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長汀縣

福建長汀縣

長汀縣,別稱“汀州”,簡稱“汀”,隸屬於福建省龍巖市,地處福建的西部山區,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是閩、贛兩省的邊陲要衝。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全縣有200多處新石器遺址。漢代置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長汀均為州、郡、路、府的治所。2010年末戶籍人口39.34萬人,通行閩西客家語長汀話。縣人民政府駐汀州鎮。

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與湖南鳳凰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2012年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稱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客家大本營,海峽西岸經濟區西部名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建長汀縣
  • 地理位置:福建省西部
  • 氣候類型: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水充沛
  • 別名:汀州
  • 傳統名產:長汀豆腐乾
  • 稱號:中國客家菜之鄉
總述,氣候概況:,區位優勢:,行政區劃:,十一個鎮,九個鄉,歷史,建制沿革,境域變遷,經濟概述,工業經濟,招商引資,項目開發,農業經濟,旅遊業,文化,概述,客家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宗教文化,民居建築,

總述

長汀縣位於福建省西部,為省商品糧、油料、烤菸生產基地,重點林區縣之一。
傳統名產長汀豆腐乾,汀州斗笠、皮枕、竹筒席、玉扣紙、華嚴堂驚風丸。長汀的革命文化、歷史文化、客家文化“三位一體”地構成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
長汀革命舊址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地有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試院)、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毛澤東朱德舊居(辛耕別墅),中央蘇區第一所紅軍醫院——福音醫院,長汀縣革命委員會舊址(雲驤閣),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周恩來舊居(基督教堂),省總工會舊址,中共福建省委第四次反“圍剿”會址(朝斗岩),瞿秋白就義地與紀念碑(西門羅漢嶺),辛亥光復汀郡諸烈士墓,紅軍入閩首戰勝利萬人祝捷大會會址(南寨廣場),紅四軍入閩第一次勝仗紀念地(策武長嶺寨),朱德率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松毛嶺戰場遺址,何叔衡殉難地(濯田梅逕)。庵傑涵前龍門峽有懸崖危岩、異洞深潭勝境。古蹟遊覽地還有臥龍山公園,文廟,霹靂岩... 寶珠峰、定光陂、救駕坪,古城門、寶珠門、三元閣、朝斗門、水吉門,雙陰塔(“八卦龍泉”和“府學陰塔”)。
福建長汀縣

氣候概況:

長汀又名汀州,位於福建省西部,閩贛邊陲要地。這裡千山競秀,群巒迭嶂,為武夷山南段,是福建的邊遠山區。長汀為丘陵地形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3℃,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無霜期年均260天,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水充沛,適合竹木植物生長。

區位優勢:

長汀區位優勢明顯,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龍贛鐵路、龍長高速公路、319國道和省道洋萬線在城區交匯,直達贛、湘、鄂、川和福建各地,承西啟東的交通樞紐作用日益突出。長汀至廈門港350公里,距連城機場81公里,長汀至廣州、深圳當天可達,特別是長汀至京九鐵路140公里,龍贛鐵路與京九鐵路相接,已開通“鐵海聯運”,2006開通了龍巖直達北京的“海西號”,長汀至北京只要23個小時。龍長高速公路與福、廈、漳、泉相通,這使長汀成為閩南、粵北與內陸省份商品流通和經濟走向的“黃金通道”。

行政區劃:

