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內容,名稱由來,普賢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普賢十忍,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空忍,聖祝儀軌,耳識圓通,無上釋尊,誓願護經,密教釋意,傳說故事,化身拾得,菩薩道場,普賢咒語,菩薩聖誕,大願精神,相關經典,
正文內容
普賢菩薩,梵音漢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意思是具足
無量大行、弘深誓願,示現於一切諸佛
剎土。普賢菩薩摩訶薩的應化道場為四川
峨眉山。
《
大日經疏》卷一中記載:普賢菩薩摩訶薩,「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
即是說普賢菩薩依深菩提心所起廣大弘深誓願,及身、口、意悉皆清淨,遍盡一切處,純一妙善,具備
大德,所以尊名為「
普賢」。 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諸佛的理德與定德,與
文殊菩薩摩訶薩的智德證德相對,兩者並為無上釋尊的兩大脅侍。他的坐騎為六牙白象,六牙代表六種清靜,四足代表四種功德。
普賢菩薩摩訶薩是大乘菩薩行的大願大行的代表,象徵著中國
大乘佛教的精神。在《
華嚴經》中明示,一切佛法歸於
毗盧遮那佛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大士,三者並稱“華嚴三聖”,其中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菩薩行德本體。善財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同行,求生西方。(
印光大師《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十信後心:十信位的最後階段,如果再進一步破一分無明,即入圓教初住菩薩位而證法身,從此成為法身大士。
以此十大願王,回嚮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同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八十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二十一云:“是時,文殊師利宣說此法,示教利喜,令善財童子成就阿僧祇法門,具足無量大智光明,令得菩薩無邊際陀羅尼、無邊際願、無邊際三昧、無邊際神通、無邊際智,令入普賢行道場,及置善財自所住處;文殊師利還攝不現。
於是,善財思惟觀察,一心愿見文殊師利,及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無有違逆;增長趣求一切智,廣大悲海,益大慈雲,普觀眾生,生大歡喜,安住菩薩寂靜法門;普緣一切廣大境界,學一切佛廣大功德,入一切佛決定知見,增一切智助道之法,善修一切菩薩深心,知三世佛出興次第;入一切法海,轉一切法輪,生一切世間,入於一切菩薩願海,住一切劫修菩薩行,照明一切如來境界,長養一切菩薩諸根;獲一切智清淨光明,普照十方,除諸暗障,智周法界;於一切佛剎、一切諸有,普現其身,靡不周遍;摧一切障,入無礙法,住於法界平等之地;觀察普賢解脫境界,即聞普賢菩薩摩訶薩名字、行願、助道、正道、諸地地、方便地、入地、勝進地、住地、修習地、境界地、威力地,同住渴仰。”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
“ 時有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為欲莊嚴毗盧遮那道場眾故。示菩薩形來在會坐。其名曰
觀自在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地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
金剛藏菩薩。
維摩詰菩薩。善威光菩薩。滅諸蓋菩薩。
寶手菩薩。大慧菩薩。普賢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
四大菩薩(
觀音菩薩、
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普賢菩薩輔助
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
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故
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 普賢,梵語稱“邲輸跋陀”。在《
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
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使其莊嚴清淨,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淨,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並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淨功德世界”,圓滿成就
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名稱由來
菩薩因何名為普賢?《
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的解釋。
(3)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侍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
定慧雙修。唐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華嚴三聖圓融觀中,明二聖三對表法:
(1)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
理趣般若經》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
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發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大心。’
(2)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
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
(3)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
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密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聖,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普賢與文殊,象徵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是
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菩薩眾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
普賢行願
(十大願王)
在《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普賢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
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
涅盤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眾生),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舍。……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與
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
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
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
現對十大行願略釋如下:
禮敬諸佛
禮敬指生恭敬心,遍於身口,進行
禮拜。即心觀想,身禮拜,口稱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
