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包括太行、太岳、冀魯豫、冀南四個區。1938年5月,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冀南,徐向前首長親手建立冀南抗日根據地。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與抗戰時期成立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同駐河北省涉縣,後遷至邯鄲市

劉伯承鄧小平邯鄲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成功地進行了隴海、定陶等一系列戰役。為野戰軍南征、解放全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裡召開了華北財經會議劉鄧大軍南征會議。這裡還是《人民日報》創刊號誕生地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印刷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 建立時間:1938年以後
  • 別稱:晉冀魯豫邊區
  • 面積:60萬平方公里
根據地簡介,發展階段,貢獻及評價,相關景點,鬥爭經驗,

根據地簡介

又稱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位於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隴海路以北,正太、石德路以南的廣大地區。包括太行、太岳、冀魯豫、冀南四個區。全區擁有縣城105座,面積60萬平方公里,人口2550萬。
1937年10月,八路軍一二九師進入太岳和太行山區,創立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一二九師主力進入冀南,建立冀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2月,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進入冀魯豫地區,與地方黨組織建立冀魯豫、魯西、湖(微山湖)西三個抗日根據地。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晉冀魯豫軍區,與抗戰時期成立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同駐河北省涉縣,後遷至邯鄲市
劉伯承鄧小平邯鄲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成功地進行了隴海、定陶等一系列戰役。為野戰軍南征、解放全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這裡召開了華北財經會議劉鄧大軍南征會議。這裡還是《人民日報》創刊號誕生地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印刷地。

發展階段

在從1937年冬創建至1948年夏併入華北解放區的十一年中,它經歷了兩個戰爭時期的六個戰略階段。
抗戰期間
(一)1937年冬至1940年底為創建和開闢階段。從1937年10月中旬起,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第三縱隊,先後進入太行山地區,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關於創建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一面打擊日寇,一面與晉冀豫省委配合,發動民眾,建立政權和武裝,進行抗日的組織工作。到1938年4月,成立了晉冀豫軍區,在潼關、鄭州、石家莊、太原之間的晉冀豫地區全面展開了游擊戰爭,基本上掌握了晉東南各縣政權,形成了以我黨為主的抗戰局面。
1938年1月,第一二九師東進縱隊挺進冀南平原地區,與冀南特委一起,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4月成立冀南區黨委、軍政委員會和軍區,陳再道宋任窮為軍區司令員和政治委員。8月14日,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轄三十餘縣。這樣,位於高邑、安陽、禹城、東光之間的冀南根據地基本形成。
1937年冬至1938年底,我黨在山東西部和河南東北部,成立了魯西特委和第十支隊,泰(安)西特委和第六支隊,蘇魯豫特委和挺進支隊,直(隸)南特委和黃河支隊,魯西南黨組織和第五支隊,並建立了幾個小塊根據地,為形成冀魯豫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戰略相持階段開始後,晉冀魯豫各個根據地相繼粉碎了敵人的"掃蕩",開展了交通鬥爭,打擊了日寇時"囚籠政策",擊退了國民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鞏固和發展了根據地。1940年春,直南、魯西南黨政機關合併為冀魯豫區黨委和直南專員公署,第三四四旅等部組成八路軍第二縱隊冀魯豫軍區,受北方局和第十八集團軍總部領導;而泰西、魯西軍政機關合併為魯西行政主任公署和軍區,成立湖西軍區,受山東省委和第一一五師領導。6月,第一二九師除原有的第三八五旅、第三八六旅冀南軍區外,又成立了九個新編旅、以及太行和太岳兩個軍區。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亦建立起來,下轄冀南、太行、太岳三個行政區,共十五個專區,一百十五個縣,行政上初步實行了統一領導。
(二)1941年和1942年為堅持和鞏固階段。1941年以後,日寇更加殘酷地進攻我黨我軍。兩年內,日寇五次推行"強化治安運動",對晉冀魯豫根據地"掃蕩"五百三十四次,實行絕滅人性的"三光"政策,使根據地遭到嚴重摧殘。加上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和經濟封鎖,一些地區又遭災荒,財政經濟發生嚴重困難。根據地軍民以武裝鬥爭為中心,展開全面對敵鬥爭,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同時實行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終於渡過了難關。1941年7月18日,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楊秀峰為主席,薄一波戎子和為副主席,轄太行、太岳、冀南、晉豫四個行政區。隨後,魯西、冀魯豫、湖西根據地則合併為冀魯豫根據地。這樣,位於鄭州、徐州、禹城、安陽之間的冀魯豫根據地即全部形成。1942年,根據黨中央9月1日的決定,太行分局正式成立,鄧小平為書記,領導太行、太岳(晉豫併入)、冀南三個區黨委,李雪峰、薄一波、宋任窮分別為區黨委書記,並實行了一元比的領導。
(三)1943年至1945年9月為恢復和再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晉冀魯豫根據地軍民堅持"敵進我進",大力瓦解偽軍、偽組織,打退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開闢豫北、豫西新區,發展豫東地區,戰勝嚴重災荒,開展整黨和生產運動,進行局部反攻和大反攻。1945年8月20日,成立晉冀魯豫中央局,鄧小平、薄一波為正副書記;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滕代遠王宏坤為副司令員,薄一波、張際春為副政治委員。從此,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等四個根據地組成統一的晉冀魯豫戰略根據地(後稱解放區),成為全國七大戰略區之一。8月20日,宣布成立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與抗戰時期成立的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同駐河北省涉縣,後遷至邯鄲市
抗戰後-建國前
(四)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為過渡階段。為保衛抗戰勝利果實,制止國民黨軍的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一面對敵作戰,一面開展減租減息大生產運動。同時編組野戰軍(共六個縱隊)和練兵,為解放戰爭作準備。到解放戰爭開始時,解放區人口增至三千萬,縣城一百一十座。
(五)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為解放戰爭戰略防禦階段。按照黨中央和毛主席制訂的方針,晉冀魯豫解放區一面進行戰略防禦,粉碎敵人的進攻,一面進行土地改革,使廣大農民在政治上經濟上都翻了身。同時,從各方面為戰略進攻作準備。
(六)1947年7月以後為戰略進攻階段。晉冀魯豫解放區主力部隊由本區挺進中原,留下的部隊在內線肅清殘餘敵人。1948年5月9日,與晉察冀解放區合併為華北解放區,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貢獻及評價

