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學技術,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環境保護,社會保障,人民生活,交通運輸,綜述,航空,鐵路,公路,水路,捷運,歷史文化,文化底蘊,方言俚語,文物非遺,傳統村落,風俗民情,文化藝術,飲食文化,名稱由來,風景名勝,名優特產,對外交流,對台交流,友好城市,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福建,簡稱閩,最早出自《山海經》第十卷海內南經:“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先秦時屬
百越之
閩越。在《
禹貢》中屬
揚州,在
周朝為
七閩地。在
春秋以後為
閩越國。
秦南平百越,置
閩中郡。
閩越國北遷之後,自
漢始元二年(前85)漢承認
冶縣、置東部都尉開始,中經東部都尉從冶縣遷到章安(
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縣,隸屬於
會稽郡,到設立南部都尉,再到
建安十二年(207)正式成立
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軍事管制之下。
隋大業三年(607),把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合併為一,稱建安郡;原設定的15個縣裁併為四(即
閩縣、建安、南安、
龍溪)。郡治由建安(
建甌)移至閩縣。
唐武德初年,設泉、建、豐三州,下轄10縣。州數和縣數均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屬
江南道。
景雲二年(711),立
閩州都督府,領有閩、建、泉、漳、湖五州。開元十三年(725),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隸屬於
江南東道,為福州名稱出現之始。
開元二十一年(733),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立軍事長官經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之始。
北宋時期,置
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
南劍六州及
邵武、興化二軍。
南宋孝宗時升建州為
建寧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府、州、軍實際是同一級行政機構,總計8個,故福建號稱“
八閩”。這時,福建全省有42個縣,成為東南全盛之邦。
元朝時期,置福建等處
行中書省。
至元十五年(1278),置
行省於
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遷福州,次年還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併入
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復置。次年,改
行尚書省。
至元二十八年(1290),併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仍置行中書省。
大德元年(1297),設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撤銷。至正十六年(1356)復置。
清代,福建區劃繼承明制,設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轄有福州、
興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八府及
福寧州。順治十三年(1656),
鄭成功改
廈門為
思明州。
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驅逐
荷蘭殖民者後,改
台灣為東都,設
承天府,置天興、萬年兩縣,又在
澎湖設
安撫司。
鄭經治理台灣時,把東都改名東寧,升天興、萬年兩縣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統一台灣後增設
台灣府,屬福建統轄,下設三縣一廳。
雍正二年(1724),升福寧州為
福寧府;十二年(1734),升
永春、
龍巖兩縣為
直隸州。
光緒十一年(1885),台灣府單獨設省。到清末統計,福建省共設有9府、2州、58縣、2廳。
辛亥革命時期,1911年10月10日, 震驚中外的
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紛起回響,向滿清統治階級展開猛烈的攻勢。閩浙總督松壽和福州將軍朴壽為了壓製革命運動,另外還由滿族舉人文楷把旗人組織起來,成立“殺漢團”,妄圖作最後掙扎。
1911年11月9日,省垣
福州宣告光復。省垣福州光復後,全省各地聞風回響,紛紛宣布獨立/光復。
民國二年(1913),廢除府、州制度,分設東、南、西、北四路觀察使。
這是福建劃分專區的開始。經過一段試行,又改劃為7個行政督察區。在這前後,對縣、市也作了調整。
民國十七年(1928),從
龍溪縣劃出
華安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改思明縣為
廈門市;1934年,把
光澤縣劃給江西省(1949年劃回);
民國三十四年(1945),柘洋(原屬
霞浦)、周墩(原屬
寧德)兩個特種區改建
柘榮、
周寧二縣。
抗日戰爭中,福建各地組建抗日武裝隊伍開展敵後游擊戰。
這樣,從民國三十五年(1946)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個
行政督察區、2市、67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0年4月1日起,將第一至第八
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該署駐地之縣名,即改為建甌、南平、福安、閩侯(第四行政公署原名林森)、晉江、龍溪、永安、龍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60年,設立
三明市,由省直轄,設立清寧縣,撤銷
清流、
寧化二縣;撤銷南平縣,將其併入
南平市。1963年,設立三明專區,
三明市劃歸三明專署管轄。
1990年8月15日,撤銷漳平縣,設立
漳平市(縣級市);12月26日,撤銷福清縣,設立
福清市(縣級市)。1992年,撤銷晉江縣設立
晉江市(縣級市);撤銷建甌縣設立
建甌市(縣級市),原行政區劃均不變,亦不增加機構和編制。1993年,撤銷南安縣,設立南安市。1994年,撤銷南平地區,設立
南平市(地級市);撤銷南平市(縣級市),設立
延平區;撤銷長樂縣,設立長樂市(縣級市);撤銷建陽縣,設立建陽市(縣級市)。1997年3月,撤銷縣級龍巖市,設立新羅區。1997年5月1日,撤銷龍巖地區,設立龍巖市(地級市)。1999年,撤銷
寧德地區,設立
寧德市(地級市),原寧德市改設
蕉城區。
2014年5月,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
建陽區;12月,撤銷永定縣,設立龍巖市
永定區。2017年11月,撤銷長樂市,設立福州市
長樂區。
2021年1月,撤銷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馬巷鎮,設立翔安區新店街道、馬巷街道,原行政區域不變。
2021年2月3日,撤銷龍海市,設立漳州市
龍海區;撤銷長泰縣,設立漳州市
長泰區;撤銷三明市梅列區、三元區,設立新的三明市三元區;撤銷沙縣,設立三明市
沙縣區。
區劃詳情
名稱 | 行政區劃代碼 | 車牌註冊代碼 | 縣級行政區 | 政府駐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轄 平潭縣,其行政區域與平潭縣重合,行政管理方面與9個 地級市並列。平潭縣行政區劃仍隸屬福州市,實際由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轄。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福建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位於北緯23°31′~28°18′,東經115°50′~120°43′之間。北界浙江,西鄰江西,西南與廣東相接,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連東海、南海而通太平洋。全省東西最大寬度約480公里,南北最大長度約530公里,土地面積12.14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由西、中兩列大山帶構成福建地形的骨架。兩列大山帶均呈東北—西南走向,與海岸平行。蜿蜒於閩贛邊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帶,由
武夷山脈、杉嶺山脈等組成,北接浙江
仙霞嶺,南連廣東