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在頂禮時,達到一心不亂,五體投地,深入法性,離能所想。如偈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面接足皈命禮。’是則內佛外佛,同一實相,隨一一禮,若佛若禮,重重無盡。自覺我身前有諸佛,諸佛前有我身。即是一一塵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普賢皆悉合掌禮拜。則一普賢之身,遍入一切普賢身內;一切普賢,皆攝歸一普賢身內。正如《
大般若經》說的:‘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稱讚如來
稱即稱頌,贊即讚嘆。
如來,佛的十號之一。如者如如不動,指不生不滅的心體,湛然寂照,亘古今而不變。來即去來,謂如如不動的心體,能生起萬德。即於無去無來中,能去能來。佛有三身,稱讚法、報、應三身的偈頌:‘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稱讚法身佛的偈頌:‘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稱讚報身佛的偈頌:‘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稱讚應身佛的偈頌:‘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鹹恭敬。’稱讚如來相,以身業禮,以口業贊,以意業敬,是為三業供養如來。
廣修供養
廣指所供之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賢菩薩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皆供養。供養之物有財供養與法供養。財供養:有內財與外財。內財,如《法華經》說:用身、口、意三業恭敬供養,即禮拜讚嘆供養。如以‘
南無阿彌陀佛’萬德
洪名,逢人即勸,逢人即念,是為法供養。吾人廣修供養,可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如法供養。可先勸一家,由一家及他家,從一方及十方,普賢菩薩稱性起修,一字一句,
周遍法界。(1)於諸病苦為作良醫;(2)於失道者示其正路;(3)於暗夜中為作光明;(4)於貧困者令得寶藏。外財,指金錢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隨緣能施,盡心供養。’法供養:以如來正法,開示眾生,轉迷啟悟。
懺悔業障
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惡,由十惡而招致六道輪迴之苦。如《行願品》說:若此惡業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業障,必當早求懺悔。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最佳懺悔,莫如
念佛。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則業障自除。且
念佛法門,無論利根鈍根,業輕業重,但肯信願持名,無不往生極樂世界。
隨喜功德
功德分二種:一者世間有漏功德,如慈善業,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間無漏功德,如了生脫死,廣修
六度、四攝等。對這兩種功德,有力的則助力,無力的則讚嘆,隨喜而修,切不可諷刺打擊,妒嫉誹謗。學習普賢菩薩隨喜淨土法門的精神,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
請轉法輪
如來說法,一句一字,皆從菩提心中流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字入耳,皆轉入心中而成妙法,
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我們應請
大法師代佛說法,即請轉法輪。法師轉大法輪,能使人去惡向善,轉凡成聖。說明請轉法輪,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請佛住世
釋迦滅後
,彌勒未生,曷能請佛住世?當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眾生
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盤,若人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勤修
六字洪名,淨念相繼,則佛常映現心中。如經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常隨佛學
我們時時以佛為學習的榜樣,對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總之,要誠心憶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常常如此,始終不變。
恆順眾生
以大悲心,平等
饒益一切眾生。對任何眾生,都要承事供養,如敬父母乃至如來,等無有異。要求做到以下四點:
普皆回向
菩薩作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做到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怎樣回向呢?經文中說:‘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回向的內容有三種:(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當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2)回因向果:將自己日夜所念的佛號和每日課誦,回向眾生使之往生
極樂淨土。(3)回事向理:從理論上認識,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佛說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我們學習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要牢記
弘一法師書寫的兩句話:‘願得普賢真妙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普賢十忍
在《
華嚴經▪十忍品》里,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於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音聲忍
菩薩對佛所說一切教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
順忍
菩薩能於諸法思維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
無生法忍
菩薩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如幻忍
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生。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菩薩了達諸法如幻已,則了達國土、眾生、法界、世間,悉皆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度化眾生事而不捨大悲,為度一切眾生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如焰忍
菩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焰。譬如陽焰,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但隨世間語言顯示。菩薩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如夢忍
菩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滅,非染非淨,而有示現。菩薩觀一切世間,悉皆如夢,無有差別。
如響忍
菩薩觀如來說法聲音,悉同於響。雖非內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譬如
谷響,從緣所起,而於法性,無有相違。菩薩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為演說,其聲無礙,遍十方土。菩薩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雖知無可說而廣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
如影忍
菩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是世間,非出世間;非修菩薩行,非舍於大願;雖