1998年,汀州鎮新設商業城居委會;大同鎮新設黃麻畲村委會;河田鎮新設黃坑村委會。年底,長汀縣轄11個鎮、7個鄉,9個居委會、290村委會。

十一個鎮

汀州鎮:駐水東街,轄9個居委會(西門街、南門街、五通街、水東街、營背街、西內街、中心壩、東門街、商業城 [u:駐汀東,轄14個村(汀東、復興、赤坑、馬坪、嚴坊、陳蓮、東莊、義家、南材、珊坑、黃湖、雲豐、小洋、坪埔)。
河田鎮:駐中街,轄31個村(上街、中街、下街、南塘、窯下、朱溪、游坊、蘆竹、車寮、劉源、逕背、南冇、蔡坊、上修坊、根溪、中坊、馬坑、伯湖、羅地、露湖、下修坊、明光、松林、晨光、寒坊、紅中、半坑、南山下、餘地、潘屋、黃坑)。
大同鎮:駐東關營,轄30個村(師福、高坑、黃屋、榮豐、翠峰、東埔升、李坪、紅湖、印黃、天鄰、東關、南里、南寨、新莊、羅坊、紅星、新民、七里、利星、光明、建明、新峰、鄭坊、七古、鎮平、黃麻畲)
古rl]17個村(中都、古城、井頭、元坑、苦竹、長塅、下增、溜下、黃泥坪、青山、梁坑、馬頭山、南岩、楊梅溪、元口、黃陂、丁黃)。
新橋鎮轄20、潭復、石人、江坊、余陂、葉屋、鴛鴦、新橋、茜陂、崗頭、任屋、牛崗、湖口、石槽、廖家、羅坑、樟樹下、新店、李家、劉坊)。
童坊鎮:駐後龍山,轄24個村潭、童壩、新畲、林田、橫坑、別哩、舉林、舉河、雙橋、下坑、肖嶺、馬羅、大埔、彭坊、紅明、龍坊、葛坪、長春、黃坊、禾生、劉陳)。
南山鎮:駐南山,轄大坪、、嚴婆田、大田、大坑、謝屋、洋背、朱坊、廖坊、連屋崗、鄧坊、橋下、黃家莊、蔡屋、中復、長窠頭、官坊、五抗、塘背、楊謝)。
濯田鎮:駐街上,轄40個村(街上、壩尾、中坊、上廟、下洋、巷頭、山田、龍田、橫田、安仁、李湖、長高、豐口、左拔、昇平、水頭頭、蓮潭、南安、永巫、梅逕、長蘭、美西、園當、塍背、湖頭、段上、河東、長巫、劉坊、劉坑頭、美溪、水口、同睦、東山、上塘、劉坑)
四都鎮]:駐個村(樓子壩、榮坑、溪口、上蕉、漁溪、新華、紅都、同仁、圭田、坪埔、羊牯嶺、湯屋、紅寮、上湖、小金、琉璃、下坪、謝坊)。
塗坊鎮:駐塗坊,轄15個村(逕口、馬屋、賴坊、塗坊、紅坊、溪源、河甫、慈坑、邱坑、崗、元坑、扁嶺)。

九個鄉

三洲鄉:駐三洲,轄8個村(小潭、曾坊、丘坊、蘭坊、三洲、小溪頭、桐壩、戴坊 [u:駐策田,轄14個村(策田、策星、林田、當紅江、河梁、李城、李田、南坑、南溪、黃館)。
鐵長:1個村(鐵長、蘆地、張地、洋坊)。
庵傑鄉:駐庵傑,庵傑、黃坑、長科)。
宣成鄉:駐寨背,轄8個村(長橋、畲心、寨背、下畲、蘭溪源、 紅山鄉:駐臘口,轄11個村(臘溪、中坪、蘇竹、元嶺、童上、紅冇、蘇陂、山陽、山車、赤土、上坪)
羊牯鄉:駐羊牯,轄10個村(羊牯、對畔、吉坑、羅坑頭、白頭、官坑、余家地、周家地、百坪、百丈)。
2000年,策武鄉政府駐地從策田村遷移到德連村。2000年底,長汀縣轄11鎮
7鄉:汀州鎮、館前鎮、河田鎮、大同鎮、古城鎮、新橋鎮、童坊鎮、南山鎮、濯田鎮、四都鎮、塗坊鎮、三州鄉、策武鄉、鐵長鄉、庵傑鄉、宣成鄉、紅山鄉、羊牯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03121人,其中: 汀州鎮 55780 大同鎮 47178 古城鎮 14215 新橋鎮 23444 館前鎮 14009 童坊鎮 22719 河田鎮 50926 南山鎮 31903 濯田鎮 39803 四都鎮 13865 塗坊鎮 20694 策武鄉 21608 鐵長鄉 4708 庵傑鄉 7203 三洲鄉 10646 宣成鄉 9070 紅山鄉 7841人、羊牯鄉 7509人
2003年,長汀縣轄11個鎮、7個鄉:汀州鎮、館前鎮、河田鎮、大同鎮、古城鎮、新橋鎮、童坊鎮、南山鎮、濯田鎮、四都鎮、塗坊鎮、三洲鄉、策武鄉、鐵長鄉、庵傑鄉、宣成鄉、紅山鄉、羊牯鄉。2003年末,戶籍人口49.2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01萬人。
200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3.19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14.43億元,第二產業15.21億元,第三產業13.5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3億元,增長3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億元,增長14.9%。財政收入完成2.4億元,增長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9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286.5元,增長16%。

