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臥龍山位於福建
長汀縣城北。《古今圖書集成·州府山川考》載:“環城四面皆平田,就中突起
一山,不與群山相屬,如龍盤屈而臥,故名。又名
九龍山,亦名無境山”。自宋以來即為汀州名勝,曾被稱為汀州八景之首。山上有
北極樓、金沙寺、千松亭、風香亭、新
樂亭等名勝。尤以建於宋代的金沙寺較完整地體現了我國名山風景區的寺觀建築藝術。 登上金沙寺俯覽
長汀城內,
名勝古蹟,東三盡收眼底。
旅遊指引
臥龍山位於
長汀城北,又叫
北山。長汀縣城的環城環繞臥龍山一圈,準確地說,臥龍山是長汀城中心。自宋以來即為汀州名勝,曾被稱為汀州八景之首。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與群峰相屬,如龍盤屈而臥,中分九支”,故名“
臥龍”,又叫“九龍
天境”。山上有北極樓、金沙寺、千松亭、風香亭、新
樂亭等名勝。
唐代古城牆從山頂向東西兩邊各自蜿蜒而下,使城半壁高掛山巔,婀娜多姿,匯合於汀江之濱,故有“觀音掛珠”之說。山後峭壁矗立,陡不可上。宋時在山巔又建金沙寺,明代崇禎年間知府唐世涵重建北極樓,又名玄武樓,還塑呂洞賓像以祀之。清代康熙、道光年間皆有修葺。樓內尚存《重建北極樓碑記》,碑頭刻有雙龍戲珠圖紋。北極樓內還有“雄鎮閩西”四字大匾額。徐曰都詩云:“無境山高樓更高,虎頭回望白雲遙,金沙萬戶春風早,綠松清江曉放橈。”民國二十四年又進行維修,布局由門樓、藏經樓、正殿組成,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1978年,新建廟門,在藏經樓重塑十八羅漢。臥龍山在歷代中得到人們的保護,山上芳草萋萋,樹木蔥蘢,宛如翡翠玉屏。
臥龍山四周有石徑直通山頂,而從橫崗嶺南麓登巔更為便捷。拾階而上,目不暇接,只見山花吐艷,青枝蔥蘢,龍鱗古松,挺拔直立,山風過處,松濤陣陣。 東邊建有“東翹舒嘯”烽火台,巍然屹立於臥龍山東側嶺頭。沿襲清代汀州知府王廷倫重建時取晉陶淵明“登東皋而舒嘯”之意,題額為“東翹舒嘯”之原名。城牆一直修到東城牆的張宅後門,長遊覽者登上山頂,停步歇息,讀古詩詞,品味無窮。 登上臥龍山巔,放眼四望,山如龍盤曲而臥於汀江畔,一頭扎在河岸邊,匍匐著喝汀江水。四面群山環拱似向臥龍作揖行禮。氣勢雄偉,蒼松直聳雲端,每當雨過天晴,白雲繚繞,蔚為奇觀,故有“龍山白雲”之美稱。宋代汀郡太守郭祥正贊曰:“臥龍勝事堪圖畫,迥壓閩南七八州”。
臥龍山東麓還有一處令人陶醉的風景,穿過東門后街背,沿一山谷拾級而上,可見兩山合抱,鬱鬱蔥蔥,耳邊鳥聲婉轉,松濤陣陣,其境清幽宜人。行至半山,濃陰處飛出屋檐翹角,這就是斗母閣。斗母閣始建於明代初年,盛於萬曆年間,明清兩代均三座廟有修葺,但至上世紀四十年代圮塌,僅存灶君廟。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人們捐資重建,今有灶君廟、如是庵、觀音寺等宇,觀音寺最壯麗,塑有金碧輝煌的千手觀音,後殿是寬敞雄偉的大雄寶殿。現在遊人常往,絡繹不絕。
詩詞歌詠
長汀臥龍山上的東閣亭旁建有“百梅詩”長廓,作者郝鳳升、鄒子彬古今二人同詠“梅花百詠”,堪稱長汀詩詠文化一景。供臥龍山遊客們賞讀。 現轉新浪部落格“水蜻蜓”網友整錄電子檔如下:
古梅
疑從唐宋以前植,
飽歷風霜耐雪枝。
世事滄桑多變化,
千秋鐵骨驕千姿。
早梅
群芳匿跡看梅枝,
疏影橫斜白玉姿。
綠萼嫩苞均點綴,
殺經霜雪送香時。
疏梅
獨放寒梅三兩枝,
幽香俠骨耐霜姿。
晚晴照影清如許,
點點花苞絕妙詞。
孤梅
清高標格玉肌姿,
笑傲空山自放枝。
歲暮挺身風雪裡,
幽香暗送有誰知。
寒梅
萬竿翡翠凍冰枝,
林下幽芳益增姿。
一片冰心清節士,
開花綻蕊趁寒時。
瘦梅
清癯冰肌立鶴姿,
天然丰韻尚趨時。
丰神不比玉環體,
只為生來鐵骨枝。
新梅
幾年雨露育新枝,
二度春風結蕊時。
卻喜冰肌塵不染,
青春年月碧瑤姿。
遠梅
傳言梅嶺少霜枝,
鐵鑄丹枝傲骨姿。
安得一枝裁小圃,
對花細讀毅公詩。
老梅
屹立深山不計時,
龍鐘老態發新枝。
何需更問春深淺,
清白願留後嗣知。
矮梅
鐵株屈曲侏儒姿,
春鎖牆園多少時。
本固根深花自貌,
何需炫耀聳高枝。
紅梅
鄞水水東獨艷姿,
春風一夜放南枝。
雪肌化作紅瑩玉,
儼若杏花盛放時。
蟠梅
盤旋老桿玉肌姿,
巧奪天工蟠曲枝。
處士縱然心似水,
情思宛轉著新詩。
落梅
飛瓊冰榭舞冰枝,
片片飄零埋玉姿。
香落春泥休嘆息,
荷鋤黛玉葬花時。
風梅
颯颯陣風舞玉枝,
雲裳微動美盈姿。
封家姐妹應傳語,
莫使幽香羨地時。
雪梅
冰凍東莊白玉姿,
芳肌寒擁素梢枝。
天工欲讓花神巧,
俗待春風相送時。
乍開梅
椒房微露綻芳枝,
宛似含羞閏秀姿。
一夜春風芳信到,
朝來樹樹蕊千姿。
半開梅
冰雪初吐蕊香枝,
半掩玉頰半露姿。
宛似仙娘微帶笑,
杏唇半啟臉紅時。
全開梅
玉臉盈盈含笑姿,
冰霜凍罷潤新枝。
看花時節春宵夜,
滿樹白霞賈島詩。
二月梅
白潔高標玉色姿,
春風二度又開枝。
群芳不與爭華麗,
桃李盛開嫌太遲。
十月梅
點綴山城碧玉姿,
陽春十月綻花時。
天工巧扮梅妃艷,
綻蕊清香君子枝。
景點
北極樓,又名
玄武樓,始建於明代,清
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
坐北朝南,
土木結構,由門樓、經樓、正殿組成。占地2000平方米,正殿面闊3間,進深3間,單檐2層樓閣,台梁式木構架,樓下左側牆上嵌有清康熙三十年重建北極樓碑記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