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務於宗教,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體現在宮觀寺廟的建築設計、雕刻安裝,寺內外塔、亭、柱、欄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對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

惠安石雕是中國福建省的傳統雕刻技藝之一,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歷經一千多年的繁衍發展,仍然保留著非常純粹的中國藝術傳統,保持著很完整的延續性,至今未被西方外來文化所異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早在1600多年前的晉朝,惠安石雕作為永久性的藝術已被套用。建國後,惠安石雕工藝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建國初期北京十大建築物、著名僑領陳嘉庚集美鰲園等,都閃爍著惠安石雕的藝術光輝。

2003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惠安“中國石雕之都”稱號。

2006年5月20日,惠安石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11月4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惠安縣“中國雕刻藝術傳承基地”牌匾。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惠安“世界石雕之都”的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安石雕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申報地區:福建省惠安縣
  • 遺產編號:Ⅶ-36
歷史源流,藝術特色,民族性,宗教性,時代性,藝術性,獨創性,代表性,表現性,實用性,品種分類,工藝流程,雕刻工具,表現形態,代表作品,主要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代表人物,傳承意義,發展思路,藝術節,雕博會,第一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第二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

歷史源流

追溯歷史,惠安雕藝來源於“青山王張悃(五代閩將),率兵駐紮青山(惠安縣城東三十華里),鎮守邊陲,其部下(大多數從中原帶來),把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包括石雕帶來並不斷發展壯大。史料記載,張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帶傳授石雕特藝,後來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斷擴大傳授的範圍。
惠安石雕的技藝一傳入就有相當高的水平。現存惠安境內最早的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節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馬、羊等園雕和蓮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宋代的洛陽橋遺存的石將軍、橋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題詞沉雕,無論採石、石雕都說明其時的技術水平很高,而洛陽橋修建的領導者蔡襄其母親為惠安盧氏。洛陽橋是距青山十五華里的一座由石條疊成橋墩用海礪作固定物長達3華里的跨海大橋,橋面有條有些長達3丈重達10噸。在當時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石條放在船上,漲潮時使得橋墩固定,待退潮時;船體下降,石條放置於二橋墩中,作為橋面。而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內開採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參加。就是泉州東西塔的石料經考證也是惠安境內開採運去的,其眾多圓雕和浮雕神佛像離不開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時,惠安考上進士在朝廷為官的人較多,各種牌坊、墓區的石雕產品更多。興建於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頭砌就的石城,這類遺物有張岳墓的將軍、馬、虎、羊,崇武城隍廟的石獅等等,這些都標誌了當時較高的石雕工藝水平。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毀,現有的石城是清時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發展的時期,藝術風格趨向精雕細琢,注重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風格。這一時期,是惠安石雕發展史上的承上啟下的時期,也是石雕工人開始走出惠安向外發展的時期。除本省各地外,還通過華僑和商人向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發展。從甲午戰爭後,台灣島內大興建築之風。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台灣參加石雕加工生產,並有不少人在台安居。張悃部下,帶來的石雕技藝,成為閩台關係的重要媒介。解放以後,惠安石雕工藝獲得了新的發展。上世紀60年代的集美鰲園建設,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80年代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南京雨花台紀念館、湄洲島媽祖雕像、廈門鄭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傾注了惠安石雕藝人的心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0年第一屆雕刻藝術節在惠安舉辦後,惠安石雕注入了強烈的現代藝術新觀念、新標準、新創意、新視點。惠安石雕成長壯大成為全縣經濟成長的支柱產業。僅2003年,全縣雕刻產業實現產值80億元,出口創匯50億元,並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雕藝之鄉”的稱號。

藝術特色

惠安石雕在其形成和繁衍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民族性

惠安石雕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歷經一千多年的繁衍發展,仍然保留著非常純粹的民族藝術傳統,保持著很完整的延續性,至今未被西方外來文化所異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宗教性

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務於宗教,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體現在宮觀寺廟的建築設計、雕刻安裝,寺內外塔、亭、柱、欄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對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

時代性

惠安石雕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留下蘊涵特定歷史信息的石雕精品,如宋代的橋、塔、寺,明清的蟠龍石柱、石獅、古建築民居,建國後的許多紀念性雕刻工程等等。《中國工藝美術史》上有所記載。
惠安石雕惠安石雕

藝術性

惠安石雕在藝術風格上,講究形神兼備,富有動感和氣勢,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動態美和神態美;在藝術特徵上,突出纖巧、流麗、繁縟、精細、神奇,含有細節語言,富有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體現南派石雕婉約精美的特色。

獨創性

主要體現在惠安石雕作為南派石雕藝術風格代表重要特徵的龍柱石獅的獨具匠心的雕刻上,以及惠安獨創的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被國內外譽為“中華一絕”和“不朽的藝術”的影雕技藝上。

代表性

惠安石雕作為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影響了中國石雕藝術的半壁江山,在中國雕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國內雕塑界普遍認同“北有曲陽,南有惠安”之說,其地位和影響不容忽視。

表現性

惠安石雕創作手法多種多樣,圓、浮、透、線、沉、影等多種雕法並存,並與惠安獨樹一幟的建築技術完美結合,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大者雄偉壯觀,安裝時需用起重設備;小者精微細巧,可托於掌心或浮於水面玩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實用性

惠安石雕多以實用為基礎,從建築園林裝飾雕刻、室外大型雕塑到室內擺設觀賞品、日用器皿等,用途非常廣泛,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品種分類