九連山,長約530多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閩贛兩省水系的分水嶺。山帶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黃崗山,位於武夷山市境內,海拔2158米,是中國東南沿海諸省的最高峰。山帶中,有不少因斷層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埡口,通稱為關、隘、口,自古為福建與江西、浙江陸上的天然通道和軍事要衝。浦城縣楓嶺隘、武夷山市分水關、光澤縣杉關、邵武市黃土隘、建寧縣甘家隘、長汀縣古城口等,地勢都十分險要。斜貫福建省中部的閩中大山帶,被閩江、九龍江截為三部分。閩江幹流以北為鷲峰山脈;閩江與九龍江之間稱戴雲山脈;九龍江以南為博平嶺。山帶中段的山勢最高,山體最寬。德化境內的戴雲山主峰,海拔1856米,為閩中大山帶最高峰。以兩大山帶的主要山脈為脊乾,分別向各個方向延伸出許多支脈,形成縱橫交錯的峰嶺。山地外側與沿海地帶,則廣泛分布著丘陵。它們或森列於河谷兩側,或環峙於盆地四周,或屹立於海岸岬角、濱海平原,或錯落於巍峨群山之間。
氣候
福建省靠近北回歸線,屬於典型的
亞熱帶氣候。全世界亞熱帶氣候的共同特點是氣溫較高,氣候乾燥。而福建背山面海,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橫亘西北的武夷山脈,像屏障般擋住北方寒冷空氣入侵,海洋的暖濕氣流可以源源不斷輸向陸地,這就使得福建大部地區冬無嚴寒,夏少酷暑,雨量充沛,形成暖熱濕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徵:一是季風環流強盛,季風氣候顯著。氣候的回暖和轉涼,四季的開始和結束,都隨季風環流活動而轉移。二是冬短夏長,熱量資源豐富。全省無霜期在250~336天之間,多數地區接近或超過300天,與兩廣和台灣相近,具備優越的三熟制氣候條件。三是冬暖,南北溫差大;夏涼,南北溫差小。四是雨、乾季分明,水分資源充沛。五是地形複雜致使氣候多樣。六是災害天氣頻繁。水、旱、風、寒歷年可見,氣候偏離常態是經常的。水災主要是霉雨型洪澇和颱風型洪澇。風災主要有三種類型,即颱風、大風、冷空氣活動造成的沿海大風和局地強對流天氣下的大風。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之別。寒有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和隆冬寒四種。
水文
福建省河流眾多,共有24個水系、663條河流,總長度達12850公里,河網密度之大,全國少見。全省較大的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和木蘭溪,其中閩江長541公里,流域面積6.0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九龍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主流長258公里,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汀江是閩西最大的河流,在廣東大埔附近注入韓江,全長285公里,流域面積1.47萬平方公里。福建地處豐水帶,年總降水量為2011億立方米,河水徑流總量平均每年為1.2萬立方米,加之山地坡度大,所以水力資源頗為豐富。據省水電部門資料,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168萬千瓦,年可發電量916億千瓦時。其中可開發的,裝機容量在500千瓦以上水力地點1000處,總容量705萬千瓦,年可發電量320億千瓦時,居華東首位。同時,各水系河谷形態上普遍具有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的特點,建壩、建庫的條件也特別優越。
自然資源
大陸海岸線全國第二,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自然岸線約258公里、全國領先。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居全國第一,水能資源蘊藏量居華東地區首位。森林覆蓋率65.12%、連續44年保持全國第一。擁有世界遺產5處,雙世遺武夷山和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福建土樓景色怡人。毛茶產量全國第二,茶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全國第一,
大紅袍、鐵觀音、白茶等名揚中外。
海洋資源
福建海區屬於亞熱帶海洋和大陸架淺海,是寒、暖流交匯的地方;由於還有大量淡水注入,營養物質豐富,水溫適中,宜於浮游生物繁衍生長,所以浮游生物種類多、密度高、數量大、分布廣。據調查,閩東漁場浮游生物以硅藻占優勢,浮遊動物以橈足類為主;閩南漁場浮游生物以藍藻和硅藻居多,浮遊動物主要為糠蝦和橈足類。浮遊動物豐富,吸引大量魚類匯聚,所以福建海區魚類資源豐富,魚類達752種,其中經濟魚蝦類有100多種,主要捕撈對象是帶魚、大黃魚、金色小沙丁魚、脂眼鯡、馬面魨、馬鮫魚、鰻魚、烏賊、魷魚、梭子蟹、毛蝦等。以往由於捕撈技術落後,一般僅在近海作業,致使福建的魚類資源優勢未能充分發揮。此外,福建灘涂面積約有280萬畝,可作圍墾、養殖和曬鹽之用。
植物資源
福建省植物種類繁多,總數達5000多種。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有紅栲、栲樹、格氏栲、苦櫧、大葉櫧、甜櫧、青岡櫟、石櫟、厚殼桂、肉桂、黃楠、紫楠、香葉樹、紅桂木、白桂木、榕樹、阿丁楓、蚊母樹、木荷、黃杞、石楠等幾十種。杉木是福建優良樹種之一,材質好,生長快,在建築工業上有廣泛的用途。藤木植物也很豐富,主要種類有密花豆藤、花皮膠藤、倪藤、金纓子等。竹類有毛竹、麻竹、苦竹、蘆竹、綠竹、黃竹、青竹、剛竹、方竹等。此外,還保存有許多白堊紀和第三紀遺留下來的古老植物,如銀杏、金錢松、羅漢松、三尖杉、紅豆杉、建柏、鵝掌楸、長葉榧、鐘萼木等。
動物資源
福建省野生動物主要屬於東洋界動物區系,但由於高海拔的地方存在著跨地帶性氣候,所以一些古北界的動物也可以在福建省棲存。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種野生動物有數千種,僅在脊椎動物方面,即有:獸類130種,占全國四分之一;鳥類540種,占全國二分之一;爬行類115種,占全國三分之一;兩棲類44種,山溪魚類幾十種;昆蟲類5000種以上,占全國五分之一。在各種野生動物中,屬國家明令保護的珍稀動物有獼猴、大小靈貓、黃腹角雉、紅嘴相思鳥等12種。
礦產資源
福建省屬於環太平洋成礦帶中的重要成礦區之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已知礦產116種,其中金屬礦產53種、非金屬礦產63種,發現礦產地4836處(含礦床、礦點及礦化點)。截至1990年底,全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80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33種,非金屬42種,地下水及地下熱水、礦泉水3種。累計列入省礦產儲量表中的礦產地634處。全省已探明大型礦床51處,中型礦床81處,其中居全國前5名的礦產有19種。在已探明的礦產中,占重要地位的有鎢、鐵、錳、鉬、鈮、鉭、鉛、鋅、稀土礦以及葉蠟石、重晶石、高嶺土、石英砂,花崗石、螢石、石灰岩(含水泥灰岩、熔劑灰岩、化工灰岩)和煤等。其中優勢礦產資源有鎢、鉭、葉蠟石、螢石、石英砂、高嶺土、花崗石和重晶石。它們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已被大量開發利用。具有明顯經濟優勢的礦產有鐵、錳、石灰岩、地下熱水和磚瓦粘土等,金、銀、銅、鉛、鋅、錫、稀土等礦產具有潛在的優勢。磷、石膏以及陸地上的石油、天然氣等為短缺的礦產。
人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福建省常住人口為4154萬人。
2022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41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93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0.11%,比上年末提高0.41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為7.07‰,人口死亡率為6.52‰,自然增長率為0.55‰。年末戶籍人口數為3961.5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7萬人。
2023年末,福建常住人口418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6.81‰,人口死亡率為6.95‰,自然增長率為-0.14‰。年末戶籍人口數為3969.2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9萬人。
