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

老區

中國革命老根據地簡稱革命老區或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間和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革命根據地。它分布全國大陸除新疆、青海、西藏以外的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389多個縣(市、區),她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共和國走來的地方。革命年代,英勇的老區人民為了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老區人民顧大局,講奉獻,積極支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區
  • 外文名:Old revolutionary area
  • 全稱:中國革命老根據地
  • 基本解釋:指老革命區、解放區
  • 創建者:中國共產黨
詞語解釋,讀音,分開解釋,革命老區的定義,定義,概念1,概念2,革命老區的介紹,河北涉縣,福建老區,山東老區,湖北老區,廣東老區,廣西老區,貴州老區,陝西老區,

詞語解釋

讀音

老區 lǎoqū

分開解釋

: 老 lǎo 年紀大,時間長,有經驗,陳舊的:老當益壯。老朋友。老練。老化。少年老成。老馬識途。
: 區(區) qū 分別:區分。區別。地域:地區。區劃。〔區區〕小,細微:如“區區小事”。行政區

革命老區的定義

定義

曾經有黨的組織,有革命武裝,發動了民眾,進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糧食、牲畜等運動,主要是建立了工農政權並進行了武裝鬥爭,堅持半年以上時間的。

概念1

(1)建立過蘇維埃政權,分管過土地的地區;
(2)只建立過蘇維埃政權,尚未分配過土地的地區。
抗日戰爭時期老區劃分標準:
曾經有黨的組織,有革命武裝,發動了民眾,進行了減租、減息運動,主要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並進行了武裝鬥爭,堅持一年以上時間的。

概念2

(1)蘇維埃政權撤退後,黨和黨所領導的武裝,進行武裝活動的地區;
(2)抗日戰爭時期所開闢的游擊區。這種地區時間長短不一,長達十多年,短則二、三年,一般都沒有建立過革命政權,但有黨領導的武裝,有農會等民眾組織。
(3)解放戰爭開始至南下大軍渡江(1949年4月)以前開闢的游擊區,達一年以上時間的地區。渡江以後開闢的游擊區不算老游擊區。

革命老區的介紹

河北涉縣

邯鄲市涉縣,這走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和2位元帥、3位大將、18名上將、48名中將、295名少將,近百名一二九師領導擔任國家重要職務,被譽為中國第二代領導的搖籃。
在邯鄲召開了華北財經會議,劉鄧大軍南征會議。這裡還是《人民日報》《人民畫報》《新華日報(太行版)》誕生地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印刷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涉縣開播,中國人民銀行前身之一的冀南銀行總行在邯鄲涉縣誕生。左權徐向前劉伯承夫婦都安葬在邯鄲。
將軍嶺位於劉鄧大軍129師司令部舊址西北角,1986年以後,劉伯承黃鎮徐向前李達王新亭袁子欽趙子岳等將帥靈骨安放在山上。1990年10月,鄧小平親筆為將軍嶺題寫嶺名。

福建老區

福建省老區包括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央、閩浙贛、閩東、閩中、閩南革命根據地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閩浙抗日根據地屬於現代福建行政區劃部分。總計有老區縣(市)62個,轄鄉鎮919個,其中老區鄉鎮680個,占老區縣(市)總數的74%。老區人口103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3%。老區耕地面積880多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45.6%。
中央革命根據地是在贛西南、閩西地方武裝暴動的基礎上,由毛澤東、朱德直接領導開闢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是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區域。中央革命根據地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發祥地,造就了大批治黨、治軍、治國的優秀骨幹。紅一方面軍軍事鬥爭的勝利和中央蘇區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統治基礎,促進、推動了全國各地紅軍及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使中國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樹立起了全黨和全國革命人民勝利的信心。紅一方面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中央蘇區的喪失,給中國共產黨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後來,鄧小平總結說:"'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好的東西一下子被它搞掉了。"就是對這個嚴重歷史教訓的總結。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領導創建的,地處贛、閩、皖、浙四省邊界,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較早創建和發展的較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在長達十年的鬥爭中,根據地黨組織領導邊界軍民開展了創造性的工作,其鬥爭實踐豐富了毛澤東關於紅色政權、黨的建設、人民軍隊建設、根據地建設的理論,對形成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閩東革命根據地位於福建省東北部,東臨東海,北接浙江。其範圍包括福安、連江、福鼎、壽寧、羅源、寧德、霞浦、周寧、屏南、古田、柘榮等縣。閩南革命根據地主要由漳屬(南)靖(平)和(漳)浦、安(溪)南(安)永(春)根據地構成。閩中根據地以莆田、仙遊為中心,位於福州、廈門之間。
福建老區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了20多年的武裝鬥爭,為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無數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輩建樹的不朽功勳,將永遠激勵子孫後代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新的貢獻。