晉冀魯豫根據地戰鬥的十一年。雖然鬥爭極其艱苦,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僅到1944年8月,部隊就傷亡十萬七千多人),但為革命戰爭作出了卓越貢獻。八年抗戰中,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軍民作戰3萬餘次,斃傷日偽軍19萬多人,八路軍等抗日武裝發展到29萬餘人。具體來講,其成就有:
首先,晉冀魯豫根據地殲滅了大量敵人,使本地區獲得了解放。在抗日戰爭中,晉冀魯豫根據地堅決貫徹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制訂的持久戰和"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戰略方針,同日寇進行了百折不撓的鬥爭,殲滅日偽軍四十二萬餘人,收復國土十八萬多平方公里,縣城一百零五座,解放人口兩千四百萬,均占各根據地總戰績、總面積、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僅圓滿地完成了本地區的抗戰任務,而且對奪取整個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
在過渡階段,晉冀魯豫解放區首當其衝地抗擊了國民黨軍的進犯,首次進行了上黨、邯鄲等戰役,殲敵約十三萬人,占各解放區殲敵總數的三分之一,鼓舞了解放區軍民戰勝國民黨軍進攻的信心,配合了重慶談判,對打擊蔣介石的內戰陰謀,堵住華北南大門,掩護我軍向東北的戰略展開,促進我軍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此,毛主席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在解放戰爭初期,晉冀魯豫解放區認真貫徹黨中央、毛主席制訂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進行了定陶、同蒲、巨(野)金(鄉)魚(台)、豫皖邊等十三個戰役,粉碎了敵人打通平漢路、津浦路,殲滅我軍主力的企圖,配合了山東、蘇北戰場的作戰,初步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47年夏,晉冀魯豫解放區還首次在豫北、晉南舉行戰略性反攻,破壞了敵人聯繫東西兩戰場樞紐地區的防禦體系,有力地配合了山東、陝北我軍粉碎敵人"重點進攻"的作戰,也為我軍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該區一年內殲敵近三十萬人,為解放戰爭第一年度總戰績的四分之一。與此同時,同蒲路南段阻擊戰、出擊隴海路戰役定陶戰役打殲滅戰的經驗,則成為毛主席、黨中央"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作戰指導思想的主要典型。
1947年秋以後,晉冀魯豫解放區後留部隊,在人民民眾大力協助下,繼續在內線作戰,進行了運城、臨汾、晉中等戰役,殲敵約十五萬人,解放晉南、晉中廣大地區,逼近和包圍太原,為解放山西全省創造了很好的形勢。臨汾戰役參戰部隊都取得了攻堅戰經驗,這對整個解放戰爭,"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勝利"【注:《毛澤東軍事文選》內部本第461頁。】。
晉冀魯豫根據地在十一年內,在本地區共殲敵約一百萬人,是我黨我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戰績總和的十分之一,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解放了這塊土地和人口,使之走上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其次,由於晉冀魯豫解放區對友區的支援,促進了整個革命戰爭的發展。晉冀魯豫根據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從人力和物力上大力支援了友區。1938年夏,第一二九師以第五支隊和津浦支隊(共五個營)增援山東冀魯邊區,迅速擴為四個團,幫助該地區擺脫了困境,增添了骨幹力量。1940年,根據地以第二縱隊一萬三千人南下華中,增強了該地區的抗戰力量,後來編為新四軍第三師,成為蘇北地區對敵鬥爭的骨幹。