參考資料:
福建省常住人口中,主體民族
漢族為36097361人,占97.84%;各少數民族人口為796855人,占2.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962607人,增長5.75%;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長37.37%。
少數民族中:
畲族人口36.55萬人,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45.87%,占全國畲族人口的51.58%,是全國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回族人口11.6萬人,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4.56%;
高山族人口423人,約為大陸高山族人口的10.55%,是大陸高山族人口較多的省份。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萬人以上的縣(市、區)19個,千人以上的鄉(鎮、街道)150個,有19個
民族鄉(其中:畲族鄉18個,回族鄉1個)和1個省級民族經濟開發區(
福安畲族經濟開發區),567個少數民族村。
政治
經濟
綜合
2023年,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54355.10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7.66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23966.43億元,增長3.7%;第三產業增加值27171.01億元,增長5.2%。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4.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0.0%。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9865元,比上年增長4.5%。
2023年,福建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26元,比上年增長5.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4%。按常住地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22元,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53元,增長4.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10,比上年縮小0.05。
2023年,福建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1869元,比上年增長6.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1%。按常住地分,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746元,增長6.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7674元,增長5.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4%。
參考資料:
2023年,福建省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5%。第一產業投資增長9.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2.0%,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2.3%;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5%。基礎設施投資增長5.7%。全年到位資金比上年下降5.8%。
2023年,福建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5907.88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91.87億元,增長7.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868.43億元,增長3.1%。
2023年12月11日,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2023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2023年全國福建播種面積841.1千公頃,總產量511.0萬噸,單位面積產量6074.9公斤/公頃。
第一產業
福建省耕地總面積1854.8萬畝,人均耕地0.61畝,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植物種類3000多種,有豐富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工業原料作物、果茶、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資源。
2023年,福建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29.21億元,比上年增長4.3%。糧食種植面積841.10千公頃,比上年增加3.49千公頃。糧食產量510.97萬噸,比上年增加2.26萬噸,增長0.4%。其中,稻穀產量394.64萬噸,增加0.89萬噸,增長0.2%。
2023年,福建省豬肉產量135.47萬噸,增長5.8%;禽蛋產量69.13萬噸,增長15.6%;牛奶產量24.90萬噸,增長15.8%。年末生豬存欄948.62萬頭,比上年末下降0.9%;全年生豬出欄1694.95萬頭,比上年增長5.0%。
2023年,福建省水產品總產量890.2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淡水產品產量102.4萬噸,增長3.4%;近海捕撈152.9萬噸,下降0.1%;遠洋漁業55.1萬噸,下降10.5%;海水養殖579.8萬噸,增長5.9%。
第二產業
2023年,福建省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3%。其中,輕工業下降1.7%,重工業增長7.8%;採礦業增長6.5%,製造業增長3.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5%。工業產品銷售率96.2%。
2023年,福建省規模以上工業的38個行業大類中有23個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其中,汽車製造業增長15.6%,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6.0%,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0.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3%。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0.6%。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3.9%。
年末發電裝機容量8141.38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8.1%。其中,火電裝機容量3716.99萬千瓦,增長1.0%;水電裝機容量1606.24萬千瓦,增長4.4%;核電裝機容量1166.20萬千瓦,增長5.9%;風電裝機容量761.72萬千瓦,增長2.7%;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874.53萬千瓦,增長88.1%。
2023年,福建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比上年增長10.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6.7元,比上年下降0.17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07%,提高0.57個百分點。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4.9%,比上年末提高0.4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23年,福建省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6825.75億元,比上年增長6.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238.42億元,增長7.9%;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851.62億元,增長11.0%;金融業增加值4355.89億元,增長7.4%;房地產業增加值2552.45億元,下降4.9%。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0.9%。