山東老區

山東省簡稱魯。全省土地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有漢、回、滿等民族。現有17個省轄地市,135個縣(市、區),2370個8.9萬個行政村。有老區的縣(市、區)共轄鄉鎮2075個,其中老區鄉鎮為1373個,占總數的 65.2%。山東老區包括抗日戰爭時期晉冀魯豫和山東抗日根據地現屬山東行政區劃部分 。根據1994年有關資料統計,山東老區總人口為4565.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 52.6%;老區總面積為9.2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9.2%。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跨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省各一部,是以八路軍第129師為主,從1937年10月至1941年秋逐步建立的。抗戰勝利後,原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已聯成一片,控制著完整縣111個、不完整縣63個的廣大地區,是全國最大的解放區,處於西北、東北、山東和蘇北各解放區的中心地帶,成為聯結各地的樞紐,支援各地的基礎。是人民解放軍阻止國民黨軍沿津浦、平漢、同蒲、平綏諸鐵路北犯和東進的主要控制區,與國民黨作戰的主要戰場,也是爾後各解放軍馳騁中原、挺進大西北、解放大西南的後方基地。
以一個省區為主體的山東抗日根據地,是八路軍第115師主力與八路軍山東縱隊等武裝力量和廣大民眾一起,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東臨黃海、南接隴海路、西部和北部位於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是聯結華北其他抗日根據地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經過殊死鬥爭建立起來的山東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貢獻,都是光耀史冊的。陳毅曾動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山東老區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改革、開放、搞活的道路上不斷進取,老區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湖北老區

湖北革命老區是中國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0多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中,涉及到湖北的就占三分之一,即鄂豫皖、湘鄂贛、湘鄂西、湘鄂川黔、鄂豫陝5個革命根據地。這些根據地分布在湖北全省,與豫皖湘贛川黔陝7省邊界緊密相連,形成星羅棋布之勢。抗日戰爭時期,荊楚大地燃遍了抗日烽火,以湖北為中心,地跨鄂豫皖湘贛5省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相繼建立,並最終形成鄂豫邊區,是中原地區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解放戰爭中,在大江南北、漢水兩岸、大別山和大洪山等地區,又開闢了大片解放區。革命老區遍及湖北全省65個縣(市)、1379個鄉鎮,占全省縣(市)總數的87%,占全省鄉鎮總數的72%。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湖北革命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紅安的紫雲成為"死人區",七里成為"無人區"。湘鄂贛根據地的平江縣,從1927年"馬日事變"到抗日戰爭爆發,70萬人口銳減一半,土地荒蕪23萬畝,十有七八的房屋被敵人縱火燒毀。在殘酷的對敵鬥爭中,老區人民的優秀兒女在戰火中磨練成長,大多成為人民軍隊的棟樑,僅湖北紅安就成長起223位高級將領。湘鄂贛這塊血染的土地,孕育了紅5軍、紅8軍、紅16軍、紅18軍、紅15軍,人民參加紅軍的就有24萬。 老區人民用熾熱的鮮血染紅了滔滔洪湖水,染紅了荊楚大地的千里沃土。他們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

廣東老區

廣東省革命老區包括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海陸豐根據地、東江根據地和抗日戰爭時期的廣東抗日根據地,共有老區鄉鎮775個、老區村莊10856個,人口654.6萬,分布於全省21個市的87個縣(市、區)。老區鄉鎮數占87個縣(市、區)鄉鎮(共1571個)數的49.3%。老區人口占全省的10%。另外,根據廣東的實際情況,開展了評劃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根據地的工作,全省共確定解放戰爭時期的游擊根據地村莊35129個,人口1346.8萬。老區土地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耕地面積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53%。
汕尾市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創建於1927年4月至1928年4月,位於廣東汕尾市東部沿海,處於東江和韓江之間,山地、丘陵、平原交錯。東江革命根據地甚至汕尾市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在民眾運動影響和推動下創建的,地處廣東省東部的東江地區,北靠中央革命根據地,東接閩西閩南,西連廣州,南臨南海。汕尾市海陸豐和東江根據地的創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史上光輝的一頁,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汕尾市海陸豐起義,是在蔣介石背叛革命後,對國民黨反動派屠殺革命黨人和民眾,殘酷鎮壓革命運動的強有力反擊。海陸豐根據地雖然只存在4個月,東江根據地也只存在5年,卻為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作了有意義的探索,並初步提出了正確的構想。他們的偉大功績,廣大革命先烈和人民民眾捨死忘生、艱苦奮鬥、一往無前、敢為天下先的鬥爭勇氣和首創精神,都將永載史冊。
隨著日本侵略者侵占廣州、惠陽等地,隨著瓊崖、潮汕等沿海地區的相繼淪陷,廣東省的抗日游擊戰爭也向全省範圍發展。先後建立起汕尾東江地區的大嶺山、陽台山、羅浮山、港九和粵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五桂山以及南路、中區、潮汕等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廣東省組織全省(包括海南)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共70餘縣,面積為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在600萬以上。廣東抗日根據地是敵後抗戰的一個重要戰場,是華南地區抗日鬥爭的旗幟,是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華南基地,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廣西老區

