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鎮(石龍(廣東省東莞市下轄鎮))

石龍鎮(廣東省東莞市下轄鎮)

石龍(廣東省東莞市下轄鎮)一般指本詞條

石龍鎮,廣東省東莞市轄下鎮,位於東莞市北部。地處廣深經濟走廊,東江下游,北靠廣州,南鄰深圳,東接惠州,中心位置坐標為北緯23°6'32.03",東經113°51'33.45"。石龍鎮總面積1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5萬,轄3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

石龍鎮有著3500多年的文明史和800多年的建城史,歷史上也曾兩次設市,成為鄰近鎮(區)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2010年,石龍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2.3億元,比2009年增長14.1%;完成工業總產值100億元,比2009年增長2%;鎮級可支配財政收入4.18億元,比2009年增長13.5%;各項稅收收入5.8億元,比2009年增長14.6%。

石龍鎮曾先後榮獲“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國家信息化試點鎮”、“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文明鎮”等國字號榮譽。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水文,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體育,文化,醫療,交通,綜述,公路,鐵路,水路,捷運,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文化古蹟,著名景點,著名人物,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嶺南地區歷史悠久,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先秦時期為百越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石龍境地屬南海郡番禺縣管轄。
秦漢時期,江左石排一帶,江右園洲整片,直至石龍鎮中堂鎮這東江碼頭些地方都是東江下游衝決三角洲片區,秦漢後,各處沙洲陸續浮出水面,石龍鎮區及納入石龍建設總體規劃的石碣唐洪、水南、黃泗等地均從東江遊蕩區演變而為沙洲。東漢時境地屬交州管轄。
唐宋時期,石龍東面、南面、西面一帶沙洲逐漸露出水面。
明代,隨著人類商業和農業的發展,先後築起東江、三村、西湖三處方水堤,使石龍與水南沙洲梁洲會連。形成石龍舊城區。明朝後期,築黃家山基調,將黃家山與黃屋洲合併。
明代以後聚者日眾,漸顯墟市雛形。明末清初以來是廣東省著名商埠,並與廣州、佛山、陳村一起被譽為廣東“四大名鎮”。
石龍鎮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建圩。
清代乾隆中期,石龍升級為“石龍鎮”。
1927年8月,當時的省政府批准石龍設市,成為省屬直轄市。
1949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部隊解放石龍,石龍鎮改稱石龍市,由軍管會接收建政。
1950年7月,石龍改市為鎮,屬東莞縣管轄。
2010年,石龍鎮3個村(居)委會全部改制為社區居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石龍鎮轄中山東社區、中山西社區、興龍社區等3個社區及西湖村忠維村林屋村蒲溪村新維村王屋洲村黃家山村等7個行政村。石龍鎮政府駐地東莞市石龍鎮新城區裕興路1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龍鎮位於東莞市的北部,鎮中心位置坐標為北緯23°6'32.03",東經113°51'33.45",全鎮總面積11.3平方公里。北隔東江北幹流與博羅縣的石灣鎮、廣州增城區的龍地村相望;東跨東江北幹流與黃家山、王屋洲兩村相連,東面便是博羅縣園洲鎮白馬圍村;西與石碣鎮的唐洪、南埔、黃泗圍接壤;南邊西湖村與茶山鎮的京山、橫崗和石排鎮的燕窩村毗連。西南距莞城市鎮府駐地13千米。沿廣深鐵路,西距廣州市69千米,東南距深圳市78千米。水路西距離黃埔港54千米,西南距太平港59千米,東北距惠州港79千米,處於珠江三角洲廣深經濟走廊地段。

氣候

石龍鎮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長夏無冬,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差振幅小,季風明顯。一年中最冷為1月份,最熱為7月份,年平均氣溫為23℃。
一年中2-3月份日照最少,7月份日照最多。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為前汛期,以鋒面低槽降水為多,年平均降雨1651.2毫米。7-9月為後汛期,颱風降水活躍。常受颱風、暴雨、春秋乾旱、寒露風及凍害的侵襲。