2023年,福建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109.57億元,比上年增長5.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9123.42億元,增長4.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986.15億元,增長6.5%。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20019.57億元,增長4.5%;餐飲收入額2090.00億元,增長10.8%。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通訊器材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8.9%,家具類增長10.2%,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8.8%,菸酒類增長8.5%,日用品類增長6.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5.0%,糧油食品類增長4.7%,石油及製品類增長3.9%,中西藥品類增長3.4%,飲料類增長1.9%,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9%,汽車類下降5.9%。
2023年,福建省貨物運輸總量178766.04萬噸,比上年增長5.7%,貨物運輸周轉量12235.42億噸公里,增長7.9%。旅客運輸總量28795.34萬人,增長58.7%,旅客運輸周轉量1004.18億人公里,增長96.2%。
2023年,福建省貨物進出口總額19743.5億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出口額11766.4億元,下降2.7%;進口額7977.1億元,增長3.9%。
2023年末,福建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81021.1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1%;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82387.6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2%。2023年末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7222.6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2.2%。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個人消費貸款餘額24224.59億元,比上年末下降2.3%。
2023年末,福建省境內A股上市公司171家,比上年末增加2家,總市值28477.61億元;B股上市公司1家,總市值5.28億元。
2023年,福建省保險公司保費收入1509.01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財產險371.94億元,人身險1137.06億元。賠款及給付支出528.76億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財產險272.40億元,人身險256.36億元。
2023年,福建省完成電信業務總量(按2022年不變單價計算)537.92億元,增長11.3%。全年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完成61.34億件,增長13.4%。郵政函件業務0.28億件,包裹業務86.93萬件,快遞業務量49.87億件,快遞業務收入388.67億元。年末電話用戶總數5581.49萬戶,增長0.1%。其中,固定電話用戶670.98萬戶,下降1.3%;行動電話用戶4910.51萬戶,增長0.3%。行動電話普及率為117.25部/百人。5G行動電話用戶2268.66萬戶,在行動電話用戶中占比46.2%。固定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2261.21萬戶,增長5.4%。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為128.98部/百戶。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頻接入用戶達494.56萬戶,在固定寬頻接入用戶中占比21.9%。
2023年,福建省接待入境遊客172.2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56.9%。國際旅遊外匯收入17.58億美元,增長460.4%。接待國內旅遊人數57003.58萬人次,增長45.6%;國內旅遊收入6857.12億元,增長59.2%。旅遊總收入6981.08億元,增長61.3%。
2023年,福建省進出口1.9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0.2%。其中,出口1.18萬億元,下降2.7%;進口7977.1億元,增長3.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3年,福建省研究生教育招生3.01萬人,在校生9.05萬人,畢業生2.34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37.08萬人(含高職招生19.93萬人),在校生113.99萬人,畢業生29.78萬人。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校)招生14.25萬人,在校生40.90萬人,畢業生11.63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8.99萬人,在校生80.37萬人,畢業生21.97萬人。國中招生52.83萬人,在校生157.70萬人,畢業生51.38萬人。普通國小招生63.82萬人,在校生369.79萬人,畢業生53.03萬人。特殊教育招生0.55萬人,在校生3.06萬人,畢業生0.52萬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35.44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9.4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7.24%。
截至2022年10月,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共89所,其中本科院校39所,專科院校50所。
科學技術
2023年,福建省已布局建設38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省創新實驗室7個、省重點實驗室267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27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20家。擁有省級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136家,其中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6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97個、國地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33家。建設國家備案眾創空間72家、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4家、省級眾創空間369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7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9家,在孵企業和創業團隊總計13116家。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080家。新認定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32家。專利授權120264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7858件。截至年末,有效發明專利90927件,比上年末增長21.1%,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1.7件。新增商標註冊22.94萬件,有效註冊商標246.16萬件,比上年增長8.1%。全年共登記技術契約21175項,成交金額375億元。