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於明鏡等清淨物中而現其影,影與明鏡,非一非異,非離非合。菩薩亦如是,於無二法中,分別二想,善巧方便,通達無礙。菩薩成就此忍,雖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一切佛剎,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現,所行無礙。
如化忍
菩薩觀世出世間法,一切如化。觀世間染法如化者: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化,言說所現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觀出世間淨法化者:清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轉化,
眾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礙,辯才所說故;菩薩行如化忍,能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於法,不離於法。菩薩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空忍
菩薩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間界,一切法猶如虛空,以無想、無起、無二故。一切眾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猶如虛空,以無所行,無分別,無差別故。一切禪定,所說一切法,一切佛身猶如虛空,以三際平等,不可言說,無著無礙故。菩薩修空忍,能證知一切諸法而無分別;
嚴淨一切佛國而無所依身。通達一切波羅密,普坐一切金剛之座,普發一切隨類之音,為一切世間,轉於法輪,未曾失時。
聖祝儀軌
(稱聖號)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三稱)
(贊偈)普賢菩薩,行願齊周,華藏會上闡法猷,瓶瀉兩千酬,接引凡流,象駕任優遊。
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
端嚴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寶蓮。
一切三昧皆自在,本來妙德盡周圓。
寶威來贊娑婆化,靈感神通震大千。
南無峨嵋銀色世界大行普賢王菩薩
(拜願)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拜)
南無普賢菩薩(十二拜)
南無彌勒菩薩(三拜)
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三拜)
(
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合南聖眾。
耳識圓通
《
楞嚴經》中云: 普賢菩薩摩訶薩自述,已曾與
恆河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諸佛都以普賢為榜樣,教菩薩眾修普賢行。修普賢行必須先悟毗盧性海,然後才能入普賢行門。
佛問
圓通,普賢答說:最初本因,但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得大自在。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普賢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縱然彼因障深,看不見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成就。
無上釋尊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中云: 普賢菩薩摩訶薩 為與會諸大菩薩及末法一切眾生向 無上釋尊 提了四個問題:
(1)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2)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3)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4)若諸眾生,於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釋尊答第一個問題:修大乘者,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圓瑛大師認為‘遠離’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先止息攀緣,亡情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妄不實。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釋尊答第二個問題:修大乘者,不僅遠離幻境,以幻心離幻境的‘幻心’,也要遠離。以達到塵亡根盡的境界。
釋尊答第三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心後,還要離掉以知幻心的‘幻智’。離了幻心,若愛幻智,亦即心病,故復當遠離。
釋尊答第四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智,心中若有一個離字(即空),也要遠離。最後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釋尊一口氣說了四個離,離境、離心、離智、離空。層層剝盡,步步升高、由淺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諸幻滅盡、寂滅現前。
誓願護經
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時,普賢於寶威上王佛國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共來聽受。普賢在會上提出:如來滅後,善男子、善女人,雲
何能得是《
法華經》?答案曰:若人能做到下列四點,必能得到是經。(1)為諸佛護念;(2)植眾德本;(3)入
正定聚;(4)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普賢又在會上表示:世尊滅後五百年際,有人受持是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當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惟此經,我復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對《
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令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一心精進,滿三七日,我當乘白象,與
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若人受持,讀誦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行普賢行,為諸如來摩頂授記。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升兜率天
彌勒菩薩所。
釋尊對普賢護法精神,大加讚嘆:“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
密教釋意
在密教之中,以此菩薩表示菩提心,視之與金剛手、金剛薩埵、一切義成就菩薩同體。一行《大日經疏》卷一解釋普賢,謂‘普’是遍一切處之義,‘賢’是最
妙善之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名為普賢。
在密教金胎兩部曼荼羅中,皆列有此菩薩。在
金剛界曼荼羅之中,普賢為賢劫十六尊之一,安於北方四菩薩中最下位,密號普攝金剛,三昧耶形為劍形。在
胎藏界曼荼羅中,將之列於
中台八葉院並
文殊院。其中,在中台八葉院是坐
於東南方的蓮華上,身白肉色,戴五佛寶冠,左手以大指、頭指執蓮華,蓮上安有火焰圍繞的利劍,右手臂伸開仰掌,屈無名指、小指,三昧耶形為蓮上劍,密號真如金剛。在文殊院,系位於文殊之右後,左手執青蓮華,上安三股杵,右手伸五指,掌向外,大指與頭指、中指二指相捻,伸無名指、小指立於胸前,三昧耶形為蓮上三股,密號真如金剛。
另外,有以普賢延命菩薩為本尊而修法者,稱為普賢延命法。普賢菩薩有增益、延命的性德,當他住入增益延命三昧的境界之時,就成為普賢延命菩薩(Samanta-bhadra^yuh)。這是密教徒修普賢延命法時所供奉的本尊。
依照密教經典的記載,眾生若能對此菩薩如法修持與祈求,則‘終不墮
三惡道,定增壽命。終無夭死短命之怖,亦無惡夢魘魅咒詛惡形羅剎鬼神之怖。亦不為水火兵毒之所傷害。’而且能‘具大福智,勝願圓滿。官位
高遷,富饒財寶皆悉稱意。若求男女,並及聰明,並皆滿願。’這些宗教功能,都是依據普賢延命菩薩的本誓而產生的。
