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戰役
臨汾戰役
1948年2月下旬,晉冀魯豫野戰軍八縱二十三旅參加了由
徐向前指揮的臨汾戰役。
1948年3月5日,中共中央軍委獲悉:
胡宗南擬空運其在臨汾的部隊回西安。遂電示
晉冀魯豫軍區前方指揮所,命令臨汾參戰部隊迅速向臨汾開進。
根據敵情變化和中央軍委的命令,徐向前副司令員毅然決定將預定於1948年3月10日發起的臨汾戰役時間提前3天,並向各縱隊及參戰部隊下達了命令。3月15日,臨汾前指根據臨汾城北地形較高、敵守備薄弱,而城南地形開闊、平坦,兵力不易隱蔽接敵的情況,決定將城南改為助攻,集中主力由東、北兩個方向臨汾守敵實施進攻。
臨汾東關面積為臨汾全城的1/3,城高11米,上寬6米,基寬11米,外壕僅次於本城,是臨汾本城的主要屏障。為死守東關,保住臨汾,守敵共構築了4道防線。為了堅決攻下東關,黃定基帶上旅工兵連連長鐘立本、指導員賈青山到東關臨汾發電廠偵察敵情和選擇坑道作業的具體位置。又部署六十八團抽出部隊,在旅工兵連的技術指導下進行坑道作業。
1948年4月7日下午2點,總攻東關的戰鬥打響了。一聲令下,二十三旅指戰員猛打猛衝,逐屋爭奪,一舉奪取東關。徐向前接到黃定基已攻占東關的報告後,極為興奮,高興地說:“東關攻克,讓參戰部隊大睡三天!”又說:“有二十三旅,我也可以安穩地睡一會覺了!”
東關攻克的當天,二十三旅奉命將東關防務移交給
鄧仕俊指揮的八縱二十四旅,隨即轉入攻擊臨汾本城的準備工作。臨汾本城的城牆比東關的城牆高得多,也厚得多。城內不僅有內壕,而且內壕與城牆之間設有雷區,內壕及內壕內沿又築有碉堡,敵火力部署也超過東關。
黃定基決定仍按徐向前的指示,用坑道裝炸藥破城。
1948年4月11日下午,他專門來到六十七團臨時指揮所上馬村,帶領該團團長康烈功及該團二營幹部看了臨汾東關北側的地形後,即向他們指示:“你們六十七團要儘快奪取東關北側地區的據點,控制外壕,以掩護即將開展的坑道作業,為登城開闢道路。”隨後周密部署工兵和步兵同時進行坑道作業的方案。
定陶戰役
1946年9月,我晉冀魯豫野戰軍在
劉伯承司令員、
鄧小平政委的指揮下,在
魯西南定陶縣一帶,同數倍於我的國民黨軍進行了一場異常慘烈的戰鬥,全殲蔣介石之嫡系整編第三師(軍的編制)等1,7萬餘人,生俘敵中將師長
趙錫田,極大地鼓舞了全軍和全國人民的必勝信心。中共中央機關報《
解放日報》發表社論稱:“
定陶戰役……對於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到了扭轉時局的重要作用。”
毛澤東同志也譽定陶戰役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光輝範例。
蔣介石妄圖以30萬大軍消滅我劉鄧大軍主力。敵中將師長趙錫田叫囂:“我整三師萬餘雄兵對付劉鄧五萬潰軍綽綽有餘。”劉鄧首長審時度勢,決定發起定陶戰役。
1946年秋,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伯承司令員和鄧小平政委的率領下(當地人民親切地稱之為劉鄧大軍),為策應中原、蘇北兩路大軍作戰,發起隴海戰役,以遠距離奔襲一下截斷了蔣介石的運輸大動脈--隴海線。戰役勝利結束後,我軍主動回撤晉冀魯豫解放區。蔣介石不甘心在中原腹地被我軍狠咬一口,為確保今後隴海等鐵路大動脈的安全,妄圖乘我軍剛進行了長途奔襲作戰未及休整之際,集中數倍於我的兵力,一舉消滅我劉鄧大軍主力。於是,他慌忙調集了隸屬鄭州綏靖公署的整編第三師、四十七師、四十一師(均相當于軍)及劉汝明集團一部由開封東進,隸屬徐州綏靖公署的第五軍、十八軍、八十八軍則由徐州西進,東西兩路30萬大軍像兩把鉗子,瘋狂地尾隨劉鄧大軍向我魯西南根據地殺來。
敵西路先鋒整編第三師趙錫田部,是蔣介石
嫡系部隊,該師全部為美式裝備,有遠征緬甸的經驗,又全部由老兵組成,自謂還從未遇到過對手。中將師長趙錫田是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的外甥,向來十分驕橫,這次追擊劉鄧大軍,他既視頂頭上司、鄭州綏靖公署上將主任
劉峙若有若無,更不注意同友軍協調一致,只想獨吞戰功,咬著我軍的屁股死不丟口,一進入解放區就連續攻占了幾個村鎮。他狂妄地叫囂道:“劉伯承已潰不成軍了,我用不了兩個禮拜就可占領整個冀魯豫,把劉伯承、鄧小平趕上太行山去!”