惠安石雕含碑石加工、環境園林雕塑、建築構件、工藝雕刻、實用器皿五大系列,其工藝包括圓雕、浮雕(包括透雕)、線雕沉雕影雕(包括彩雕)五大類上千個品種,主要用於:宮觀寺廟、神佛雕像、墓葬、園林景物、城市雕塑、大型人物雕像、建築石構件、家具、日用器皿、擺設觀賞品、旅遊紀念品等,多以實用為基礎。
惠安石雕使用的石材主要為花崗岩。花崗岩化學性質穩定,耐腐蝕,歷千年而不腐、不蛀、不變。結晶顆粒比較均勻,石質堅硬,能製成各種精美的藝術品。最優質的石料稱“峰白”。產自本地的有玉昌湖青、峰白、筆山白、古山白、泉州白等,還有本省的連江青、南平青、九龍壁玉石和省外的山西黑、黑龍江(101)和(172)、湖北圭山石等,可根據客戶需求從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各地採購3000多種石材原料。

工藝流程

惠安傳統石雕工藝,俗稱“打巧”。其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捏、鏤、摘、雕、四道工序。
(一)“捏”就是打坯樣。先在石塊上畫出線條,而後進行初步的雕鑿。對於有限定內容的新雕作,有的在打坯之前先畫張平面草圖作依據;有的還先捏個泥坯或石膏模型;有的則以購賣者提供的設計圖紙為藍圖。打坯樣是一個重新創作的過程。(二)“鏤”就是坯樣捏成後,根據需要把內部無用的石料挖掉。鏤空石料的技術是石雕工匠的重要基本功,如一隻還沒有幼兒拳頭大的小石獅,要在嘴裡保留掉不出來的小圓球,鏤掉四周的石料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惠安石雕惠安石雕
(三) “摘”就是按圖形剔去雕件的外部多餘的石料。這種剔除是對坯樣的細加工,操作者同樣應領會創作者的意圖,才能使剔除的面積和深淺適度。
(四) “雕”就是進行最後的琢剁加工使雕件定型。完成這一程式不但要有較高水平的雕刻技藝,更要具有鑑別能力。
此外,還有“修細”和“配置座墊”等特殊工序。
“修細”,就是修出光彩,有的作品最後還要用砂紙磨光,並用石蠟上蠟,這樣就能達到色彩鮮艷,光彩奪目的效果。
“配置座墊”,主要是使產品穩固,起到襯托和補充的作用,使主體突出、豐滿、醒目和完整。座墊樣式多樣,主要有自然石座、蓮花座、雲紋座、水紋座、圖案座和鰲魚座、花蹲座、魚水座等特殊座墊。

雕刻工具

採石工具
採石使用大錘,重量分12鎊與14鎊,錘把不象別地用木棍而以三片青竹合成,更加靈活有效。小錘,木把,鋼釺,長度各異,根據所打炮眼的深度選用。撬棍,粗細各異,根據所撬石料的大小和分離易難選用。鏨仔,又稱“晶子”,用於打“斧眼”,尖端有尖和鈍兩種,尖的用於引眼,鈍的用於楔開斧眼。鏨平,方型,用於給分離塊整形。鋼釺、鏨仔、鏨平均以六角鋼煅造而成。
陳嘉庚公園的惠安石雕陳嘉庚公園的惠安石雕
使用工具
石雕粗加工使用的工具有:小錘,作敲打用;鏨纏,方嘴,用於剔除較大面積的邊角斜料;鏨仔,尖嘴,用於雕晟構件的表面。手電鑽
精加工工具
打琢(尖扁嘴)和斜琢(斜扁嘴),都是剔除石料用的,類似鏨仔,但體質較細小,根據雕件的不同分有多種型號;剁斧,平扁嘴似斧狀,用於剁光石料表面;梅花錘,方形嘴表面有梅花點,用於剁平較大面積的石料表面,比剁斧效率高;鋼條仔,細長尖嘴,用於鏤出石料,根據雕作的不同要求也有多種型號。

表現形態

圓雕
即立體摹擬造型,單體存在,既有以單一石塊雕塑的,也有由多塊石料組合而成的。
浮雕
即在石料表面雕刻半立體圖像。如建築物裝飾於壁堵上的花鳥人物、山水風光,以及寺廟裡的盤龍石柱等雕刻。根據雕刻程度的不同,又分為淺浮雕高浮雕。淺浮雕為單層次的雕像,內容比較單一,沒有使用鏤空透刻手法。高浮雕是以多層次造像來反映比較繁複的內容,多採取透雕手法鏤空,更加引人入勝。浮雕是與建築實用結合最密切的工藝,隨著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增多,且更講究藝術裝飾美化,浮雕的使用也更廣泛,技藝也更精巧。
線雕
即先在經拋光的石面上描摹圖案,然後依線條雕鏤成型。此種雕法吸收中國畫的寫意、重疊、線條造型、散點透視等傳統筆法,刻畫出圖像的意境。此類作品大多用作建築物的牆壁貼面裝飾。
沉雕
又稱“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態較光滑的岩石上或建築構件如門楹、石柱、壁堵等表面,描繪圖像,然後雕鑿凹入,利用陰影產生立體感。多數是摩崖字匾、碑刻文字及楹聯等。
影雕
是在“針黑白”技藝上發展起來的新工藝,為惠安獨創。以表面磨光的本地產玉昌湖青石切鋸成平板作材料,利用此種石料琢鑿能顯示白點的特性,以各種型號的微雕鋼針,依照臨描於表面的圖像線條,邊對照照片邊細細琢鑿,靠著鑽點的大小、深淺、疏密的有機結合,區分黑白的不同層次,使圖像顯示出來。近年影雕工藝又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大版面的產品,目前影雕又擺脫黑白的局限,向彩色影雕發展。
透雕
由建築的照壁借鑑演化而來,常常與浮雕結合,廣泛運用在建築裝飾上,它具有既美觀又堅固的藝術特點,具有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藝術效果。
微雕
其特點在於微小,是傳統工藝精巧手法的延續。其作品有的薄如蟬翼,有的細似髮絲,有的在小如果核的石塊上鏤空雕花,更顯得巧奪天工。近年連喝功夫茶的茶盤、茶壺及小茶杯也用青石雕成,還有石算盤、石洞簫、石棋盤、石棋子等。近年又出現一些以抽象手法設計的室內擺設的小型工藝品。
組合雕塑
即以圓、浮、沉多種雕法兼具的組合雕件。這種雕件都表現較複雜的內容,採取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圓中有沉浮的綜合手法。如浮雕石龍柱,清代發展到不但龍身浮凸程度高到近圓雕,有的還在龍身上附雕有幾乎獨立存在的人物等。

