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林地,動物,礦產,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交通運輸,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崇武古名小斗,以村空所處地形似斗而名。後音訛為小兜。
宋設巡檢寨,又稱小兜寨。元改巡檢司。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置惠安縣時,劃這裡為崇武鄉守節里二十六都。元元貞元年(1295年)改稱行滿鄉。
明代這裡為二十七都。建城後城區以崇武為名。取崇尚武備的意思,因城呈荷花狀,城中有蓮花石,又稱蓮城。城西側的港灣似江流。也稱江城。郊區稱溪底鋪,以鋪首村莊命名。
清代稱崇武鋪和溪宸鋪。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為第二區,城區稱崇武鄉。郊區屬溪策鄉。二十八年(1939年)始稱崇武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稱第四區。
1952年7月稱第五區。
1955年12月30日稱崇武區。
1958年4月稱崇武鄉。
1958年9月23日屬飛躍人民公社。城區為崇武管理區,郊區為霞安管理區。
1961年9月稱崇武人民公社。
1964年——1966年劃出城區單獨設崇武鎮。
1985年撤社恢復為崇武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崇武鎮轄
大岞、港墘、
靖江、蓮西、海門、潮樂、西華、五峰、霞西、前垵、龍西、溪底12個村委會。鎮政府設在惠崇路霞西村段。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崇武鎮地處
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中國東海與南海的分界線,三面環海。崇武鎮地處縣域東南部沿海,東臨台灣海峽,西與山霞鄉接連,南隔海與石獅市祥芝鎮相望,北隔海與淨峰鄉、小岞鄉遙對。崇武鎮轄區坐標位置約界於北緯24°52’14”~24°54’36”,東經118°53’1Z”~118°59’10”。陸地東西長距9.65公里,南北最寬處4.35公里、最窄處0.7公里,總面積19.6平方公里。西北距惠安縣政府所在地螺城鎮24公里。崇武港水路南距廈門港84海里,北距福州港126海里,東距台灣台中港97海里。
地形地貌
崇武鎮地處閩東燕山斷拗帶東部,閩東南沿海變質帶中部。以
丘陵和
台地為主,最高海波798m。長樂——南澳深大斷裂帶從這裡西側鄰區經過。三面環海,東臨台灣海峽,島礁眾多,海岸曲折,全長16公里。沿岸沙灘與岩礁相間,形成大小12處半月形海灣。
氣候特徵
崇武鎮春季陰濕多雨,氣溫開始回升,氣壓下降,冷暖空氣交替影響。盛行東北風,但偏南風逐漸增多,大風日數減少。霧多,濕度大。夏季晴熱多颱風,盛行西南風,大風日數少。秋季盛行東北風,大風日數增多,氣溫下降,降水量減少。冬季一般在12月~翌年3月間斷出現,有些年份無出現。晴冷少雨,盛行東北風,大風日數多,溫度低,濕度小。
崇武鎮全年日照時數為4421.9小時,閏年為4433.3小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06.6小時,日照率50%。年平均氣溫為19.8℃,最冷在2月,平均11.2℃;最熱在8月,平均27.4℃。年較差為16.2℃,霜日極罕見。年平均降水量為1029毫米。最多在6月,平均為193.9毫米.最少在10月,平均為20.7毫米.年際變化很大,最高達1856.9毫米(1983年),最低為628.9毫米(1967年)。
自然資源
林地
崇武鎮全鎮林木占地面積380多公頃,占總面積20%。已形成的林帶、林片主要有:大岞東山海灘林帶11畝,大岞沙湖片86畝,東澳灣林帶52畝,港鬟草田林片19畝。后海灣林片160畝,西沙堵林片225畝,南門外林片75畝,海仔灣林片101畝,五峰村東林片40畝,溪底江子浦林片43畝,前裴碎石溪林片42畝。
動物
崇武鎮三面環海,處於台灣海峽高溫高鹽暖水洄流和晉江低溫低鹽冷水團的交匯地帶,海水中有豐富的餌料生物。沿岸多島嶼、礁石,適合魚群生長、生殖和棲息。海洋生物有172科、屬369種,其中魚類59科,115種,多數為暖水性。
礦產
崇武鎮石蛋地形儲藏若豐富的花崗岩石料,主要礦點在五峰山和大岞山,其它有零星開採點。
矽砂主要礦點在大港沿岸,面積屬本鎮的約5平方公里,儲量估計1000萬噸.大岞灣礦點面積約2平方公里,儲量估計600萬噸,貯存於全新統長樂組海積層中。
泥煤主要礦點有:後海灘(早年開採)、赤湖(儲量8800多噸,近年開採)、峰後海灘(儲量4萬噸)。可作蓄電池負極添加劑腐植酸的原料,也可供作燃料及肥料。
人口民族
截至2000年,崇武鎮人口82826人。以漢族為主。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崇武鎮全鎮社會總產值達103.2億元,比增10.27%,完成財稅1.8023億元,比增18.56%,民眾人均純收入達9079元,比增15.06%。2010年實現企業總產值73.5億元。
2012年,崇武鎮全鎮社會總產值達111.3億元人民幣,實現工業總產值93.7億元,第三產業總產值47.87億元。
第一產業
截至2007年,崇武鎮水產品產量60119噸,漁業產值達3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91元、比增2.4%。2010年,崇武鎮水產品產量6.2萬噸,漁業產值達3億多元。