敵鄭州綏靖公署主任上將劉峙在報話機中用密碼問趙錫田要不要飛機,趙錫田以明語說:“劉先生,飛機不需要了,就憑這點裝備共軍就不堪一擊了,我這一萬餘雄兵對付劉鄧的五萬潰軍綽綽有餘。”
“為什麼不講密語?”
“不要緊,劉鄧馬上就要被消滅,用不用密語已經無所謂了。”
夜已經很深了,魯西南定陶縣西部一個不足400人的小村里,有一個大院落仍然燈火通明,這裡就是劉鄧大軍的臨時最高指揮部。面對敵人必欲置我於死地的瘋狂氣焰,劉伯承和鄧小平沉著應戰,運籌帷幄,連日來幾乎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地圖。此時,他們正分析敵情,劉伯承一臉凝重地說:“冀魯豫戰場我只有4個縱隊,5萬餘人,敵我兵力之比是6:1,我方處於明顯劣勢,再加上部隊疲勞至極,立即作戰確有困難。”說到這裡,他話鋒一轉。以堅定的語氣說:“但若不給敵人以殲滅性打擊。挫其銳氣,狠狠教訓他們一下,我軍勢必要在短期內退到老黃河以北,被迫放棄魯西南戰略要地,這對以後我軍的戰略機動極為不利。”
鄧小平同意劉伯承的分析,他說道:“進攻魯西南之敵雖有30萬人,數量裝備遠優於我軍,而其用於一線者,僅10萬餘人,且徐州、鄭州兩路中又分6路,每路只一至兩個師。徐州、鄭州兩個系統指揮不統一,嫡系和雜牌的矛盾很深,由鄭州向我進攻之敵除整三師外,戰鬥力普遍較弱,又是進攻魯西南的主力,粉碎該路敵軍的進攻,敵東西鉗形攻勢即行瓦解。”
接著,兩人又對西路之敵作了具體研究,認為鄭州之敵進攻的主力是中路向定陶方向進攻的整三師(敵人認為我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設在魯西南重鎮菏澤,定陶在菏澤南20公里,敵人妄圖攻占定陶後包圍菏澤),它雖與四十七師齊頭並進,但中間有5公里到10公里的間隙,便於割裂與圍殲。整三師是鄭州各路之敵的唯一嫡系,我如打它,雜牌軍必不會積極增援。再說我軍五倍於趙錫田部,他裝備再好、戰鬥力再強恐怕也難以招架。我軍如將其全殲,必給敵以極大震懾,迫敵不戰自退。這樣既粉碎了敵人兩路鉗擊企圖,又可使我軍完全掌握魯西南戰場的戰略主動權。
“打”。“打”。劉伯承、鄧小平各自猛拍了一下八仙方桌,他們決心集中全部兵力,殲滅整三師於定陶附近,並將這一戰役方案連夜上報了黨中央、毛主席。
1948年8月29日,毛主席親自回電批准了劉鄧的定陶戰役方案,並電示:俟敵三師(即整編第三師)兩旅進至適當位置後,集中全力殲其一旅,爾後再殲其一旅!該師系中央軍,如能殲滅影響必大。於是,劉鄧首長著手準備發起定陶戰役(後因戰局變化,我軍殲敵於定陶以西30公里現
菏澤市牡丹區西南大楊湖村一帶,戰後仍稱定陶戰役。
野戰軍簡介
1946年6月,國民黨軍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撕毀停戰協定,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
晉冀魯豫軍區地處解放區南線的中央,除要粉碎做人對本區的進攻外,還擔負著前與中原,左與華東,右與陝甘寧我軍進行戰略策應的重要任務。據此,軍區於 決定,以第3、6、7縱隊(後增加第2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野戰軍,由劉伯承、鄧小平等同志率領,擔負豫東方向的作戰任務。軍區工作由滕代遠、薄一波等同志負責。
相關景點
將軍嶺
將軍嶺位於司令部舊址西北角百米處,1986年以後,
劉伯承、黃鎮、徐向前、李達、王新亭、袁子欽、趙子岳等七位將帥的靈骨陸續安放在山上,從此,廟坡山改名為"將軍嶺"。1990年10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將軍嶺"題寫了嶺名,為"劉伯承元帥紀念亭"題寫了亭名。
鄧小平故居
鄧小平故居,位於河北省
邯鄲市涉縣
赤岸村。當年曾被稱為
