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仇英創作繪畫作品)

清明上河圖(仇英創作繪畫作品)

《清明上河圖》是明代畫家仇英創作的一幅重彩風俗畫作品,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現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圖》有多本傳為仇英所作,除此卷外,另有青州市博物館藏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以及多本流落私人之手。而遼寧省博物館藏的此卷《清明上河圖》,流傳有緒,現學術界一般認為其為仇英真跡。

此卷《清明上河圖》參照了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形式,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描繪明代蘇州城的社會生活情景,畫中人物超過兩千,且都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整個畫面工整細膩,色彩鮮艷,典雅清麗,工而不板,細而不繁,妍而不媚。

此卷《清明上河圖》代表了後世《清明上河圖》題材創作的典型風格和最高水平。既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承前啟後的風俗巨作,也是研究明代中後期社會生活和文化史的有力圖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明上河圖
  • 作者:仇英
  • 創作年代:明代
  • 畫作類型:重彩風俗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30.5cm,橫987cm
  • 現收藏地:遼寧省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時代背景,題材來源,藝術鑑賞,主題,色彩,技法,名家點評,後世影響,研究價值,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遼寧省博物館藏本第一段遼寧省博物館藏本第一段
遼寧省博物館藏本第二段遼寧省博物館藏本第二段
遼博館藏本第三段遼博館藏本第三段
此卷《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明朝時期蘇州城遠近郊、城內、宮城等清明佳節的情景。畫面人物共兩千多個,或動或靜,栩栩如生。
整篇畫卷主要可分為四個大內容:
首先是村郊風光,儘是綿綿不絕的群山,風景優美的田園景象。隨之伴身左右的就是一望無邊的河流,河邊還有牧童騎牛的美景。
然後是橫跨兩岸的虹橋,河中船隻摩肩接踵,兩岸一片繁忙景象。沿著河邊一直行走,穿越過虹橋,有小童在草地上嬉戲,市民聚集於戲台觀看民間演出。
第三段落為市區街道,順著河道,從城門外進入到市集裡面,各色人群、各種店鋪、各式車轎映入眼帘,房屋工整,路上的人熙熙攘攘。
最後一段為金明池宮殿。畫面以宏偉輝煌的宮廷建築、熱鬧的龍舟競技來結束,定格於山間宏偉輝煌的樓閣殿宇。
整個畫卷內容複雜,整體來看其中出現了山川、城牆、街巷、橋樑、房屋、店鋪和戲台等,涉及婚娶、宴飲、趕集等生活場景。有人在婚喪嫁娶,有人在田間辛勤勞作,有人在集市上才藝展示,也有人在進行生意買賣等等。除了生活秀,還有風光秀,連綿的山峰,堅硬的城牆以及鮮艷的房屋橋樑瓦片,人群集中的商店戲台等等。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明代中期(約1435~1572年),社會整體經濟的日趨繁榮昌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品生產、交換買賣觀念,逐漸滲透到了當時文化藝術界的領域當中,並積極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直線繁榮。這一階段的繪畫很多一部分都是沿襲之前宋元的傳統藝術文化,再加入一些歐洲傳教士和優秀商人們帶來的、有關文藝復興階段所附有的繪畫思想精神,讓這一時期的美術整體發展變得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活力無限。

題材來源

明代繪畫內容大多都是以商品貨物的買賣場景為主的,每個地方都有作畫的場所,用以進行古畫的臨摹工作,正是如此繪畫者大多都會為了迎合做官人士以及普通百姓的愛好進行繪畫題材選擇,之後再進行繪畫。當時的畫家在進行臨摹的過程中對原作者的作品並不是全部接受,也不會一成不變。繪畫者會與時俱進依照當時的經濟形勢和自我感覺對圖畫實行適當增加以及刪除,在全新演繹繪畫內容的同時也將民間的生活狀態以及經濟狀況、民眾娛樂內容描繪出來。
而仇英以善畫為文徵明、唐寅所器重,又在鑑藏家項元汴、周六觀家中見識了大量古代名作,臨摹創作了大量精品,故多次見過或研究過張擇端的真跡。此卷《清明上河圖》即仇英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借鑑,融入了他自己的想像與創作,再造了一個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動城市——蘇州。
蘇州算至明朝為止,歷經滄桑將近有兩千多年,之前的蘇州是一個物阜民豐、經濟發達、城市交通便利、人文薈萃、藝術巔峰的江南中心聚集地。蘇州那秀麗無比的自然美景和精緻技藝的園林建築,被當時濃厚文化所薰陶,且受到風景畫作技藝底蘊、先進文學流派的深深影響,成為當代畫家們所表現的重點畫作對象。
此卷《清明上河圖》大約創作於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542—1545年)期間。而現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圖》有多本傳為仇英所作,除此卷外,另有青州市博物館藏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以及眾多本流落私人之手。現學術界一般認為遼博館藏本才為仇英真跡。
另外,其中青州市博物館藏本或亦為原清內府藏本,且亦是保存完整的精品。兩卷在內容與風格上只有細微差異,青州市博物館藏本全卷如下:
青州市博物館藏本第一段青州市博物館藏本第一段
青州市博物館藏本第二段青州市博物館藏本第二段
青州市博物館藏本第三段青州市博物館藏本第三段