第二產業
崇武全鎮有石雕石材企業300多家,年出口交貨值近40億元。截至2002年崇武石材行業花崗岩製品每年出口100萬噸,價值超過35億元,占崇武經濟總量的70%以上,
截至2007年,崇武鎮工業基地新引進企業7家,竣工投產2家,全年實現企業總產值63.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2.3億元,出口交貨值46.6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產值達46.2億元。截至2010年,崇武鎮規模以上企業120家,實現規模工業產值64.7億元。
第三產業
截至2007年,崇武古城風景區接待遊客63萬人次,比2006年增8.2%,崇武鎮第三產業產值31.15億元,比2006年增3.14%。截至2010年,崇武鎮接待遊客85萬人次,全年實現第三產業產值40.4億元,比2009年增9.6%。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截至2015年,崇武鎮投入588萬元,完成溪底鎮東路、西華海景街、海濱路改造提升;投入730萬元,實施五峰擁軍路、港乾崇興路改造提升建設;投入351萬元,完成惠崇路西華至五峰歡迎門路口道路改造提升;惠崇路五峰至溪底路口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也正在緊鑼密鼓進行施工圖紙設計,計畫投入250萬元。崇武投入1168萬元,實施五峰村大浦溪港溝、霞西港邊湖圳溝、港乾排洪溝、溪底西溪、前垵漁港、除險加固大岞西湖水庫等十多個生態環境項目整治建設。
醫療衛生
崇武鎮有崇武中心衛生院,有職工103人,衛技人員占90%,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8人。開設病床120張。
文化教育
截至2015年,崇武中學教學校危房改造接近尾聲,全面完成岞港中學教學樓危房改造、崇武中學塑膠跑道及操場鋪砌、5所中國小旱廁改造,崇武第二中心幼稚園和港乾村幼稚園正在建設中。
崇武每年投入文體事業近百萬元,占地31畝的文化廣場、75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和100多處村級文化陣地設施不斷得到完善,成立了全市首個鄉鎮級文化促進會,擁有32個民間民眾性文體社團,先後舉辦象棋、燈謎、游泳、帆船等全國性賽事,2014年以全市第一名的高分,獲評“福建省宣傳思想文化先進示範鎮”。
交通運輸
1987年鋪大紅埔至塗寨7公里及崇武汽車站至新橋200米瀝青路面,1992年全線鋪瀝青路面。橋樑10座,總長229米.1995年11月底完成二級公路改造工程,全線拓寬為4車道,鋪水泥混凝土路面。鄉間公路昨港公路自崇武汽車站至大昨東山,長5.6公里,路基寬8米。
截至2015年,崇武鎮完成了工業區南北主幹道、通往垃圾場的道路建設,建成南環島路和西沙灣至海景街景觀大橋,完成五峰擁軍路南拓及海景街改造。
崇武港口江口山東測有祟武千噸級碼頭。崇武港內港池北岸有簡易碼頭。
歷史文化
崇武城內薈集了五十多處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廟堂寺庵宮祠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築規格千姿百態,充分展現崇武這座抗倭歷史名城的豐貌和古建築的非凡藝術以及複雜多樣的宗教人文色彩。崇武鎮有省級以上作家、藝術家達幾十人,民間文體協會二十多家,辦富有鄉土氣息的《崇武文學》叢刊和《海韻》詩刊。崇武鎮先後編輯出版了《崇武鎮志》、《崇武研究》、《崇武民間文學集成》、《崇武人類學調查》、《天風海濤話崇武》等一些社科書籍、旅遊叢書以及各種文學作品。
風景名勝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建於明洪武20年(公元1387年),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唯一用花崗石砌成的古城池,也是中國
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崇武古城有三個最具特色的地方,一是石頭,二是海岸,三是惠安女。景區被
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福建省優秀旅遊景區,被福建省財政廳、旅遊局列為福建省旅遊重點建設項目,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
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評選為“
泉州十八景”之一,景點命名為“崇武聽濤”。
古城全部採用花崗岩石砌築而成,城牆周長2567米,城裡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城牆高7米,基寬5米,垛子1304個,人砌跑馬道2-3層,牆上有牆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方設門,內門每扇高3.2米,寬1.3米,前門每扇高2.6米,寬0.9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台一座,南城門外加設一照牆。在城內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瞭望台。四面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內的十字大街相接四個城門,公元1417年〔明朝永樂十五年〕,城牆又加高1.3米。這些城牆、窩鋪、門樓、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禦工程體系。明代守丞丁少鶴曾有詩句贊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
