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鄉(福建省長汀縣紅山鄉)

紅山鄉(福建省長汀縣紅山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山鄉,隸屬於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位於長汀縣西南部,閩、贛兩省交界處,長汀縣最西端。東鄰長汀縣濯田鎮,東連長汀縣濯田鎮,南鄰武平縣大禾鄉湘店鄉,西接江西省瑞金市會昌縣,北靠長汀縣四都鎮,是長汀、瑞金、會昌、 武平四縣(市)接合部。

紅山鄉地處東南丘陵,地勢中部低四周高,山勢綿延起伏。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主要河流為臘溪河

紅山鄉是革命老區,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是國家級生態鄉鎮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0600公頃,常住人口354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山鄉
  • 外文名稱:Hongshan Township
  • 別名:洪山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福建省長汀縣
  • 下轄地區:赤土村、臘溪村、山陽村等11個村
  • 政府駐地:臘口
  • 電話區號:0597
  • 郵政區碼:366314
  • 地理位置: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西南部
  • 面積:20600公頃
  • 人口:3546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蘇竹傳統村落等
  • 車牌代碼:閩F
  • 最大湖泊:紅塅水庫
歷史沿革,自然環境,地貌,氣候,資源,行政區劃,經濟建設,交通建設,旅遊景點,革命烈士,

歷史沿革

紅山鄉原名洪山,宋屬汀州長汀縣永寧鄉成功下里(明清稱成下里),民國時期稱臘口鄉,建國初期由四都區管轄。
1958年1月長汀縣撤銷區級建置,擴大鄉轄範圍,紅山鄉成立。9月改紅山公社轄黃草寮、大乾上、元嶺下等16個大隊。
1984年撤社建鄉,紅山公社復稱紅山鄉,設政府駐於臘溪村臘口,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轄區不變,管轄臘溪、中坪、蘇竹等11個村委會。

自然環境

地貌

紅山鄉地處武夷山脈南端,地質構造為旋扭構造,且為桃溪旋扭構造核心。境內燕山期岩漿活動明顯且強烈,大面積出露。岩性以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為主。其次為二長花崗岩花崗斑岩等。

氣候

紅山鄉地貌為高山、丘陵地型,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17.5℃,最低氣溫-7℃,最高氣溫34.8℃,年降雨量1700-2100毫米,無霜期260天以上。適宜多種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生長。

資源

境內資源主要以木材為主,全鄉山地面積261078畝,林業用地面積236314畝,毛竹林面積6900畝,油茶麵積3900畝,森林覆蓋率達86.8%,屬縣重點林區鄉。全鄉耕地面積11174畝,人均耕地1.35畝。礦產資源主要有單晶矽花崗岩鈾礦鎢礦

行政區劃

紅山鄉轄臘溪村、赤土村、上坪村、中坪村、蘇竹村、元嶺村、童上村、紅塅村、蘇陂村、山陽村、山車村共11個村委會:
臘溪村:政府駐地,鄉政府所在地。轄臘口、臘溪、河嶺下等9個自然村。
赤土村:位於紅山鄉西部,地處閩、贛兩省交界處,區域面積42平方公里,一年四季滿目青山紅葉斑斕,森林植被保護良好,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1.20%。轄赤土面、銅鑼坑、黃草寮等11個自然村。
上坪村:位於紅山鄉北部,距鄉政府所在地14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6.92%。轄坪坑、上坪、下大金等5個自然村。
中坪村:距鄉政府所在地10.5公里。轄7個自然村。
蘇竹村:位於紅山鄉東北部,森林覆蓋率達89.4%。轄苦竹山、黃村橋、網子丘等6個自然村。
元嶺村:位於紅山鄉東部,與濯田鎮接壤,森林覆蓋率達86.56%。轄闕屋、湖嶺1組、湖嶺2組等4個自然村。
童上村:位於紅山鄉東部,距鄉鎮所在地20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6.7%。轄大塘下、上塅、童屋等4個自然村。
紅塅村:位於紅山鄉東部,森林覆蓋率達84.57%。轄牙西乾、富貴坪、羅坑等5個自然村。
蘇陂村: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區域面積9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6.28%。轄7個自然村。
山陽村:位於紅山鄉東部,區域面積41平方公里,是紅山鄉面積最大的行政村,森林覆蓋率達90.57%。轄7個自然村。
山車村:位於紅山鄉南部,南與武平縣接壤,森林覆蓋率達83.6%。轄5個自然村。

    經濟建設

    紅山鄉是長汀縣的主要林區,曾有過“小鄉鎮、大財政”的輝煌。但為了保護逐漸枯竭的天然林業資源,縣鄉政府實行了全封山以後,原來賴以支撐的林業經濟陷入了困境,鄉財增長也持續低迷,農民收入增幅下降。為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鄉黨委、政府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引導鼓勵農民以林地資源和林業生態環境為依託,大力發展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因地制宜實施油茶、紅菇、靈芝棕葉松脂仙草、中草藥、蜂蜜、棘胸蛙等項目。2014年,全鄉林下經濟產值達4473萬元。

