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州古城牆

汀州古城牆

汀州古城牆,址位於福建省長汀縣汀州鎮。汀州古城牆始建於唐大曆四年,至明清時期,汀州古城牆總長為5000多米,設有12個城門,“枕山臨溪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掛珠”的獨特格局。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現在保存完好的城牆近3000米,將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結在一起。1996年汀州城牆被列為第四批省級文保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汀州古城牆
  • 外文名稱:The Tingzhou Circumvallation
  • 地理位置長汀縣城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AAAA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惠吉門、濟川門
  • 周長:約5公里
  • 建築年代:唐代至明代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旅遊信息,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在長汀縣城關。唐大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陳劍將州治從東坊口大丘頭(距城關約5里)遷移至今址,於臥龍山之陽築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年),郡守劉均擴城,城牆周長5里余,基寬3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
辟城門六處:東曰“濟川”,西曰“秋成”,南曰“頒條”、“鄞江”,東南曰“通遠”,東北曰“興賢”。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並將城牆包以磚石,封閉“頒條門”,“濟川門”改為“麗春門”,“秋成門”改為“通津門”,“通遠門”改為“鎮南門”,“鄞江門”改為“廣儲門”,“興賢門”改為“朝天門”。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建“廣儲門”和“麗春門”兩門樓。崇禎九年(1635年)重修,將城牆增高加厚,並築“寶珠門”和“惠吉門”。清順治以後,經幾次重修,至1924年,城牆大部分被拆毀,余者十之二三。
古城牆始建於唐大曆四年,依山傍水,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現在保存完好的城牆近3000米,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1月,長汀縣政府重修的濟川門建成。

主要景點

古城牆曾有四大城門,朝天門是汀州府四大城門之一,俗稱東門,原名興賢門,明洪武四年進行修葺,以磚石砌之,上有門樓,門固樓高,形勢雄偉,便改名朝天門。清代汀州知府鄢翼明又重修,城樓主體建築於城門高台之上,層層飛檐,凌空高翥,列為汀城勝跡“東翹舒嘯”。  坐落於南大街的寶珠門,因南朝珠峰,故得名玉珠門。明崇禎十年被修繕過,分為內外兩重,是一座較為特殊的古城門,至今仍保存完整,人們習慣稱之“寶珠樓”。
水東橋西邊城牆原有堅固的城門,原名會川門,據志載,明嘉靖四十年,知府楊世芳率知縣王邈督建城樓,改名挹清門。清兵入閩時,隆武帝與隨行官員、宮中后妃逃至長汀,城內即戒備森嚴,城門緊閉,許多人自告奮勇登城守衛。清兵則縱火焚燒挹清門,守衛者戰死於門樓上。至民國,因擴充道路門樓被拆除,但水東橋西端至今民眾還習慣稱之為“挹清門頭”。
今三元閣門樓是最古老的城門,原名鄞江門,後改為廣儲門,是唐朝大曆年間汀州刺史陳劍遷徙州治建築土城時的城門,歷代均有修繕,清代為三層城樓,閣基是原古城門,用方塊石條堆砌,上邊用城牆磚砌成,翹角飛檐,甚為壯觀。在歷代王朝中,古城牆經過不斷修葺擴建,也增設許多城門,如古郡南門、五通門、水吉門、西門等,有些後來在道路擴建中被拆除,有些尚保存,成為古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
現存城牆自朝天門至惠吉門近河一帶,長1125米,還有城門樓3座。城門樓皆明清時期磚木結構,氣勢雄偉。廣儲門樓,位於城區和平路,花崗石砌基,青磚斗拱,三重遞進,長8.55米,拱門高3.4米,一重跨度4.4米,二重跨度6.1米,遺有唐代八角復盆式石柱礎;朝天門樓,位於東大街,磚砌城門,甬道長4.88米,跨度3.3米,清代重建,樓閣式雙層磚木結構,面闊3間,進深2間,重檐歇山頂;寶珠門樓經南大街,雙重城門,中間有天窗,兩廊馬槽連線,建築風格獨特。面對這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不能不讚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和偉大的創造。

旅遊信息

旅遊線路
汀州古城牆古城樓、汀州試院、汀州三元閣、朝天門、五通門、水吉門、寶珠門、惠吉門、汀州文廟、汀州朱子祠、汀州宗聖廟、北極樓、雲驤閣、汀州府城隍廟、汀州天后宮、汀州南禪寺、唐宋明清古街古民居(烏石巷、五通街、東門街、南大街、惠吉巷街、店頭街)、汀州古井雙陰塔、汀州狀元亭、大同十里舖定光陂、館前沈宅“九廳十八井”、童坊平原山廣福院、汀州紫雲公祠、汀州賴氏坦公祠、濯田水頭賴氏宗祠建築群、策武永隆橋、烏石崬古文化遺址、南山古瓷窯遺址、古城隘嶺及大同天鄰古驛棧遺址等。
交通信息
去古城鎮做火車是有古城站,或者下車進縣城的西客車站(摩的3塊錢左右)轉班車。

地圖信息

地址:兆征路1號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