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

林麝

林麝(學名:Moschus berezovskii)麝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成年林麝體重體重6~9kg,體長630~800mm,肩高小於500mm。林麝的外形特徵是雌、雄麝都不長角,雄麝的上犬齒髮達,長而尖,露出口外,呈獠牙狀。它的後肢比前肢長1/3~1/4,所以站著的時候後部明顯的比前部高。它的尾巴很短,四肢細長,蹄子比較狹而尖,耳朵長而直立。毛粗硬、曲折呈波浪狀,容易折斷,呈深棕色,成體不具斑點。毛色上一個很明顯的特徵是在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比較寬的白色帶紋,一直延伸到腋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林麝
  • 拉丁學名:Moschus berezovskii
  • 別稱:南麝、森林麝、黑獐子、林獐、香獐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麝科
  • 麝屬
  • :林麝
  • 亞種:5亞種
  • 命名人及年代:Flerov,1929
  • 英文名:Forest Musk Deer
  • 保護級別:瀕危(EN),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亞種分化,主要價值,人工養殖,地理分布,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雌雄均無角;耳長直立,端部稍圓。雄麝上大齒髮達,向後下方彎曲,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發達。四肢細長,後肢長於前肢。
體毛粗硬色深,呈橄欖褐色,並染以橘紅色。耳內和眉毛白色;耳尖黑色,基部橙褐色;下頜、喉部、頸下以至前胸間力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黃色區,下頜部具奶油色條紋;喉側面的奶油色色斑連線在一起形成兩條奶油色色帶,由頸的前面向下到胸部,而在頸的中上部則是於之相對照的深褐色寬頻。腿和腹部黃到橙褐色,臀部毛色近黑色。幼年個體具斑點。
大小量度:體長630~800mm;肩高小於500mm;尾長400mm;顱全長102~146mm;體重6~9kg。

棲息環境

主要棲於針闊混交林,也適於在針葉林和鬱閉度較差的闊葉林的生境生活。棲息高度可達2000~3800米,但低海拔環境也能生存。

生活習性

林麝是一種膽小懦怯、性情孤獨的動物,白天休息,早晨和黃昏才出來活動。平時雌雄分居,過著獨居的生活,雌麝常和幼麝在一起,雄麝則用它們巨大的麝腺標誌領域和吸引配偶。林麝視覺和聽覺靈敏,遇到特殊的聲音即迅速逃離或隱藏於岩石中。它們能輕快敏捷地在險峻的懸崖峭壁上行走,能登上傾斜的樹幹,站立於樹枝上,還善於跳躍,能從平地跳起2米以上。
食性:以樹葉、雜草、苔蘚、嫩芽、地衣及各種野果為食。
天敵:、貂、狐狸、狼、猞猁,特別是人。

繁殖方式

林麝各地繁殖情況有差異。在四川,於11~12月發情,最遲可延至1月;在廣西9~10月發情交配雌麝發情周期為15~25天,孕期176~183天,多數在6月產仔,每胎1~3仔,多為2仔,但據向長興報導,廣西林麝大多每胎1仔。引種上海飼養的四川林麝,第一胎多為1仔,第二胎起多為2仔,也有3仔的,但僅有2仔成活,哺乳期2~3個月。頭兩個月幼崽藏在偏僻的地方,除了採食時間不和母親在一起。1.5歲時性成熟,壽命可達20年。

種群現狀

中國
據相關專家介紹,在重慶範圍內,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林麝數量已不足百隻,少量分布在大巴山和金佛山地區。
據麝香收購量估計,20世紀60年代末,四川及陝西兩省的年收購量為700~800kg,加上其他各省產量,扣除少數馬麝麝香,大約有1000公斤。以每隻雄麝15g計數,每年捕殺兩性及成幼體總數約為16萬隻,估計資源量超過1百萬隻。1978~1980年,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幾種麝的年產量約為10~15萬隻,扣除馬麝產量,林麝資源量已不足60萬隻。但1980年以後,由於麝香價格不斷升值,持續過度捕捉,致使資源量不斷迅速下降,至20世紀90年代末估計已降至20~30萬隻,90年代初估計僅有10~20萬隻。
四川是林麝的主產區,0.7頭/km2。陝西由於連續4年的濫獵,導致林麝資源的迅速下降,年產麝香僅30kg;貴州省至今已很罕見。大別山的麝主要在安徽境內,麝數量較多的地區限於金寨、霍山和岳西縣。至今偷獵現象仍然存在,種群數量仍趨減少,大別山麝已面臨絕跡的險境。林麝分布於雲南全省山區和林區。
在廣西金鐘山自然保護區的各片林區歷史上都有分布記錄,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都比較常見。所知在坡西、弄八和西舍等處的林區尚有分布;此外,在金鐘山山脈靠近西林一帶的山林也有零星分布。分布在這4處的林麝數量都很少,根據它們的活動區域和範圍估計,金鐘山自然保護區林區內的林麝種群數量約為16~24頭。
2003年和2004年冬季,採用糞堆計數法對陝西省鳳縣紫柏山自然保護區林麝的種群密度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護區林麝總密度為(0.48±0.75)頭/km2(平均密度±標準誤差),以針闊混交林的林麝種群密度最高,為(0.94±0.05)頭/km2(平均密度±標準誤差),闊葉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別為(0.28±0.02)和(0.13±0.02)頭/km2(平均密度±標準誤差),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頂草地+灌木+低矮喬木鑲嵌景觀中林麝密度均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帶(海拔為1700~2100m),南坡則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帶(海拔2100~2450m)。總之,紫柏山自然保護區林麝密度極低。
全球
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野生林麝大概超過1百萬隻;1978~1980年少於600,000隻;1992年,僅剩100,000 ~200,000隻(Sheng 1998),野生林麝在越南估計僅存200隻(Do Tuoc pers)。

