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泉州惠安素有“
中國石雕之鄉”的美稱。歷史悠久、雕工精細、技藝精湛、名匠輩出。惠安石雕從工藝上分有
圓雕、
浮雕、
影雕、
碑石五大類。產品從各種大型建築石雕,如舞龍、飛鳳、獅象等飛禽走獸,到人物、花鳥工藝雕刻以及石刻日用器皿等幾百種。
惠安石雕——南派
石雕藝術的典範。以南派雕刻
藝術為經典、以古閩越地區地域文化為主流。
惠安石雕是一種民間工藝,其作品造型優美、工藝精巧,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一般來說,惠安石雕雕刻工藝纖細,刻工精良,雕刻作品層次豐富,其藝術風格由質樸粗獷趨向精雕細琢,並注意線條結構和形態神韻之美。主要表現有石獅、龍柱、宗教造像、浮雕堵石等。
歷史與現狀
石刻工藝品屬於雕塑藝術,是運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質材料上創造出具有實在體積的各類藝術品。中國古代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地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
生動多姿的石刻工藝品。
匠師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將實用性和藝術性巧妙地結合起來。
惠安素享“
石雕之鄉”的美譽,石雕工藝的歷史源遠流長,現已發現的石雕作品可溯至千年之前。從最早的公元356年的閩晉安郡王
林祿墓前的石將軍、石羊,到唐末
王潮墓陵石雕群,到
北宋洛陽橋的石雕群、南宋
泉州開元寺內的
東西塔,明初
崇武城,漫漫千年間,惠安人石雕技藝日益出神入化。明代之前,惠安石雕以石人、石獸為主,其藝術風格質樸粗獷。明末清初,是惠安石雕發展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其藝術風格轉向精雕細琢,玲瓏、纖巧、流麗成為特點,至清代,惠安石雕技藝突飛猛進,並創造出“圓雕鏤空”法,將石頭注入了藝術的靈氣和生命,尤其是龍與獅的石雕,形態神韻發揮到淋漓盡致,栩栩如生,現存福州于山法雨堂前的兩根
蟠龍柱和鼓山
湧泉寺正門的一對
繡球獅,都是其代表作。
清末,在
頤和園的工藝競賽中,惠安老字號石鋪“蔣源成”的第三代傳人蔣仁文以一套青石圓桌和鏤花鼓椅奪下“石雕之冠”的頭銜,轟動中國工藝界。南雕之名大振,惠安雕藝進入黃金時代,惠安石雕工匠也被石雕界譽為“南匠”。民國後,惠安石雕與建築工藝珠聯璧合,建築物上的石雕裝飾,如門聯上的字刻,牆壁屏幅上美麗的花鳥人物、戲劇台面、圖案,都出自惠安石匠之手。
當年石匠獻藝四方,而今他山之石聚惠安
新的時代,惠安人沒有就此止步。厚厚的花崗岩亘古不變,與它一起保留的,是惠安工匠們對這門古老工藝的熱愛和堅持;有所不同的,是這個全新的特殊時代,給了惠安石雕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當初的惠安石匠們,足跡遍布全國,既是獻藝,也是謀生。主要雕刻的是寺廟中的神佛雕像、豪宅大院的壁罩等等,雖有傳世名作,但總的需求量不大,沒有形成一個產業。新中國成立後,尤其到改革開放之後,惠安雕藝飛速發展。在北京,著名的“
十大建築”有出自惠安石匠之手的作品;到南京,精美的
雨花台紀念館內有惠安石雕的傑作;到江西,南昌的
“八一”起義紀念碑、
井岡山會師紀念碑,赫赫功勳由惠安石匠記下;還有廈門集美的
鰲園、昆明
世博會、海南
鹿回頭……從長城之北到天涯海角,作為南雕代表的惠安石刻,無處不留下蹤跡。
引人注目的是,惠安石雕由過去的零敲碎打,轉為規模化生產、批量出品。從過去完全手工的一鑿一錐加工,變為機械加工生產。產業化形成後,外出攬活不再是主要行銷方式,與此相反,國內外30多個國家地區的優質石材被源源不斷運往惠安加工。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提高,至今惠安石雕已經形成圓雕、浮雕、線雕、影雕、沉雕5種形式,品種也擴展到園林雕刻、建築石構件、宗教人物、器皿、工藝品5個大類。惠安石雕,既成為惠安的一張名片,更是它的經濟支柱之一。為了更好地展示這張“名片”,惠安縣政府在
惠安到
崇武的路上,修建了一條20多公里長的
惠安石雕景觀大道,兩邊陳列各類風格的石雕作品,一展“石雕之鄉”的風采。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石雕工藝又有新的跨越,門類更細、技藝更高,在保留傳統風格的基礎上,與現代雕藝相結合,使石雕文化含量更高,門類更全,形成了圓雕、線雕、浮雕、影雕、微雕、沉雕六大工藝手法。園林雕塑、建築構件、工藝品、器具、碑石六大類產品上千個品種。
惠安微、小型工藝品雕刻,是在傳統雕刻工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起來的獨特石雕微、小型工藝技法,既保留了惠安傳統雕刻(
惠安青石雕)的風格,又注重傳統雕刻工藝與現代雕刻藝術相結合。80年代以前,雕刻工具落後,受石性限制,工藝品形體一般較大,生產效率極低,精湛的工藝品雕刻為數甚少。80年代初,惠安石雕職校的開辦;80年代中期,玉器雕刻進入惠安,在北京玉雕高級技師的指導下,首屆石雕職校畢業生對雕刻器械的改進提出大膽的想法和改進方案,改進後的玉、石雕器械提高生產效率,保證了產品