普賢延命菩薩,又有‘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菩薩’與‘金剛薩埵’等二種異名。前者謂此菩薩具有賦予眾生大利益大安樂的平等本誓。後者謂其具有‘不朽不壞之智,能摧諸煩惱,猶如金剛’。其所以具有這些性德,除了是本誓力量的顯現之外,也由於十方諸佛加持所致。據密教典籍所載,世尊曾召集十方世界恆河沙諸佛,以光明照觸普賢菩薩,因此他才能得到諸佛心印,以利益一切有情。
普賢延命菩薩的形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兩種。依經典所記,其二臂像‘如滿月童子,頭戴五佛頂冠,右手持
金剛杵,左手持召集
金剛鈴。坐
千葉寶蓮華,華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剛輪,輪下有五千群象。’二十臂像則通身金黃色,著五智寶冠,左右各十隻手,各持不同法器,坐
千葉蓮華上,華下有四白象,與二臂像座下之有五千群象者不同。
按,普賢信仰自古即盛行於印度及西域地方。《
大智度論》卷九記載,
大月氏西佛肉髻住處國的一佛圖中,有癩風病人至遍吉菩薩像邊,一心念願,時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即愈。撰於唐·大曆十一年(776(
丙辰年))的〈大唐
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記載,
敦煌石窟中安置普賢、文殊等變相各一幅。依此可知,在唐代,中國敦煌地方已有造此菩薩像之風氣。
傳說故事
化身拾得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眾生。據史書記載: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
國清寺的
豐乾禪師,一日行經
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乾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由於拾得聰明伶俐,三年後升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
焦芽敗種。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責其對聖像不恭,可能頭腦有毛病,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常將多餘飯菜,盛於竹筒,贈其摯友
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啄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禪師至山神像前視察,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跡,始知拾得來歷不凡。
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還常對人說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譏誚怒罵,甚至打之。寒山對拾得曰:‘世間人穢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如何對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後拾得掌牧牛之職,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薩,律師正為僧眾在堂中說戒。拾得驅
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並撫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這個如何?’說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瘋狂,破我說戒。’拾得見其嗔心起,即說偈曰:‘無嗔即是戒,心淨即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氣得下堂來打拾得,要他驅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趕牛了,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們都有法號,不信,且看我叫它們出來。’隨即對牛群說:‘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來,’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拾得又叫:‘直歲靖本出來,’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最後,拾得牽一牛說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於何人,佛力雖廣大,汝卻辜佛恩。’
自此,僧眾始知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後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乾禪師,對丘太守說:
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聖跡顯露,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後不知所終。
文殊、普賢兩位大士,一為諸佛母,一為諸佛長子,公孫二人,常在十方諸佛前,共作佛事,遊戲人間,常在一起。淳熙年間,文殊菩薩應身為兜率寺戒闍黎時,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稱她周七娘。生時便有種種
神異,長大後不肯嫁人,每天行乞於市,晚常宿於普濟橋下,常與戒闍黎在一起,妙行莫測。時人不解,笑為瘋婆。後有聖者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後人始知是菩薩應世。
菩薩道場
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眾生的道場。峨眉山在中國四川省,峨眉縣之西南,與嶍山相對,宛如兩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脈自
岷山分出,蜿蜒南來,至縣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稱。《
華嚴經》:有
善財童子佇立
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
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晉代創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
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為普賢菩薩道場,即由此而來。
宋太宗派大夫
張仁贊,以黃金三千兩,購買赤銅鑄造普賢騎象銅像一尊,高7.4米,長4.7米,淨重62噸。
普賢像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神態莊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形逼真,四肢健壯,粗鼻下垂,目視前方,似欲啟步遠行。整個銅像,鑄造精良,實屬罕見。
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寺內‘華嚴銅塔’鑄佛像四千七百餘尊及《
華嚴經》全文。
峨嵋山的最高處是金頂,上建金頂寺,威鎮全山。金頂寺又稱光明寺,因山頂常有光明而得名。每當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峰中,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山溝里慢慢地升起來,像一盞盞明燈,忽上忽下,燦若明星,人稱此奇景為‘萬盞明燈朝普賢。’
為了大家時常思念,時常誦習,時常發願,時常實行普賢十大行願,現抄錄十頌,以便修學。
一者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二者稱讚如來: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三者廣修供養: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四者懺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者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八者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者恆順眾生: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者普皆回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普賢咒語
禮敬普賢菩薩咒語:
南無瑟曼德筢得拉耶,菩提薩特哇耶,摩哈薩特哇耶!