亞種分化

林麝(5亞種)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01
待定
Moschus berezovskii #1(學名待定)
Wang,2003
02
林麝指名亞種
Moschus berezovskii berezovskii
Flerov,1929
03
林麝碧江亞種
Moschus berezovskii bijiangensis
Wang and Li,1993
04
林麝高平亞種
Moschus berezovskii caobangis
Dao,1969
05
林麝雲貴亞種
Moschus berezovskii yunguiensis
Wang and Ma,1993

主要價值

雄性林麝的鼠蹊部有麝香腺,能分泌麝香。麝香的香氣醇濃,經久不散,早已聞名於世。它是配製高級香水、香精的定香劑,又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劑,用來配製多種甦醒和強心等急救藥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

人工養殖

一、林麝養殖場的場址選擇
建立林麝人工養殖場時,不論是圈養還是散養,都應選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人煙稀少,環境安靜、林草茂盛的山坡地,最好是有山泉流出的地方。如果是圍欄散養,要選擇坡向朝南、區域內植物種類豐富的緩坡地。圍欄散養場地面積要根據養殖規模確定,圍欄要堅固且有防護措施,避免林麝相互追逐時碰傷。
二、青飼料選擇及精饋料的配製
1.青飼料的選擇林麝養殖場一般多建在水草茂盛的山坡地,選用其喜食的植物種類採集進行日常餵養。也可以人工種植飼草,晾乾貯存,以便在枯草季節作為青飼料的補充。平常餵養主要選用的飼草種類有:杏樹葉、桑樹葉、梁子葉、刺槐葉、榆樹葉、農作物葉以及其他一些草本植物的莖和葉等,另外還飼餵一些多汁的紅白蘿蔔、南瓜、蘋果、紅薯等。
2.精飼料的配製效果較好的兩種配方是:①玉米粉、黃豆粉、麥麩、油渣、蛋殼粉可按50:30:10:5:5比例配製成精料;②玉米粉、黃豆粉、麥麩、骨粉、魚粉、添加劑可按40:25:25:5:4:1比例配製成精料。精料的配製方法,可根據林麝不同發育時期適當調整各成分的配製比例。
三、飼料搭配和人工餵養
1.飼料搭配成年麝每日餵養草料1000克左右,精料100克左右,每次餵養飼草種類要多於5種以上。林麝在不同的生物學時期,對營養的需要亦有所不同。所以,在飼養過程中,飼料的搭配及其數量的多少,要及時加以調整,才能獲取得良好的效果。
2.人工餵養林麝餵養通常一日3次,早晨6~7點鐘、中午1~2點鐘、晚上6~7點鐘,夏季可稍有提前,冬季可稍有推後。日糧分餵的比例是早30%、午20%、晚50%。草、料分食,精料餵養時單個進行。下午一次餵完。精料餵養不宜過多,人工餵養要定時定量,有利於建立良好的食物反射,增進麝體的消化機能。另外還要重視麝的飲水。給水的時間、次數和質量,對其各種生理過程有直接的影響。實踐證明,麝的飲水以天然泉水最佳。在不同季節更換飼料種類時,要逐漸替換。不能直接全部替代。如果突然大量地更換飼料,容易導致減食、腹瀉等不良後果。
四、疾病預防
林麝常見疾病有腸炎、感冒瘤胃積食軟骨病、膿腫病等。林麝一旦發病,治癒率極低,為了減少林麝生病死亡造成的損失,關鍵在於提早預防。
1.在圈舍門口挖一個淺池,池內放入石灰,做成消毒池,人員進入時先在池內踩踏幾下,對鞋進行殺菌和消毒。
2.圈舍每月消毒一次,用來蘇水、高錳酸鉀溶液、石灰交替使用。各個小房消毒要細,房間尿濕積污要隨時清理或用乾土遮蓋。活動場地有糞便的地方也要認真消毒。
3.青飼草因堆積發熱、葉色變黑的不能餵養,飼草上帶有泥土的不能餵養,另外玉米面不能連續餵。
4.每天觀察糞便是否正常,否則換草。糞便成團、稀,立即餵苦頭菜、蒲公英、犁畢草,停止精料,或者麩皮炒黃用。
5.觀摩麝體,鼻色油黑光亮,眼神有力,屬於正常。流清鼻屬寒,輕者無妨,重者要餵感冒藥。
6.冬季多餵胡蘿蔔。其作用是胡蘿蔔多汁、易消化、營養便於吸收、利於機體代謝,但冬季仍以青乾草為主。
7.生病時多用內服藥物,儘量不打針,減少驚動,以免病情加重而死亡。若一定要打針,則應先進行麻醉再打針,尤其是掛吊瓶時必須進行全身麻醉,否則因受驚嚇會當場致死。

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地:中國、越南。
林麝地理分布林麝地理分布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寧夏六盤山、陝西秦嶺山脈;東至安徽大別山、湖南西部;西至四川、西藏波密、察偶、雲南北部;南至貴州、廣東及廣西北部山區。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註:麝 所有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EN),2008年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