崇武海岸
崇武海岸被《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全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連線著“南方北戴河”——
半月灣、“西沙銀蛇”——
西沙灣。區內長達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線上,16.78公里的沙線中,有十二處月牙形沙灣,四大岩群。一處處迭峰壘石,懸崖峭壁的岩群,把漫長曲折的海岸線分隔成十幾個沙灣,潮退後個個如一彎新月。
崇武石雕工藝博覽園
崇武的石文化歷史悠久,素有“中華一絕”之美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位於古城牆南側的崇武石雕工藝博覽園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一處薈萃石雕精品的
主題公園正是崇武人建設家園和熱愛家園的著實體現。全園長約1200米,幅面寬度60-200米,總面積9公頃左右,園裡散布著崇武數百家石雕廠精心雕琢的石雕藝術品,與古城大海渾然一體,氣勢磅礴。園內安裝有350多件石雕精品,劃分為25個景區,包括石雕動物園、獅子林、媽祖藝術展區、石雕藝術珍品館、聊齋志異區、三國演義區、水滸人物區、西遊記區、十二生肖區、二十四孝區、八仙區、觀音坡景區、華夏諸神展區、祟武石雕藝術重要工程展館、惠女雕像廣場等,集中展示了“中國石雕之鄉”石雕技藝的新成就。
天下第一奇廟
崇武鎮西沙灣,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廟宇。廟裡陳列是27名解放軍威武的塑像,廟匾是解放軍某部奉送的,上面寫著‘天下第一廟’。這裡,記錄著一段催人淚下的軍民魚水情。這就是中國唯一一座與解放軍有關的寺廟!
1949年9月17日,解放軍葉飛兵團南下解放金門、廈門,在惠安崇武稍事休整並進行戰前練兵。這天正逢崇武漁集,古城人山人海。幾架國民黨飛機突然出現,向集鎮飛來,準備向集市人群掃射。為了保護民眾,正在西沙灣練兵的解放軍毅然用機槍對空射擊,把飛機引向自己。飛機瘋狂掃射著,突然,一個10多歲的小女孩哭叫著“媽媽”,在沙灘上奔跑著,飛機就在她頭上盤旋,情況十分危急。這時,5位解放軍戰士不顧一切,從隱蔽的地方衝出來,撲向小女孩,用血肉之軀擋住了國民黨的子彈。小女孩的生命保住了,5名解放軍戰士卻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在這場掃射中,共有27位官兵光榮捐軀。
被救的女孩當年13歲,她的母親是新加坡歸僑。母女抱頭痛哭,母親告訴女兒:“是解放軍救了我們,你要一輩子記住解放軍的恩情。”從此,女孩有了一個奇怪的名字叫曾恨,她憎恨殺害解放軍的國民黨兵。近半個世紀中,曾恨長大了,結婚了,當奶奶了,她常常到這片海灘來,用惠安女最虔誠的方法祭奠英靈。
1993年,曾恨拿出所有的積蓄,賣掉所有的金銀首飾,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耗資近400萬在西沙灣建起了這座“解放軍廟”。廟前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正殿前面是烈士紀念碑,葉飛同志的題詞“為了人民,死的光榮”熠熠放光。占地400多平方米的解放軍廟香火不斷,廟前的楹聯:“丹心照日月,碧血寫春秋”、“官兵勇戰壯成仁,同志於今稱大人。塑像奉香豈迷信,翻身民眾敬功臣。”
崇武海濱森林公園
崇武海濱森林公園位於福建省
惠安縣崇武鎮境內,總面積5000多畝,是依託在國有赤湖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的省級森林公園。公園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林木繁茂,森林覆蓋率達95%,終年常綠,森林小氣候顯著,四季宜人,嚴冬溫暖如春,酷暑清涼似秋,是得天獨厚的旅遊觀光、度假避暑、療養休憩的理想場所,被專家讚嘆為“閩南的北戴河”。公園還有建於50年代的古戰壕、碉堡等遺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基地。
“八·六”反圍剿紀念碑
“八·六”反圍剿紀念碑坐落於福建省惠安縣
崇武半島東北的突出部
港墘村,建於1987年9月。紀念碑占地範圍140平方米,通高8米,碑台呈八角形,圍欄呈城垛式,碑身鐫刻著港墘村民眾反圍剿鬥爭史。頂端塑展翅騰飛的
海燕。
為紀念1949年8月6日港墘村民眾反擊國民黨反動勢力圍剿革命根據地港墘進行堅決鬥爭的歷史事件,1987年9月興建了“八·六”反圍剿紀念碑。
1992年,公布為
惠安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8月,被惠安縣人民政府授予愛國主義和
國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