歷史

建制沿革

長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全縣有200多處新石器遺址。
282年(西晉太康三年)為新羅縣境。
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福建經略使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於九龍水源長汀村置長汀縣,屬汀州。742年(天寶元年),改汀州為臨汀郡,758年(乾元元年),復名汀州,時縣治已附於州郭,後隨州治遷至東方口(宋名縣基嶺)縣治仍附州郭。769年(大曆四年)。又隨州治遷白石村,即今縣治所在。
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稱留後,長汀縣屬王潮。909年(後梁開平三年),潮弟審之為閩王,933年(後唐長興四年),閩王王延鈞稱帝,改元龍啟,長汀縣仍屬。943年(閩永隆五年),閩富沙王王延政於建州稱帝,國號殷,改元天德,944年(天德二年),長汀縣屬殷,945年(天德三年),殷亡,長汀縣屬南唐。975年(宋開寶八年),南唐亡。縣入宋版圖。985年(雍熙二年),長汀縣屬福建路。
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汀州為汀州路,長汀縣屬福建行中書省。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為囊加真公主賜地。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書省合併,置福建宣慰使司,長汀縣屬福建宣慰使司。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汀州路為汀州府,1369年(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書省,長汀縣屬福建行中書省。1376年(明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長汀縣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長汀縣始終為汀州、郡、路、府屬縣。
1913年(民國二年),廢府建置,長汀縣屬汀漳道,隸福建省。1919年八年(民國八年),閩軍與護法軍協定,長汀縣屬護法區。公元1925年(民國十四年),復隸福建省。
1929年3月,紅軍入長汀,建長汀縣革命委員會,為閩西贛南第一個紅色縣級政權,蘇維埃政府塗坊,屬閩西蘇維埃政府。1931年10月,建立汀州市蘇維埃政府於城關。12月,以南陽、才溪、通賢、畲心、塗坊、中屋村、水口、三洲、濯田等區建新汀縣,縣治設於濯田。以河田、四都、古城、長汀附城、汀東、童坊、張地等地為長汀縣,縣治設於河田。市、縣均屬西蘇維埃政府。1932年3月,建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於汀州市;與此同時,撤銷新汀縣。才溪、通賢劃歸上杭縣,南陽劃歸新泉縣,其餘各區並長汀縣。10月,分長汀縣東北部分地建立汀東縣於館前;1933年9月,分長汀縣近汀州市部分地區建立兆征縣,縣治設省蘇維埃政府內,均屬福建省蘇維埃政府。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11月,紅軍作戰略轉移,撤離中央蘇區。長汀復由國民政府統轄,改用民國紀年,仍合稱長汀縣,隸福建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駐汀。翌年改隸省第七區解放軍接管長汀縣。18日,成立長汀縣人民政府,隸福建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1年至1997年,隸龍巖地區專員公署。
1997年5月後,隸屬地級龍巖市

境域變遷

長汀太平橋
建置時,縣境東接沙縣,西接江西省于都縣,東南接龍巖縣,西北接江西省虔化縣,東北接寧化縣,西南接廣東省海陽程鄉二縣;包有現今長汀武平上杭連城四縣及清流西南部分地。東西南北相距皆四、五百里。
北宋淳化五年(994),劃南境地益上杭場、西南境地益武平場分別置上杭、武平二縣。元符元年(1098),又劃東北境地。寧化的麻倉團里置清流縣
南宋紹興三年(1133),劃蓮城堡、古田鄉六團里置蓮城縣(今名連城)。縣境東西距145里,南北距235里。東至寧化縣150里,以杉木堠(今名恩坊)80里為界;西至江西省瑞金縣80里,以新路嶺(又名隘嶺)60里為界;南至上杭縣240里,以桑溪嶺(今名張屋鋪)140里為界;北至江西省瑞金縣80里,以黃竹嶺50里為界;東南至連城縣140里;以野狐壠130里為界。西南至武平縣255里,以黃公嶺(今名黃溫嶺)105里為界;西北至江西省瑞金 縣80里,以石腦嶺(今名溜凸)60里為界。西北至江西省石城縣,以鐵長鄉雞公過峰凹為界,距汀於53里。歷經元、明、清均無變動。民國二十八年(1939)劃出縣東南飛地貼長鄉縱19公里,橫32公里屬上杭縣。隨即土地編查,測定全縣東西距60公里,南北距86公里,周320公里。面積3934.9公里。面積居全省第一。
建國後,1951年4月,劃四堡區及羅坊屬連城縣,計面積144.6平方公里。1956年3月,劃宣和區屬連城縣,計面積100.42平方公里。1958年1月,劃三平區分屬上杭、連城縣,計東西寬15公里,南北距47.5公里。現縣境東部童坊鄉白沙嶺、南山鄉松毛嶺、馬當山觀音石與連城縣交界;西部四都鄉梅子嶺與江西省瑞金縣交界;南部宣成鄉龍山頂與上杭縣交界;北部庵傑鄉大悲山與寧化縣交界;東南部塗坊鄉大歐與上杭縣交界;西南部紅山鄉石水牛與江西省瑞金縣交界,赤土村大乾凹與江西省會昌縣交界;東北部館前吊子岩與寧化縣交界;西北部古城鄉與江西省瑞金石城縣交界。全縣東西寬66里,南北長80公里,面積3099平方公里,為全省第五大縣。