水文

石龍鎮作為東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是東江運輸的交通樞紐。東江幹流自東北角博羅縣、惠陽市之間入境後,沿北部邊境自東向西行至橋頭新開河口,至石龍分出南支流後,北幹流續流至石灘,與來自增城的支流匯流。東江把石龍分成四個部分,鎮街三面環水,形成珠三角獨有的城鎮風貌。
石龍面貌石龍面貌

地形地貌

石龍鎮地勢北高南低,靠山面海,地貌類型豐富。北部為山地丘陵台地,中南部為沖積平原灘涂、海域。山大部分都分布在北部,山體內部以花崗岩為主,且有較多基岩露出,表面為砂頁岩,經風化發育而成赤紅壤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石龍鎮主要物產種類如下:
動物哺乳類鳥類魚類甲殼類和多種貝類兩棲爬行類、昆蟲類等73種。
植物:樹類42種,竹類8種,水果類22種。

水資源

石龍鎮水資源以東江資源為主,流域內有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兩座大型水庫。

人口民族

人口

清末,石龍中心居民萬餘人,至二十世紀30年代,有兩萬多人。1938年日軍侵占石龍,中心人口只餘七千。1945年日軍投降,石龍光復,人口回復到兩萬多人。1949年解放時,石龍居民25551人。
2011年人口普查約14.27萬,戶籍人口6.81萬,其中,農業人口9252人,外來暫住人口7.4萬。

民族

石龍鎮人口多為漢族,其他民族者很少。在清代,有滿族人(大多為隨軍家屬)來石龍,他們聚居於戎廳衙門之後的竹街,後稱此為旗下街,可見當時滿族人有一定的數量,但後來逐步為漢族同化。1964年時少數民族有滿族13人,回族5人,侗族1人,瑤族1人,不明族名1人,外國人入中國國籍者2人。1982年,滿族10人,回族1人,蒙族8人,壯族5人,不明族人1人。少數民族中12人居住在面街居委會街區。

經濟

綜述

2010年,石龍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2.3億元,比2009年增長14.1%;完成工業總產值100億元,比2009年增長2%;鎮級可支配財政收入4.18億元,比2009年增長13.5%;各項稅收收入5.8億元,比2009年增長14.6%;外貿出口總額21.8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64%;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4.9億元,比2009年增長19.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140元,比2009年增長7%。

第一產業

2010年,農業總產值1.87億元。2010年,農村集體淨資產9.7億元,比2009年增長12.8%;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2.16億元,比20091年增長8%,純收入達到1.4億元。

第二產業

2010年,石龍鎮優先發展光學電子、醫藥、信息等高科技產業,全鎮有外資企業182家,已引進日本京瓷照相機、京瓷美達複印機、美能達複印機和印表機、台灣EMC顯示器、北大方正電腦等國內外知名產品技術合作,以建立自主技術和品牌優勢為發展目標,將石龍鎮建成電子信息裝備開發製造基地。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8億元,出口總額4.8億美元。2010年底全鎮國內生產總值32億元,出口總額達5億美元。2010年,電子信息業是石龍鎮的支柱產業,5年間共完成科研成果和技術攻關超百項。

第三產業

2010年,石龍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4億元,同比1999年增長9.6%。2010年,石龍鎮契約外資金額2.62億美元,出口總額8.56億美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9.8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0年,石龍鎮擁有公辦幼稚園7所、國小7所、中學4所、成校1所。在校學生將近2萬人,在園幼兒達3000多人,形成了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職業技術教育多層次、一體化的教學體系。
石龍中學石龍中學