代表作品

現存年代最早的唐末五代閩王王審之兄長王潮墓前石雕;北宋初期我國第一座梁式海港大橋——惠安洛陽萬安橋石雕工程;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惠安崇武古城;黃塘後郭宋岩峰寺鑿岩浮雕的高1.75米的觀世音菩薩像和高近2米的普賢菩薩像;南埔鄉元建清修的沙格宮中五對輝綠岩、花崗岩的透雕石龍柱,其中一對大龍柱,其龍頭不是由下向上,而是由上向下,一眼望去,宛如從海中騰空而起又驟然俯衝而下,大有雷霆萬鈞之勢,令人見之莫不盛讚惠安石雕藝人的技高藝絕;建於清光緒十四年的後龍鄉峰尾東嶽廟內的一對輝綠岩透雕大龍柱尤為奇特,若持物擊之,東柱會發出鏗鏘之音,如龍在細呤,西柱則暗啞無聲,得以區分雌雄,由此可見惠安雕匠藝人的高超技藝;福州于山法雨堂前蟠龍柱,蟠龍自上沿石柱盤繞而下,整體風格流暢飄逸,扇形鱗片疊拼勻稱,腿、趾剛勁有力,充滿質感。雙足一踏波浪,一握帶環龍珠,鹿角呈祥、蝦須飄冉,虎眼仰望蒼穹,大有呼嘯而上騰雲而去之動感。建於清末民初的台灣八大景之一的龍山寺(寺中的翻天覆地龍柱是南派龍柱的珍品,全國僅發現三對);南安蔡淺古民居;台灣日本總督府;福州西禪寺;鼓山湧泉寺;廈門南普陀;泉州東西塔等等舉不勝數。1951年—1958年應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所請在廈門集美興建的鰲園,是惠安現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集中體現。全園有青石雕650件,內容包羅萬象,集古代歷史題材、中國革命史與新中國建設史於一園,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大奇蹟,被視為中國石雕藝術的大觀園。由毛澤東主席題詞的集美解放紀念碑也是惠安雕匠同期所建。
人民大會堂前石柱人民大會堂前石柱
七十年代主要有
人民大會堂前石柱;毛主席紀念堂;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廈門鼓浪嶼全國最高的人物雕像、15.7米高的鄭成功塑像莆田湄洲島海峽和平女神天上聖母媽祖雕像;福州西禪寺全國最高的石塔;江蘇淮安周總理紀念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南京雨花台紀念館;錦州解放紀念碑;遼瀋戰役紀念碑;湖南韶山毛澤東詩詞碑林;西安兵馬俑陳列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黃帝陵;西藏賓館;青藏川藏公路紀念碑;井崗山會師紀念碑;廣州玄武塔;台灣鳳山500羅漢;台灣嘉義先天玉虛宮那200多平方九龍壁九龍池更是氣勢非凡,世所罕見,堪稱世界之最!還有馬來西亞馬六甲海峽的鄭和雕像;日本鑒真和尚和那霸市“福州園”等等不勝枚舉。
80年後主要有
深圳錦繡中華、文化民俗村;仙湖弘法寺;深圳解放紀念碑;海南三亞鹿回頭雕像;崇武“魚龍窟”岩雕群;中華石雕工藝博覽園;惠安科山公園百獅園;中華世紀壇;泉州“鯉魚化龍”石雕(球體直徑10米,總重340噸,是全國目前最大的鏤空石刻圓球);深圳永福廣場19.99米高的白色花崗岩九龍柱”更被授予“上海金氏世界紀錄”。

主要價值

文化價值

惠安石文化的形成是與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當地的民俗風情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圍緊密相連的。作為一個歷史悠久、以傳統石雕為主體、為特色、為群體並賴以生存並繁衍後代的雕刻之鄉,惠安石雕藝術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又融匯汲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沿“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外來文化的技藝精華,並與建築藝術相生相伴,經上千年的文化積澱,從單純的手工技藝上升為一種獨具特色的石文化,不但與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較早傳播到海外。據國立華僑大學研究所李天錫教授在《試述惠安石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文中記述,早在明萬曆年間惠安石雕就已流傳到菲律賓,清代中期惠安石雕開始在台灣廣為傳播,成為閩台交往的重要內容,並對海峽兩岸的經濟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其巧奪天工的技藝得到台灣及東南亞國家的廣泛認同和推崇,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貢獻。

歷史價值

惠安傳統石雕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優秀民間藝術發展的一個縮影,堪稱“典範”。惠安傳統石雕藝術充分展現了勤勞智慧、善良樸實的惠安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無窮的創造力。惠安雕匠藝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蘊涵特定歷史信息、題材豐富、異彩紛呈的作品,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一部惠安石雕史,就是一部弘揚南派石雕藝術的傳播史,更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史。進一步挖掘、保護、弘揚惠安傳統石雕藝術,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雕塑史,乃至對豐富和完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科學價值

惠安石雕作為一種民間的傳統手工技藝,其科學價值主要體現在與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惠安雕匠藝人不但雕藝精湛,而且建築設計施工工藝也很高超,不管多複雜、難度多高的建築雕刻安裝工程,惠安雕匠藝人都可以完成的很好。特別是以石、木、泥為主要材料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古建築的建造,惠安雕匠藝人可以從設計、施工安裝到裝飾雕刻一手包攬一條龍完成,由此可見惠安雕匠藝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對自然科學技術的熟練掌握和運用,這對研究古建築施工技藝具有相當珍貴的科學研究價值。此外,惠安雕匠藝人對石材加工工具的改良改進和對機械化雕刻工具的創造發明上,也能體現其科學價值。