藝術鑑賞

主題

此卷《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明朝中期時的蘇州,反映的是當時蘇州城的繁榮。畫作中的深宅大院、高大城牆與鱗次櫛比的商鋪,無一不彰顯了這一點。從畫中細節來看,“描金漆器”、“精裱詩畫”、“打造錫器”、“染坊”、“打造諸般銅器”均為明代蘇州特色,而“青樓”、“書坊”、“南貨”、“鮮明花朵”、“女工銅針”等足可讓人感受到明代蘇州的風致。

色彩

此卷《清明上河圖》是重彩風俗畫,其在色彩運用上非常靈活亦恰到好處,無處不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具。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明朝時期顏色的種類日益增加,除了單純的紅白黃藍,之後還出現了紅白相間的閃色、雞冠紫等等價格較貴的顏料,以當時的民生風氣為主,仇英在臨摹《清明上河圖》時將時下較流行的顏色摻雜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整張圖現實出來的風格有了一個新層次的提高,仇英在青山綠水的基礎上,將青綠色以及淺色調融合其中,巧妙運用畫筆對自然風景進行勾勒,深淺結合的同時也將畫面的色彩進行變換,此種形式的著色方式與張擇端的繪畫方式有極大差異,進一步突出自身的繪畫風格。
在橋樑的繪畫方面,仇英更進一步地將自己的繪畫功底展示在眾人面前,為了可以極致地將橋樑的質量以及結構特色表現出來,仇英先用手工將暗線勾勒出來,之後在使用濃墨和淡墨進行一定程度的暈染,繪畫船隻的過程中將船隻區別于山水畫裡面的抽象小船,仇英採用了線條繪畫的方式先將整條船的外形勾勒出來,之後進行顏色的深淺區分實施著色工作。最終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立體感強烈的且有重量的船。
仇英在繪畫山水部分的時候,表現出了其最擅長的青山綠水畫工。山間的石頭是以濃淡不一的墨水點化而成的,不似某些畫家的不斷摩擦施以淺淺的墨汁之後再將青山綠水添加上去,仇英的此種畫法使山間石頭的主色調相互和諧,同時也相互之間區別開,最後以濃墨畫苔蘚為結束點,蘇州的草木景致顯現的極為標緻。除了山間的石頭,叢林間的樹木仇英也沒有忽略,在畫了整篇樹林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單棵樹苗的別致,以實景為主虛景為輔為基礎上,用粗筆勾畫大大的樹幹,枝幹部分依照樹葉的不同分別使用點勾方式的畫法,之後再用濃墨渲染。人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蒼勁挺拔的松樹,美麗撩人的細柳,花色鮮艷的桃花,這些景致在仇英的筆下都顯現得恰到好處。
在人物繪畫部分,仇英處理得十分用心。整篇畫卷共有兩千多人,男女老少都有,農民商人也都不缺,每個人物都可以在動作或者服飾方面將自己的身份表現出來,相互之間沒有雷同。人們的衣服紋路較簡單,依照身份地位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色彩,有顏色鮮艷的地方也有顏色暗淡的地方,相輔相成使得整幅畫卷的整體色調相互和諧。

技法

此卷《清明上河圖》在創作時應是參照了張擇端的表現形式,畫卷中出現了眾多建築物,民居、藥店、商鋪、樓閣等都無一遺漏,仇英在精湛的畫工輔助下使用遠小近大的安排手法將這些事物排列開來。在此基礎上作者還運用了虛實結合的繪畫手法,實景就是城牆,其陰暗背陽的一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通過粗細不一不連續的線條將城牆的多個層面展示出來,城牆上面的磚石是用濃墨與淡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顯示,進一步將堅實雄厚的蘇州城牆繪畫於紙上,為後人展示了一篇無獨有偶的精美畫卷。
另外,在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進行模仿與參照時,仇英在圖畫的內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和創新。增加了某些場景同時也將之前的場景作出特色,突出亮點,對於某些細小的場景也作出相應的變動,爭取做到了與張氏之作不同的藝術特色。