1944年,根據地又以七個團和一批黨政幹部南下河南登封、新安地區,開闢了豫西根據地,成為中原戰略區的重要部分。抗日戰爭結束後,為了貫徹黨中央的"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支援東北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晉冀魯豫解放區在擔負抗擊蔣軍進犯的繁重任務的情況下,仍從全局需要出發,抽調主力第一縱隊和二十五個團的架子去東北,這些團架子成為東北民主聯軍擴大部隊的一部分基礎。戰略進攻時,晉冀魯豫解放區不僅全力地支持了主力部隊出征,而且抽調一千多名經過訓練的黨政幹部隨軍行動,成為開闢新區的重要力量。對中原突圍來本區的部隊,晉冀魯豫解放區更在兵員、武器和物資方面予以補充,助其整訓,並將其擴編為一個縱隊,返回中原地區參加鬥爭,組成江漢軍區。在十一年內,晉冀魯豫根據地先後支援友區和延安的部隊共約六十四個團,十幾萬人。這些支援,既對兄弟地區的鬥爭起了很大作用,也充分反映了晉冀魯豫根據地崇高的團隊精神的精神。
再次,晉冀魯豫根據地是戰略進攻的出發和補給基地,為加快戰爭勝利步伐盡了最大努力。解放戰爭經過一年的作戰,敵人由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陷入了被動。我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性反攻,取得了主動,戰略進攻的條件和時機基本成熟。在此有利形勢下,黨中央和毛主席決定我軍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打到外線去,並將進攻的重點置於敵人兵力薄弱且是要害的中原地區。晉冀魯豫野戰軍首先開始轉入進攻。從1947年6月30日起,晉冀魯豫野戰軍先後以十個縱隊(軍)共約二十八萬人,分兩大集團,分別由劉伯承、鄧小平和陳賡指揮,向大別山和豫西挺進,在敵人心臟南京和戰略要地武漢之間插上一把利劍,扭轉了整個戰爭形勢,促進了全國各個戰場轉入戰略進攻,加快了戰爭的進程,對奪取全國勝利起了重大的作用。
對這次戰略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作了長期而又充分的準備。解放戰爭開始三個多月後,晉冀魯豫軍區就在敵人猖狂進攻時,分析了戰爭發展的趨勢,作出了向中原出擊的預見,擬制了進攻計畫,並得到黨中央、毛主席的批准。因此,第一年度就一面在內線作戰,一面為向外線出擊作準備。為了落實這個長期計畫,1946年11月,晉冀魯豫解放區在解放區和敵占區之間,建立了豫皖蘇解放區,作為戰略進攻的躍進基地,同時在組織領導上也作了分工,由薄一波徐向前滕代遠主持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的日常工作,由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指揮野戰軍作戰,在鄧小平全面領導下,各有側重地抓緊各項鬥爭和準備工作。全區各級政府都組織了戰略進攻支援指揮部,負責籌集物資,以百萬民兵民工組成支援供應線,以八萬民兵民工隨軍參戰。解放區除給原有的第一、二、三、四、六縱隊和第三十八軍各補充八千名新兵加以充實外,還將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軍區各獨立旅編成第八、九、十、十一縱隊,將中原軍區突圍至晉南的部隊編成第十二縱隊,留下第八縱隊,其餘均作進攻的兵力。另又籌組新的獨立旅和基幹團,作為堅持內線作戰的兵力。部隊裝備,除充實縱隊炮兵營外,還建立了旅炮兵連(或營)和野司榴炮團,增加了火力。豫北晉南攻勢結束後,部隊更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整訓。彈藥、物資、經費、糧食等都作了充分的準備。因此,部隊出征時,做到了兵多將廣,糧彈充足。而部隊進至中原地區後,晉冀魯豫解放區仍主動做後方補給基地,經常遠程給補充兵員,運送經費、彈藥和其他物資。不僅如此,解放區對進至豫皖蘇地區的華東野戰軍部隊也給予有力支援,保證其順利完成作戰任務。
另外,晉冀魯豫根據地在保衛位於太行山地區、直接指揮華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中共中央北方局第十八集團軍總部方面,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並成為陝甘寧邊區的堅固屏障。

