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縣

浮山縣

浮山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部,地處太岳山南麓,臨汾盆地東緣,西傍臨汾、襄汾,南臨翼城,東連安澤,東南毗沁水,北接古縣。2006年,浮山縣生產總值達到17.6億元,比2002年增長73.1%,年均增長14.7%人均達到1.4萬元。[1] 2013年,浮山縣總人口13萬人,主要有回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分布。2014年浮山縣有2鎮、 7鄉,面積946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浮山縣
  • 外文名稱:Fushan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山西省
  • 下轄地區:2鎮7鄉
  • 政府駐地:天壇鎮
  • 電話區號:0357
  • 郵政區碼:042600
  • 地理位置:山西省省境南部
  • 面積:946平方公里
  • 人口:13萬(2013年)
  • 方言:晉南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天聖宮古遺址、鐵牛山漢代冶鐵遺址、古郭城遺址等
  • 機場:臨汾喬李機場(在建)
  • 火車站:浮山縣火車站
  • 車牌代碼:晉L
  • 行政代碼:141027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生物資源,水電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縣因山漂浮而得名。相傳臨汾東南有山,堯舜時,洪水橫流,其山隨水高低,其形若浮,故名浮山。據《元和郡縣誌》,以縣西浮山為名。相傳“洪水時,此山隨水消長”,故名。

歷史沿革

春秋屬晉,
戰國屬魏,
秦屬河東郡。
漢為襄陵縣地。
北魏於今縣城西南5千米古縣村置葛城縣,
北齊廢入禽昌縣。
北周於葛城縣故治置郭城縣
隋廢入襄陵縣。
唐武德二年(619)於今古縣村置浮山縣,次年見“神人”於羊角山(二峰山)下,改名神山縣,屬晉州。
五代唐同光二年(924)徙治今縣城,屬建雄軍。
五代晉復屬晉州。
宋屬平陽府。
金大定七年(1167)復名浮山縣,興定四年(1220)改忠孝縣。
元仍為浮山縣,屬晉寧路。
明、清俱屬平陽府。
民國年間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屬臨汾專區。
1954年屬晉南專區。
1958年併入臨汾縣。
1960年復置。
1967年屬晉南地區。
1970年屬臨汾地區。
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2001年,撤銷東腰鄉,併入城關鎮,並更名為天壇鎮;撤銷西佐鄉,併入張莊鄉;撤銷喬家垣鄉,併入北王鄉;撤銷柏寺鄉,併入北韓鄉;撤銷史演河鄉,併入米家垣鄉;撤銷上東鄉,併入響水河鎮。區劃調整後,全縣轄轄2個鎮、7個鄉:天壇鎮、響水河鎮、張莊鄉、東張鄉、槐埝鄉、北王鄉、北韓鄉、米家垣鄉、寨圪塔鄉。縣政府駐天壇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浮山縣在其中。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浮山縣有2鎮:天壇鎮、響水河鎮,7鄉:東張鄉槐埝鄉米家垣鄉張莊鄉北王鄉北韓鄉寨圪塔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浮山縣位於山西省中南部,臨汾盆地東緣。地理坐標:北緯35°49′至36°06′,東經110°41′至113°13′。西接臨汾、襄汾,南臨翼城,東連安澤,南毗沁水,北接古縣,東西長51.7公里,南北寬31.8公里,總面積946平方公里。
浮山縣

地形地貌

浮山縣境內地形分為西部殘垣平川區、中部坡梁溝壑丘陵區、東部和西南部土石山區三大主體地貌單位。地貌東高西低,東部山嶺起伏,有大圪塔山、媳婦山、蘑菇山圪塔;西部黃土丘陵,有黃花嶺和月山嶺;中東部的四十里嶺為分水嶺,橫穿南北;南部有二峰山和司空山;北部有北天壇山;中部有天壇山和分布不均的小平原。海拔高度平均為1044.8米,最低位西佐鄉的前河村,海拔為577.8米;最高為寨圪塔鄉的西凹東山,海拔為1511.8米;縣城海拔800米。

