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

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刻畫細緻,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尚存爭議)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擇端
  • 外文名:zhangzeduan
  • 別名:張正道
  • 國籍:宋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
  • 出生日期:1085年
  • 逝世日期:1145年
  • 職業:畫家
  • 信仰:儒教
  • 主要成就:繪《清明上河圖》
  • 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圖》等
  • 所處年間:北宋宋徽宗年間
人物生平,作品簡介,藝術成就,《清明上河圖》,畫作介紹,創作背景,作品欣賞,真跡迷蹤,權威評價,研究著作,

人物生平

張擇端自幼好學,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他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清明上河圖》作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另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委託之作,該作品已經轉到天津博物館。《清明上河圖》尚存,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不只繼承發展了久已經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尤其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
張擇端,北宋末年著名的畫家。對於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千百年來一直是個難解之謎。有關《清明上河圖》及作者的資料只有85個字的信息,這些信息就是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後面第一個題跋者,金代人張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
金人張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圖》後面寫下的這85個字的跋文,距北宋滅亡僅五十八年,張著的題跋是關於張擇端身世最早的記載,也是世上惟一的記載(可稱為孤證)。後世有關《清明上河圖》及作者的依據皆源於這71個字。 金人張著的題跋確實是最有價值的史料,也是對張擇端身世最權威的記載。張著本人也沒有確切的生卒年記載,《中州集》卷七有這樣的文字記載:“著,字仲揚,永安人。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以詩名,召見應制,稱旨,特恩授監御府書畫。” 可知張著為《清明上河圖》作跋,是在其進入金內府的前19年,當時張著應該比較年輕。
張著的跋文中所記張擇端和作品的介紹,是引自《向氏評論書畫記》一書。《向氏評論書畫記》一書是最早著錄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的信息。可惜《向氏評論書畫記》一書已失傳,我們只能從張著的跋文中,知道一些有關《清明上河圖》和張擇端的一點情況,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才由此傳名於後世。
張擇端
在沒有其它可靠的、新的資料之前,我們也僅能從張著的這71個字題跋里了解有關《清明上河圖》及作者了。

作品簡介

清明上河圖》 本是進獻給宋徽宗貢品,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主題主要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描繪了運載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通過汴河橋涵緊張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 全圖清明上河圖 全圖
作品氣勢恢弘,長528.7厘米、寬24.8厘米,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個個形神兼備,並畫有13種動物、9種植物,其態無不惟妙惟肖,各種牲畜共56匹,不同車轎二十餘輛,大小船隻二十餘艘。這件現實主義的傑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
金明池爭標圖》描繪的是皇帝帶領近臣到金明池觀水戰、賽龍舟的熱鬧場面,圖長28.6厘米、寬28.5厘米,略呈正方形。小小的畫面,把周圍9里多的池面及池岸邊的景物悉數摹畫下來。著重描寫池中的大龍舟及周圍的小船,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概括地繪出了金明池的全部景色和皇帝觀看爭標的場面,畫面緊湊,結構嚴謹,主題突出。

藝術成就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長捲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它用現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圖, 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
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 牲畜形態,房舍、舟車城郭、樹木橋樑、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我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經濟活動,將民眾置於主人翁地位,並加以正確地藝術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
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清明上河圖》

畫作介紹

清明上河圖》卷為絹本,水墨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後幅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96方印。是一幅表現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城市景觀的畫幅。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 局部清明上河圖 局部
此畫卷是畫家選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個局部,細細加以描繪,猶如現場錄象中的一段切片。從外城的菜園子,一直畫到內城最為繁華的地段,讓觀者看得有滋有味。每當《清明上河圖》卷在故宮博物院對公眾展出時,在它的展櫃前總是擠滿了觀眾,排著隊順序緩緩移步,觀看得興味昂然,從他們的口中不停地傳出讚嘆聲。《清明上河圖》吸引觀眾的藝術魅力,除了整幅畫作氣勢宏大和高超的寫實技藝之外,還有就是極其出色的細節描繪。

創作背景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遊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0年—1126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樑、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
張擇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及南宋與金對峙的12世紀,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異常尖銳,並達到日趨激化的程度。當時,表面上的昇平景象,已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動盪和危機。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他創作了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 局部清明上河圖 局部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作品欣賞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24.8公分),長528.7厘米(528公分),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清明上河圖 局部清明上河圖 局部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分,一部分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縴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隻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清明上河圖 局部清明上河圖 局部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具體人數有爭議),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82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但是更多的專家認為圖取名為《清明上河圖》,其含義就是清明節去河邊(具體乾什麼暫不探討),而圖尾柳樹邊正是主僕一行人出行,完全可以看做是遐想的主人公,那么《清明上河圖》名字的含義就完全可以詮釋了。反到是有些專家認為畫的開始部分來的唐突,好像人為的裁去開頭部分,因為原畫開頭部分有宋徽宗的題字,被裁剪獲利之說更有可信度。

