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戰爭前半期,革命根據地的創立、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從大革命失敗到第一批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二)革命根據地在紅軍第三次反“圍剿”鬥爭和黨內反對“立三路線”的鬥爭中鞏固和發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
土地革命戰爭後半期,革命根據地的發展、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一)從“九一八”事變到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二)紅軍長征時期;(三)從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
總計17塊革命根據地,分布如下:
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都是在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中創建和發展起來的,並經歷了一個曲折複雜的過程。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據地的初創階段。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據地的發展階段。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據地的退縮和堅持階段。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據地的恢復和擴大階段。
總計18塊抗日根據地,分布如下:
劃定標準
曾經有黨的組織,有革命武裝,發動了民眾,進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糧食、牲畜等運動,主要是建立了工農政權並進行了武裝鬥爭,堅持半年以上時間的。包括⑴建立過蘇維埃政權,分管過土地的地區;⑵只建立過蘇維埃政權,尚未分配過土地的地區。
根據地
游擊區劃定標準:曾經有黨的組織,有革命武裝,發動了民眾,進行了減租、減息運動,主要是建立了
抗日民主政權並進行了武裝鬥爭,堅持一年以上時間的。
包括:
⑴蘇維埃政權撤退後,黨和黨所領導的武裝,進行武裝活動的地區;
⑵抗日戰爭時期所開闢的游擊區。這種地區時間長短不一,長達十多年,短則二、三十天,一般都沒有建立過革命政權,但有黨領導的武裝,有農會等民眾組織。
⑶解放戰爭開始至南下大軍
渡江(1949年4月)以前開闢的游擊區,達一年以上時間的地區。渡江以後開闢的游擊區不算老游擊區。
井岡山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以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此鮮為人知的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光榮史冊,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井岡山的鬥爭,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為止,總計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雖不長,但為中國開闢了一條成功之路,尤其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敢闖新路。其精髓是:一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二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三是黨管武裝的基本原則;四是血肉相連的幹群關係;五是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迄今保存完好的
井岡山鬥爭革命舊址遺蹟達100多處,其中21處被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被列為市級文明保護單位。因此,井岡山作為中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業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課堂。近年來,
江澤民、
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到井岡山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沂蒙山
大別山
大別山為革命老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
紅安為中心的大別山區是中國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的搖籃,無數熱血男兒走上了不屈的抗爭道路。
長征會師後的8萬紅四方面軍主力為共和國的誕生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
1947年,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劉鄧大軍開闢大別山根據地,嚴重地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1948年,劉鄧總部在
天堂寨腳下的
九資河召開戰略部署會議。
從鄂豫皖這片大別山里走出了共和國二任國家主席,一位元帥、和三百多位開國將軍。有詩為證: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抗戰結束後,共產黨的主要根據地僅僅是在黃河以北的部分地區,而不是長江以北,地形,最終驚異地發現,
大別山地理位置獨特,處於武漢和南京的正中間,武漢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地處中國中心地帶,南京是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如派遣一支部隊控制住大別山,意味著東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漢,整個
長江中下游地區唾手可得。這一天才的發現,具有一招定乾坤的軍事價值,
蔣介石統治中國的局面也從此進入到土崩瓦解階段。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8月,毛澤東派遣
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