相關景點

將軍嶺
將軍嶺位於司令部舊址西北角百米處,1986年以後,劉伯承黃鎮徐向前李達王新亭、袁子欽、趙子岳等七位將帥的靈骨陸續安放在山上,從此,廟坡山改名為"將軍嶺"。1990年10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將軍嶺"題寫了嶺名,為"劉伯承元帥紀念亭"題寫了亭名。
鄧小平故居
鄧小平故居,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當年曾被稱為129師家屬院,鄧小平的大女兒鄧林、二女兒鄧楠在這裡出生。南房5間為129師司令部作戰處。七十年代被村民拆除,伙房僅剩斷壁,兩遺址2000年被重新修復。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
門前是劉華清題寫的“劉鄧舊居”匾額,中院是首長住宿處兼辦公室。南屋是劉、鄧首長的舊居。東屋為二層樓房,是李雪峰的宿舍和辦公室,上院是司令部作戰室,為機關辦公地,院東南角有一防空洞。後院的劉伯承、鄧小平、太行區黨委書記賴若愚的宿辦室,當年曾被稱為129師家屬院,鄧小平的大女兒鄧琳和二女兒鄧楠就出生在這裡。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陵園路中段,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園。1946年3月奠基,1950年10月落成。陵園占地320畝,分南北兩院,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和碑文最多的烈士陵園。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韓國遊客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謁陵韓國遊客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謁陵
在此安葬著副參謀長左權冀南銀行行長高捷成(我國金融事業奠基者)、《新華日報》社社長何雲、北方局政權工作部秘書張衡宇、冀南銀行第二任行長賴勤及其夫人、中共北方局軍委書記張兆豐、朝鮮義勇軍領導人陳光華和石鼎、抗日英雄范築先等烈士。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從1937年冬開始創建,到1948年8月與晉察冀邊區合併,有著11年光輝戰鬥的歷史。
129師司令部舊址
劉鄧大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由下、下、後三個具有北方民族風格的農家四合院和一個防空洞組成,現存有司令部會議室、軍政辦公室、作戰處辦公室及劉伯承鄧小平李達李雪峰賴若愚等師首長的宿辦室和警衛室、伙房等舊居及原物陳列。下院有當年師首長劉伯承、鄧小平、李達親手栽種的丁香和紫荊樹。1996年11月,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司令部舊址被中宣部公布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朝鮮義勇軍紀念館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是我國第一座安葬中韓抗日烈士的墓園。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持興建的“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在涉縣石門村蓮花山落成,並舉行了左權將軍諸烈士公葬大會。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李大章、八路軍副參謀長騰代遠、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朝鮮義勇軍代表崔昌益及太行各界代表人士五千餘人出席公葬大會。
涉縣當地的朝鮮義勇軍舊址涉縣當地的朝鮮義勇軍舊址
大會通過決議:電慰中韓抗日死難者家屬。1982年,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韓建交以來,前來祭拜的韓國遊客不斷增多。石正烈士的家鄉――韓國密陽也經常組織團隊前來開展“朝鮮義勇軍太行山抗日遺蹟尋訪”活動。來自韓國的遊客已占邯鄲海外遊客的一半以上。全面記述了中韓抗日烈士並肩作戰,共同抗敵的光輝歷史。它的建成,將成為太行山紅色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五指山附近,由朝鮮義勇軍紀念館和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組成。
1942年七月,朝鮮義勇軍司令武廷率領朝鮮義勇軍進入河北省涉縣南莊村五指山附近,義勇軍司令部選在民眾王書文家中,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生活中,朝鮮義勇軍在當地創辦太行紡織廠、朝鮮義勇軍醫院(又名朝鮮大眾醫院)、“31”商店、義勇軍照相館等。