經濟價值

惠安石雕在創造出寶貴的人文藝術價值的同時,也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社會經濟價值。作為惠安國民經濟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支柱產業之一,惠安石雕石材產業是出口創匯及財政收入、國家稅收的重要增長源。目前有石雕石材企業1200多家,從業人員十多萬人,2004年創產值86億元人民幣,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3,生產的日式墓碑在日本市場占有80%以上的份額。惠安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加工能力最強的石雕石材業出口基地和主要的石材石製品集散地之一,3000多種石材原料來自亞、非、拉美、歐共體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全國各地。
惠安石雕石材業的繁榮,帶動起一大片與之相關行業的發展,石材機械製造業、木製品包裝業、磨料業、供水業、電業、運輸業、商業、建築業、服務業、旅遊業等行業都出現了空前的生機和活力。

代表人物

惠安石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湧現出數不清的雕匠名師,可惜大多數隻口碑流傳其姓名,清代以前見諸文字的甚少,有所記載的主要是清代以後的名師。歷史上石雕名師多出自惠安崇武,又以蔣姓居多,其後人也多繼承祖業。本世紀初在台灣還流傳著“無蔣不成場”之說。現在各地看到的清代中期自20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石雕名作,多數由崇武五峰村峰前村蔣姓雕匠藝人主持創作的。由於惠安雕匠藝人成名後,並不固守本地,常常身懷絕技,遠赴他鄉甚至海外創業,因此,對他們的傳承譜系的研究整理上難盡其詳。
惠安東橋東湖村《鑑湖張氏族譜》記載,張仕志,鑑湖十四世,生於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卒於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泉州清源山麓南少林寺石獅子的雕刻者,是惠安已知的歷史最早的石雕大師。
惠安石雕惠安石雕
其祖輩張仲哥(1123-1194),鑑湖十二世,史書記載其為“泉郡名匠,善雕浮圖花卉,晉(江)南(安)同(安)宮闕泰半著手”。 其後輩張曰臣,鑑湖十五世,“力攻雕刻藝術,所活人物圖像呼之欲出。如安海龍山寺文殊普賢雕像”,是惠安目前已知的第一個雕塑家。 其孫輩張同善(1338-1426),鑑湖十六世,曾任湖廣辰州府經歷,封迪功郎,“政務之餘攻習雕刻漆繪成術益精”。
李周,俗名“瓮仔周”,崇武人氏,生活於清康熙到乾隆年間(1662—1722)。
李周曆來被閩南的石雕藝匠尊為宗師,福建的工藝美術界則稱他是福建青石雕技藝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人物。後代不詳。世人傳說他曾經看到“天開門”並得“月華”仙女授予他“不求人”的智慧,從此獲得了“神骸仙魂”之靈,雕作生動如真。在一次師傅雕石獅不慎敲斷舌頭時,他又大膽承擔把傳統的正面直前的獅頭改轉方向,既補救了失誤又使獅子顯得喜氣洋洋,表現出超逸的特色,這也是“南獅”的由來,從此聲名大震。
李周留下的作品,現在可以考證的有:福州于山法雨堂前一對龍柱;福州西湖開化寺一對石獅福州脫胎漆器廠曾脫胎一對送北京人民大會堂置於宴會廳;福州萬壽橋的18隻拳頭獅。此外還有福州泉漳會館前門前和廈門吳滄石坊下的石獅;廈門海滄白礁保生大帝廟前的一對石龍柱等。
在藝術形式上,李周還發明了“針黑白”,利用黑白成像原理創造了一種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這就是成熟於現代的影雕藝術。李周不但以自己的作品名揚一時,而且培養了一大批學徒,使惠安石雕在整個清代大大繁榮起來。
蔣馨又名龜音,五峰村峰前村人,生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
出身石雕世家,自國小藝。清末曾得占踞台灣的日本當局同意,前往台灣鹿港開設石店。後又在廈門開設“泉興”石廠,曾為南京中山陵加工石碑石材。1927年,蔣馨攜帶子女前往台灣,主持彰化南瑤宮的石雕工藝品加工,之後又參加數座大廟重修工程。蔣馨在台灣培養了一大批學徒,其女兒蔣寶在台灣招贅張金山成家,也承繼家業,仍為石雕匠師。
蔣馨於1933年在台灣病逝。他和徒弟們在台留下不少傑作,如台南天后宮前殿的石垛,西螺媽祖廟、岡山超峰寺、南鯤身代天府、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等眾多石雕品,還有台灣有名士紳辜顯榮陳中和二座大墓的墓料。蔣馨的石雕作品,構圖嚴謹,雕線犀利,造型生動,人物雕刻四肢關節處理細緻,姿態明顯受戲劇動作的影響,表現準確,令人稱絕。
蔣仁文俗名文子,五峰村峰前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
他的祖父蔣山斗和父親蔣尚姑,都是名揚一時的石雕師傅。相繼在福州開設石店,業務十分興旺。蔣仁文從小隨先輩學習,精心鑽研,石雕技藝造詣頗深。清代末年,慈禧太后在北京興建頤和園,曾舉辦一次全國性的工藝品競賽。年輕的蔣仁文精心雕作了一套鏤花石鼓椅和石圓桌參加,其精湛的雕刻技藝一時轟動全國工藝界,被譽為“青石雕刻之冠”。蔣仁文的成就使惠安石雕首次走出福建推向全國。
