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河東道,南晉南北朝時期中原通往遼西的“陸路三道”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徒河東道
- 別名:渝關道
徒河東道,南晉南北朝時期中原通往遼西的“陸路三道”之一。
徒河東道,南晉南北朝時期中原通往遼西的“陸路三道”之一。亦稱“渝關道”。此道發自漁陽(今北京附近),經由古無終(今河北玉田縣)境東北陸行,至灤河下游古海陽(今河北灤縣)、平州(今河北盧龍)。至此分途,其中盧龍中道、西道分...
河東按察使阿合馬,以財產諂媚權貴,貨物在官錢,約定償還羊馬,那還是取部民所產以運輸。事情被發覺,派遣使者審查,都不在,當不忽木去,才得到他的不法之物一百多件。在大同人民饑荒之時,不忽木打開糧倉賑濟難民。阿合馬是善於寵臣上奏不忽木擅自調發軍隊儲備,又使阿合馬使屈打成招。世祖說:“發放糧食以活我的...
583),廢西河郡入晉州。隋置 隋大業三年,改汾州為西河郡,治隰城(山西汾陽市區),領隰城、永安、平遙、介休、靈石、綿上六縣。唐武德元年以西河郡為浩州(仍治今山西汾陽市區),三年改浩州為汾州(山西汾陽縣),屬河東道 天寶元年(742),改汾州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又復西河郡為汾州。
唐朝(618年)依然為澤州,潞州和沁州三州,屬河東道。五代的歷史上不斷的走馬換將,但地名分別叫澤州、潞州、沁州。北宋時期,依然是三地分立,分別叫澤州(高平郡),隆德府和威勝軍,屬河東路。金代,仍然為三地分立,金人為和北京之澤州區分,改澤州為南澤州,後升澤州為忠昌軍節度,因此該時的晉東南,依然分...
大曆元年(766年)春,正月三十,代宗任命戶部尚書劉晏為都畿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湖南道、荊南道、山南東道轉運使、常平使、鑄錢使、鹽鐵使等,戶部侍郎第五琦為京畿道、關內道、河東道、劍南道、山南西道轉運使等職務,分別管理國家的財政賦稅。十一月十二,冬至日,由於第五琦實行什一稅法,民眾受苦...
太宗看到官多民少帶來許多弊端,因此於貞觀元年(六二七)二月,並省全國的州縣,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廢郡為州,故每道各轄若干州。長樂王幼良賜死 長樂王李幼良任涼州都督,性情粗暴,他身邊親信一百多人都是無賴子弟,經常...
其餘行台如益州道﹑襄州道﹑東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均以宗王或親信大將任尚書左僕射﹐為行台主。武德九年(626)﹐諸道行台並廢。北魏行台的組織雖略同於中台(在中央的尚書台)﹐有令﹑僕射﹑尚書﹑丞﹑郎等員﹐但都是臨時權置﹐並不完備。行台的首長﹐不一定都有令﹑僕射﹑尚書等官位。隋唐的行台尚書省則...
今歸化城關口自可即歸巡撫經管,且歸綏道即駐歸化城內,或即委該道就近代管,或另派賢能道府前往承辦,俱無不可。所有理藩院司員即可停其派往,於關務更為慎重。”經部議,歸化城稅務由山西巡撫選派道府賢員管理,按年更替。初由河東道、歸綏道、雁平道輪流監管,自乾隆三十七年以後定由歸綏道兼理,並仍...
梁末帝大怒,任命劉鄩為河東道招討使,與華州尹皓一起攻取同州。九月,晉軍將領李嗣昭領軍前來救援朱友謙,在同州城下交戰,朝廷軍隊作戰不利,兵敗逃往黃河以南,橋樑坍塌,淹死許多人,劉鄩率殘餘部眾退守華州羅文寨。在這以前,劉鄩與朱友謙是姻親,到朝廷軍西討同州,到達陝州時,劉鄩派遣使者帶著檄文送與朱...
河東道支度營田大使,並檢校北都軍器監。操節鉞之寄,慎守御之方,師徒無勤,邊鄙不聳。雖李牧之馳名塞下,魏尚之善守雲中,無以過也。上懿其績,手詔勞勉,錫以時服,恩貺屢降。及遘疾,詔遣尚藥奉御宗處馳傳診療,粵以其年十二月九日薨於太原之官舍,春秋六十有五。詔書:“故太原尹韋湊,體識沉正,...
”乃置之死,河東為之震肅。出僉河南、浙東兩道廉訪司事。六年,帝親享太室,召僉太常禮儀院事。至正元年,除國子祭酒,改陝西行台治書侍御史,遷河東道廉訪使。三年,郊祀,召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事。帝之親祀也,至寧宗室,遣阿魯問曰:“兄拜弟可乎?”好文與博士劉聞對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也。”帝...
反慚烏鳥,徒廁鴛鴻。伏望降臣一外官,特乞微恩,稍沾臣父。"皇帝被感動,優詔獎之,授予孫嘉之宋州司馬。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孫逖任河東道(今山西省)黜陟使,天寶三年(744年)權判刑部侍郎,天寶五年(746年),改太子左庶子。他掌誥八年,“制敕所出,為時流嘆服。議者以為自開元以來,蘇頲 、...