經濟概述

工業經濟

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7.5億元,增長31%。規模工業企業達92家,完成
產值27.48億元,占工業總產值73.3%,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紡織服裝、機械電子、農副產品加工、稀土精深加工等“2+2”主導產業實現規模產值26.84億元,占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97.7%。品牌帶動成效明顯,繼上年“卡利奴”休閒服和實爽牌紙製品獲得福建名牌產品稱號後,“卡鑫隆”休閒褲、“閩興”盼”法式面名牌產品稱號,截至年底,全縣共有5個產品榮獲福建名牌產品稱號。稀土產業完成產值5379萬元。機械產業初具雛形,落戶凱鮑汽車、舒馳電動車等項目7個,全年完成產值1億多元,增長73%。

招商引資

全年共簽訂外引內聯契約項目136項,總投資50.4億元,利用縣外資金47.7億元,實際到資13.5億元,增長54%。新辦外商投資企業22家,契約利用外資3503萬美元,實際到資3020萬美元。外貿出口總值完成4900萬美元。

項目開發

全年累計開發新項目42個,實施項目69個,儲備項目35個。列入市“三個一百”項目中16個投資項目完成投資7.48億元,增長25.3%,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90.1%,其中6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33個新增產值3.57億元,增長11.6%。全年共簽訂外引內聯契約項目69項,總投資20.8億元,新辦境外投資企業12家,總投資2102萬美元。

農業經濟

截止2008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6億元,增長25%。共獲10個綠標、11個無公害標誌使用權,成為全省擁有綠標和無公害食品使用標誌最多的縣。長汀河田雞獲原產地標誌產品稱號。“遠山”牌生豬被評為福建省名牌農產品,遠山公司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扶貧龍頭企業,省級農牧產業化龍頭企業。擁有國家權威機構認證的4個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面積達3200公頃,擁有11個標準化無公害生豬規模養殖場。全縣共出籠無公害河田雞310萬羽,出欄無公害生豬45.8萬頭。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以東魁楊梅、油柰、板栗和銀杏為主的果業產業健康發展,果園面積1.47萬公頃,投產面積1.09萬公頃;糧食種植面積3.5萬公頃,糧食總產19.02萬噸;種植菸葉4721.13公頃,收購菸葉18.06萬擔,實現煙稅2292萬元,菸農收入接近1.08億元。積極探索以村企聯盟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全縣共有62個村與36個龍頭企業結對子,解決就業人員1600多人,人均年收入近萬元。

旅遊業

全年全縣共接待各類萬人次,32萬元,分別增長3.3%、12.3%。紅色旅遊線路被列入國家30條精品旅遊省蘇維景點被列入國家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成功舉辦龍巖市第三屆旅遊節·長汀紅土地文化節大型活動,並獲得“中國客家菜之鄉”稱號。