體育

石龍鎮是全國著名乃至享譽世界的“舉重之鄉”。石龍鎮培育並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舉重運動員,例如:新中國第一個破世界紀錄的陳鏡開;第一個為中國在奧運會(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舉重金牌的曾國強;四破紀錄的葉浩波、三破紀錄的陳滿林、石龍一門“陳氏三傑”等也曾叱吒世界舉重舞台。石龍鎮的優秀舉重健兒總計打破舉重世界紀錄19次,獲世界冠軍29人次,奪亞洲冠軍26人次,獲全國賽冠軍59人次。
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接見舉重健兒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接見舉重健兒
截止2010年,,石龍鎮已經成功舉辦了多次全國、亞洲乃至國際舉重比賽,廣東省人民政府為表彰石龍人為舉重事業所作的貢獻在1984年特授予石龍鎮“舉重之鄉”的光榮稱號。當時的國家體委主任榮高棠為“舉重之鄉”雕塑親筆題寫了“舉重之鄉”四個大字。

文化

2009年,石龍鎮建成鎮村文化活動中心12個,圖書館(室)1個,文化廣場、公園15個,農家書屋15所。出版了20多本專著,並成立了文學會、書畫協會、音樂曲藝協會。

醫療

2014年,石龍鎮有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1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間,社區衛生服務站6間,民營門診部5門,村衛生所26間,村衛生站15間,醫務室3間。2014年末,石龍鎮共有衛生工作人員865名,衛生技術人員832名,醫生287名,鄉村醫生47名,鄉村衛生員28名。

交通

綜述

石龍鎮距離莞城13公里左右,北部和東北部與惠州接壤,毗鄰香港,距廣州69公里,深圳78公里,東與石排鎮為鄰,南與茶山鎮相接,西與石碣鎮毗連,北與惠州石灣鎮接壤,再有東莞火車站與東莞捷運2號線,是東莞市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石龍鎮(石龍(廣東省東莞市下轄鎮))

公路

東莞莞龍路始於東莞石龍鎮,直達東莞莞城,途經上橋、柏洲邊、周屋、獅子嶺工業園、石碣路口、周屋路口、榴花公園、上橋市場、帝豪工業區、周屋路北等重要路段,日均車流量大。

鐵路

廣深鐵路貫通全鎮,交通四通八達,地處珠江口東岸的電子信息產業的優勢傳統產業走廊交界處,更兼扼守東江中下游咽喉要地,是東江運輸的交通樞紐。
東莞火車站(石龍)東莞火車站(石龍)
新東莞火車站位於石龍鎮西湖社區嶺南東路,位於廣深線中心位置,衛二等站,距廣州站71公里、深圳站76公里。原東莞火車站於2013年6月20日更名為常平火車站,新建成的東莞石龍新火車站命名為東莞站,東莞火車站是廣深線東莞境內功能最完善、辦理客車對數最多、旅客傳送量最大、能夠直接服務於東莞中心城區的車站,是鐵路與軌道交通、城市公交接駁換乘的綜合交通樞紐,是主要承擔東莞往廣州、深圳、香港和惠州方向的短途客運,預留長途車始發終到的條件。
原石龍火車站自2014年1月8日起只辦理貨運業務,現為三等站,業務較為繁忙。