2023年末,福建省共有1624家機構通過檢驗檢測資質認定,比上年末減少75家。共有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2個,省級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36個。現有認證主機構18個、認證子機構8個。共有各類獲證組織28758家,各類認證證書123989張。共有法定計量檢定機構68個,全年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約240萬台(件)。全年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767項,發布地方標準58項。
2022年末,福建省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70個,高空氣象觀測站3個,天氣雷達站10個,風廓線雷達站19個,大型海洋氣象浮標站5個。共有地球物理台站(點)43個,前兆測項415個,測震台站(點)128個,強震動觀測站位(點)205個,GNSS觀測基準站60個。共有537個漁業資源環境監測站位、235個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站位,共有46個海上水文氣象觀測浮標站位、45個沿海自動驗潮站。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審批通過了公開出版地圖269件。
文化事業
2023年末,福建省文化系統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70個,公共圖書館95個,文化館95個,國有博物館100個,非國有博物館41個。全年文化系統各類藝術表演團體線下演出9868場,觀眾409.41萬人次,本年度首演劇目116個。各級各類檔案館117個。2023年末共有影院418家,銀幕2431塊,年度電影票房17.89億元。廣播電台3座,電視台3座,廣播電視台68座,教育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用戶725.10萬戶,數位化率100%。廣播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9.89%;電視節目綜合覆蓋率為99.90%。
醫療衛生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福建後,即在福州、廈門等城市成立人民解放軍
軍事管制委員會,並以隨軍部隊衛生人員為骨幹先後在各地接收了國民黨政府遺留的衛生機構。當時,福建面臨多種
傳染病的嚴重威脅。1949年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
衛生廳成立,加強了對衛生行政的領導。在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和團結中西醫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引下,逐級成立防疫委員會,由各級黨政負責幹部參加領導,重點抓了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疫病的防治,加強海港檢疫工作,真正行使國境衛生檢疫主權;推廣新法接生為中心的婦幼保健工作,保護母嬰安全;頒布個體開業醫管理暫行規則,初步進行衛生基層建設,加強衛生行政管理;開展衛生宣傳,並加強醫學教育工作,培養各類急需衛生人才。接著,接管了教會辦的醫院和護士、助產職業學校等,實行新的衛生管理體制。
1952年,在
抗美援朝中,為回響毛澤東提出的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的號召,全省掀起了轟轟烈烈的
愛國衛生運動。省、地、市、縣政府普遍建立了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吸收各有關部門參加協同作戰,認真貫徹執行衛生工作與民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各地(市)、縣衛生科、局也於50年代初陸續建立。同時還鼓勵本省大型企業部門創辦職工醫院,極力扶持僑辦醫院,為進一步開展衛生工作打下基礎。由於採取領導、專業人員和民眾相結合的方法,又吸取了已有的防疫經驗,很快就消滅了
霍亂和
天花,控制了
鼠疫的流行。
2023年末,福建省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0萬個,其中,醫院732個,衛生院877個,村衛生室1.6萬個。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2.6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3萬人,註冊護士14.5萬人。年末共有醫療機構床位24.2萬張,其中醫院19.3萬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4.0萬張。
體育事業
2022年,福建省運動員在全國最高級別比賽中共獲得15金20銀25銅。舉辦40項全省青少年體育賽事,參與人數1.5萬人。為民辦實事項目新建20個智慧體育公園、30個游泳池。新增國家級體育產業示範單位2項、示範項目1項。銷售體育彩票103.51億元。
環境保護
2022年,福建省主要流域整體水質為優,Ⅰ~Ⅲ類水質比例為98.7%;縣級以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列入國家考核的142個近岸海域國控點位中,一、二類海水水質面積占比85.8%。九個設區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保持穩定,PM2.5年均濃度為每立方米19微克。縣級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均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九市一區、11個縣級市和長樂區、龍海區、建陽區中,區域聲環境質量二級的城市13個;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一級的城市16個,二級的城市7個。市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市縣污水處理率97.94%。
社會保障
2023年末,福建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88.9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4.51萬人。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為191.03萬人,全部實現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833.4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763.0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2萬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7.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2萬人;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0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1萬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2.7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7萬人;城鄉特困人員6.83萬人。
2022年末,福建省各類養老床位數27.9萬張(其中機構養老床位13.96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8.9張。建立社區服務中心(站)18242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44.16億元,籌集福利彩票公益金14.19億元。
人民生活
2023年6月1日起,福建省婚姻登記實行跨省通辦,不用返回原籍,可以就地辦理。
交通運輸
綜述