文化

概述

長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代置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設定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
一、至宋代,汀州府與省內其它七府構成了福建八閩。從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間,汀州一直是歷朝歷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汀是著名的唐宋古城。眾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蹟成為汀州古城景觀的一大特色,巍峨聳立的唐代城樓汀州三元閣,唐代大曆四年修建的汀州古城牆,宋明時期大規模擴建至4119米,城牆像一串璀璨的寶珠,從臥龍山頂分東西蜿蜒而下,合抱於汀江之濱,素有“觀音掛珠”之稱,把汀州城裝綴得獨具一格,分外美麗,現保存下來的古城牆將古城門及其古城樓-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聯結在一起,全長1500米,近幾年長汀已修復汀州古城牆2100米,使其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的標誌性建築。還有風格獨特的的汀州府城隍廟、汀州雲驤閣、汀州南禪寺、汀州劉氏家廟、汀州李氏家廟等眾多古蹟見證了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厚重的文化內涵。
唐代宰相張九齡,法醫鼻祖宋代長汀知縣宋慈,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宋代詩詞大家陸游,明代《天工開物》著者宋應星,清代著名大學者《四庫全書》總篡紀曉嵐和長汀籍清代著名畫家上官周等一大批文人志士都在長汀留下了足跡,為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文化色彩。作為古汀州所在地,歷代文人墨客留連吟誦,唐代的張九齡,宋代的陸游、宋慈、陳軒、王捷,明代的馬馴、郝鳳升、宋應星,清代的上官周、黃慎、楊瀾、紀曉嵐、黎士弘、康泳、江瀚等,都以如椽巨筆為長汀的山川風物寫下不朽的詩篇、著作,流傳於世。

客家文化

長汀是歷史上客家人聚居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繞城而過的汀江被喻為客家人的母親河。客家人以堅韌、開拓、革新的精神創建了汀州,帶來汀州的繁榮和發展,以後又發展到廣東梅州,並擴展到東南亞和世界各地。汀州成為中國客家的大本營和客家的首府。 汀州古城深深地烙上了客家的印痕,洋溢著客家人吃苦耐勞、奮鬥不止、開拓革新的氣息。悠久的歷史給長汀留下蜚聲中外的客家文化:至今,長汀還保留了獨具魅力的、有客家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服飾文化、客家建築文化、客家飲食文化、客家宗教文化和濃郁的客家風土人情。客家山歌、客家美食、客家傳統花燈、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如船燈、馬燈、龍燈、十番、鼓吹、台閣、花鼓等構成長汀客家傳統藝術文化的寶庫。2008年1月長汀被評為“中國文化旅遊大縣”。每年都有大量海內外客家鄉親返汀尋根謁祖,每年秋天舉行世界客屬公祭客家母親河大典。
據統計,台灣至少有六十多個常見姓氏的三百多萬人口源於汀州,香港有兩百多萬客家人傳自汀州,明末輔佐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重要將領劉國軒是汀州人,清代畫壇巨匠上官周是汀州人,孫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愛國人士江庸的祖籍地也在汀州,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寫道“五百年前,我的祖先是福建汀州人”。截止2009年7月,客家人已達一億人之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過生存與奮鬥的足跡。
汀的傳統文化由於中原文化的播衍輸入,歷代外來文化的滲透以及與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長汀客家傳統文化的鮮明特色。

紅色文化

長汀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故鄉、紅色土地、紅旗不倒的地方。長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央蘇區的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長汀從事過偉大的革命實踐。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何叔衡在長汀就義。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2萬多名優秀兒女參加了紅軍,湧現出了老將軍13名,是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1932年,第一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軍區等機構在長汀成立,長汀成為福建革命運動的政治、軍事中心。全縣有全國重點保護的革命遺址7處,還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省級革命建築物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

民間文學

長汀民間故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詼諧有趣,語言流暢,性格明朗。神話傳說故事主要有《河龍布雨》、《牛的傳說》、《水鬼朋友》等;人物故事主要有《解晉的故事》、《定光伏虎故事》、《胡瞎哩的傳說》、《九斗冇的故事》等;地方故事主要有《水漫天一樓》、《錢財與人意》、《太平軍在汀州》等;寓言笑話主要有《人為財死》、《三個傻哥》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員的故事》、《老伙夫》、《商人不是敵探》、《槍的故事》等。
長汀民間歌謠品種繁多,內容豐富,朗朗上口,具有鮮明的長汀客家語言色彩和風格。主要有長篇敘事歌《趙玉林與梁四珍》、《孟姜女》等;中短歌有《手提燈籠送郎歸》、《十二月長工》、《苦情歌》、《怨娘歌》、《長工苦》、《講了要戀就要戀》等,以及大量的革命歌謠。
長汀民間諺語大致可分為外來諺語和本地諺語兩類。外來諺語大多與各地通用。本地諺語是長汀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經世代流傳下來的,具有典型的長汀地方文化特點。