真跡迷蹤

《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歷代都有臨摹本,且大小繁簡不同。各地方的公私藏家手中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外國博物館所藏也有好幾卷。據統計,目前國內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圖》摹本有30幅。
據說《清明上河圖》歷時十年完成,最早由北宋宮廷收藏,靖康之難後流入民間,歷經輾轉,後為南宋賈似道所得,元朝時期再度進宮,至正年間又被掉包,流落民間,後來落到宰相嚴嵩、嚴世番父子手上,嚴嵩倒台,圖被沒收,第三次納入宮廷。經明代皇室收藏,後來太監馮保偷出,在畫上加了題跋,之後真本又不知去向,
清明上河圖 局部清明上河圖 局部
二百年後,由清朝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後,《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宮,深藏紫禁城內。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關於真跡現存
一種說法是只有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一幅才是真跡(大多數人承認)。
另一種說法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另藏一本,被視為真跡。

權威評價

《清明上河圖》全長528.7厘米,高24.8厘米,對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作了詳盡而生動的描繪,廣闊而詳盡地展示了當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和動態,包括經濟狀況、城鄉關係、民俗風情等等。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情況的形象史料。
在構圖上,整幅畫卷大致可分作三個段落。從寧靜清新的城郊到繁華熱鬧的城內街市,從汴河到汴河兩岸,房屋和樹木的繁多林立,都描寫詳盡。僅其中所描寫的人物,數起來就有500多個。他們中間,有農民、商人、船夫、手工業者,也有官吏、士子、仕女,還有大鬍子道人、行腳僧人,有打拳賣藝的藝人,有走江湖的醫生,有看相算命的先生,也有各種各樣的攤販和遊手好閒之輩……真是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行行俱備,樣樣齊全,全景式地反映了宋代開封城的繁華……在眾多的紛紛擾擾、熙熙攘攘的人流之間,有人駕車,有人挑擔,有人抬轎,有人在同河中激流搏鬥,也有人在到處遊逛……至於街市上的各種商業、手工業活動,同樣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有掛著各種牌號的店鋪、作坊,有酒樓、茶館,也有當鋪和各種小商小販,等等,構成了汴梁城內街市上紛然雜陳的繁榮景象,描繪得有條不紊,入情入理。
清明上河圖 局部清明上河圖 局部
虹橋”部分,是一座坐落在汴河上的環形大橋。此橋構造十分特別:它沒有一根支柱,全部以木條架空造成,像夏天雨過初晴的彩虹,因此被稱為“虹橋”。這部分畫面的組成以橫跨汴河兩岸的大橋為中心。在飛橋建築上,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極富特色。橋上是熙來攘往的行人,橋欄桿兩旁有售貨的商販,加上憑欄閒眺的人們,使橋面上顯得人聲鼎沸,熱鬧非常,表現了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
在《清明上河圖》的整個畫幅中,隨處可見酒肆茶樓的飲樂者和拉縴者等勞動的場面,形成貧富不均的強烈對比。這種對比的藝術描寫手法,表明了作者對生活觀察和反映現實的態度。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高度的藝術成就,還表現在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引人入勝。人物和景色的虛實、疏密、動靜等,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節奏感和韻律感,表現了高低起伏性和動作性。它既有界畫工整準確的優點,又有完整統一的特色,充分發揮了半工筆半寫意人物畫生動活潑的長處。是我國現實主義繪畫傳統的最優秀代表作。
宋代初年,我國的農業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汴梁、成都等地成為當時國內貿易中心。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都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隊伍和力量也逐漸壯大。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真實地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情況。圖中不僅真實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狀況,而且對當時被看作下層人民的船夫、縴夫、架屋工人和其他勞動人民,都有著深刻的了解和同情,並把他們當作汴河上的主人和促成汴梁繁榮的主要力量,表現了深刻的思想意義。
張擇端張擇端
在繪畫題材方面,《清明上河圖》突破了唐以來的人物畫主要以宗教活動和貴族生活為題材的範圍,開始努力表現新興市民階層的生活場面。而規模之大,場面之宏,人物之多,描寫之細膩、逼真、生動,藝術技巧之高超、純熟,都是古來僅有。這充分說明了,我國以人物為主的風俗畫,發展到宋代,已經注意到人物與情境的完善融合,使之水乳交融,開拓出了新的境界,特別是在描寫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情趣方面,更是衝破了傳統題材的局限,這對以後民間年畫如《西湖景》、《姑蘇萬年橋》、《三十六行》等,也是一種啟迪。
歷史長捲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成為中國風俗畫的一個里程碑,值得我們自豪和珍惜。
影視劇形象
1998年內地劇《清明上河圖》,主演:鄭少秋
2007年電視劇《清風明月佳人》王伯人飾演張擇端

研究著作

1、《清明上河圖》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研究》朝花美術出版社
3、獨奏,重奏《清明上河圖》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
4、話劇《清明上河圖》
敘述“青年畫家”張擇端,一心想為汴京描繪一幅“全景圖”,卻得不到“主流美術圈”的認可和幫助。但是,微服出訪的公主“柔兒”十分賞識他並且暗生情愫。在柔兒的舉薦下,張擇端以“翰林院畫師”的身份從事創作,卻也因為公主必須通過遠嫁的方式與金議和,皇上欲把畫完長卷的張擇端投入牢獄……僅僅在史書上被介紹了幾十字的張擇端,就被編劇自圓其說成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