福建省交通四通八達鐵路交通跨入高鐵時代,運營里程突破4000公里,路網密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實現設區市快速鐵路環線閉合。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6000公里,路網密度全國前列,實現縣縣通高速。港口實際年吞吐能力超過8億噸,
廈門港、
福州港、
湄洲灣港均跨入億噸港行列。擁有民航機場6個、航線近400條,通達世界主要城市。
2023年,福建省公路通車裡程115646公里,比上年增長2.5%。高速公路網通車裡程6168.59公里,增長0.2%。鐵路營業里程4574.0公里,增長8.1%。全年貨物運輸總量178766.04萬噸,比上年增長5.7%,貨物運輸周轉量12235.42億噸公里,增長7.9%。旅客運輸總量28795.34萬人,增長58.7%,旅客運輸周轉量1004.18億人公里,增長96.2%。全年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74894.25萬噸,比上年增長4.9%。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9051.45萬噸,增長12.7%。貨櫃吞吐量1817.87萬標箱,增長1.0%。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870.59萬輛,比上年末增加43.52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760.46萬輛,增加41.84萬輛。民用轎車保有量518.86萬輛,增加22.80萬輛,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479.93萬輛,增加23.37萬輛。
航空
2019年,福建省民航完成貨運量27.71萬噸;完成貨物周轉量6.94億噸千米。完成客運量3618.06萬人,增長8.7%;完成旅客周轉量601.13億人千米,增長8.6%。
機場名稱 | 機場所在地 | 機場類型 |
---|
| | |
| | |
| | |
| | |
| | |
| | |
(截至2022年6月已建成,不含金門和馬祖地區)參考資料 |
鐵路
20世紀50年代起,由於地形多山並長期處於戰備狀態,福建省鐵路發展步履艱難。21世紀以來,按照構築高速鐵路,加強出海通道,貫通區域線路,完善海西路網的總體思路,
海峽西岸經濟區將著力構建三縱六橫九環的海峽鐵路網。2015年6月28日,省內首條設計時速300km的高速鐵路——
合福高速鐵路正式開通運營。
公路
古時候,福建省與
中原(狹義的中原指今
河南一帶)交通閉塞,開發較晚。見諸記載的,在
秦漢以後才有與鄰省的通道。三國
孫吳五次進攻福建,促進福建道路的開闢。唐乾符五年(878),
黃巢率部入閩刊山七百里,為閩浙開闢一條新通道。唐宋時期,福建
驛道發展,郵驛制度漸趨完備;到了清代,形成較完善的陸路交通網。但由於境內高山連綿,河谷遍布,始終未能發展為車馬大道。
辛亥革命後不久,
許世英任福建巡按使,開始籌建福州城區馬路,於民國五年(1916)修成由水部門經王莊至台江福新街的福州第一條馬路;並組織官商合辦的延福泉汽車公司,計畫修建南平經福州至泉州的汽車路,於翌年修成福州西門至
洪山橋的5千米,為福建省修築公路的先聲。當時閩南沿海一帶,愛國華僑熱心桑梓建設,多由海外僑胞及當地紳商,發起修築公路。民國8年,開始興築漳浮公路,為全省第一條公路。然而因軍閥割據,連年戰亂,公路建設深受影響,終
北洋政府時期,全省僅修公路412千米,且多限於閩東南一帶。30年代,福建公路開始有了發展,國民黨政府為了軍事需要,修築了閩粵、閩贛、閩浙等省際公路幹線。
抗日戰爭爆發後,福建內地雖仍有新建公路,但通海乾線及沿海公路多被破壞。解放戰爭後期,又因國民黨軍隊敗退時沿途破壞嚴重,且又長期失修失養,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僅存破爛不堪的公路3384千米,能通車的僅有945千米,而且標準低,路況很差。
1949年後,公路交通事業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1950年,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公路建設。一方面,要完成華東支前公路修建任務,以支援解放大業,鞏固海防;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恢復被破壞的公路,以支援工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至1952年底,勝利完成了支前、恢復時期公路重點建設任務。1954年底,已全面完成原有公路的恢復改造任務,公路技術狀況明顯提高,公路面貌煥然一新。1955年,開始進入大規模的新線公路建設時期,至1957年底,全省通車裡程已達6034千米,不通公路的縣份只剩下5個。這是福建公路發展的高峰年代,它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年,在貫徹執行全黨全民辦交通和地群普(即依靠地方、依靠民眾,普及為主)修路方針中,縣鄉公路迅速發展,年底便實現了縣縣通公路。1960年底,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3269千米,使80%的人民公社(鄉鎮)和55%的生產大隊(村)有了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公路建設受到
文化大革命干擾,處於曲折發展狀態。
中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從封閉式的靠養路費投資轉變為開拓式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資修築公路;從過去比較單一發展公路網轉變為重視向外輻射發展與鐵路、水運、航空等綜合運輸聯網。使福建由一個陸上交通十分閉塞、落後的省份,建成一個以省會為中心,連線全省各地市縣、工礦基地、主要港口、旅遊勝地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2019年,全省公路通車裡程109785.16千米,比上年增長0.8%。其中,
海西高速公路網通車裡程5535.32千米,增長3.6%。
水路
福建省背山面海,港澳縈環,島嶼錯落。海岸線北起
福鼎沙埕之南山關,南延
詔安宮口之西端,直線長度535千米,曲線長達3324千米,沿海島嶼達1400多個。蜿蜒曲折的海岸線和星羅棋布的島嶼形成眾多的優良港灣,其中可供5萬~10萬噸輪船通航的港灣有
沙埕灣、
三都灣、
羅源灣、
福清灣、
興化灣、
湄洲灣、
廈門灣、
東山灣等處。2019年,全省水運貨運量42262.61萬噸,貨物周轉量7135.60億噸千米。
捷運
歷史文化
文化底蘊
方言俚語
福建省歷來以方言複雜著稱。全國漢語方言有七大類,福建境內就占有其五——
閩方言、
客方言、
贛方言、
吳方言和
官話方言。方言的形成主要是由於社會的分裂,人民的遷徙,民族的融合和地理的阻隔。
文物非遺
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福建省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3251處,總量居全國第10位(全國70萬處)。經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省共登記可移動文物為469222件/套(769364件)。全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4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約5100處。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657處,涉台文物1515處(約占全國涉台文物總數的四分之三),海絲文物218處。考古發現:三明萬壽岩遺址(2000年度)、浦城貓耳山商代窯址(2005年度)、浦城管九村土墩墓(2006年度)、漳平奇和洞遺址(2012年度)、永春苦寨坑窯址(2016年度)等五個考古入選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萬壽岩遺址、城村漢城遺址、明溪南山遺址、德化窯遺址以及萬里茶道(武夷山,跨省項目)、明清海防(崇武城牆、鎮海衛城址、胡里山炮台、馬江海戰炮台、亭江炮台等,跨省項目)等6項列入國家十三五期間重要大遺址;萬壽岩考古遺址公園、城村漢城考古遺址公園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個:萬壽岩考古遺址公園。
截至2021年底,福建省共有9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其中南音、媽祖信俗、中國剪紙(
漳浦、