名家點評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仇英繪畫的摹古與創新——以〈清明上河圖〉為例》:“仇英《清明上河圖》中大多呈現的是南方地區,尤其是仇英主要藝術活動的吳門地區的特徵,而非張氏原本中的開封地區的世貌風情。仇英曾寓目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故其在反映民俗和風土人情方面大多沿襲了原本的理念。但畢竟臨摹和創作《清明上河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之事,張氏之原本也不可能在仇英處停留太久,故他在臨摹原作時無法完全纖毫畢現,在臨摹中加以創造,在創造中融合原本風貌。”

後世影響

此卷《清明上河圖》代表了後世《清明上河圖》題材創作的典型風格和最高水平。它與同一時代創完成的《皇都積勝圖》《南都繁會圖》等畫作,使在元明時期漸呈衰微之勢的風俗畫得到了發展,風俗畫的創作逐漸轉移為民眾所喜愛的民間年畫之一,成了真正通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價值

此卷《清明上河圖》擁有的藝術性和歷史研究價值是其他仿本無法比擬的,它為當代人們了解明代時期的經濟、文化、科技以及建築、交通狀況等都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
例如,此卷《清明上河圖》將明中期蘇州城裡的文人士大夫深宅、郊外的鄉紳小院、酒館茶棚、商販店鋪等屋內的陳設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家具考究,鋪陳文雅,整個畫卷涉及了諸如戲台、婚娶和趕集等多個生活場景,場面可謂是宏大生動。每個場景各有特色,毫無雷同。是為數不多的全方位、準確地還原了當時蘇州城內的家具圖像的繪畫。
再如,明代服飾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此卷《清明上河圖》中,市井人物依然是畫面的主角,圖中涉及人物形象兩千多個,男女老幼、士農工商,形形色色,服飾各異。它恰恰反映了這段時期蘇州的市井生活,而畫中眾多人物的服飾裝束,是人們研究明代服飾的重要參考史料。以環翠門前盪鞦韆的仕女群像為例,場景中雖僅五六人,卻代表了當時女子的典型裝束,那個坐在踏板上正在盪鞦韆的女子,上著襦衣下穿齊腰長裙,圖中女子所穿襦衣交領右衽、窄袖,中系腰帶和宮絛,下穿多幅長裙,裙腰與腰部齊平,裙長至腳踝骨之下,這種裝束充分繼承和發揚唐宋時期的服飾特色。

歷史傳承

此卷《清明上河圖》在明代時歸收藏家項元汴所有,後傳承於項家子孫,珍存良久。清代時收入乾隆內府,見於《石渠寶笈》續編著錄。1922年,溥儀將此卷《清明上河圖》,連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1000多件珍貴書畫盜出宮,後帶至瀋陽。1945年,溥儀攜圖出逃被截獲,1950年,經鑑定家楊仁愷鑑定,後留於遼寧省博物館收藏,從此為國有收藏,大眾同賞,成為“鎮館之寶”。

重要展覽

2010年5月,此卷《清明上河圖》,在上海世界博覽會上,作為中國館展品之一展出。
2015年11月,此卷《清明上河圖》,在蘇州博物館籌辦的“十洲高會——吳門畫派之仇英特展”上展出。

作者簡介

仇英(約1505—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寓居蘇州。初為漆工,後改學繪畫。移居蘇州後得識文徵明,並拜周臣為師,主宗南宋“院體”,形成以嚴謹勁利為主調的藝術風格。中年時畫名漸起,經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請,至其家中作畫。嘉靖十六年(1537年)應崑山鑑藏家周鳳來延聘居其家六年。爾後又至嘉興大收藏家項元汴家作畫,長達十餘年,其間廣泛接觸、觀摩和臨摹古代名跡,技藝大進,尤其在繼承唐宋傳統的工筆重彩人物和青綠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仇英的山水以青綠重色為主,人物畫亦以工筆重彩為主,尤善仕女,體態俊美,筆法細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稱。主要作品有《漢宮春曉圖》、《桃園仙境圖》、《赤壁圖》、《玉洞仙源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