改朝換代,歲月變遷,後人逐漸淡忘了“猗頓城”這個名字,以後多稱“猗氏故城”。 據《臨猗縣誌》記載:“城高兩丈許,四垣八門,遺址猶然。”
2002年,臨猗縣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申報資料寫道:“猗氏故城,據《晉書·地理志》載,古稱猗頓城”。

文物遺存

四號公路從城池靠東的邊緣直穿而過,將城池一分為二。城池南北寬度2里地左右。入城池北口,出城池南口,路邊有一塊省級文物保護的石碑:“猗氏故城”。石碑上還標明,這城池屬西漢,並標明了保護範圍。從殘垣斷壁上,我們仍可看出當年猗頓城的規模。城牆最厚處21米,最薄處也有19米,比周圍高出2—3米,總長8086米,城內總面積162萬平方米。
當年城裡的街衢、店鋪、作坊早已蕩然無存,放眼望去,滿地都是果樹、梨樹、玉米、棉花、大豆等。高大的城牆經千百年的風雨剝蝕,一層層夯土分明昭示著歲月的滄桑,隨風搖曳的酸棗樹仿佛告訴人們這裡一千年前曾是一座美麗而繁華的商城。

遺址保護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