柘榮)、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閩南民居)、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共六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共兩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畫》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福建省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5項,代表性傳承人143人,保護單位145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05項、保護單位775個、傳承人917人、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文化生態保護示範點15個。
世界文化遺產: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1999年12月);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2008年7月);廈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世界文化遺產(2017年7月);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021年7月)。
傳統村落
批次 | 傳統村落名單(部分) | 入選數量 |
---|
第一批 | 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福州市長樂市航城街道琴江村、三明市清流縣賴坊鄉賴安村、三明市大田縣濟陽鄉濟陽村、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上坪村、三明市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三明市明溪縣胡坊鎮肖家山村、三明市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三明市尤溪縣台溪鄉蓋竹村、三明市尤溪縣台溪鄉書京村等 | |
---|
第二批 | 三明市明溪縣城關鄉翠竹洋村、三明市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鎮八一村、三明市永安市青水鄉滄海畲族村、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塘溪村、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鋪上村、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鋪下村、泉州市南安市官橋鎮漳州寮村、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洪坑村、漳州市漳浦縣舊鎮鎮石牛尾村等 | |
---|
第三批 | 福州市羅源縣中房鎮深坑村、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中山村、福州市永泰縣蓋洋鄉蓋洋村、福州市福清市南嶺鎮大山村食菜厝村、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蘇澳鎮斗魁村、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流水鎮東美村、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流水鎮山門村、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敖東鎮青觀頂村、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白青鄉白沙村等 | |
---|
第四批 | 福州市羅源縣中房鎮嶺兜村、福州市羅源縣飛竹鎮塔里洋村、福州市閩清縣梅溪鎮橋東村、福州市閩清縣坂東鎮新壺村、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溪口村、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月闕村、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道南村、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蘆洋村、三明市三元區莘口鎮龍泉村龍安自然村、三明市明溪縣夏坊鄉薴畲村等 | |
---|
第五批 | 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村、福州市羅源縣中房鎮林家村、福州市羅源縣中房鎮吉際村、福州市羅源縣中房鎮滿盾村、福州市羅源縣中房鎮厚富村、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漈頭村、福州市永泰縣嵩口鎮赤水村、福州市永泰縣梧桐鎮椿陽村、福州市永泰縣梧桐鎮後溪村、福州市永泰縣梧桐鎮潼關村等 | |
---|
第六批 | 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游洋鎮龍山村、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雲龍鄉後壠村、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賴坊鎮賴武村、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船場鎮下嶺村、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坑鎮南中村、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社口鎮仙溪村、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上白石鎮沙坑村、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煕嶺鄉龍潭村、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余朋鄉東坑村、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貢川鎮集鳳村等 | |
---|
風俗民情
端午節(石獅端午閩台對渡習俗)
該習俗是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始於明代,盛於清,流行於福建省石獅市蚶江,是蚶江與海峽對岸的鹿港人端午節同江活動的特殊風俗,端午節當天下午一時至五時(海水漲潮至退潮時間),來自四面八方的數十艘小船駛向蚶江古渡口競渡穿梭,人們用各種戽斗、勺、桶盛滿海水,相互追逐傾潑,又被稱為海上潑水節,故該習俗也被視為人與船的大洗禮,人們以此驅邪消災,祈求海上安寧。
瑞雲四月八牛歇節
瑞雲是硤門畲族鄉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同胞在這裡拓荒墾土、勇敢拼搏,並以歌代言,以歌傳情,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創造燦爛獨特的民族文化,至今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服飾、婚嫁習俗、山歌盤唱等民俗風情。農曆四月初八歌王節,又稱牛歇節。為了紀念畲家鐘子期、鐘儀兩位歌王,畲家人每年四月初八日都要設壇祭祀,舉行歌會,大唱大喝和小喝,並把這一天作為畲族傳統佳節四月八歌王節。同時這一天又是畲家耕牛過節,為酬謝耕牛一年辛苦勞作,嚴禁鞭打以定牛魂,還專供好草料和家釀最好的牛酒給牛吃喝,牧童一遍一遍地大聲唱牛歌:牛角生來扁扁勢,身上負著千斤犁,水牛做飯給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時。
石壁客家祭祖習俗
寧化石壁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遷徙的中轉站,被譽為客家祖地。自1995年起,寧化每年舉辦一次世界性的祭祖大典,迄今已連續舉辦至第29屆,吸引世界各地130多萬各界人士來石壁尋根謁祖、朝聖祈福、旅遊觀光。石壁客家祭祖習俗於2011年5月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藝術
藝術類別 | 名稱 | 介紹 |
---|
傳統戲劇 | |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等地。有《朱文》《劉文龍》《蔡伯喈》《王魁》等劇目。 |
---|
傳統戲劇 | | 潮劇又名潮調、潮州戲、潮音戲、白字戲等,是用潮汕方言(漳州南部用閩南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和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潮劇主要流行在福建漳州南部等地區。 |
---|
