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軍

興化軍中國福建的軍級古代行政區名,存在於公元980年1277年間,轄境相當於今天的福建省莆田市。興化軍是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由原太平軍改名而來的,並將原平海軍(今泉州)的莆田仙遊2縣歸其管轄。因此興化軍共轄興化、莆田、仙遊三縣,軍治初在興化縣(今仙遊縣游洋鎮),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軍治遷至莆田縣(莆田市區)。開始時,興化軍屬於兩浙西南路,雍熙二年(985年)宋朝設福建路後,興化軍則歸屬福建路。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福州定都登帝位,於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被改為興化路

基本介紹

建立前瞻
段鵬是第一任興化知軍。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由知興化縣事加著作佐郎,升興化知軍。下車教民以禮樂,導民以忠信,民化之。雖臨郡亦感慕興起。八年,轉運使楊克讓以游洋轉輸不便,請移治莆田縣,從之。創始之初,庶務繁多,鵬獨從容整暇,往往於農隙藉助民力以為之。以都巡檢廨為軍治;建崇樓于軍治之前,以鳴鼓角;遷都巡檢廨於子城之西,以便巡警;建都監于軍治之東,以提舉兵馬公事。鵬雖勞於使民,而民不怨。後世論創始者稱段知軍雲。
《重刊興化府志》對段鵬的評價是:“以禮樂忠信教民,此孔門作用。鵬學未有所考,意者其讀《儒行篇》而有得耶?太宗建軍曰興化軍,而以鵬領之,得其人矣。”在這裡,“得其人”是什麼意思?為此,筆者想首先就興化軍建立的前夜即歷史背景進行一番說明。
莆田置縣雖歷史悠久,但是直到宋初,她仍是縣級,隸屬於他郡。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由於賦稅徭役十分繁重,人民不堪重負,仙遊縣百丈鎮爆發了由林居裔領導的福建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參加起義的農民有萬餘人,以游洋山區為根據地。林居裔文武雙全,善於用兵。有次,經過精心準備,嚴格訓練之後,林居裔率領起義軍從游洋出發,翻山越嶺,突然襲擊泉州城。據歷史記載,起義軍到達泉州時,人數倍增,“眾十餘萬攻城,城中兵裁(才)三千,勢甚危急”。更可喜的是,起義軍的到來鼓舞了泉州城裡平民的反封建鬥爭,他們摩拳擦掌,隨時準備配合起義軍作戰。為此,“監軍何承矩、王文寶,欲盡屠其民,維岳挺抗議堅守”。後因轉運使楊克讓從福州率屯兵趕到泉州,林居裔才指揮起義軍撤離泉州,回到了根據地游洋。
林居裔起義訊息傳到了東京,宋太宗大為震驚,坐立不安。太平興國四年,北宋統治者先是派大軍圍攻游洋,政府軍不堪一擊,大敗而逃;接著,只好遣人前去招安,好言好語相勸,“諭以不死”,林居裔“遂率眾降”。次年,北宋政府建興化軍,以游洋為軍治。與此同時,置興化縣,為興化軍首縣,以林居裔的住宅為縣署。興化軍下轄三縣——興化、莆田、仙遊。八年,遷軍治於莆田。從此以後,莆田升為郡級,與泉州等郡平起平坐。元皇慶二年(1313年)遷興化縣治於廣業里湘溪村,俗稱新縣。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撤消興化縣,其地劃分為二,分別歸屬莆仙兩縣。
林居裔起義有何重大歷史意義?由於《宋史》、地方志等記載無不簡略,語焉不詳,所以我們今天難於對這次起義有較多的了解和全面的評價。雖是如此,但是有一條卻是誰也否認不了的,那就是林居裔起義是宋初莆田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沒有這次起義,也就沒有興化軍的誕生;沒有這次起義,莆田即興化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問世,從此開始與泉州、漳州等郡平分秋色。辛亥革命後幾十年間,莆仙兩縣一度歸屬他方,但是到了改革開放年代,莆田一建市,所管轄的區域仍是歷史上的莆仙二縣。所以,林居裔起義成了興化軍設定的“助產婆”,成了莆田崛起的一個新起點,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正因為如此,所以連宋太宗建立興化軍後,由誰首任知軍也要進行一番周密考慮。否則,用人不當,又導致新的農民起義爆發,那可不是一件小事。
那么,段鵬知軍有何特色?根據歷史記載,段鵬身份為著作佐郎,在來莆之前,他是個學者,愛好讀書,喜歡著書立說。吾莆宋代歷史學家鄭樵後來也得到“著作郎”稱號,可見這稱號是宋時對學術研究取得優異成績者的褒獎。由於前人歷史記載太簡要,所以,《重刊興化府志》說:“以禮樂忠信教民,此孔門作用。鵬學未有所考,意者其讀《儒行篇》而有其得耶?”在這裡,作者肯定了段鵬曾經接受孔子民本思想的教育,與此同時,也肯定了他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是因為傳統文化不是“生而知之”的,而是“學而知之”的,不可能人一生下來就自然而然地擁有傳統文化。宋太宗之所以不挑選不學無術者充當首任興化知軍,就在於他們缺乏傳統文化知識,只懂得欺壓百姓,魚肉人民,從而會更加惡化了當地社會矛盾。所以,作者說:“太宗建軍曰興化軍,而以鵬領之,得其人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