Nanah samantabhadrāya bodhisattvāya mahāsattvāya !
普賢菩薩真言:
三昧耶-薩怛鍐!Samaya sattvam !
【讀法注音:san mei ye sa da zong】
普賢菩薩心咒:
唵 梭 嘎呀 梭哈
【讀法注音:ong suo ga ya suo ha】
菩薩聖誕
聖祝儀規:
(香贊)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稱聖號)南無大行普賢菩薩(三稱)
南無佛馱耶。南無達
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具大悲心者。怛侄他。唵。斫羯羅伐底。震多末尼。摩訶缽蹬謎。嚕嚕嚕嚕。底瑟吒。篅[音爍]瓦剌。阿羯利沙也。吽。帕特。司哇哈[此根本呪]。唵。缽蹋摩。震多末尼。篅瓦攞,吽[此大心呪]。唵。哇喇陀。缽亶謎。吽[此隨心呪](十四遍)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
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
(贊偈)普賢菩薩,行願齊周,華藏會上闡法猷,瓶瀉兩千酬,接引凡流,象駕任優遊。
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
端嚴示坐六牙象,智慧化生七寶蓮。
寶威來贊娑婆化,靈感神通震大千。
南無峨嵋銀色世界大行普賢王菩薩
(繞念)南無普賢王菩薩………………………(繞佛約數百聲然後各歸原位)
(拜願)
南無普賢菩薩(十二拜)
南無彌勒菩薩(三拜)
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三拜)
(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合南聖眾。
(禮畢)
大願精神
普賢菩薩作為法王之子,在《
普賢行願品》中,發大弘願,以果立因,使眾生在大願中得到法益,又以因中施果,令大眾從行菩薩道中證入聖果。
一:普賢菩薩開示,眾生是未來諸佛,我們對待一切人要有禮貌和恭敬。
二:普賢菩薩開示,對於有道德的人我們要稱揚讚嘆和學習。
三:普賢菩薩開示,常常供養有道德、貧苦、需要幫助的人,所有一切善事都要去做。
四:普賢菩薩開示,過去罪業要從心地改過,不再造惡,才是真正的懺悔業障心。
五:普賢菩薩開示,大家做了對世間有益有貢獻的事,我們要生歡喜心並且去學習。
六:普賢菩薩開示,把佛法傳給大家,法輪才會常轉。
七:普賢菩薩開示,我們要揚善止惡,廣行福德,正法自然現前,有如佛祖住世。
八:普賢菩薩開示,行菩薩道、行善積德乃至修學妙法,不要一進九退,要有恆心才會成功。
九:普賢菩薩開示,要有方便方法去開導眾生,要順從對大家有善利益的事,加以表揚。大家有過失,我們不去諷刺他,而是用方便方法使他慢慢改過。
十:普賢菩薩開示,我們所做一切功德、福善,都不居功自傲,都回向給大家離苦得樂,得證佛果。
大眾如是修學,入於普賢大願海中,速成佛道。(摘自
方海權居士法語)
(佛經中原文為: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相關經典
與普賢菩薩有關的經典如下:
<<普賢菩薩說證明經>>
1986年《西遊記》遲兆朋、郭威、葉以萌飾演普賢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