表演藝術 | | 南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簫、二弦、三弦、拍板等樂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個漢字元號記寫樂曲。現存的3000餘首古曲譜,保留了自晉(265至420)起至清(1644至1911)歷代不同類別的曲目。 |
---|
傳統音樂 | | 長汀公嫲吹是用公吹和嫲吹的對奏為主奏,配以二胡、揶胡、三弦、揚琴等弦樂、彈撥樂器和大鼓、小鼓、大鈸、小鈸、雲鑼、大鑼等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流行於閩西長汀縣,屬於長汀鼓吹中特色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 |
---|
傳統舞蹈 | | 邵武儺舞是福建省邵武市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流行於邵武的大埠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鄉鎮。邵武儺舞留存了祭儀樂舞中驅儺的原生形象,沒有故事情節也沒有說唱,在面具、服飾和舞蹈動作等方面均明顯帶有古儺的餘韻。除保留中原地區原始的驅疫逐鬼內容外,邵武跳儺還增添了祈求健康平安、生子添丁、學業有成之類的內容。表演時,舞者頭戴面具,腦後綴一塊紅布,伴隨著鼓點樂曲前後穿梭跳躍,在空曠的大地上歌舞、呼號,舞蹈動作複雜,展現一股質樸粗獷的氣質。 |
---|
傳統舞蹈 | | 拉手舞是高山族的一種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福建等沿海地區。可在喜慶節日或婚慶儀式上表演,也可在平時供娛樂之用。日常跳拉手舞少則三五人,多則數十人,盛大節日時參加者可達數百人之眾。跳舞時參加者圍成一圈或數圈,多沿著圓圈或面向圓心進退,此外還有單排、雙排、螺旋、龍擺尾等隊形。 |
---|
飲食文化
秦漢以前,福建土著居民喜歡傍水而居。在飲食方面,
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人以採集貝類及海生軟體動物為食物主要來源,如《
逸周書》所載:東越海蛤。在福清東張文化遺址中,發現了
粟粒和
稻草的痕跡,說明穀類糧食在當時的食物結構中也占重要地位。
到了秦漢時期,福建農業生產有了發展,
稻米是主食,魚、蛤、果品類為副食,《
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杧蠃蛤。楚越即包括福建。時人糧食略有剩餘,用於釀酒。
漢代以後,中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今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
黃河流域)人陸續遷徙入閩,他們帶來了
中原的作物及其食俗,麥子成為主要食品之一,人們還種植大豆等作物。唐宋以後,隨著福建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海上貿易的繁榮,福建飲食品類大大豐富,菜餚的烹調也講究起來。明代中後期,
甘薯從海外傳入,成為福建部分地區的主食之一。
明清以後,
閩菜逐漸形成特色。風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譽國內,並且形成不同的地區特色。
在待客習俗方面,除請客喝茶外,煮蛋請客也是共有的習俗。在宴席習俗方面,近現代以來,漸趨奢華,且有諸多規矩。在民間,還流行不少飲食禁忌。在福建飲酒品茶已有數千年歷史,特別是飲茶,已成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宋以來,
鬥茶之風甚盛,閩南的“茶道”和客家的“
擂茶”享譽海內外。
名稱由來
閩
閩的最早記載見於中國上古時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漢代
許慎所作的漢字專著《
說文解字》云:“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這裡的蛇種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閩字造字是從蟲,門聲。蟲字通蛇解,即家門供奉蛇的氏族,閩越人圖騰為蛇。定義閩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為佐證的是閩字的寫法,而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解釋為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
福建人卻與蛇有著不解之緣。千百年來,蛇深刻影響著閩人的宗教信仰、民俗風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獨特的崇蛇文化習俗。
福建自古稱閩,閩的意義就是門內供著一條蛇。漢代許慎的《
說文解字》並不把它歸為門部,卻歸之虫部,釋義是閩,東南越,蛇種。古代
百越的越族一個主要分支——
閩越族生活在
閩江流域和
東南丘陵和沿海多蛇地區,以蛇為本氏族的象徵,或以蛇為圖騰,認為蛇是本氏族的祖先加以頂禮膜拜,因此閩越族在很長一段時間保留著崇蛇風俗,披髮文身,以像鱗蟲,有
斷髮文身習慣,把蛇形刻畫於身上,以祈求避免遭受兇猛動物的侵害。
蛇形圖騰崇拜的習俗,已成為閩文化的標誌之一。大量文獻和考古發掘都證明閩越人盛行崇蛇之風,武夷山漢城遺址發現了蛇形裝飾圖案的瓦當、雕有蛇圖的銅鐸殘片。在三千年前福建青銅時代的陶器上,就充滿蛇圖騰的印記——陶器上有蛇形堆塑,陶器表面有蟠虺紋飾,及仿蛇皮花紋的各種幾何圖案。華安縣
馬坑鄉草仔山、詔安縣
官陂鎮溪口村等地也發現蛇形石刻,充分顯示早期閩越人對蛇信仰與崇拜的鮮明特徵。東漢的《
吳越春秋》《
越絕書》等文獻,無不記述閩越人的蛇圖騰。
西漢後,人們將蛇移畫於船幫上,從此閩船必畫有一蛇,清初
郁永河《海上紀略》載:“凡閩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龍’。”閩中及閩東一些地方的婦女,流行髮髻上插蛇簪奇俗,蛇簪由銀子製成,花式繁複,基本樣式是一條高昂著頭的小蛇。為突出小蛇形象,閩中婦女常把頭髮盤成多股辮子,遠遠望去,宛如一群黑亮的蛇擁簇一條白亮的小蛇,極為詭異。這種蛇簪實際上是縮小了的古代閩越族徽——一隻飛騰的蛇,她們插戴蛇簪,以示不忘其祖。
福建民間保留很多與蛇有關的民俗風情,許多地方都建有蛇王宮廟,以崇祀蛇神,保留的有長汀羅漢嶺、南平西芹、閩侯洋里及永春等地的
蛇王宮,
福清、
莆田一帶的蛇王廟則被稱為青公廟。平和縣
文峰鎮三坪村,流行人蛇共寢之俗。當地生長一種黑色無毒蛇,家家把它視為庇護之神,稱之為侍者公。閩北的延平、閩東的古田和尤溪等地,仍保留上古的崇蛇習俗。閩西長汀、永定等地的蛇王神被視為能聽斷嚴明,主持公正,過去民眾有糾紛,就到蛇王神前表白起誓。
濃郁質樸的蛇文化,滲透閩人的民風民俗,從形體上看,蛇與龍相似,在十二生肖中,民間稱蛇為小龍,俗信龍是由蛇演變成的。在福建民間,各地廣泛流傳人與蛇結合的美麗故事,如“
蛇郎君”故事中的蛇郎君,是一個善良的君子,人們據此改編成
閩劇《花鳥記》,深受閩台人民喜愛。
除閩之外,福建還有過
七閩、八閩之別稱,現習慣稱八閩。七閩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七閩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閩族後裔部落,如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
閩北:指福建北部的閩江上游地區,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側、
戴雲山脈西北側。行政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
南平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區;東靠寧德市、西對江西省
上饒市和
鷹潭市、南挨三明市、北臨浙江省
麗水市。是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通行
閩北語。
風景名勝
名優特產
對外交流
對台交流
2017年,福建省台辦正式批准寧德古田臨水宮祖廟、龍巖上杭縣客家族譜博物館、廈門(集美)對台研學旅行基地、漳州東山關帝廟、泉州南安市鄭成功故里為福建省對台交流基地,包括8月份海峽青年節期間獲批設立的福州市海峽青年交流營地,共有6家單位成為首批福建省對台交流基地。
友好城市
自1980年10月福州市與日本長崎市締結首對友好城市以來,截至2023年10月25日,福建省已與世界上46個國家的省、市建立了124對友城關係,其中省級34對,福州市19對、廈門市22對、泉州市10對、漳州市6對、莆田市5對、南平市3對、三明市2對、龍巖市3對、寧德市4對,石獅市2對、武夷山市2對、南安市2對、福鼎市1對、晉江市2對,福清市1對、上杭縣1對、泰寧縣1對,福州市鼓樓區1對、廈門市思明區1對、福州市長樂區1對、泉州市鯉城區1對。
著名人物
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