1924年,國民政府決定在南京修建中山陵,這是一個當年引起全國注目的、規模龐大、質量要求又極嚴格的石結構工程。由於國民政府福建省主席林森的推薦,蔣仁文受聘主持石料和石雕件的加工和安裝。他率領30多名藝匠到南京,圓滿完成任務。惠安石雕工藝的精巧由此獲得更加廣泛的讚賞。蔣仁文及參加的藝匠都受到國民政府的褒揚和重獎。蔣仁文於1953年病逝。他留下的較有名的作品還有,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前的石龍柱,福州西湖的鐵拐李石雕像等。
惠安石雕惠安石雕
王神賜又名成賜,溪底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
與蔣仁文同時揚名的石雕藝匠,不同的是他的活動主要在閩南一帶。仙遊楓亭鎮受縣級保護的文物保和堂的眾多石雕工藝品,是他的傑作。民國初年,他應晉江池店一位姓楊華僑的聘請,為其新建殿堂住宅加工石雕裝飾品,門廊壁堵都用青石雕刻精美的書畫和戲文浮雕,兩廂磚牆上安裝三尺見方的一對彩燈造型的青石窗;上雕立體的珍禽異獸,不但形像奇特生動,而且雕工細膩精巧。這一工程他花了13年才完成。王神賜不幸於1932年英年病逝。
王神賜的兒子王清金,生於1925年。童年時父母雙亡,他即隨族中藝匠學藝,很快掌握石雕技巧,繼承父業在閩南一帶揚名。他擅長雕作古裝戲劇故事場面,觀看戲劇演出時都認真觀察臉譜、服裝及動作形態,吸收了戲劇的誇張手法,因此在小件人物雕刻方面有突出成就。1953年他應聘參加集美鰲園建設,後又主持集美鰲園石雕工藝品的修補。他發揮自己的技藝,在資料散失的情況下,從殘存的畫面中判斷構思,塑出泥坯,經反覆修改後再雕石補上,卻能天衣無縫,深受讚揚。
王清金於1989年病逝。其兒子王文生,1951年生,繼承父業且加以發揚,
從國小藝,精心鑽研,深得先輩的真傳,在石雕技藝上有較深的造詣,他承建的湄洲媽祖像獲全國城雕優秀獎。他還刻意學習泥塑技藝,能用石膏模型計算放大10倍進行石料雕刻,在大型雕件工藝方面有了新突破。他是惠安第一位高級工藝美術師,並榮獲“福建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王文生還十分重視對後代的培養。他的兩個兒子都進藝術院校深造,其長子王伯昌也取得工藝美術師職稱。
蔣友才(1918—1980),五峰村峰前村人。
從國小藝,以平直技藝見長。為人樸實勤謹,年青時技藝就受到好評。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友才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50年代初,他受聘參加集美鰲園建設,後又與蔣瓦水一起被委任率隊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在此期間,他還精心雕刻了浮於水面的“荷花碗”,被選送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展出;此外還創作了玲瓏剔透的花瓶及臨流垂釣的“漁翁”等雕件,都受到好評。
1960年,蔣友才參加組建惠安石雕廠。成為該廠主要技術員之一。由於他在生產上作出突出貢獻,1964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委員會授為“一九六三年度工業交通社會主義建設先進生產者”。
蔣友才是崇武石雕技藝創新開拓的有功之人。60年代末,他大膽運用傳統的針黑白技法加以改進,雕作了一塊平面的毛澤東像,是影雕新品類的創始者之一。粉碎“四人幫”後,惠安石雕廠接受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外圍44根大石柱的加工和安裝任務,他被委派主持。他率領一批人員包括他的兒子祖奇、清奇一起赴京工作,圓滿完成這一備受讚揚的工程。
蔣友才的後輩仍繼承祖業,獲工藝美術師職稱的次子蔣清奇在五峰村創辦溢源石製品公司,孫子蔣志雄也在五峰村創辦昆寶石材工藝廠。
王清標,崇武溪底村人,生於民國癸酉年
其父王全春(生於光緒乙酉年),為當時閩南古建築木雕名匠,與“閩南第一木雕大師”王益順同宗。
王清標是著名的“捏剔師”,擅長打坯、放樣、安裝,是名聞三鄉五里、精通寺廟建築的能工巧匠,曾代表惠安工匠參加過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其是最先運用“針黑白”手法演繹攝影技法的影雕創始人之一。他帶出的徒弟不計其數,但最得其真傳、也最有成就的當數他的長子王經民
王經民(生於1967年)
13歲師從乃父學習雕龍琢鳳,18歲成師,以擅長雕龍名揚鄉里,成為惠安石雕界的佼佼者,28歲創辦海峽石木雕工藝廠,後又創辦園林古建築公司,其產品主要出口台灣及東南亞一帶,承建了台灣島內大量的寺廟建築等大型雕刻安裝工程,在台灣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被台灣宗教界譽為“神鵰”。他不但精於雕藝,而且善於管理,首創了石雕生產按每個技工特長分工序流水線作業的新的科學管理流程,使工效提高了兩倍多,大大增加了企業利潤。
其代表作品《中國魂》榮獲2002年中國雕藝節雕刻大獎賽三等獎;2002年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華藝杯”優秀獎和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青石雕大賽銀獎,作品《大鬧天宮》同時獲優秀獎,被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稱號。其弟王俊民(1974年生)、王惠民(1978年生)均師從其學習雕刻。