鬻百貨者,居積厚,則應人之求,而不窮徒慕乎足以應人之求也。而居積之術,乃不工,未見其足以應人之求也。余好為古文,而嘗病乎是。苟有有用之才,嘗樂與之游,以冀其切劘焉。松嵐官有政聲,今得河東道,為天子不次之擢。松嵐所以自待以求副聖天子用之之意,當必在是。余於其行,而贈之言,不...
韋莊聽從黃滔的建議,立刻動身去河東道去找鄭尚書。他出了潼關,乘船順黃河向東,在垣縣上岸,直奔絳州(今山西新絳)。又由此繼續北上到了平陵(今山西文水東二十五里),再渡過黃河到綏州(今陝西綏德)。離開綏州,韋莊乘船沿黃河邊向南直到潼關,返回長安。乾寧元年(894年),年近六十的韋莊終於得中進士,被...
唐代,稱鄯陽縣,為朔州治,屬河東道。武德四年(621)改馬邑郡為朔州,轄鄯陽、常寧兩縣。開元五年(717),於鄯陽縣城東三十里的大同軍城(貞觀年間置)另置馬邑縣(故治即今朔城區神頭鎮馬邑村),隸屬於朔州。天寶元年(742),復改朔州為馬邑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馬邑郡置朔州。五代後唐,稱鄯陽...
屬後唐,隸河東道。清泰三年(936年),叛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將燕雲16州割讓契丹,地屬遼。元 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大同路。明 永樂元年(1403年),置大同左衛。清 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以北西路九堡併入,改稱左雲縣。中華民國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後,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組建大懷左、...
唐,稷山屬河東道絳州 五代初,屬後梁河中府。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屬絳州。宋,屬河東路絳州。元初,屬晉寧路絳州。大德九年(1305年),改屬平陽路,後歸晉寧路絳州。明,屬平陽府絳州。清,仍屬絳州。民國3年(1914年),屬河東道。民國21年(1932年),屬山西省第七行政專員公署。民國27年(1938年)...
1914年,岳陽縣又改名為安澤縣,仍治岳陽,屬河東道。抗日戰爭時期(1938—1941年),曾分設安澤、岳陽、冀氏三縣。1938年,移縣城於和川。1940年,於辛佛村設岳陽縣。1942年4月,並三縣為安澤縣,治義井村,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1949年,治和川,歸晉南地區。1951年5月,移治府城,歸臨汾地區。1971年,...
至正十六年(1356年),取孟津、鞏縣、溫縣,下滎陽、泗水、河陰,戰睢、亳,俘斬無算,論功升河東道宣慰副使,階武德將軍。又從取陝州、平陸、夏縣、盧氏、虢州、靈寶、潼關諸城,擢僉河東道廉訪司事,改奉政大夫,遷同知河東道宣慰司事,階亞中大夫,升河東道廉訪副使。其後,他領兵收復華州、華陰、鳳翔、...
唐代,稱澤州,天寶元年改高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澤州,隸河東道(今山西)。宋代,稱澤州或高平郡,隸河東路(今山西)。金代,改南澤州,後升忠昌軍節度。元代,改澤州司侯司,屬晉寧路,隸河東山西道(今山西),為腹里。明初,改澤州直隸州,轄高平、陽城、陵川、沁水四縣,州治晉城縣省入,屬山西承宣...
河東道台江人鏡指示將楊深秀等人的呈稟及各憲之面諭,謄寫碑陰、勒之於石。身上的公堂禮重負得以永遠免除,士子們無不拍手稱快。大侵之後,孱弱的文風得以迅速恢復、振興。勒石立碑之時,楊深秀應官紳所請,又專寫了一篇《以里書銀抵新進生公堂禮記》的短文,刻於正面。該文開始,先用一句話點出主旨:“古之...
”吏不敢書其獄詞。趙秉正曰:“吾得罪,必不累汝等。”最後張甲伏法。行部請劉辰翁、鄧光薦諸老任學官,命諸生師事之。移任僉漢中道,謝病歸。至正二十八年(1291),起為僉河東道提刑按察司事。元成宗即位,擢江南行台治書侍御史。大德五年(1301),出為江西廉訪使。卒,年六十七,謚忠敏。
大唐武德六年,神秘僧人造訪河東道霍邑縣衙,請縣令崔珏自殺,入泥犁獄做判官,審善斷惡,掌管輪迴。崔珏隨即自盡。數年之後,僧人玄奘為尋兄長來到霍邑,深陷迷局。縣衙之鬼非鬼,謀劃之人非人。判官廟成凶邪地,興唐寺如虎狼穴,真相撲朔,誑語迷離。與此同時,天子李世民出巡霍邑,入住興唐寺,卻遇玄武門事變已死...
父羅錦,任元代河東道肅政廉訪司司吏。1350年(元至正十年),貫中沿大運河南下杭州,著《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連環諫》等三個劇本。未幾,投張士誠起義軍中,結識施耐庵,拜其為師。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從魯淵辭義軍,後足涉江、浙、贛、皖等地,蒐集三國時期東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