質量,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注重傳統雕刻工藝與現代雕刻藝術相結合的理念,熔專業的造型設計、繪畫、雕刻於一爐,吸收玉雕的制器特長,結合惠安青石雕的傳統工藝枝法,運用現代先進雕刻工具和創新雕刻手法,填補了惠安傳統雕刻微、小型石雕工藝禮品和實用型石雕器皿製作業發展的歷史空白。促進小型石雕工藝品、石雕茶具和石雕器皿的製作業的規模發展。到了90年代初,華安玉材料的加入,把惠安小型石雕工藝禮品,推上一個新的顛峰。推動工藝品雕刻和小型石雕器具從小入微、從細膩到精湛的發展。近幾年來,惠安工藝品雕刻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種類繁多,比較突出的有石雕茶具、小型石雕工藝品,還有融合玉雕和石雕技藝的九龍璧雕刻、木化石雕刻。
代表產品
石雕茶具:
惠安石壺和
青石雕器具的製作,可以說是惠安微小型石雕工藝品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藝手法,也是中國唯一製作硬性石壺、石器的代表。石壺的製作可謂是異軍突起,集收藏觀賞性和實用性為一身的壺藝品,無論從選材與製作、造型與品質都能充分地體現茶與石文化的藝術蘊涵。 惠安石壺的製作又可堪稱為惠安石雕六大雕刻工藝分類中
微雕(小型工藝品)的代表,它集圓雕、
浮雕、沉雕、線雕、鏤空、微型雕刻於一身,惠安石壺的主要選料有惠安玉昌湖青石、泉州黑膽石、華安玉等硬性石材。特別是泉州特有的黑膽石,更是石刻壺藝的首選材料,是其材料本質中所特有的密度與硬度(摩氏硬度6.5-7度)和材料的自然屬性所決定。其以細膩堅硬的質地而聞名,以柔潤幽黑的光澤而著稱。它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其中為含鐵量最高。以天然地開石為材料的黑膽石茗壺,具有良好的透氣性,石材分子結構大,石壺表面沒有泥泡漿,茶香更易滲透壺壁中,用石壺久泡茶後茶更香。通過使用、把玩越來越光亮,顏色更潤更深,產生一種玉質滋潤的美感,壺的聲音也會有明顯的變化,發出清脆悅耳之聲,更顯壺的古樸,高雅和豐富的質感美。
九龍璧雕刻:
九龍璧玉石。其成份特徵及外貌特徵均與碧玉同類,屬碧玉的重屬之一。其色彩豐富,花紋奇特,有藕紅玉、墨玉、淡綠、碧綠.、黑白相間等不同基色。其結構緻密,質地細膩堅硬,硬度可達7.5度, 經精磨拋光後光度可達120度。九龍璧雕刻繼承和發揚民族的傳統文化,配合先進的拋光技術和工藝,精選優質材料,根據九龍璧的特點精心設計生產各種人物、動物、石獅,花鳥、茶具、香爐、印章、板材及各種裝飾材料與浮雕等系列產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木化石雕刻:
木化石又稱矽化木。億萬年前的樹木被深埋地下後,與周圍的各種元素化合物的膠質溶液在高溫、高壓作用下進行分子的交換、置換,從而逐漸石化。因置換物質不同,除轉換為木化石,還可轉換為木化鐵、木化玉、木化瑪瑙等。很多珍貴的木化石價值不菲,頗受
收藏家們的青睞。但將之作為原料進行雕刻卻是極為少見。
木化石雕刻在我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頭一遭,我們大可以稱它為開天闢地。許多人會讚嘆它的巧,巧色、巧工、巧思、巧手。對以藝人而言,創作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體現的是“自然與理性結合之美”。除了單純的藝術享受,作品還應體現出人文關懷和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木化石雕刻創作題材也很廣泛,人物、動物、故事、場景,或情景交融,或針砭時弊。因木化石往往有很多裂縫或缺口,內里還常有些地方在漫長歲月中被瑪瑙、蛋白石等置換,便巧妙利用木化石這種特殊的結構,相其形,品其味,只在適當的地方做必要的雕飾,務求將藝術創意與木化石自身的天然情趣做最完美的結合。雕鹿,天然的木紋理恰便是鹿身上的梅花紋;人物,或借其岩石般的紋理作夜歸人的雪帽,或乾脆只將內里的玉石雕琢成臉龐,外面大片的奇石紋理便渾然天成地做了少數民族少女的華冠。
惠安石雕工藝品作為傳統工藝美術只是一個大的概念。石雕工藝產品的背後,卻蘊涵著
文化藝術內容和非物質的技術內容;它既指具體的工藝作品,又包含非物質工藝技術技能,有時又作為一個專業或學科的名稱。惠安石雕的傳承與發展同其他傳統民間藝術一樣,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它的獨立性。惠安雕藝所面臨的危機也是業界最棘手的一個問題,傳統雕刻工藝未能得到保護和升華,削弱了行業整體競爭力。在《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傳統的手工藝技能是
非物質文化遺產五項內容中重要的一項,也是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的根本所在。工藝技術是工藝作品產生的關鍵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其重點不是保護具體的工藝品,而是保護有可能失傳和瀕危的工藝技術,或者說,通過工藝品而確認和最終保存其製作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