鬥爭經驗

(一)廣泛地發動了民眾。當抗戰開始,日寇大舉進攻,國民黨敗退,國家存亡危在旦夕的情況下,晉冀魯豫各地的黨組織和部隊,派出大量人員廣泛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和我軍的勝利,努力改善民眾生活,使民眾得到實際利益,並將民眾組織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到1944年8月,全根據地參加農、工、青、婦、民兵等組織的民眾達五百餘萬人,占總人數的五分之一,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其中,僅至1944年底,太岳民兵就作戰兩萬八千多次,參戰四十一萬多人次。而解放戰爭第一年裡,該解放區出動七千四百萬個人工參戰,負擔折合十七億七千三百餘萬斤小米的戰費,有二十四萬名翻身農民參軍。
(二)堅決而靈活地打擊敵人。只有大量地殲滅敵人,才能為戰爭作出貢獻。而靈活地使用和變換戰略戰術,是戰爭指揮的中心任務。因此,晉冀魯豫根據地根據黨中央的方針和實際情況,巧妙地進攻敵人和對付敵人的進攻。他們一是利用日寇輕視我軍的弱點,進行了許多伏擊戰。取得了黃崖底、廣陽、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的勝利。打得敵人心驚膽寒。二是實行"敵進我進",派出武工隊挺進敵占區,進行宣傳和瓦解工作,發動民眾,建立政權,把鬥爭推向敵占區,扭轉了退縮的局面。三是進行攻勢作戰,根據條件拔除一些據點,縮小敵占區,擴大根據地,發展自己。四是舉行戰略進攻,打到外線去,或通過部隊跳出敵人合圍圈,搗毀敵人後方,打擊其補給線。實行內外線配合,粉碎敵人將戰爭引向解放區的企圖。
(三)積極地進行根據地建設。根據地建設與革命戰爭具有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係。正如鄧小平所說:"建設根據地(包括武裝、政權、民眾和黨的建設)與對敵鬥爭,具有不可分離的聯繫性。經驗證明:沒有根據地,就不能堅持對敵鬥爭。"【注:鄧小平1943年1月26日在太行分局高幹會議上的報告。】
根據地的建設首先是黨的建設。晉冀魯豫地區早有黨的組織,"七七"事變後得到很大發展。但隨著組織擴大,黨員數量激增,鬥爭深入,黨員的思想和作風有些不適應。因此,各級黨委經常對黨員進行時事政策教育,提高其水平。特別是經過整風學習,普遍提高了黨員馬克思列寧主義覺悟,這不僅保證了對敵鬥爭和其他任務的完成,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根據地政權建設的發展。到1944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轄四個行署,二十六個專署,一百九十八個縣,三萬二千六百餘個行政村。
隨著黨和政權建設的發展,以及民眾鬥爭熱情的不斷高漲,根據地的軍隊建設和民兵建設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第一二九師等部進入本地區時,只有一萬四千多人,但到抗戰結束時根據地的主力部隊已達近三十萬人,民兵達到四十萬人。到解放戰爭開始時,主力部隊除了去東北的以外,還有二十七萬人,民兵則發展到六十萬人。到戰略進攻時主力部隊又達到四十二萬人,民兵更猛增到九十萬人之多。這些武裝力量的不斷發展壯大,無疑是晉冀魯豫根據地不斷發展和鞏固的重要保證。
(四)在統一戰線方面,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工作也是比較出色的。抗戰期間,晉冀魯豫地區政治形勢比較複雜。根據黨中央時方針,黨組織分別採取發展、爭取和孤立的政策,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下,認真地進行抗日統戰工作。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各種形式和辦法,建立起由我黨領導的由各方代表參加的"三三制"各級民主政府,全面貫徹《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實行了有利於抗戰以及解除民眾疾苦和削弱封建勢力的各項政策。二是共同建立軍隊。我黨與閻錫山共同創建了青年抗敵決死隊,到1938年秋,發展為四個縱隊共五十個團。其中第一、第三縱隊在晉冀魯豫根據地。經過努力和鬥爭,決死隊的大部分被改造為人民軍隊。三是努力協調與國民黨軍隊的關係,團吉他們一起抗戰。抗戰初期,國民黨軍在同日寇作戰時,第一二九師總是給予積極配合,並曾以作戰行動救出其被日寇包圍的第三軍曾萬鍾部,雙方關係比較融洽。只是在蔣介石製造反共磨擦,進攻我黨我軍,對我造成嚴重傷害和威脅後,我才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進行了一些自衛反擊,但是,即使是這些自衛反擊,我黨我軍也是在堅持統一戰線,堅持國共合作的前提下進行的,是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和以鬥爭求團結的原則的。因此,這些自衛鬥爭不僅沒有損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有效地分化了反共頑固派,保證了晉冀魯豫地區抗日鬥爭的進行和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