水文

浮山縣較大河流有響水河、柏村河、山交河。前兩河屬汾河水系,後一河屬沁河水系。

氣候

浮山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徵是多風少雨,溫差較大,四季分明。冬季受西北氣候影響,寒冷乾燥,雨雪稀少,易出現較大西北風。夏季高溫伏旱,最高溫度可達37℃以上。七月份最熱,日均溫度24.2℃,常出現暴雨和冰雹天氣。秋季溫熱陰雨,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陰雨過程長達5—7天,春季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得46%以上。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2013年,浮山縣天然優良草場10餘萬畝,野生植物種類多達400餘種。

水電資源

浮山縣電力屬華北電網區。山交河、響水河等數條河流經過浮山縣,以四十嶺為界,浮山縣分屬汾河和沁河兩個流域。2013年,浮山縣縣水資源總量5377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303萬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10立方米。

礦產資源

2013年,浮山縣已探明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鐵、雲母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等。鐵礦石總儲量1.2億噸,煤炭儲量在76億噸。金礦總儲量0.76萬噸。石灰石總儲量1947萬噸,主要分布在天壇、張莊、響水河、米家垣等鄉鎮;重晶石探明總儲量63萬噸,主要分布在米家垣鄉。耐火粘土探明總儲量83.9萬噸,主要分布在天壇鎮前交村。

人口民族

2013年,浮山縣共有人口13萬人。浮山縣居民主要是漢族,還有部分回族、白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06年,浮山縣生產總值達到17.6億元,比2002年增長73.1%,年均增長14.7%人均達到1.4萬元。財政總收入完成3.4億元,比2002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35.7%,人均2544元。
2008年,浮山縣生產總值完成1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億元,增長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1億元,增長20%。財政總收入完成4.01億元,增長0.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億元,增長2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61元,增長16.4%。農民人均純收入4020元,增長8.8%。

第一產業

2006年,浮山縣農業總產值達到2.8億元,比2002年增長58.3%,年均增長12.2%。穀子3萬畝,核桃5萬畝。養牛專業戶23個。建成神山小米、自治肉羊加工、元寶楓加工、竹溪農業觀光旅遊四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22個,各類農民協會6個。建成水利工程160處,水澆地面積4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豆類等,乾鮮果以蘋果、核桃、三櫻椒等為主。
2008年,浮山縣建成21萬畝小麥基地、3萬畝穀子基地、7.5萬畝核桃基地、2.3萬畝油料基地、1.5萬畝蔬菜基地,2008年共投入造林資金2356萬元,栽植各類苗木865萬株,森林覆蓋率達到26.5%。

第二產業

2006年,浮山縣煤炭和鋼鐵產量分別達到30萬噸和21萬噸。比2002年增長2.9倍,年均增長57.8%。
2012年,浮山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總收入196億元,比2011年增長4%。社會原煤產量470.76萬噸,比2011年增長2.89%,發電量11.63億千瓦時,比2011年下降4.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183.01萬噸,比2011年下降2.45%,鋼材產量115.67萬噸,比2011年增長25.43%。

第三產業

2012年浮山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65.9億元,比2011年增加17.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74.57億元,比2011年增加9.99億元,增長13.8%。2012年浮山縣固定資產投資82.5億元,增長27.5%。2012年浮山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2億元,增長18.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0.4億元,增長12.3%。電信業務總量3.8億元,增長18.9%。

交通運輸

浮山縣距南同蒲線臨汾站和候月線王莊站各35公里,臨汾至沁水,臨汾至翼城,臨汾至浮山,臨汾至古縣四條幹線公路橫穿縣境東南西北,油路延伸到所有鄉鎮,浮山縣貫通循環路。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4年,浮山縣9個鄉鎮的396所學校調整合併為45所,並累計投入資金3740萬元進行配套設施建設,有28所學校19500名學生學習。

醫療衛生

2012年,浮山縣新建縣人民醫院,啟動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重點村推進村衛生所達標建設工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路,受益民眾達22.63萬人次,發放補償金達944.95萬元。2013年浮山縣參合率為92.44%。

社會保障

2009年浮山縣實行城鄉居民困難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13年,浮山縣已有14169人納入了農村低保並得到救助,共發放低保金528萬元,保障對象占農業人口的5.9%。將浮山全縣22980名農村老幹部、老黨員、老勞模、因公致殘人員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範疇,每人每月發放50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長壽老人”的生活質量。

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
橋北新石器時代及漢代遺址
北西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史家坡古脊椎動物化石遺址
齊 、唐造像碑
摩崖造像碑
文廟大成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