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貫中故里
- 類型:名人故里
- 紀念人物:羅貫中
- 地點:有山西、山東等說法
概述,祁縣說,清徐說,清徐羅貫中故里,東平縣貫中故里,羅貫中,
概述
祁縣說
羅貫中,元末明初生於山西太原祁,這個目前大多數學者考究的籍貫。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對於祁縣說,並為對作者故鄉做詳細考察,主要是參考史籍考察得知的可能性較大,也是目前的主流學說。
1996年夏秋之際,新聞媒體陸續報導了祁縣河灣村發現了一些與羅貫中有關的遺蹟和遺物,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廣大民眾的普遍關注。筆者通過多次赴河灣村考察,認識不斷加深,心中充滿著一種強烈的震撼。這無疑是一項重要的發現。做為一個文物工作者,我應該對歷史負責,有責任有義務從審視文物的角度出發,忠實地反映文物,忠實地反映歷史,詳盡調查和科學整理這些遺蹟和遺物,編寫調查報告,將有關資料公布於社會。
鑒於此,同年10月下旬,筆者再赴河灣村,進行了為期7天的專題調查。測繪了羅氏宗祠,清理了相傳羅本之墓,觀察了《羅氏族譜》、《羅氏神圖》和湖海置硯等遺物。在此基礎上,發表了《山西祁縣河灣村羅貫中故址調查》[1]一文。
清徐說
太原市南端的清徐縣,是我國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小說大家,《三國通俗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故鄉。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清徐縣城關北村人。從現存《羅氏家譜》及羅氏祖塋墓碑之記載看,先祖為四川成都府人,後唐為青州僕射落籍清源。他成年離家,流落於江淮,在張士誠與另一小說家施耐庵結為師徒,晚年隱居大名府濬縣,完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水滸全傳》的創作。
清徐羅貫中故里
羅貫中的故鄉,湖光山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香岩寺、狐突廟、嚴香寺石窟和寶梵寺等勝跡,猶如一顆顆明珠,閃耀著唐、宋、金、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築藝術風格。設施完備的清泉湖度假村、三國演義城,又給遊人帶來清新、舒適的現代生活享受。
羅貫中的家鄉,在城關的大北村。從這裡北行到東馬峪 村北的香岩山上,有一座全省僅存的石結構金代建築---香岩寺。寺在岩坡上,金明昌元年建,清乾隆十七年重修,現存東、中、西三座石砌佛殿。中、西殿為金代原作,頂部均用石條抹角逐層疊澀成藻井,不用梁架,所以又稱無梁殿。香岩寺四周一定有明、清兩代所建三清殿、五連洞、五龍洞、七星廟、關公廟、臥雲亭、會館等,依山伸展,錯落有致。這裡便是清源入景之一"西泠香岩"之地。如今,山上古剎梵宇成群,山下葡萄園、果園成片,使人流連忘返。
西行到西馬峪村,有太原最大的狐突廟。狐突,字伯行,春秋晉國大夫,晉文公重耳的外祖父,被晉懷公所殺,晉文公為其建祠以祭。現存山門、戲台、鐘鼓樓、獻殿、碑廊及正殿。、獻殿五間,雖具有清代建築特徵,但殿內的柱、梁、檁等大木構件都是明代的原構。東西山牆尚存50平方米的明代壁畫,描述狐突外出布雨及回的晴暗景。正殿三間,為前後二室。前室是清代時為保護後室而加蓋的。後室是元代修建過的一座宋代殿堂,為廟中建築的珍品。它低矮雄壯,檐角飛翹,雕刻玲瓏大方,彩畫藍綠相間,濃淡相宜。殿內還存有狐突夫婦及侍者像10餘尊,系元代作品。
繼續西行,在都溝村屠谷山上有嚴香寺石窟,又稱千佛洞。石窟開鑿在山壁上,遊人沿山路曲折而行,在一片叢棘之中,可見坐北朝南的東西二窟。西窟存僅有輪廓的佛像2尊,東窟為千佛洞,宋1088年塌方後,在東坡上建慈雲禪寺,後名嚴香寺。洞內正壁 釋加牟尼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旁為弟子伽葉、阿難,兩側雕騎獅文殊、騎象普賢及侍者、馭者,構成華嚴三聖格局。左右兩面三刀壁周鑿的浮雕力士及侍女像,線條流暢,與洞外人物內外呼應,藝術價值很高。洞內四壁,鐫滿了小佛,共有1200餘尊。佛與佛之間,用纏枝相連。遊人至此,仿佛置身佛界。
由嚴香寺石窟折東來到東於村村北,有一座古樹掩映的梵宇----寶梵寺。這是一座完整的清式建築,坐北朝南,占地1000平方米,由山門、過廳、大殿及鐘樓、配殿等建築組成。院內析樹參天,建築錯落有致,塑像、碑刻、匾額完好,青磚透雕俯拾皆是。塑像有64尊。還有佛傳壁畫40幅,描寫釋迦牟尼從降生到成佛的故事。游完寶梵寺,沿公路北上就到了羅貫中出生地和青少年活動過的地方。
東平縣貫中故里
東平縣貫中故里位於東平縣縣城西部,羅莊 坐落在白佛山腳下西靠宿城東臨後屯北。2011年熱播大戲《新水滸》百分之90的場景都是在東平拍攝的。羅貫中也就是在這裡成就了這部巨著《水滸傳》。戲中的風土人情,本地方言也就只有真真正正的山東人才能講的出,例如:《水滸傳》中的武松的“二哥”形象至今影響本地,如果你走在路上,本地人找你問路會對你說:“二哥這路怎么走?”
1999年,由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已明確注釋:“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祖籍東原(今山東東平),流寓杭州”。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杜貴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可以認為把羅貫中視為東平人已經是學界主流。他說,早年也不認可羅貫中為東平人的著名學者胡適先生在“小心求證”後也改變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羅貫中就是東原人。杜貴晨認為,胡適先生研究《水滸傳》將羅貫中籍貫為“東原”即“鄆州”亦即“東平”聯繫起來。這就在把《水滸傳》的著作權整個地判給了羅貫中的同時,也為《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為“東原”即山東東平人做了結論。因為當時鄆州州治正在東平。
另外2011年10月份貫中故里在東平縣羅莊村建成。
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年一約1400年),名本,號湖海散人,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的戲曲、小說家。父羅錦,任元代河東道肅政廉訪司司吏。1350年(元至正十年),貫中沿大運河南下杭州,著《趙太祖龍虎風雲會》、《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連環諫》等三個劇本。未幾,投張士誠起義軍中,結識施耐庵,拜其為師。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從魯淵辭義軍,後足涉江、浙、贛、皖等地,蒐集三國時期東吳的故事傳說。明初.與施耐庵居淮安,遊覽漢代遺址。施耐庵病卒後,貫中攜恩師未竟之作《宋江》和自己未竣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書稿返故里。羅貫中一生撰有長篇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水滸全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和雜劇劇本三種。羅貫中的小說開拓和確立了中國古代白話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