民間藝術

長汀民間藝術豐富多彩。主要有舞龍燈、踩船燈、高蹺、抬閣、打花鼓、花燈、角子燈、十番、長鑼鼓、公嫲吹、南詞北調、客家山歌、漢劇、楚劇、採茶劇、木偶戲、民間剪紙、根雕、竹編、鐵畫等。這些民間藝術秉承中原漢族遺風,融合地方色彩,形成特有風格,深受客家人的喜愛。
客家山歌是長汀最廣泛流行的民間音樂,是汀州客家文化藝術的結晶。它既融和了粵東、贛南等地山歌的特點,又富於閩西特有的風格,歌詞明白曉暢,樸實無華,大多採用比興手法。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對唱,在山野田園間一唱一和、一問一答,或抒情、悠揚、纏綿,回味無窮,或敘事、高吭、激越,一泄無遺。愛情是客家山歌永恆的主題,但情歌不是客家山歌的全部,勞動、歷史、傳說、兒歌、童謠等等都是山歌表達的對象。公嫲吹是一首著名的長汀民間器樂曲。它是以演奏樂器中其中二件樂器“公吹”和“嫲吹”命名的。樂器形似嗩吶,但比嗩吶長三倍左右。“公吹”音色低沉,渾厚,音域寬廣;“嫲吹”音色柔和,圓潤,清亮。“公吹”和“嫲吹”之間的關係是純五度的復調關係。演奏中以“公吹”和“嫲吹”為主要樂器,配以二胡、揚琴、三弦、中胡、大堂鼓、大堂鑼、小鑼、鬧鈸等樂器。
“公嫲吹”曲調扣人心弦,振憾人心。時而旋律舒展優揚,似一對老夫妻在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時而交替吹奏,互問互答,象這對老夫妻在傾訴各自的心聲;時而緩慢低沉,緩緩吹來,象這對老夫妻在撫摸自己的白髮,嘆息歲月的無情;突然樂器齊鳴,震人魂魄,分明是相依相伴幾十年的親人突然去世後悲憤交加、撕心裂肺的哭聲;轉而嗚咽聲聲……
“公嫲吹”的作者和創作年代無從查考,由民間藝人歷代相傳保留下來。“公嫲吹”的曲調內涵及吹奏水平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1985年由長汀民間藝人赴省演奏,被評為優秀節目。

宗教文化

長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種,而大多數客家人信仰佛教。
佛教傳入長汀有千餘年歷史。第一座佛寺開元寺創於736年(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時)為長汀佛教鼎盛時期,北宋時先後有兩名高僧伏虎和定光來汀傳教。定光、伏虎圓寂後,僧眾尊崇為神佛,與觀音合稱“三太祖師”,信徒遍布汀州各縣,後傳至台灣,今彰化有定光圖佛廟,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創建。長汀近百年來每年農曆正月十三,農曆九月十四日為迎送定光、伏虎的會期,頗為隆重。1937年汀人本湛和尚創建八寶山峻峰寺,剃度40餘名僧尼,接收500餘名在家弟子,閩西各縣僧尼多屬本湛徒嗣。截止2009年7月,全縣有寺廟100多座。
道教傳入始於唐代,在唐宋兩代頗為盛行,清初頓衰,到清末縣內已無正式出家道士。截止2009年7月,僅有少數民間道士活動。
天主教兩次傳入長汀。首次為明末崇禎年間,活動10年後停頓。第二次於清光緒年間傳入,一直延續,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
基督教於清光緒年間傳入,至2009年已有90多年歷史。1941—1945年教會最盛。截止2009年7月,存教堂1座。
此外,長汀還有許多民間信仰,大約可分為四類:一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族神。汀城東門外的汀州天后宮,初建何時未詳,公元1825年(清道光五年)重建,殿宇巍峨規模宏大,在海外頗有影響。

民居建築

長汀的傳統民居建築是客家建築文化的另一特色,它繼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築風格,沿中軸線兩邊展開,層層遞進,前後左右對稱,布局嚴謹。這種民居規模大的可容納一個家族幾十戶人居住。有的前設門樓,後有閨閣繡花樓,並建有“美人靠”弧形欄座椅,典雅別致。這類客家民居建築,以長汀圍屋最為典型,它和客家土樓一樣,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