水路

石龍鎮地處珠江口東岸,交通便利。主要航道有東江北幹流與東江南幹流。
東江石龍段東江石龍段

捷運

東莞捷運2號線:北起石龍鎮東莞火車站,向西途經莞龍路、東城中路、東莞大道、莞太路、連升路止於長安新區東站。

歷史文化

  • 石龍邑會
古有傳言:有石如龍,潛於與東江河底,蜿蜒自上而下,至我境而翹首遠望,低徊不去,逐成石龍福地。據專家從東江邊西湖樊屋貝丘遺址測算,石龍地區約在3500年前便有人類聚居。相傳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建圩;至清代乾隆中期,石龍升級為“石龍鎮”。清代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寫道:“石龍亦邑之一會。”
  • 商業歷史
石龍鎮地處東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是東江運輸的交通樞紐。明清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石龍鎮控制著東江流域大米和木材等主要農林產品的流通,對整個東江流域和省港地區的糧食、木材價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鴉片戰爭以後,石龍與香港展開了頻繁的貿易往來,土紙黃麻、大頭菜、竹製品等商品大批由石龍運往香港和東南亞地區。而洋貨則由香港運入石龍,再轉銷內地各省。
石龍鎮(石龍(廣東省東莞市下轄鎮))
商業的繁榮帶動了手工業等行業的發展,形成了竹器街、面街、棉花街、彈花街、打石街、打鎖街、皮糖街、豬糠街、風爐街、豆腐巷、蒜頭街、果欄街、線香街等產品專賣街和作坊、工廠等。“石龍今日市廛開,車馬紛紛湧進來,午後酒闌人盡散,白雲依舊鎖蒼苔”,就是石龍在清末民初商業繁華的真實寫照。
1926年東莞第一間銀行中央銀行在石龍設立,東莞最大規模的當鋪也開在石龍,現仍保存完好。作坊林立,形成了竹器街、面街、棉花街等產品專產專賣街市和民一布廠等私營企業。1911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石龍在商業和交通的地位更加顯得重要,與廣州、佛山、順德陳村並稱廣東四大名鎮(舊稱“省、佛、陳、龍”),成為東江流域和省港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經濟、文化、商貿重鎮。

風景名勝

文化古蹟

貝丘遺址貝丘遺址
貝丘遺址
該遺址於1994年8月發現,1996年10月,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華南工作隊和自治區文物工作隊的考古專家複查鑑定,確認為目前廣西發現的保存狀況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之一,並決定將該遺址的發掘列入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重點課題。
仙溪福地牌坊仙溪福地牌坊
仙溪福地牌坊
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黃家山村歐仙院西邊約100米處,清光緒十年(1884)重修歐仙院時建,為四柱三間一樓沖天式花崗岩牌坊,面寬6米,深2.4,高約4.8米,四柱前後飾抱鼓石夾,明間坊額上刻“仙溪福地”四字。
林氏宗祠林氏宗祠
林屋祠堂
位於石龍鎮林屋村,約建於宋末元初的漢族祠堂建築,屬於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林氏宗祠有700多年歷史,是見證林氏家族從福建莆田遷移廣東南雄再遷移東莞石龍的立村標誌建築,原名為存著堂。
李文甫紀念亭李文甫紀念亭
李文甫紀念亭
位於中國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中山公園東北角山丘上,為東莞市的一個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甫所修。始建於1924年,1993年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重修。

著名景點

  • 金沙灣公園
石龍鎮金沙灣公園位於江面開闊、水勢浩蕩的東江金沙灣畔,是每年舉辦龍舟競渡的主要場所。
東莞市石龍鎮江邊公園的殲--5東莞市石龍鎮江邊公園的殲--5
金沙灣公園依江而建,設計新穎,充滿亞熱帶風情,由上而下分成大道、中路、江邊長堤三層,每層之間以綠化階梯相互連結,公園有花廊、花壇、草地。江邊長堤建有音樂噴泉和兩個小型廣場,一個人造沙灘,還設有一排排座椅。“金沙漾月”被評為東莞新八景之一。
  • 石龍古鎮圖
金沙灣北岸金沙灣廣場右側有一幅用福建青石雕刻而成的大型石雕——石龍古鎮圖,浮雕以古鎮明清時期“九廟六橋鳴鳳里”的繁華景象為背景,再現古鎮昔日風采,該作品長100米,高6米,用1100塊福建青石雕刻而成,石塊總重量達1700噸。其以《清明上河圖》的風格,刻繪著石龍千年歷史,堪稱石龍的一部史書。
石龍古鎮石龍古鎮
該圖以明末、清代、民初為背景,大量素材來自清代石龍鎮與省城(廣州)、佛山、陳村齊名。
  • 政府廣場
政府廣場政府廣場
政府廣場位於新城區東江河畔景觀帶主景區,北鄰裕興路,南至東江邊,是規劃中鎮行政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用地呈梯形,寬約160米,長197-220米,占地38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園林面積8335平方米、廣場面積17136平方米、水域面積2636平方米。基地地形南高北低,高差約3米,南面8.9米的大堤高程是東江50年一遇的防洪工程。
主要體現石龍鎮的歷史文脈,提供科技展覽、娛樂、休閒、集會等綜合活動場所,廣場設有音樂噴泉供遊客觀賞,廣場中央有一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龍”字。通過“龍”、“堂”、“水”、“舟”、“門”五個隱喻,詮釋石龍鎮的城市文脈、歷史民俗、地域特徵和人文精神
  • 杜鵑長廊
西湖區東江堤岸的杜鵑長廊是仿照金沙灣公園的模式建設成集堤防、公路、園林綠化、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美化東江工程。堤頂是寬23米,雙向4車道的堤岸公路。堤岸至江邊的護坡上分幾級建設,分別是草地、圍欄、公園椅、散步長廊和杜鵑花長廊。種植了十萬株杜鵑花樹,連綿3公里。
杜鵑長廊杜鵑長廊