蔣丙丁(1910—1984),五峰村峰前村人
出身於石雕世家,小時上過多年私塾,秉性聰慧,能較快接受家庭環境的藝術薰陶,打下了厚實的根基。13歲開始學藝,17歲出師自立,已全面熟練地掌握石雕技藝,且在雕作時顯示出獨創性,得到老前輩們的讚揚。不久,他隨父前往台灣,在那裡參加過多處寺廟的修建,留下不少佳作。
1953年,蔣丙丁接受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的聘請,前往廈門市集美學村參加“鰲園”建設。他的手藝極受陳嘉庚先生賞識,委任他當工藝石雕的主要技術員。在那裡他不但設計圖案,還雕刻了眾多作品,主要有“班超平匈奴”、“清兵入關”等歷史題材,還有“南昌起義”、“五四運動”、“盧溝橋事變”、“東北騎兵戰”等現代題材。尤其是他根據陳嘉庚先生口述的內容精心設計繪製畫面並加工雕作的“陳嘉庚先生一生圖略”浮雕,更得到廣泛好評。
1956年,蔣丙丁陳嘉庚介紹受聘於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在那裡他發揮傳統技藝,雕作了龍柱及眾多古代人物像,其中“屈原”、“魯班”、“司馬遷”等雕像在上海工藝美術展覽會展出,得到很高評價。同時他還創作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其中圓雕《游擊隊吹號員》被選參加全國美術工藝展覽,獲得二等獎。那幾年是他創作最豐收的階段。
蔣丙丁於1984年病逝。他的兒女都學習繼承父業。兒子蔣靜水於80年代末創辦靜宜石雕廠,加工傳統石雕工藝產品;90年代中又擴展為隆順發石材公司。特別是他的女兒蔣錦汝,自幼隨父親精心學藝,深得秘傳,是五峰村第一個石雕女藝匠。蔣錦汝創作的各種石獅十二生肖石雕作品等,因能較好的體現她父親的藝術風格,深受各方面的好評。80年代後期以來,她傳授了一批女學徒,大量雕刻各類石獅,暢銷台灣,成為崇武鎮石雕史上首批女石雕藝匠。蔣錦汝於1987年被聘為惠安縣政協委員。
蔣瑞生(1920—1970),五峰村峰前村人。
出生於石雕世家,父親也是清末崇武的石雕名匠,可惜早年去世。蔣瑞生自幼師從堂伯蔣仁文,得到他的精心指導,加上勤奮刻苦,而且重視繪畫練習,打下了良好的藝術基礎,技巧進步極快。抗日戰爭勝利後,閩南僑區的經濟再度繁榮,紛紛興建華麗的住宅,競相聘請崇武的石雕藝匠,加工精巧的裝飾工藝品。蔣瑞生受聘時,集中精力潛心創作,其技藝在閩南僑鄉享有很高的聲譽,其中比較突出的有“黃鶴樓會宴”、“甘露寺招親”等數十件壁堵浮雕。
新中國成立後,蔣瑞生的藝術才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1953年,福建省文化領導部門特地保送他到浙江杭州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民間藝術研究班學習。經過美學理論學習和專家的指點,蔣瑞生的雕刻創作有了質的飛躍。蔣瑞生從杭州學習回來後,即接受陳嘉庚先生的聘請,到廈門市集美學村參加“鰲園”建設。在那裡他雕刻了“陳勝吳廣”、“梁紅玉”、“文天祥”等多幅精美的浮雕藝術品。
蔣瑞生的創作,態度嚴肅認真,對雕刻的對像觀察細緻深刻,作品充滿活力。由於他藝術上的成就,福建省有關部門授予他“石雕藝人”職稱,被聘為惠安縣政協委員。1959年,他被推選為石雕藝人的代表,晉京參加國慶十周年觀禮。1961年和1963年,他連續被選舉為惠安縣第四屆和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蔣瓦水(1922—1998),五峰村峰前村人。
出身於石雕世家,祖父蔣國衡(又名國榮、生卒時間未詳),清道光年間雕建仙遊縣城東門外“樂善好施”四腳石坊而聞名,清末在廈門港開設“蔣泉益”號石店,盛極一時。父親蔣金輝,以雕刻石藝善於不斷創新出巧聞名,年青時就往南洋檳城開設石店,與其父蔣國衡開設在廈門的石店內外配合,1920年應聘往台灣參加重建台北萬華龍山寺,主持石雕件的加工,雕作了石龍柱及石壁堵浮雕“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多幅名作。
蔣瓦水自幼接受家庭的藝術薰陶,在父親指導下認真刻苦學習,很快全面繼承了先輩的雕刻技藝。當他在藝術上走向成熟時,適逢新中國誕生,使他的智慧和技巧都得到最佳的發揮,超越了前輩人的成就。1953年,他受聘參加廈門市集美學村“鰲園”建設,成為石雕主要技術員之一,顯示了他的獨特才能。在那裡他雕刻的作品主要有“湖南紅軍小組”、“強渡金沙江”、“延安整風”等反映現代革命史的浮雕,並為主雕刻毛澤東、周恩來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人物圓雕。後來,蔣瓦水與蔣友才被選派率領500多名石雕工匠到北京,參加人民大會堂建設,圓滿完成石料石裝飾品的加工安裝任務,受到首都各界的好評。
蔣瓦水於1956年被聘為惠安縣政協委員,1957年被吸收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在各方面支持下,他精心進行藝術創作,1957年、1958年、1972年、1979年多次有新作品被推選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覽,其成名作品有圓雕“蓮花碗”、“花景”、“屈原像”等。1979年4月,他被福建省二輕局任命為“青石雕工藝師”,同時被聘為福建省政協委員。