129師家屬院,鄧小平的大女兒
鄧林、二女兒
鄧楠在這裡出生。南房5間為
129師司令部作戰處。七十年代被村民拆除,伙房僅剩斷壁,兩遺址2000年被重新修復。位於河北省邯鄲市
涉縣赤岸村。
門前是
劉華清題寫的“
劉鄧舊居”匾額,中院是首長住宿處兼辦公室。南屋是劉、鄧首長的舊居。東屋為二層樓房,是李雪峰的宿舍和辦公室,上院是司令部作戰室,為機關辦公地,院東南角有一防空洞。後院的劉伯承、鄧小平、太行區黨委書記賴若愚的宿辦室,當年曾被稱為129師家屬院,鄧小平的大女兒
鄧琳和二女兒鄧楠就出生在這裡。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
邯鄲市陵園路中段,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烈士陵園。1946年3月奠基,1950年10月落成。陵園占地320畝,分南北兩院,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和碑文最多的
烈士陵園。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129師司令部舊址
朝鮮義勇軍紀念館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是我國第一座安葬中韓抗日烈士的墓園。
由
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持興建的“
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在涉縣石門村蓮花山落成,並舉行了左權將軍諸烈士公葬大會。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李大章、八路軍副參謀長騰代遠、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129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
楊秀峰、朝鮮義勇軍代表
崔昌益及太行各界代表人士五千餘人出席公葬大會。
大會通過決議:電慰中韓抗日死難者家屬。1982年,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韓建交以來,前來祭拜的韓國遊客不斷增多。石正烈士的家鄉――韓國密陽也經常組織團隊前來開展“朝鮮義勇軍太行山抗日遺蹟尋訪”活動。來自韓國的遊客已占
邯鄲海外遊客的一半以上。全面記述了中韓抗日烈士並肩作戰,共同抗敵的光輝歷史。它的建成,將成為太行山紅色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朝鮮義勇軍總部舊址
1942年七月,朝鮮義勇軍司令武廷率領朝鮮義勇軍進入河北省
涉縣南莊村的
五指山附近,義勇軍司令部選在民眾王書文家中,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生活中,朝鮮義勇軍在當地創辦太行紡織廠、朝鮮義勇軍醫院(又名朝鮮大眾醫院)、“31”商店、義勇軍照相館等。
訴苦教育
1946年10月7日,延安
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好好進行俘虜工作的社論。社論指出,對俘虜的教育工作是極其重要的。"反內戰訴苦大會"是很好的教育方式,訴苦運動對於鞏固我們自己的部隊和教育解放區的人民,也有極大的作用。社論還指出,被俘蔣軍官兵,大多數是好人,只要他們放下武器就是我們的朋友,給以親切的待遇,關心他們的生活和病痛,這是解放軍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