著名人物

石龍鎮是著名的“舉重之鄉”,石龍鎮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是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中國第一位奧運會舉重冠軍曾國強,石龍鎮先後為國家輸送優秀舉重選手如陳偉強。他們多次榮獲世界和亞洲冠軍,多次破世界紀錄。
  • 陳鏡開(1935-2010)
    舉重男運動員,1935年12月1日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是新中國體育開拓者。陳鏡開從小喜愛健身運動,1953年從健身運動轉為練舉重,1955年入中南軍區體工隊,後被選入國家舉重集訓隊,成績提高很快,一年間挺舉成績從95公斤猛增到130公斤。1956年6月7日在上海舉行的“中、蘇舉重友誼賽”中,他以133公斤的成績,打破美國運動員C·溫奇保特的56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這是中國運動員創造的第一個世界紀錄。
  • 曾國強
    1965年3月18日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前國家舉重隊隊員。1976年在鎮少體校舉重班學練舉重,1981年入省隊訓練,1983年進入國家隊,7月29,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以奪得235公斤的總成績奪的金牌,為中國代表團贏得了該屆奧運會第二枚金牌,也是中國奧運會史上的第二枚金牌,並成為中國第一位摘得奧運會金牌的舉重運動員。
  • 陳偉強
    1958年6月7日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原國家舉重隊隊員。1977年,陳偉強參加第8屆亞洲舉重錦標賽獲52公斤級抓舉冠軍,挺舉和總成績亞軍;1978年,在第8屆“亞運會”上獲56公斤級抓舉第1名;1984年8月,參加在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上獲得60公斤級的金牌,為中國獲得該屆“奧運會”舉重項目的第3塊金牌。

所獲榮譽

2004年,石龍鎮被國家、省市等上級領導部門評定為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國家信息化試點鎮、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國家衛生鎮、全國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2005年,石龍鎮被評為全國文明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文明示範鎮、廣東省信息技術推廣套用專業鎮、廣東省製造業信息化工程試點示範鎮、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2006年,石龍鎮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東莞市文明示範鎮、東莞市科技進步特等獎及東莞市環衛綠化工作先進鎮區、廣東省綠色名鎮、國家衛生鎮、廣東省大功率白光LED推廣示範鎮、全國首屆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1000強(59位)、全國婦聯先進集體、東莞市體育工作先進鎮等。
石龍鎮自2006年以來在產業經濟、信息通訊、人居環境等方面發展迅速,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中心鎮”、“全國首個信息化試點鎮(E-TOWN)”、“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在國際花園城市評選決賽中,勇奪本屆國際宜居城鎮組別的第一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