傳承意義

惠安石雕目前從產業發展狀況上看,雖然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鼎盛時期,但是在繁榮的表象下也醞伏著危機,主要表現在:
一、隨著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加劇,一方面:石雕企業為追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利潤的最大化,往往以犧牲石雕產品的藝術性作代價;另一方面:一些石雕企業為了搶奪客戶,採取不理智的壓價競爭的手段,致使石雕產品“附加值”較低,對傳統雕藝帶來衝擊。
二、由於老一代石雕藝人逐步退出舞台,後繼無人,有些傳統絕技難以得到很好的傳承。一些新生代的石雕藝人在創作手法上與傳統的石雕工藝漸行漸遠,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傳統石雕工藝的繼承和弘揚。
三、隨著科技的進步,大量先進的石材加工工具和機械被廣泛引進和運用到石雕石材加工過程中,雖然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加工能力,並在某些方面能夠提高產品的質量,但是對以手工技藝為主的傳統石雕工藝來說,無疑也產生了較大的衝擊,致使一些珍貴的傳統工藝處於瀕危狀態。
四、由於傳統石雕工藝一般採取口授師傳或祖傳秘授的方式來授徒,一直以來並沒有形成統一規範的文字教材,一些傳統的技藝完全靠經驗和悟性去領悟掌握,如果沒有名師的悉心指點和教導,從藝者很難真正掌握傳統石雕工藝中的精華,致使一些絕技逐漸失傳。
五、雕匠藝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具備較高美學基礎和一定理論水平的人才較少,“有匠無師”現狀嚴重。
六、對傳統石雕工藝的靜態保護以及理論研究在資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沒有全面展開,勢將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目前,老一代惠安石雕藝人已逐漸退休,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珍貴的傳統手工雕刻技藝正日漸為機械化所取代。傳統的技藝是在師徒間或家族中以口傳心授方式承傳的,多處於封閉狀態,現代工廠內的學徒很難真正學到傳統石雕工藝的精髓,故整個石雕行業後繼乏人。再加上雕匠藝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對傳統石雕工藝的靜態保護及理論研究在資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沒有全面展開等方面的問題,惠安石雕的傳統技藝日益陷入瀕危狀態,亟待扶持和救護。

發展思路

惠安素有"石雕之鄉"的稱譽,雕藝源遠流長,享有盛譽。惠安,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中部,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是國務院批准的閩南金三角對外開放縣之一。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置縣,現隸屬泉州市。全縣土地面積668平方公里,人口92萬人。福廈高速公路、國道324線、省道201線、廈漳泉鐵路縱貫全境,擁有長達141公里的海岸線和崇武、秀塗、斗尾三個自然條件優越的港口。惠安陸海交通便捷,自然風光優美,人文名勝薈萃,旅遊資源豐富,素有“建築之鄉”、“雕藝之鄉”、“石雕之都”、“漁業強縣”、“食品工業強縣”之美譽。改革開放以來,惠安縣經濟得到迅猛發展,1994年以來連續十年蟬聯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和經濟發展“十佳縣”稱號。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93.58億元,財政收入11.05億元,名列“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第36名。
惠安縣石雕石材行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建設“中國石雕之都”、海峽西岸港口旅遊城市為目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規劃整合為龍頭,以石雕石材企業為主體,以工業園區建設為發展平台,以科技研發創新為動力,以品牌作支撐,以產業鏈為突破口,以勞動力轉移為落腳點,以最佳化投資環境為核心,以建立高效服務機制為出發點,按照“保存傳統特色、吸納現代技藝、帶動產業升級、促進總量增長”的發展思路和“規模化、集聚化、系列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大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強國際競爭力,全方位推進石雕石材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體目標是:建設國際級石雕石材基地1個,培育5家銷售收入超億元、20家銷售收入超5000萬元,組建10個企業集團,到2008年實現石雕石材業總產值95億元,工業增加值60億元,年增長10%以上;實現出口交貨值65億元,年增長11%以上。力爭全縣石雕石材行業再上一個新的發展平台。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西方石雕的區別
在西方石雕從業人員被稱為石雕家,他們跟畫家,美術家被看著是同在一個群體,而在中國石雕從業人員被稱為工匠,他們社會地位低下,只被稱為一般的普通從業人員,甚至是粗工。伴隨著西方石雕的流入,這些石雕從業人員才被認同,石雕被列為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石雕家的地位才被提升,才增加了社會公眾對石雕家的認同。這是西方石雕與中國石雕有何區別的其中一個原因。
從實踐層面來講
在近代,儘管中國石雕工匠與西方石雕家在創作形式上極為相似,但是兩者肩負的社會責任大相逕庭。在中國,石雕人員仍然是傳統分工中的一員,其主要職責是為寺廟建築塑像、為建築雕刻石頭。一方面,他們沒有獨立創作的自由空間。
從表現對象、作品所處空間等方面來講
他們的作品缺少介入社會現實的能力。而在西方,在“工作室”自由創作的石雕能藉助作品表達自己對社會的觀察,作品力量絲毫不弱於同時代的畫家。接受各方定件、從中獲利的西方石雕,其作品則可以進入各種現代社會的公共空間,比如廣場、街頭、公園,其作品自然會引起公眾關注。這也是西方石雕與中國石雕有何區別的另一個原因。
石雕地理標誌保護申報
2013年7月,福建惠安縣召開惠安石雕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報工作會議,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確定申報工作計畫安排,審定惠安石雕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劃定範圍,正式啟動石雕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報工作。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