廣西具有革命的光榮傳統,1925年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1929年,鄧小平、張雲逸等正確運用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結合廣西的實際,在韋拔群等開創的左右江地區農民運動的基礎上,舉行了震驚中外的百色、龍州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第八軍,開闢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在西南邊陲樹起了一面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旗幟,譜寫了壯、漢、瑤等各族人民團結戰鬥求解放的光輝篇章,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增添了濃墨重彩。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廣西地方黨組織始終堅持革命,直到全廣西解放。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廣西老區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
廣西老區包括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和游擊根據地,涉及到90個縣(市、區),773個鄉、鎮。老區鄉鎮占全鄉鎮比重的56.7%。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對老區工作非常重視,把老區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以扶貧攻堅為重點,帶領廣大幹部民眾奮力拚搏,使老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2002年12月,全國老促會第七次會長座談會在廣西召開,與會代表對廣西革命老區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貌的巨變給予了高度評價。自治區黨委、政府採納區老促會的建議,決定今明兩年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開展東巴鳳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徹底解決制約老區經濟發展的瓶頸。
在消滅貧困這一重大戰役取得勝利之後,廣西老區正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進發。

貴州老區

貴州省革命老區包括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湘鄂川根據地現屬貴州行政區劃部分和紅軍長征時在黔北和黔西北建立過的根據地。集中分布在黔北的遵義地區,黔西北的畢節地區和黔東的銅仁地區。
使貴州老區聲名顯赫的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1935年1月,屢遭挫折的中央紅軍在貴州遵義作短暫的停留,期間召開了擴大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糾正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結束了"左"傾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歷史對遵義會議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貴州省老區縣(市)有19個,所轄鄉鎮449個,其中老區鎮149個,占總數的33.2%,老區土地面積5.31萬平方公理,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0.15%。
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深深植根於貴州老區人民心中,成為貴州老區人民不屈不撓、排難奮進的精神支柱和發展動力。"中國革命轉折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酒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全國衛生先進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城市","黔北糧倉","國酒之鄉","雜技新都"等眾多榮譽足以使遵義老區人民感到自豪。在黔西北的畢節老區,由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率領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在深入畢節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畢節岩溶貧困山區實際,提出並經省委、省政府報國務院批准,建立的"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通過老區廣大幹部民眾發揚"堅定信念、艱苦創業、求實進取、無私奉獻"的試驗區精神和革命老區精神,各項改革和建設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試驗區建設十多年來,有200多萬貧困人口越過溫飽線,畢節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全區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西部大開發正向縱深發展,貴州老區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陝西老區

陝西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辛亥革命中,陝西是回響武昌起義最早的省份之一。陝西也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地方組織和開展農民運動較早的省份之一。大革命失敗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舉行了清澗起義、渭華起義、邑起義。三十年代前期,在劉志丹、謝子長等領導下,創建了渭北游擊隊,紅二十六軍和紅二十七軍,建立了渭北、陝甘邊、陝北根據地。陝甘邊根據地和陝北根據地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從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全國革命的指揮中心。陝甘寧邊區是全國的模範抗日民主根據地,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總後方,是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勝利的搖籃。陝西老區人民對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延安和陝西的名字是和中國革命的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陝西省的革命根據地,分布在陝北全地區,陝南大部地區和關中少數縣鄉。全省革命老區縣(市)50個,占全省縣(市)總數的46.7%,老區鄉(鎮)972個,占全省鄉(鎮)總數的37.9%,面積達11.3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55.1%。
建國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和關心陝西老區的建設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會以後,國務院每年以5000萬元款項支援老區,並將陝北21個老區縣(市)列入國定貧困縣,9個列入省級貧困縣,予以支持。
陝西省成立了以省委書記為主任的"陝北老區建設委員會",以省長為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以加強對老區建設的領導。革命聖地延安,在黨中央、毛主席進駐延安60周年前夕,率先在全省實現了"三通"目標。而西部大開發和《新世紀十年扶貧綱要》為陝西老區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