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組成戰略突擊隊,開始南下,而國民黨軍企圖利用連日大雨,黃河水位陡漲,破堤放水淹沒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於黃河渡口進行佯動,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於鄆城以東地區鉗制國民黨軍整編第5、第85師等部西進配合,劉、鄧率4個縱隊先期跳出合圍圈南進,然後越過隴海路,以第1縱隊並指揮中原獨立旅為右路,第3縱隊為左路,第2、第6縱隊掩護中共
中原局、野戰軍指揮機關為中路,向
大別山疾進。這時,蔣介石錯誤地認為劉伯承、鄧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竄”,即以12個旅為第1梯隊、以8個旅為第2梯隊,先後尾追
劉鄧大軍;另以4個旅在
許昌、
漯河等地側擊,以2個整編師及1個交通警察總隊布防於柘城、鹿邑地區,企圖圍殲劉鄧大軍於
黃泛區。寬20多公里的黃泛區,遍地淤泥,積水沒膝,深處及臍,荒無人煙,行軍、食宿均十分困難。這時劉鄧果斷做出決策,拋棄所有重型武器裝備,自斷後路,全速前進。17日,劉鄧大軍勝利通過黃泛區。此時蔣介石突然意識到,劉鄧大軍此行並非小股共軍南串,而是針對
大別山有備而來,他們一旦進入大別山,毛澤東打南京武漢如探囊取物,這時蔣介石迅速集結大批軍隊圍追堵截,但為時已晚,從24日夜至27日,劉鄧大軍已全部渡過淮河,隱身於大別山了。
此段故事史稱劉鄧大軍
挺進大別山,關於此舉對國共二黨和未來中國的意義,也許當時只有毛澤東和蔣介石二人知道。事實上隨著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國共二黨的戰略均勢隨即發生了根本的逆轉,
國民黨統治區日益縮小,共產黨的則日益擴大,此後僅二年時間,就結束了蔣介石在大陸的統治。而一代偉人鄧小平也就此確立了他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
華鎣山
華鎣山是革命老區,華鎣山游擊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在華鎣山地區,採取游擊戰爭方式與國民黨反動派展開鬥爭的武裝力量。人們所稱的華鎣山游擊隊,主要是指1948年秋天中共川東臨委組織和領導的西南民主聯軍。著名小說《紅岩》中的雙槍老太婆就是華鎣山游擊隊的形象再現。
1938年底,抗日戰爭進入高潮,武漢淪陷,國民政府西遷重慶。重慶與華鎣山一脈相連,相距不到百里,華鎣山成為國民黨陪都重慶的後花園,是國民政府的北大門和出兵華中、華北的必經通道,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因此成為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共南方局直接領導了華鎣山地區的地下武裝鬥爭。1946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對南方各省游擊鬥爭作出了明確指示,華鎣山地下武裝鬥爭在中國共產黨南方局的領導下不斷壯大,得到充分發展。國民黨對下地黨組織的圍剿也日益加重,公開成立的四川省委和《新華日報》被迫撤回延安。根據黨中央的安排,一大批地下黨組織成員和領導幹部轉移到華鎣山下展開地下鬥爭。經中共南方局(後稱上海局)批准,1947年9月川東臨委在廣安成立,不久,上川東工委成立。在川東臨委書記王璞為代表的川東臨委領導下,華鎣山地區的武裝革命,形成了巨大的規模和聲勢,在國民黨政府後花園插上了一把尖刀。
華鎣山游擊隊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華鎣山地區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重要武裝力量。主要領導人王璞、曾林、余行鍵、劉隆華、雷雨田等均由黨中密度安排來華鎣山擔任重要領導。華鎣山武裝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影響、占有重要地位。人們崇敬華鎣山游擊隊,它的英雄事跡與神奇傳說永遠激勵著人們開創新的業績。而今,華鎣山游擊隊活動遺址已成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深入整理華鎣山游擊隊資料,對後代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重要載體。震驚中外的華鎣山游擊隊的英雄事跡和崇高精神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
歷史評價
在戰爭年代,老區人民養育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
人民軍隊,提供了堅持長期
鬥爭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
財力,為壯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後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極大貢獻。革命老區是新中國的搖籃,今天的新中國是無數革命先烈前仆後繼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大廈的牢固基石。老區是充滿榮譽的,老區的革命傳統和歷史經驗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的光輝業績將載入史冊,彪炳史冊,永放光芒。
革命五老
革命“五老”人員是指在革命戰爭年代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地下黨員、老游擊隊員(包括參加紅軍後因傷殘回鄉的同志),老接頭戶、老交通員、老蘇委(包括老赤衛隊員)。
⑴老地下黨員:是指當地解放以前參加中國共產黨,至今仍具有黨籍或黨籍已得到恢復的同志。
⑵老游擊隊員(包括失散紅軍人員):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並參加戰鬥的同志;在解放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並戰鬥到當地解放的同志;在1937年7月6日以前加入紅軍部隊,後因傷、因病、因殘與部分失去聯繫而返回地方的同志為失散紅軍人員。
⑶老接頭戶:是指當地解放以前,在敵占區或
游擊區長期,經常地為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武裝力量,擔任接頭、聯繫、籌糧籌款,掩護等工作的
同志。
⑷老交通員:是指當地解放以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下交通站工作,長期,經常為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武裝力量運送武器彈藥,糧食錢物,情報信件等的同志。
⑸老蘇委(包括赤衛隊員):是指1937年以前建立的各級蘇維埃政權及黨團農工青婦等黨群組織中擔任某種職務的工作幹部;當時參加了赤衛隊,並有執行過任務的稱為老赤衛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