藝術節

惠安,位於素有“東亞文化之都”美稱的泉州。惠安石雕是中華燦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裡的人們用一雙勤勞智慧的雙手打造了一個響亮的文化品牌“惠安石雕”,惠安石雕的美譽滿全球,並被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收錄。為了惠安石雕進一步得到發揚和傳承,惠安從2000年開始舉辦了共六屆的“中國雕刻藝術節暨雕刻大賽”、六屆“中國惠安傳統雕刻大賽”,促進了惠安雕刻藝術產業的長足發展。2015年10月17日,世界手工藝理事向惠安正式授予“世界石雕之都”。
第一屆:“過去·現在·未來”
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惠安)雕刻藝術節暨傳統石木雕刻大賽,於2000年8月25日至9月6日舉辦。本屆藝術節由“雕刻藝術大獎賽”、“中國雕塑論壇”和“當代中國雕塑家作品展”三部分組成,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的藝術家以及澳大利亞、德國、瑞士、波蘭四國的99多名選手參賽。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王漢斌為石雕比賽一等獎獲得者張永見頒獎,有36名參賽選手分別獲木、石雕比賽的一、二、三等獎。
第二屆:“傳統精神與現代實驗”
於2002年8月21日至9月1日舉辦,共有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及香港、澳門以及國外的300多名選手報名。經嚴格篩選後,比利時、日本、瑞典、西班牙、德國、芬蘭等六國和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總計100名選手入選參賽。本屆藝術節主題為“傳統精神與現代實驗”,主要內容有第二屆中國雕刻藝術節暨“惠泉杯”雕刻藝術大獎賽、雕塑名家精品展、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青石雕刻現場大賽等活動。鑒於中國雕刻藝術節在中國雕刻界內有較高的學術品位和較大的影響,第八屆中國雕塑論壇與本次藝術節同時召開。
第三屆:“自然·藝術”
於2004年8月16日至9月1日舉辦,以“自然·藝術” 為主題,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400多名藝術家報名,報送的600多個作品方案,經有關專家評審嚴格篩選,有21個省、市、自治區及美國、英國、日本、韓國、德國、加拿大、比利時、澳大利亞、義大利等9個國家的85名中外選手參加了現場比賽和創作表演。本屆大賽最後評出二等獎作品5件,三等獎作品12件(一等獎空缺)。本屆雕藝節主要內容有兩項:一是舉辦以“自然·藝術”為主題的“豪翔杯”石雕大獎賽;二是舉辦以“建築與雕刻”為主題的《雕塑論壇》年會學術研討。
第四屆:“生活·藝術”
第四屆中國雕刻藝術節暨“惠安杯”國際石木雕刻大賽於2006年8月20至9月3日,在惠安山霞、洛陽的兩個主賽場以及崇武、塗寨、螺城的十幾個分賽場舉辦。本屆藝術節從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和香港地區的各大專院校、雕塑企業報送的413件方案中篩選出65件雕塑方案參加比賽,其中石雕類46件、木雕類19件。入選的藝術家來自國內19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旅韓、旅俄、旅美的藝術家歸國參賽。同時,大賽還邀請了國內10名資深雕塑家,以及來自美國、英國、法國、韓國、俄羅斯、捷克、義大利、亞美尼亞、肯亞、克羅地亞、孟加拉等15個國家的15名外國藝術家做現場創作表演。其中,首次出現來自非洲的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地的90名藝術家,在惠安雕刻企業和技術工人的幫助下,創作了90件藝術佳作。作品扣緊了“生活·藝術”的大賽主題。共有12件作品分獲石、木雕一、二、三等獎。
第五屆:“惠風·匯風”
2009年12月5日至12月19日,在惠安磊藝石業展示場舉辦第五屆中國(惠安)雕刻藝術節暨“磊藝杯”石雕大獎賽。以“惠風·匯風”為主題的本次大賽,採用集中創作、集中評獎的比賽形式,設計方案面向全世界徵集。本屆活動不再邀請國外選手現場創作表演,而是直接讓他們參賽,因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286名藝術家的踴躍參與,共收到來自48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作品500多件。其中,來自海外的有135人,投稿作品200多件,創歷屆活動之冠。經過專家嚴格評選後,最終有37件作品入圍,包括10件國外作品、3件港台作品和24件國內作品(其中惠安本地作品7件)。最終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4名
第六屆:“海風石語”
2011年11年10月9日上午,第六屆中國(惠安)雕刻藝術節圓滿閉幕。來自義大利的參賽者菲林先生,精心描繪的作品《美人魚》摘得本次雕藝大賽的桂冠。這次石雕大獎賽共評選出一等獎作品1件,二等獎作品3件,三等獎作品6件。閉幕式上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6名學徒參照古制,進行拜師禮節。此外,還有23個石雕大師被授予“雕刻世家”的稱號。與往屆不同的是,此次主題為“海風石語”的大賽更具國際性。大賽共收到了來自海內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件報名作品,最後評出50件入圍作品,其中入圍的15名國外參賽藝術家分別來自義大利、美國、喬治亞等15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多為第一次到惠安來參加雕藝節。

雕博會

第一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

”雕天地秀色,刻萬物風情。”首屆雕博會於2012年11月9-13日在惠安縣城南新區隆重舉辦。
本屆雕博會以“傳承雕藝文化,引領創意未來”為主題,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福建)省文化發展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省經貿委、省外經貿廳、省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省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泉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惠安縣人民政府、惠安石雕石材同業公會、雕刻藝術研究會等共同承辦。
場館總面積29000平方米,室內展館面積14000平方米,設定室內標準展位600個,其中國際展位100個;室外展位100個,室內展館劃分石雕、木雕、玉雕、大師級作品和國際等展區。展品範圍包括石雕(含碑石、建築裝飾石材)、賞石、木雕、玉雕(含珠寶)和其他雕刻工藝品。吸引了國內外90多位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參展。
本屆雕博會舉行雕藝品展銷對接活動、“石、木、玉”雕藝精品拍賣會、大師級作品展、惠女技師影雕製作現場表演、首屆福建省石雕工藝職業技能大賽和惠女風情、南音、高甲戲等惠安民間藝術演出等活動。同時,組織對參展作品和大賽進行評比頒獎。

第二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

“品鑑雕藝,淘寶惠安。”第二屆雕博會於2013年11月9-12日在惠安縣城南展覽中心舉辦。
場館總面積30000平方米,其中室內展館面積15000平方米,設定700個國際標準展位;室外面積2000平方米,設定100個展位。其中,玉雕展位187個,比上屆增加100個。展品範圍包括石雕類、木雕系列、玉雕(含珠寶)系列、雕塑品和其他工藝品、雕刻機械、雕刻原輔材料。
本屆雕博會系列活動內容增多,達到12項,包括兩場行業高峰論壇、一場雕刻精品品鑑拍賣會、一場投資項目推介會。邀請近500位嘉賓和重要客商,包括美國、法國、韓國60多位雕塑家、雕藝大師及協會負責人,中國建築裝飾協會、北京建築裝飾福建商會和上海、南京、廣州、杭州等地商會、協會也組團參加本屆雕博會;同時邀請省內外500多位收藏家,參與雕刻精品公益品鑑拍賣會;邀請省外採購商和代理商、周邊地市的企業家和雕刻藝術愛好者參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