    交通建設

    紅山鄉距離長汀縣城74.9公里,每日有往返於紅山與長汀縣城的班車。鄉集鎮通往各行政村道路均已硬化,但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也大多數硬化。東去濯田鎮路程約32公里,南下武平縣城路程約75公里,西往會昌、瑞金縣城路程均為50-60公里,具有成為交通樞紐的潛力。

    旅遊景點

    得益於封山育林的實行,紅山鄉森林覆蓋率極高,因此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是天然氧吧,是國家級生態鄉鎮。紅山鄉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因此是返璞歸真、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淳樸的民風、獨特的客家文化、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了一個美麗的紅山。
    蘇竹村傳統村落
    蘇竹村,原名苦竹山,因解放初期紅軍“三打苦竹山”而聞名,是我國第一批傳統村落之一。
    蘇竹村位於長汀縣紅山鄉東北部,距縣城100公里,距集鎮22公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因古村坐落於高山盆地間,其東、南、西面都是高山峻岭,開基時有連片的苦竹林,故名苦竹山。蘇竹村海拔近700米,建村於元代中期,是客家鐘氏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元末前,開居世祖千十三郎(也叫三世公)在此定居。村莊至今還保留許多明清建築,其建築結構多以土木材料為主,由於歷史原因,很多古建築已成危房。現存的建築多為古老瓦房,其平面基本採用“三合天井”的合院建築布局形式。
    宗祠是蘇竹村現存古建築的重要代表,其形制主要有純粹的宗祠及祠、居合一的建築,有明顯的客家建築特色。較具代表性的宗祠有建於元代的十三郎禮祠堂和建於明代的炕頭祠堂。
    蘇竹村還殘存許多石砌古道和古橋,整個村落古樸幽雅,綠樹成蔭,群山綿延,古韻悠悠,自然與人文相融映襯,傳承千年。解放前這裡是前往長汀、連城、武平、上杭、寧化的重要通道,是一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現存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古亭,為鄉賢為方便往來的鄉民休息而在村道中所修。亭內立有清朝時的兩塊石碑,刻著有關當年為防止通緝犯及攜帶傳染病的人潛入鄉中。
    十三郎禮祠堂和炕頭祠堂採用抬梁、穿斗穿插式的做法,主要承重柱落地,前廳採用抬梁式構架,梁架用料碩大,月梁做工講究,空間高敞明亮。雀替木雕有浮雕與透雕兩種,題材多為鰲魚吐瑞、鳳舞牡丹或一些花草,立體通透,栩栩如生。
    北部山腰還有一座始建於元末明初的公王廟,清乾隆十年重修。牌匾上刻有“公王廟”三個字,保存較為完好。廟宇為硬山頂,外牆和封火山牆都使用青磚,外牆用雙層平砌青磚與空斗青磚丁砌,並將牆體處理成“人”字形或跌落狀的封火山牆,線條或平緩內斂,或張揚生動,表現了豐富多變的天際輪廓線。門面像“凸”字形,中間高起且呈弧形向兩側展開,兩側以一定高度跌落下去,並以青瓦壓邊,祠堂承重結構比較簡單,大廳以木構架承重做法,廂房採用硬山擱檁,直接將檁條擱在山牆上以牆承重。
    井邊祠堂供奉的是穿山甲神。據村中老人描述,傳說穿山甲神以木頭為食,故該宗祠自建造以來,雖經歷次修繕,外牆圍護結構的建築材料均為木質。祠堂的主體承重結構為穿斗式,牆體不同於其他建築之處是兩側面、正面都是木結構,背面為夯土牆體。祠堂主體空間屋頂為懸山頂,右側的房間為單坡頂。所以,建築的屋頂為懸山頂與單坡頂的結合。
    村內現存六口挖掘於明代的古井,分布在各處。井口均由大理條石圍合而成,尺寸約1.5米見方,深度不一。
    蘇竹村目前存有古井6個、古碑2處、古橋1座,碉堡、戰壕故址4處、古官道4處,古樹名木3種8棵。
    石水牛
    位於紅山鄉赤土村以北的閩、贛交界處。由石英岩、花崗岩隆起而成,海拔1053米,是長汀縣內武夷山脈南段為數不多的千米中山,形似水牛臥地。

    革命烈士

    紅山鄉是革命老區,雖然人口稀少,但卻出了120名革命烈士,其中留下過資料的卻寥寥無幾。
    劉維深
    劉維深(1910-1933),福建省長汀縣紅山鄉中坪村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革命鬥爭,期間參加工農紅軍。歷任中坪鄉工農赤衛隊隊員,工農紅軍濯田區模範營戰士,工農紅軍福建軍區通訊員。參加了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鬥爭和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游擊戰爭。一九三三年在連城縣吳家坊圍殲敵民團匪幫的戰鬥中犧牲。
    劉維紅
    劉維紅(1908-1932),福建省長汀縣紅山鄉中坪村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革命鬥爭,一九三二年參加工農紅軍。歷任中坪鄉工農赤衛隊隊員,紅十二軍某部戰士。參加了閩西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鬥爭和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游擊戰爭。一九三二年隨部轉戰外地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此後失去音訊。新中國成立後,長汀縣人民政府於一九八二年二月追認劉維紅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